‘壹’ 为什么二月河说《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而《康熙王朝》无话可说
谢谢悟空邀请。最近作家二月河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他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两部电视剧剧又被重新提起。当年《雍正王朝》豆瓣评分8.9,《康熙王朝》豆瓣评分9.1,说明这两部剧都深受观众喜爱。
但也存在过不同意见: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表示,把雍正演的那么好,那么为国为民,就有些过分了;二月河也曾对唐国强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你演的雍正有点太好了一点,我认为他应该更阴坏一点。
唐国强也表达了艺术再创作的观点:如果按照你写的那么拍,央视一套不会给播的;雍正主张的改革是顺应时代顺应潮流的;雍正是个有贡献的帝王,应该展示他在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在励精图治方面作出的一些努力,要呈现其积极的一面,而不应该一股脑的照搬小说或者 历史 。
二月河说,《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康熙王朝》因未参加剧本改编,所以“无话可说”。
实际上,《雍正王朝》的改编出自二月河之手,而《康熙王朝》的改编则出自另一位作家之手,两位作家笔下的两个作品,肯定有区别的。怎么回事?《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康熙帝国》改编的,据说刘大印三下南阳买下其版权后,发现书中的情节在《雍正王朝》中几乎用尽了,但他仍觉得钱没白花,请军旅作家朱苏进重新编剧,两人关在小屋里讨论了九天九夜,完成了《康熙王朝》的大纲。
二月河清楚《康熙王朝》是别人买下《康熙帝国》版权改编的,要尊重别人劳动,不好说三道四,所以他“无话可说” ,这也是一种个人修养。
有人曾指出《康熙王朝》在 历史 知识上错误百出,每一集都有不止一处的 历史 硬伤,不管多少伤,这与二月河无关了。
但牵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 历史 剧问题, 历史 剧是取材于 历史 事件和 历史 人物的剧目,西方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维持 历史 的忠实”作为创作原则。 历史 剧要尊重 历史 ,不能抛开 历史 胡编乱造或无中生有,如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汉的《**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都是着名的 历史 剧。
旡须讳言,目前 历史 题材的作品较多,但存在问题也不少:例如康熙反对微服私访,康熙从来没有微服私访,康熙一辈子都没有微服私访,还有个微服私访系列片,你说是戏说还是胡说?
例如大闹天宫的明明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却变成了天蓬元帅猪八戒,六小龄童说过一句话很经典: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雍正王朝是 历史 剧的巅峰之作,演员表演到位,剧情跌宕起伏,非常好;而康熙王朝中的陈道明的表演非常做作古板有耍酷的嫌疑,陈总共没演过几部片子,围城还可以,英雄里的秦始皇更耍酷,最后一直在教育观众,太肤浅!康熙王朝没有雍正王朝拍的好,我个人喜欢雍正王朝。而康熙王朝里面有一个最大的 历史 性错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孝庄太后的台词,她一口一个我孝庄我孝庄什么什么的。请注意,孝庄是谥号,是孝庄死后的封号。请问当时她是怎么知道她自己叫孝庄的。这个错误很严重。
康熙王朝改动较大,不过大场面多,老少都爱看。小时候我就爱看康熙王朝,喜欢看战争场面。故康熙王朝收视率高。那时候雍正王朝看不进去。等长大了再看雍正王朝,一下就投入进去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不能当正剧来看,康熙人物的塑造没有层次,没有变化,故事情节单一,和雍正王朝开始的画风完全不同。尤其是康熙在殿上训斥贪官的情节,更不符合实际情况,再傻的皇帝也不会公开和大臣决裂,这是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转化成心理描写更合适。
