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潮剧七日红取材于什么故事

潮剧七日红取材于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3-02-15 04:22:20

⑴ 介绍一下潮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海南岛、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因活动中心在潮州并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剧又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年称泉潮雅调。

历史沿革

潮剧历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戏曲,史称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流播各地。南戏最迟到明初已传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记载正德年间“潮阳俗尚戏剧”,可见明代戏剧活动,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弋阳腔 、 昆山腔 、 西秦戏 、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得名;潮州戏则是从地域而得称。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广东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镜记》,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泉潮雅调”。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阳、昆山等声腔影响。泉潮雅调是曲牌联缀体,以“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为特征。南北曲是潮州戏的源来,发展中又有地方的特点,被形容为“南音土风”。据康雍、干隆年间文献记载,当时潮州戏已有管弦乐器和锣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戏的演出活动频繁,戏棚、神庙戏台、庭园戏台都有演出。莲阳还建有戏馆,其中戏厅、观戏台、戏班人员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叶,全国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以板式变化为主体的戏曲逐渐取代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戏曲,成为主流。广州外省戏班云集,潮州虽偏处一隅,也受乱弹诸腔影响,乾嘉、道光年间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并逐渐扎根。潮州戏在曲牌联缀的唱腔基础上也开始汲取板式变化灵活的唱腔。

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潮州戏都有影响;各艺术品种相互汲取,潮剧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诸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大锣鼓中汲取滋养,在戏曲内容和音乐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称谓有潮音戏、白字戏、本地班等,潮剧一词也开始使用。潮剧用土语土调,妇孺易晓,因而日趋繁荣,戏班数量大增。新编剧目增多,内容扩展,改编的传统戏有《张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会兄》等,新编的时事戏和时装戏有《林则徐》、《滴水记》和《女英雄记》(《印度寻亲记》)。新编剧目促进了表演的丰富,丑、生、旦诸行当都有所创新。音乐唱腔变化更为明显,在曲牌的基础上融汇板式,与诸戏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激越的音调。舞台美术方面用刺绣幕布帘代替竹帘;服饰穿戴上开始采用潮绣,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时尚。清末,许多潮剧班社还到暹罗等东南亚地区华侨聚居处演出。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潮剧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为首的潮剧中心,从曼谷到暹罗、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纵横交错,30年代形成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音乐唱腔形成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制,演出场所由神庙戏台进入戏院。

建国后潮剧进入改革的新时期。1950年成立潮剧改进会,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工作。戏班主动停演庸俗、低级的旧剧目,创作和编演的新戏有《长城白骨》、《韦昌辉》、《闯王进京》、《生死恨》等,还相继移植改编《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等。1951年废除童伶制,烧掉卖身契,并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新演员先后崭露头角。

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同年举办潮剧演员训练班,这是潮剧发展的标志。1955至1957年间各县相继建立专业潮剧团。

1958年12月成立广东潮剧院,下分五个演出团。1957年至1959年两次进京演出并在沪、杭公演,与各戏曲剧团接触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艺术。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剧在海外扩大了影响。1963年到1965年,潮剧出现了上演现代戏的热潮,剧目有《焦裕禄》、《滨海风潮》、《江姐》等。“文革 ”结束后,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新创作了《彭湃》、《七日红》等现代戏,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

90年代以来,潮汕三市职业剧团的数量空前增加。还出现一批民办剧团活跃于城乡农村。 这些剧团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1979年以来,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潮剧院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属剧团,共21个剧团,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

艺术特点

潮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和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而融为一体,程式严而不僵。潮剧唱腔轻婉低回,抒情优美;语言注重本土特色,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生、旦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机巧灵活,形体动作遵循蹲、缩、小的原则;舞台美术使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点。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的综合体制,并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帮声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曲调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小调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语音具有八个声调,演唱出字行腔讲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剧唱腔的地方风格。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词语生动,采用地方舞蹈,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行当流派

潮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风流潇洒的青年男子,穿项衫,重唱工,表演庄重文雅,多为正面人物,如《荔镜记》的陈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挂髯口,唱做并重,注重髯口、水袖的运用,如《闹开封》的王佐。