原着写的小说才是真水平,用笔文章写的偏古典,知识面很广用词用意很深,极好。雍正王朝电视剧也很过瘾,没有过多儿女情长,全是政治权谋,男人权利的较量,这才是好电视,每一集都是精彩,过瘾那。哪部电视剧,如果快进播放不影响剧情,说明这部电视剧比较平淡,如果这部剧,一快进播放,后面的剧情连接不上,说明这部剧一定不错。康熙王朝这部剧,你快进看完也不影响剧情,而雍正王朝,每一个动作、表情,一句话,就为以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我都看过,如果原着是100分的话,《雍正王朝》的确可以打八十分以上,至于《康熙王朝》我连50分都不想给,我都怀疑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的吗?小说里百分之六十的人物都没出现,情节也不对,儿女情长太多,生拉硬扯,我也就勉强看了一回,三部曲里《康熙大帝》是最精彩的一部,拍成了这么个烂样子!不可否认唐国强,陈道明,焦晃三位老师都是优秀的演员,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表演的很有气场,那是因康熙的 历史 定位而设计的,所以像偶像剧,唐国强在雍正王朝中能把雍正演的这么到位,很大一部分是焦晃老师把康熙演的很真实而衬托出来的,所以雍正王朝更像一部真实的 历史 纪录片。
喜欢看雍正王朝,故事情节复杂,比较现实,雍正帝刻苦勤劳,在众弟兄中,出类拔萃,是个干实事的人。康熙王朝太戏剧化,表现得太完美,让人失去了看点,过犹而不及,作为 历史 ,还是希望看到真实性的一面,否则怎么引以为戒。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值得玩味,怎么会出现红楼梦这样的书呢?已将礼仪、道德规范演绎到了极至,封建传教,锁国闭门,是清朝统制者最大败笔。
对于“康”里面“主演”们的演技,的确是“个人喜好”问题。但是对于“康熙王朝”的编剧,真是让人遗憾,“康”里面有很多不合情理桥段,不是要求一定是真实的“ 历史 ”细节,而要求情节合理的过度(“ 历史 ”上段落节点都已经确定,而在细节过程需要“比较合理”的过度,才好呈现给“观众”)。“康”毕竟定位是部“ 历史 正剧”(是给“阅历成熟”的成年人”看的,不是那些适龄“偏低”的“偶像剧”。),那么它的情节转折,就不可像那些“戏说”作品靠拢,需要细节严谨合理。(这里不要怨“观众们”挑刺,如果是“还珠格格与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 娱乐 ”为主的,还真是个人爱好,我们也真“无话可说”。)
康熙也是我看了好几遍。雍正我不知道看没看应该是看了。我比较喜欢 历史 剧。总有人拿这两不剧来比。我觉的把个人第一映像很重要。康熙的少中老年。觉得还是可以的。就像那首歌说的像天再借五百年。别因为中华民族在清末衰败就否定掉一个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物,事实而论如果没有康熙的一番作为,不知道还有没有现在的福建和东北三省。当然这是个假设词。雍正王朝、雍禛四王爷有谋士帮衬,当皇帝时有张霆钰等大臣特别是十三爷保驾,如果有事君臣在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康熙王朝、就不行了独显二人康熙和孝庄太后,大臣们能力都不大基本都是皇帝一人的才能,所以相比之下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看的多。
可能是比较年轻,只看康熙王朝。康熙王朝人物刻画非常经典啊,演员也非常给力,很多经典的角色,明珠,索额图,施琅,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鳌拜,索尼,葛尔丹,苏麻喇姑,荣妃,图海,大阿哥,太子,郑经,朱国治,蓝琪儿,李德全,魏忠廷。主要是时代不同。康熙王朝正值康熙创业期,是新生王朝,所以一切都是新老交替,生机勃勃,非常有朝气,并且要突破老权贵的阻碍,斩杀拦路虎,所以整部剧的节奏非常激昂,没毛病啊。那些抬一个踩一个的,明显是坐着不腰疼。雍正王朝是比较平稳的,相对于康熙王朝的内忧外患,幸福多了好吗。所谓人不能太闲,一闲下来啊就喜欢搞事情,就搞出什么九子夺嫡之类的。放过康熙吧,那么多事情够呛的了,还搞出那么多阴谋诡计出来?然后,就说,康熙王朝里面朝局博弈不如雍正王朝,拜托认真看完再发表意见好吗?