花生: 也称丑生,多扮演行为不端或举止轻浮的人物,属小生行当,如《三笑姻缘》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术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发挥运用,如《杀嫂》中的武松。

旦行

乌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妇女,多属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重唱工,多为悲剧人物,如《井边会》的李三娘。

蓝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闺秀,表演唱做并重,如《荔镜记》的黄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风骚少妇,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戏珊瑚》的吕珊瑚,反面人物如《戏叔》的潘金莲。

花旦:扮演村姑或婶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带,多属天真乖巧、聪明伶俐的喜剧人物,如《苏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迈的老妇,重唱工,如《杨令婆辩本》的杨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侠女或巾帼英雄,多为机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枪拳棍见长。如《武松打店》的孙二娘。

净行

按表演风格,分为文乌面和武乌面。

文乌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乌面:也称草鞋乌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张飞、鲁智深等。

丑行

官袍丑: 扮演官场人物,穿官袍,多为府县官爷或下属门官驿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带,重须眉眼脸,重靴帽等做工。

项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张三》中的张三。表演注重技法的发挥,如水袖、折扇等,其模仿皮影动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艺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码头的低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会》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带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艺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时迁,。表演多属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这两类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风趣的底层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势利的媒婆、鸨婆、店婆或善良风趣的乳娘、农妇等中老年妇女。化妆造型表演均有特色,头饰为梳大板拖鬃,足穿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手执大葵扇,多为男角扮演,动作夸张,粗中透娇,滑稽可笑,如《骑驴探亲》的农村亲姆,《换偶记》的张幼花等。

⑵ 潮剧是什么剧种有什么特点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帮声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并不多见,而潮剧唱腔历来就有帮声的传统,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经有早期帮声形式的存在了。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其次是潮剧戏服,与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实行衣箱规制。所谓衣箱规制,就是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也就是说,一般戏班的衣箱里,只具备100多套服饰,便可应付所有剧目人物穿用,(清装戏除外),它不是一个剧目设计一套服饰,也不是一个朝代就设计一套服饰。它是按类穿用的,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一千三百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以及《高文举珍珠记》、《何文秀玉钗记》、《绣繻记》、《破窑记》、《跃鲤记》、《蕉帕记》、《渔家乐》、《玉簪记》等。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其中如《琵琶记》的《奏皇门》、《拒父》、《描容》、《上路》、《认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跃鲤记》的《芦林会》,《渔家乐》的《刺梁冀》,《玉簪记》的《妙嫦追舟》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李子长》、《换偶记》、《剪月容》、《柴房会》、《蓉娘》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⑶ 潮州人的戏剧介绍

潮州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为同全国的地方戏曲一样,主要差别是声腔、音乐,当然在表演、服装上有些也有小差异或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潮州戏主要流行于粤东的潮汕三市、汕尾市、闽南四县、丰顺县的潮语区、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潮人聚居地(主要是泰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近年随着移民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出现潮剧团体。1999年在汕头市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潮剧节,就有来自海内外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潮剧团、潮乐团参加了这次盛会。

潮州戏可以说是潮州文化的集中体现,人们在欣赏其艺术的同时,可以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内涵:

潮州民间文学和典雅古朴的方言。潮剧在其形成过程中除了继承南戏的诗词化语言外,还广泛吸收当地的民间文学,包括歌册、民谣、谚语、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这方面在《柴房会》、《桃花过渡》、《金花牧羊》等剧目中都有生动的表现。

潮州民间音乐。这是形成潮州戏的决定因素。除了唱腔中的曲牌、板式是继承、衍变外,潮州戏现有的伴奏形式(包括击乐、管弦乐、定弦、板式、弦诗、牌子等)与潮州音乐是完全一样的,其差别只是潮州戏有唱词或表演,而民间音乐则为纯器乐曲。

潮州民间舞蹈。尽管这方面在潮州地区的活动不是很普及和突出,但像“打英歌”、“舞鲤鱼”等舞蹈在一些剧目中也曾也现,如《七日红》、《陈太爷选婿》。

潮州工艺。尤以潮州刺绣在潮州戏中有很大的特色,如各种袍、甲的金线垫绣,各类衣裙的绒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木雕、剪纸等也被应用于舞台设计。