“康熙”是在炸裂式表演下的作品,人物塑造毫无深度、无内容、无思想的干古一帝、人间完人的偶像剧,乏善可陈!“雍正”在选角上已是精心之作,上到康熙下到张王哥,几乎无缺点,有血有肉!至于雍正演得太好,呵呵!其实阴暗面唐国强已展现出来了,观众忽略罢了。雍正王朝把雍正美化的太厉害了,纯粹是迎合某些人的喜好溜须拍马之作。其实应该改成雍正反腐演义比较合适。康熙吧,纯粹是另起炉灶又编了一个故事,而且编的故弄玄虚不怎么样。二月河收了人家版权费,拿人家嘴短。不好多说而已。
当然,这二个都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那才是我心中第一神剧。先默哀一下二月河老爷子,其实你的作品真的很不错。虽然我不喜欢清朝。
我争取一句话说完整个剧:
康熙王朝一开始,小康熙上位,兵不血刃弄死鳌拜,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除了被鳌拜郁闷几次,貌似没任何损失就搞定了鳌拜,自此开始正式执政天下道路,整个剧中的康熙就像神人一样,算无遗策,所有布置都是弹无虚发,玩弄无数奸臣也好,忠臣也好,敌人也好,如人无人之境。
貌似这样的神迹,除了《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我没看到第二个,就是诸葛亮最后也败了,败在生命有限。
比如剧中朱三太子的妹妹就是,最后不知道为什么就要替康熙去死。
NMM的,他们是死对头好不?因为爱情吗?也许吧!康大麻子看来很帅!这哪是 历史 剧,简直是偶像剧。
魅力值满分不说,能力值也是满分
我们看看后来啊,起兵作乱的吴三桂那可不是一般人物,真实的 历史 上吴三桂叛乱几乎就要成功了,影响力非常非常大,害怕到康熙都想要退回关外跑路。
最后怎么着,在剧中被奶奶孝庄一顿骂就振作起来,然后就平定了叛乱!
在我看来就更傻逼,演成了一个一天到晚正事不做,每天怀疑下人的无耻小人,最后搞的自己离心离德,成孤家寡人,然后台湾就收复了?
原本 历史 上的收复台湾可没有这么简单,一个沿海禁令,就是死人无数的恶政,居然在剧中成为了爱民的善政。这电视剧拍的真恶心,有没有想过无数在迁界禁海令下死的人的感受?我们成了你颂扬伟大的工具?靠哦!
这那是 历史 剧,全部脱离事实不说,还在刻意美化和包装,然后一个千古一帝就跃然剧中?拍这样剧集的人其心可诛!最后造成结局就是,这个电视剧除了歌能听听《向天再借五百年》其他的都乏善可陈,基本毫无看点,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突出康熙之下,其他人都是反派,都是弱智,毫无一点深度和城府,你要美化康熙也不要贬低别人好不?
至于说政治斗争,也是弱智儿童玩宫斗。
比如:李光地斗明珠索额图,那就是幼稚儿童 游戏 ,打个小报告明珠就倒台了。你侮辱我们智商吗?索额图也是,随后不明不白倒了,拍不出厚重感觉不如不拍。政治斗争一个小报告就能搞定,那还有尔虞我诈的空间?
哦对了,还有个人出彩,那就是胡天鸽演的蓝琪儿,我最喜欢了小时候的女神,太可爱了!
也就这些人演技可以看看,蓝琪儿古灵精怪还有爱很离别可以看看,其他的完全下扯淡。和雍正王朝比,那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当时北京下着暴雨,宫外是雷霆闪电,宫内也是雷霆闪电,康熙询问水患治理,众人都哑口无言,最后所谓的八贤王开始说屁话,被自己弟弟给坑的一踏糊涂,然后老四就出现,开始自己的表演。
这争斗从一开始持续到最后,满满铺开的剧情从水患为引子,一直到官场众生相,皇子们各个腐败贪污,下面各个阶层也是各有利益诉求,最后怎么办?
没办法,然后就是各种妥协争夺。
贪官因为贪污被皇四子撤职,最后无奈还要给他穿上,这是斗争和妥协。
老四老十三用计逼贪官和盐商捐款,无奈吗?皇权也无奈,最后还是用计谋搞定的这是诡计和权谋。
接下来就是清缴国库欠款,审理张五哥案,热河狩猎,废黜太子,众臣举荐老八,佟国维和乌先生对康熙心理的不同揣测,血洗江夏镇,李卫当宝,十三爷拿人,火烧百官行述,太子谋反,老十三被关,老十四出征,送死鹰案,最后康熙驾崩。
至于雍正继位之后,那就更好看了。
一顿他和年羹尧吃饭的镜头就既有话术,又有权谋还有争斗。
雍正:五问三事,步步惊心。
这段饭都够我分析出一篇爆文出来了,这样的精彩无处不在。
还有邬先生,也是整部剧穿针引线的人物,看人心之准,看主子之准,最后和雍正告别时候的暗含深意。都值得细细思索。也值得回味人生。
最后年羹尧死之前,和放牛娃下棋,也是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可以说,整部剧毫无尿点,人物刻画也非常到位,这里所以人基本智商在线,那想康熙王朝那样都是白痴,在充分突出了人性复杂善变基础上,将官场百态也刻画的入木三分,根本不存在戏不够,还要靠爱情故事凑的问题。
康熙王朝看完,就是康熙一个人独角戏,雍正王朝看完,那是每个人都在心中,对比就别对比了,除了《大明王朝1566》可以超越雍正王朝,其他的就别拉出来鞭尸了,不够格吗!
《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其实无论原着还是影视剧,其实看完后,感受都差不多1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但能说明情况)
《康熙大帝》像吃快餐,虽然荤素诸多,颜色鲜艳食欲大增,其实吃完后只有饱腹之感,不可回味!
《雍正皇帝》像喝汤,虽然看似单调,一旦入口,有些欲罢不能之感!
《康熙》场面宏大、一泻千里!治鳌拜、平吴三桂、收复台湾、定准格尔!虽然每个事件都很有气势,但却少了一些真实性!特别是对于这些大事件帝王、臣民似乎都预知结果一样,缺乏应对事件时的阳谋和阴谋的深刻描写!
当然,这也许和康熙皇帝真实的人生阅历太顺有关吧!反正看了一遍热血沸腾,但总也没有兴致在读一遍。
《雍正》更多的是把上部的大气场面收回来了。人物刻画更为深刻!把雍正皇帝登基初期波谲云诡的朝局描写的具有十足的代入感!
虽说雍正较之于康熙少了些气吞山河的帝王气。但多了面对暗潮涌动的朝局下诸皇子夺位,大臣夺权时一个皇帝的无力和沧桑感!
《雍正》更具血肉 情感 ,情节的设定和场景比起《康熙》的恢弘大气、无垠坦荡更多的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焦灼和压抑!
也许二月河先生的入笔是根据帝王的经历改编!经历不同,下笔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总而言之都是清史小说的巅峰之作!非要强者里面挑最强《雍正》我以为最好!