潮州民俗。明嘉靖的《荔镜记》就已经有潮州元宵闹花灯的场面;潮州的工夫茶也在一些剧目中出现(如《益春》、《续荔镜记》),而《金花牧羊》中则涉及民间很多风尚和乡土人情。

⑷ 潮州戏潮剧是什么年代就有的

潮 剧 简 介

潮州戏。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 :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着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

南戏,是南曲戏剧的泛称,除了宋元戏文,还包括元明以后衍生的传奇。

明代以“潮腔”、“潮调”冠名的潮剧,是在戏文、传奇共同作用下,融汇潮州的戏乐、民俗而后形成的地方剧种。潮剧不仅在艺术表现基本上脱胎于南戏,南戏的人文意蕴、思想内容、审美特质、运转流变的态势和取向,统称南戏精神,也一直为其吸收和传承。

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南 戏 精 神 之 正 视 现 实,褒 贬 善 恶

南戏,从戏文到传奇,前后几百年,得以风靡国中,衍传南北,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编演的剧目,多数取材于当时社会累不可收的人和事,表现的又多是关注百姓疾苦、惩恶扬善的主题,追求取向与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声保持一致。

南戏最早期剧目,许多通过表现“发迹变泰”、负心背义的寒门士子“富易交”、“贵易妻”,酿造人间悲剧,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新进权贵衣冠禽兽的行径和本质,隐性地鞭挞封建统治集团势力,由于符合大众的要求,所以才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南戏戏文和传奇,许多剧目还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表现佞臣酷吏弱肉强食、恶霸豪绅仗势横行和不断的战争给现实人生带来的苦难,揭示造就当时各种人间悲剧的真实缘由,对战争和社会黑暗进行无情揭露和谴责,同时通过表现婚姻家庭的悲欢离合,歌颂患难夫妻信守如一的高洁情操和传统美德,所以也才备受青睐而传承不辍。

南戏描写爱情的剧目,能够一代代活现于舞台,同样是因其内容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秩序具有反抗性、谴责性,对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逆浊世的青年男女的行为具有同情性、赞美性所使然。南戏这种精神,潮剧从最初移植上演戏文、传奇剧目开始,便逐步吸收,不断传承。潮剧剧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大凡男女恋情、国家兴亡、人间悲欢离合、历史沧桑变化,几乎都被涉及。

尽管受历史、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有些存在内容混杂、格调不高的情况,但主流同样是以体现民族的传统和各时期的社会现实为特色,以“寓褒贬、别善恶、载治乱、知兴衰”和启示世人与时俱进、从善弃恶为主旨,所以受到观众普遍欢迎。

这对今后更好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相信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潮 剧 在 闽 南 之 传 入、流 行、发 展 概 况

南宋,闽南一带民问演戏已是蔚然成风。《云霄厅志》“朱子守漳实迹记”载,绍熙元年(1190)朱熹来守漳州,“末至之始,阖郡吏民得手所素,悚然望之如神明,俗之淫荡于优戏者,在悉屏□奔遁”。

据庆元三年(1197)陈淳《上传寺丞论淫戏书》所载,当时的戏剧活动已发展到“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曰戏头……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的炽热程度。

伴随宋室南渡,南外宗正司移置泉州而流入闽南的早期南戏--温州杂剧,及其在长期流行中形成的用闽南语化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在闽南更是源长流远,直至七十年前还有云霄县中柱“老三胜”和陈岱“万利”二个正字戏职业班社。

《广东省戏曲和曲艺》说,“正字戏……在闽南活动了多年,播下了种子,到了元末明初,才由闽南流入粤东”。曾受聘为潮州修志馆编纂的逍遥天,在《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一文中也认为,“正字戏乃接东山,诏安诸县而至。”

温州杂剧、正字戏在闽南的长期流行中,与民间土戏广泛结合,产生了闽南语系的泉、潮两大地方声腔和其他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诸如云霄的“七角戏”。“七角戏”,考其名称,当与早期南戏七种角色行当有密切相关。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前后,云霄犹有大坑的“可吉班”和马铺的“石鼓班”二个七角戏班社。

在正字戏孕育、影响下而产生的潮音戏,据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拍回的《荔镜记》的书照,说明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以前业已形成。按清吴颖《潮州府志》载,当时的潮音戏是“声歌轻婉,闽广参半”“皆习南音而操土风”。

因此,逍遥天《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认为“初期潮音戏的孕育环境,须包括福建南部在内,因此潮州的文化和闽南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可见从漳州以下的云霄、东山、诏安、平和至粤东潮州一带,同是潮剧的发源地

修于明嘉靖九年的《漳浦县志》(时云霄、东山皆属漳浦县)已有“中秋日各坊里祀土神,盖古秋报遗意。城市凡后土祠皆演传奇以娱神”。清干隆十三年刊印的《官音汇解析义》对当时闽南的戏曲剧种,记载更为明确:“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

清末至本世纪之三十年代闽南潮剧戏曲活动曾一度呈现非常兴盛之态势,当时,仅云霄县就有30多个班社,诏安也有10多个,比较着名的有云霄之锦秀春、怡正兴、诏安之永乐香、东山之赛天香、平和之三正芳,南靖之一枝花等。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治日益腐败,日寇入侵,厦门、潮汕相继沦陷;抗战刚结束,内战又起。闽南一带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潮剧班社纷纷垮台,至1949年解放前夕,漳州地区仅存的潮剧班社不足10个。

解放后,潮剧获得了新生。漳属各县纷纷成立了戏曲改革筹备委员会,以原有的潮剧班社为基础,组建了云霄县潮剧团、诏安县潮剧团、东山县潮剧团、平和县潮剧团等县级专业剧团(诏安潮剧团曾一度更名为海燕潮剧团升格为地区级剧团),而全区城乡业余潮剧团则发展到近200个。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浩劫中,各县潮剧团被撤销,业余潮剧团被禁办,闽南潮剧濒临灭绝境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闽南潮剧又一次获得新生。1979年各县相继恢复县潮剧团建制。业余潮剧团大部份恢复。闽南潮剧进入了新的恢复发展时期。

潮 剧 南 戏 精 神 之 构 造 特 色,扎 根 民 间

地方性、民间性都是南戏的根本特征。地方性首先指语言,宋元戏文发端于温州,初用温州方言演唱,故称“温州杂剧”。后流行至临安(今杭州)及浙闽一带,适应观众要求,改用“官话”演唱,但名曰“官话”,实仍保留温州土音,为“温浙戏文之调”。

至明初,南戏流行南方各地,由戏班用“官话”夹杂当地方言演唱,“音随地改”,又育化出用各地方言演唱的新剧种。

南戏各地方剧种在形成过程,还溶化不同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尚,使内容取向、形式定势、审美构架等方面,既保留南曲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凸现与相应地域观众群体相皈依的个性风范,这些都组成剧种的地方特色。

民间性也是南戏的显着特点。早期,南戏在温州产生,温州民间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和通俗化艺术,都给它以滋养和影响。南戏演出,也一直与民间风俗胶着在一起,成为民间承古俗而风行的酬神祭祀演出的载体。

后南戏衍生的流派,分道扬镳,形成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的对峙状态,昆山腔一度因追求雅而脱离大众,导致“曲高和寡”,逐步走向衰落,弋阳腔则继续“沿土俗”,走平民化路子,结果因其俗而受广大群众欢迎,获得蓬勃发展。

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不同取向和效果,更说明民间性是地方戏曲的生命根系。这些情形,潮剧亦然。最初南戏戏文、传奇在潮州传演,同样是采用“官话”,但“入乡随俗”,演唱过程也被渗进本地方言,渐渐出现“土风声调”。及至“潮腔”、“潮调”产生,更是大大推进语言、声腔的地方化,最终形成潮剧。

潮剧内容取向、表现形式也多溶入与潮州民系文化直接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潮人世代相袭的注重生命、注重事功、注重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乐人为尚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清峭柔远、平易抒情的独特神韵。

潮剧的民间性特点同样十分突出,它一直以农村市井的庶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剧目除相当部分移植、改编自戏文和传奇外,自编的戏出许多都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或地方人物事迹,而且始终把普通大众的喜闻乐见放在心上。