感觉题主的提问用心良苦,因为“无话可说”这四个字,可以理解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那是已故的二先生十几年前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说过的话(2001)。
当时,康熙王朝的首播大红大紫,收视率已超过《雍正》和《大宅门》。有嘉宾请二月河给《康熙》《雍正》打分。二先生给后者打了80分,而对于《康熙》则是以“无话可说”作答,理由是没有参与剧本改编和拍摄工作。
二先生是个讲故事的圣手,且人情练达,老于世故,又如何肯做场面上得罪人的事,所以,才会用无话可说来搪塞。我猜,如果二先生对改编十分满意的话,也打个80分,应该也不会让剧组难堪。问题是不满意,不好说,所以才无话可说。
这就牵扯到对这两部剧集的整体评价问题了。
照我的观感和思考,早一些的《雍正王朝》要比《康熙》更胜一筹,观察角度主要在剧情打磨,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三个方面。
1
恐怕相当多的人都承认,《雍正》和《康熙》这两部剧,可说是三十年来同类题材的巅峰之作,但二者在对原着中正史和野史的选择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原着《雍正皇帝》共一百四十章,里面野史采录部分过半以上,至于枝节太多,剧情主线难以把握。根据当时的拍摄花絮报道,男一号唐国强坚持将剧中的大部分野史删掉,突出整部剧的故事主线,避开之前的清宫戏传说戏说的套路,彰显雍正这个 历史 人物的真实性。虽然,原作者二月河真心舍不得,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剧情的重新整理和改编。
而我们看到的《雍正王朝》,不仅故事流畅完整,且将野史中那个残暴的四阿哥,予以正本清源式的还原了 历史 真相,由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励精图志、勤政忘我的有为帝王。
而《康熙王朝》在史料选择上,似乎更注重 娱乐 化的戏剧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导致剧情的拖沓,还出现了一些较为雷人的场面。
还记得康熙对阵葛尔丹那场大戏吗?御驾亲征,阵前交兵,突然闯出两个女人跑到阵列间,哭天抹泪地劝架,分明就是田间地头上的岳婿闹剧嘛。
2
评价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剧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通常都是最显着的标的。四爷,老十三、邬先生、八爷、十四弟,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已过多年,却仍然可以从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听到,而且,一人一面,个性十足,有内涵,有故事。
而《康熙王朝》,感觉所有的戏都被康熙和孝庄包完了。虽然也有索额图,明珠,周培公这些有色彩有看点的人物,但多半都是在为男女一号打酱油,开场都很出彩,看下去却是虎头蛇尾。
3
陈道明是个好演员,气质、修养,以及对角色的理解,都堪称上上之选。但他天生有些孤傲,给人以拒人千里的感觉,因此,虽然并不缺乏帝王的霸气,也不乏对角色的充分体验,但总觉得缺少了那么点儿人主的亲和感。尤其是人到老年的康熙,虽然,言谈举止也都应该较之前的阶段,有点层次才好。
斯琴高娃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硬朗和出戏,但总感觉还没有从大宅门里的二奶奶身上脱出来。尤其是她那一口一个“我孝庄”地自报家门,多少与角色的身份有些违和。要知道孝庄是谥号,也就是死了之后康熙给封的。
所以如果真要给《雍正王朝》打80分的话,《康熙》我打70分。
近20年过去,时光验证,《雍正》《康熙》都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适逢二先生仙去,但愿以上所说没有不敬和冒犯。
写一点个人感受。
曾经一个机会,因为推广钧瓷的原因和二月河前辈有过一次谈话并合影。不幸竟于前几日听到凌老驾鹤,不胜悲戚。
这几部皇帝系列都曾读过几遍。个人感觉《康熙大帝》主要表现的是 历史 大事,画面恢宏壮阔,年代跨度较大,三藩,鳌拜,漕运,都是康熙不可磨灭的功绩,作者用笔泼墨也是纵横捭阖,不吝惜篇幅文字,字里行间吞吐豪气,但这些用电视语言无法表现,只能由主演陈道明老师来表演,或气概如云,或痛心疾首,或声嘶力竭,或黯然神伤,以至于整剧都在听陈道明在抑扬顿挫的台词。