潮剧的演出班社、演出活动也都呈民间特点。潮剧广场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就在潮州渐次繁兴,今天仍然成为城乡广场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剧的地方性、民间性同样受南戏精神的直接影响,它承载的内涵和积累的经验,都将继续对潮剧今后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⑸ 潮剧有什么特点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着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着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着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⑹ 有哪些比较好的潮剧拜托各位大神

1、扫窗会(姚璇秋、翁銮金) 2、庐林会(范泽华、黄清城) 3、井边会(姚璇秋、陈瑜、李有存、孙暹龙) 4、回书(张长城、陈瑜、郑建英) 5、磨房会(范泽华、张长城) 6、闹钗(方展荣、谢素贞、陈郁英、陈丽璇) 7、赵宠写状(叶清发、陈丽璇) 8、闹开封(张长城、朱楚珍、方展荣、吴玲儿等) 9、杨令婆辨本(洪妙、林银门) 10、包公会李后(洪妙、蚁锡深) 11、薛仁贵回窑(陈书橱、温美蕉) 12、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 13、庵堂认母(王少瑜、周细卿) 14、庵堂认母(吴丽君、陈学希) 15、六月雪(郑建英、胡娟) 16、梅亭雪(姚璇秋、陈瑜) 17、嫦娥奔月(郑健英、郑仕鹏) 18、孟姜女过关(吴楚珊、孙暹龙) 19、益春藏书(王少瑜) 20、泼水记(李泽瑞、刘育生等) 21、芦林会(郑小霞、陈学希) 22、六月雪(郑小霞) 23、苏六娘(电影录音) 24、陈三五娘(电影录音) 25、刘明珠(电影录音) 26、江姐(姚璇秋、谢素贞、方展荣等) 27、彭湃(陈秦梦、林舜卿、郑健英等) 28、蝶恋花(郑健英、吴文兰、张小重等) 29、万山红(姚璇秋、谢素贞、林玩贞等) 30、换偶记(洪妙等) 31、白兔记(范泽华、张长城、陈瑜、温美蕉) 32、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 33、张春郎削发(中唱1984年版本) 34、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谢素贞等) 35、续荔镜记(姚璇秋、叶清发、张长城等) 36、续荔镜记(吴丽君、黄清城、翁銮金等) 37、汉文皇后(郑小霞、陈学希、张长城等) 38、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郑小霞等) 39、古琴案(方展荣、吴玲儿、吴丽君等) 40、苏后复国(郑小霞、陈瑜等) 41、袁崇焕(陈秦梦、林玩贞等) 42、赵氏孤儿(范泽华、陈光耀等) 43、审皇后(郑健英、陈光耀、钟怡坤、王少瑜等) 44、告亲夫(郑建英、曾馥、陈文炎等) 45、柳明月义救孤儿(郑健英、周若虹、许惠琴等) 46、救风尘(郑健英、王少瑜、陈文炎等) 47、绣襦记(王少瑜、胡娟等) 48、南唐遗事(钟怡坤、郑健英等) 49、血染南梁宫(王少瑜、郑建英、钟怡坤等) 50、血溅美人图(王少瑜、胡娟、郑薇等) 51、花笺状(王少瑜、黄振龙等) 52、荆钗记(王少瑜、吴文兰、林玩贞等) 53、嫦娥奔月(钟怡坤、杜冰、曾馥等) 54、美人泪(郑健英、周细卿等) 55、银锁怨(郑健英、陈丽玉、钟怡坤等) 56、三篙恨(郑小霞、胡娟、蚁锡深等) 57、屠夫状元(钟维、魏璇卿、马婵如等) 58、谢瑶环(曾馥、吴文兰、陈文炎等) 59、香罗帕(陈丽璇、马婵如等) 60、龙女情(王少瑜、钟怡坤、周细卿、黄学勇) 61、宝莲灯(邱楚霞、许淑婉、陈廷良等) 62、七日红(唐龙通、许淑婉等) 