而《雍正皇帝》表现时间太短,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只有短短十三年。即使用《九王夺嫡》内容加以扩充, 历史 内容也还是太短。而且雍正夺嫡、雍正之死都疑云重重,野史颇多,所以二月河老师用笔极为细腻,收集资料也极为详尽,力图通过小说还原正史的意图也更为明显。有人说,二月河老师是“恢宏大笔写厚黑”,这种功底在《雍正皇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作品可读性本来就强。
另外,陈道明和唐国强风格不同。特别是在两剧中表现出来的戏路不同。康熙天纵英才,雄才大略。而雍正刚毅刻薄,甚至有时候很孤独脆弱,赋予唐国强老师更多的表演空间。
当然,焦老爷子的康熙也为《雍正皇帝》增分不少。甚至很多时候抢了唐国强的戏。
首先,审题很重要,看了楼上很多回答,都没有人去了解二月河说这句话时候的前后文和语境,于是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二月河先生说“对《康熙王朝》”无话可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这得结合当时语境来解读,说这句话时候,二月河是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 二月河之所以对《雍正王朝》打80分,就他本人观点是“他也是该剧的编剧,所以有发言权”。
而对《康熙王朝》“无话可说”的意思,很简单,他没参与过这部剧的创作,于是不好评论。
也就是这里的“无话可说”并不是贬义词,而可以作为“不了解,不发表意见”来解读,不要望文生义。
雍正王朝是一部叙事片,人物的形象特点夹杂在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是为故事情节服务,自然而又和谐。所有人物在故事情节里都得到了完整的刻画和体现,比如康熙,八王爷,十三王爷,邬先生,李卫,年庚尧,张庭玉等等,角色鲜明而立体,丰满而完整。唐国强演技也非常到位,也很接地气,雍正在这里被刻画的非常立体,既有厚黑的一面,又有勤政爱民的一面,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帝王写照。
反观康熙王朝,则实为一部人物传片,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刻画人物而服务,将康熙刻画成了一个完美的偶像级人物,而且加上陈道明演技太过肤浅单一,将康熙演义的霸气过剩,柔情又造作,跟焦晃版的康熙那是差了好几个级别。陈道明戏路过窄,但气场又大,所以只要有他,别的角色都无法得到丰满的体现,所以整部片子除了斯琴高娃但孝庄外,别的角色让人很难有深刻印象。所以说,在这两部剧的制作水平上,雍正王朝要远远高于康熙王朝。
可以说,在过去播出过的 历史 剧中,《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两部都很成功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塑造了一个勇于进取,业绩辉煌的千古一帝。虽然对康熙皇帝的影视作品形象做了过分完美的粉饰,但故事情节比较引人入胜,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成为观众喜欢的好作品。《雍正王朝》是一部真正让人过目难忘,反复观看而不厌的精品佳作。一是对雍正皇帝坚持改革,匡扶社稷,夙夜在公,廉洁自律、公私分明,为千秋万代的社稷着想的一代明主形象的塑造,还原了一代 历史 的真相,纠正了对雍正皇帝的不实之词,用一部电视剧让观众了解了康乾盛世其中的背景。二是故事情节的紧凑,动人心弦,从康熙皇帝的交班到雍正皇帝的传位,每个细节都考究到位,每一集都让人目不转睛。三是这部戏是艺术家的表演大集合。焦晃老爷子的康熙大帝,无人超越,杜雨露的张廷玉、唐国强的雍正,包括王爷大臣,个个都特色鲜明,每个配角有一个数一个都让人难以忘怀。剧情成就了艺术家,艺术家成就了可能流芳百世的不朽佳作。
尽管《康熙王朝》在原着作者看来有不足,也的确有遗憾,但不影响这部戏的口碑和时代意义。
雍正王朝我看了好多遍,本人是 历史 系毕业的,比较喜欢 历史 题材的电视剧,相比很多,感觉雍正王朝有好多胜于康熙王朝的地方。其一,雍正王朝极大的还原了 历史 ,其二,演员的演技极大的还原了人物,就这两点就是康熙王朝无法超越的,还有汉武大帝,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 历史 片
‘贰’ 评价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和真历史
我大学时就很喜欢读二月河的作品,读完了他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干隆皇帝》被称为“落霞三部曲”,连外还有《匣剑帷灯》、《二月河语》、《光绪皇帝》、《胡雪岩》等。不过,最出名的还是“落霞三部曲”,他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1年1卷计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其中最受读者青睐的是《雍正皇帝》这部书,被称为“痛斥贪官的自白书”,还获得了矛盾文学提名奖。
连金庸都自称对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并坦言很喜欢看二月河的东西,觉得他对清史细节什么的都研究到了,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到这些东西。金庸认为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写得最好,但是也有些夸张,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写比较粗糙一点,还有结尾他不怎么同意。写干隆的那一本就比较粗一点,没有主题。在中国写历史小说的作家里,二月河是比较严肃的,不会乱来。至于高阳的历史小说,金庸认为他描写非常细腻,文学的修养比较高,但是高阳的一个缺点是非常罗嗦。
二月河小说中一些和历史差距较大的人
苏麻喇姑
原名苏墨尔,生于1612年,是孝庄文皇后的随嫁侍女,比康熙大42岁。自然不可能和伍次友乃至康熙有什么情愫。苏麻喇姑死于康熙42年,即1705年,享年93岁,曾先后服侍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康熙帝,并抚养了康熙帝的十二阿哥允祹。
纳兰性德
小说中称,性德为明珠第二子,并在四阿哥和太子奉旨查抄明珠家产时说,四阿哥和性德要好。实际上明珠有三子,长子性德(原名成德)、次子揆叙、三子揆方。纳兰性德比康熙小一岁,死于康熙23年,享年30岁。而四阿哥胤禛生于康熙17年,性德死时胤禛才5岁。
佟国维、隆科多父子
小说中说,隆科多为佟国纲之子,佟国维系其六叔。实际上,隆科多为佟国维之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兄。而那个小说中跟十四阿哥出征西北,后一度投靠雍正的鄂伦岱才是佟国纲之子。
马齐
小说中多处说马齐是汉臣。事实上,马齐为真正的满人,富察氏,傅恒的亲叔叔。
王文韶
小说中称,雍正元年恩科状元为王文韶、榜眼尹继善、探花刘墨林,实际上王文韶为咸丰二年的进士。
允祥
小说中称,允祥之母为蒙古公主宝日龙梅,在允祥出生后出家。实际上允祥母敬敏黄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女。于允祥14岁时去世。
另,小说中多处说允祥为带兵阿哥,与十四阿哥并称侠王。实际上允祥从来没有带兵经历,是偏于文才的皇子。
诺敏、张廷璐
小说中诺敏被田文镜揭露,张廷玉则是因科场舞弊,被雍正处斩。实际上,诺敏(真名诺岷)因执行火耗归公、养廉银最力很受雍正器重,后因病于雍正11年去世;张廷璐则一直到干隆朝仍颇受宠幸。
李绂、田文镜
小说中称,李绂、田文镜曾同时进京赶考,并与胤禛相遇。实际上,田文镜生于康熙元年,康熙二十二年纳捐任福建长乐县县丞(当年雍正只有5岁);而李绂则生于康熙十三年,康熙三十八年中进士。此二人绝不可能同时赶考。
张廷玉
小说中,张廷玉为康熙朝权倾一时的上书房大臣,并为李绂的房师。实际上,张廷玉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比李绂要晚一年。到康熙死时,张廷玉任吏部侍郎,从二品官。他真正发迹于雍正朝。
‘叁’ 二月河雍正王朝全本txt
《雍正王朝》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qSo7_vqCgAPRQxuVTnFBIg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创作的历史小说系列,为“落霞三部曲”的第二部。该小说系列上册《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于1991年出版,中册《雍正皇帝·雕弓天狼》于1993年出版,下册《雍正皇帝·恨水东逝》于1994年出版。
《雍正皇帝》结合了真实历史及艺术加工,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将《红楼梦》的艺术运用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把传统的艺术手法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用客观的、历史的观点对作品人物进行艺术化处理,准确把握了封建帝王、文人策士、封疆大吏以及各种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