63、莫愁女(邱楚霞、郑跃生、许淑苑等) 64、二度梅(邱楚霞、许淑苑、陈廷良等) 65、五女拜寿(邱楚霞、唐龙通、黄少华等) 66、回唐山(潮州团) 67、梁山伯与祝英台(郑莎、李娜等) 68、逼上梁山(蔡植群、郑莎等) 69、彩楼记(郑莎、蔡植群等) 70、杨八姐闯幽州(郑莎、赖舜娥等) 71、文武香球(郑莎、蔡植群、王文和等) 72、姐妹易嫁(陈芳生、赖舜娥等) 73、江秀卿(李娜等) 74、红珊瑚(陈丽玲、赖舜娥等) 75、罗衫记(陈丽玉、许惠琴、陈大筐等) 76、孝妇杀家姑(王瑞芬、林洁、张桂坤等) 77、珍珠塔(邱应发、田佩兰、陈丽玉、廖文卿等) 78、飞龙刺狄青(张秀兰、李丽容、黄素玲、陈家汉等) 79、武则天亲断梨花案(陈丽玉、张桂坤、陈家汉等) 80、春香传(李楚卿、许悦蓉等) 81、血溅美人图(李楚卿、许悦蓉、郑薇等) 82、张古董借妻(李楚卿、彭钟亮、胡娟等) 83、火烧临江楼(李楚卿、吴文兰等) 84、孔雀东南飞(李丽容、郑莎等) 85、孟丽君会苏映雪(黄楚霞、方壮华等) 86、白蛇传(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 87、杨门女将(张楚吟、黄芝香等) 88、白玉扇(黄芝香、肖岳潮等) 89、金龙银凤(黄芝香、周辉南等) 90、柯山红日(普宁二团) 91、红鬃烈马(余林侬、陈燕鸣等) 92、弓剑情(余林侬、陈燕鸣等) 93、陆文龙归宋(余琳侬、陈燕鸣、陈乔、张仕耀等) 94、古堡恩仇记(余林侬、陈燕鸣等) 95、歌女剑刺江西王(陈燕鸣、麦素芝等) 96、王莽篡汉(陈燕鸣、陈乔等) 97、乱世佳人(林羡、陈经伦等) 98、秦香莲(陈舜卿等) 99、铁面县令怒斩玉面狼(林娟、黄派林、陈舜卿等) 100、猫儿换太子(林娟、陈舜卿等) 101、粉妆楼(林娟、林玉等) 102、龙井渡头(吴丽华、林若英、林静香等) 103、秦王李世民(许淑娥、吴丽华等) 104、十五贯(林炳利、黄明强、周芝圃等) 105、包公铡侄(林令勇、周芝圃、林炳利等) 106、周不错(周芝圃等) 107、王魁休妻(电台版) 108、刘璋下山(惠来,李开珠、吴玉华等) 109、生死牌(揭西,林木汉等) 110、秦香莲(马丽端、曾友禄等) 111、赵少卿(陈碧霞、许云坡等) 112、一门三进士(方巧玉、陈楚惠等) 113、四郎探母(许云波、陈美云等) 114、朱玉莲(柳惜春、许云波、李美英等) 115、杨乃武与小白菜(陈碧霞、陈碧玲等) 116、桃园奇冤(方巧玉、陈楚惠等) 117、苦尽甘来(陈碧霞、许云坡等) 118、玉堂春(陈美云、方桦等) 119、秦凤兰(陈美云、庄静静等) 120、孟舍落难(陈嫦娥、许云坡等) http://www.chaoju.com/ http://www.chaoju.cn/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3%B1%BE%E7&fr=ala0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潮剧七日红取材于什么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有什么不同 浏览:668
幸福树种下后多少天能扎好根 浏览:727
事业编合同多久 浏览:404
经济转型要多久完成 浏览:822
中国有哪些经济王牌 浏览:286
爱情有两种是什么 浏览:343
重庆隆鑫通机事业部在哪里 浏览:996
脾气不好怎么维持婚姻 浏览:179
有哪些故事需要缓缓的诉说 浏览:20
为什么故事只讲事实的小部分 浏览:736
出轨后认识到错误了如何挽回婚姻 浏览:817
什么是健康保健师 浏览:929
想写一个故事怎么写 浏览:374
国学健康馆是什么意思 浏览:386
女性事业单位考哪个岗位好 浏览:946
长春市莲花山幸福村属于哪个区 浏览:90
事业单位年底分红大概多少 浏览:454
老公事业不顺我焦虑怎么办 浏览:960
心理健康维度纯白怎么理解 浏览:452
抖音怎么开通讲故事直播 浏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