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资治通鉴》里的历史小故事
1.预让漆身吞炭
春秋后期,有个叫豫让的人,在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家臣,由于得不到主人的赏识,投靠到另一个大夫智伯的门下。智伯非常高兴,尊豫让为上宾,宾主朝夕相处,竟亲如手足。凡遇有要事,智伯皆请教豫让,与之商讨,豫让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
韩、赵、魏打败智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杀了智伯,仍不解心头之恨,又把智伯的颅骨用漆漆好,做成饮酒用的酒器。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想为主公报仇。不久,豫让听说赵襄子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于是他身藏匕首,改名换姓,装扮成被判刑而服苦役的囚犯,混入赵襄子内宫中去修建厕所,准备刺杀赵襄子。一日,赵襄子到厕所内解手,见有生人,便警觉起来,令手下抓住了豫让。赵襄子左右的人极为愤怒,纷纷拔剑扬刀要杀掉豫让,赵襄子说道:“豫让乃义气之士,我只需小心避开就是了。智伯已死,没有后代,家臣要替他报仇,这是忠烈之举。”于是就把豫让放了。豫让并不感激赵襄子不杀之情,相反更加坚定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的决心。为了防止被赵襄子的人认出自己,他用生漆涂满全身,让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间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日,豫让在街市行乞,与其妻相遇,连他的妻子都不知他是何人,还施舍给他几件钱物。有一次,他的一个密友与他相遇在城内的小巷之中,朋友试探地问道:“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朋友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非常难过,禁不住泪水直淌。朋友劝他说:“凭你之才,若托身投靠赵襄子门下,定能受到信任和重用,到那时再为智伯报仇,岂不易如反掌?何苦摧残自己呢?”豫让说:“托身投诚,再伺机刺杀,那是怀着不忠不烈的思想去侍奉自己的主人。我之所以漆身吞炭,寻求报仇的机会,是为了使后世那些对主人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一直密切注视赵襄子的行踪。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外出的去向,便事先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赵襄子的车马到了桥边,马匹突然嘶叫惊跳。赵襄子十分奇怪,立即令手下四处搜查,果然,发现桥洞下有个乞丐。赵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不错。于是赵襄子令士卒将他从桥洞里抓了上来,把他杀了。
2.吴起杀妻拜将
吴起本是卫国人。青少年时代,他散尽家财,拜师学艺,学成了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又向孔子的高徒曾子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
吴起成年后,在鲁国做了官。不久,强大的齐国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君臣上下一片恐慌,无计退敌。吴起见状,对鲁君说:“主公,小将不才,愿率军退敌,保家卫国。”鲁君一听大喜,要拜吴起为将。这时,一个大臣对鲁君说:“主公,此事万万不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怎能为鲁国尽忠呢?”鲁君一听这话,又犹豫起来。吴起在家,迟迟不见鲁君的拜将命令,心中焦急不安。眼见大敌当前,他恨不得插上双翅,飞上战场,杀敌立功。这时,有个朋友来访,对他说:“贤弟,有人在国君面前说你娶齐国女人为妻,不可能为鲁国卖力。因此国君不会拜你为将。”吴起听了这话,不禁怒火万丈。他想:做人太难了,有些事情真是说不清楚,干脆,不如快刀斩乱麻吧。想到这里,他手执钢刀,奔入后堂,一刀将妻子的头颅砍了下来。妻子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已做了刀下之鬼。吴起提着妻子的头颅去见鲁君。鲁君吓了一跳,无话可说,只得拜吴起为将,让他率军杀敌。
吴起到了前线,指挥若定,一举打败了齐军,大获全胜。捷报传到鲁国都城,嫉妒吴起的人对鲁君说:“吴起杀妻求将,居心叵测,不可不防啊。”鲁君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重赏吴起,反而冷落了他。吴起不顾生命危险,亲冒矢石,打退了齐兵,反而落得这样的下场。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离开鲁国,来到魏国,投奔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听说吴起求见,问谋士李克道:“吴起为人如何?”李克回答说:“吴起为人,就一心想着立功扬名。但他善于用兵,春秋时代的兵家司马穰苴也不如他。”魏文侯一听,心中大喜,立即接见吴起。魏文侯在交谈中,发现吴起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英姿飒爽,言语豁达,不由得喜上加喜,立即封吴起为大将,让他去镇守西河。
西河在黄河之西,与秦国接壤,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吴起到西河后,修筑城墙,加强防守,训练士兵,主动出击。他不但防止了秦国的东侵,还打到秦国的内地去,占领了秦国的五座城池。从此,秦国再也不敢打西河的主意鲁侯鼎战国兵士了。吴起打败秦军,使魏国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
吴起不但善于用兵,而且善于带兵。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和士兵一样背粮草。战士有病时,他总是亲自为战士尝药。一天,一个战士身上长了痈,吴起前来探病,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血。这个战士的母亲听说后,伤心地哭了起来。邻人问她说:“吴将军关心你的儿子,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要哭呢?”战士的母亲说:“过去,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吸脓血。他父亲感动不已,打仗时拼命冲杀,死在战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他吸脓血,我真不知道他又会死在哪里!”
Ⅱ 资治通鉴5个故事概括
网上随便搜索通鉴故事,通鉴智慧,上下五千年等等各种历史着作,别说5个,5万个也很轻松
Ⅲ 《资治通鉴》的故事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历史着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Ⅳ 《资治通鉴》里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预让漆身吞炭。
春秋后期,有个叫豫让的人,在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家臣,由于得不到主人的赏识,投靠到另一个大夫智伯的门下。智伯非常高兴,尊豫让为上宾,宾主朝夕相处,竟亲如手足。凡遇有要事,智伯皆请教豫让,与之商讨,豫让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韩、赵、魏打败智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杀了智伯,仍不解心头之恨,又把智伯的颅骨用漆漆好,做成饮酒用的酒器。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想为主公报仇。
一日,赵襄子到厕所内解手,见有生人,便警觉起来,令手下抓住了豫让。赵襄子左右的人极为愤怒,纷纷拔剑扬刀要杀掉豫让,赵襄子说道:“豫让乃义气之士,我只需小心避开就是了。智伯已死,没有后代,家臣要替他报仇,这是忠烈之举。”于是就把豫让放了。为了防止被赵襄子的人认出自己,他用生漆涂满全身,让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间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豫让一直密切注视赵襄子的行踪。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外出的去向,便事先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赵襄子的车马到了桥边,马匹突然嘶叫惊跳。赵襄子十分奇怪,立即令手下四处搜查,果然,发现桥洞下有个乞丐。赵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不错。于是赵襄子令士卒将他从桥洞里抓了上来,把他杀了。
2.吴起杀妻拜将。
吴起本是卫国人。青少年时代,他散尽家财,拜师学艺,学成了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又向孔子的高徒曾子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
吴起成年后,在鲁国做了官。不久,强大的齐国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君臣上下一片恐慌,无计退敌。吴起见状,对鲁君说:“主公,小将不才,愿率军退敌,保家卫国。”鲁君一听大喜,要拜吴起为将。这时,一个大臣对鲁君说:“主公,此事万万不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怎能为鲁国尽忠呢?”鲁君一听这话,又犹豫起来。吴起在家,迟迟不见鲁君的拜将命令,心中焦急不安。眼见大敌当前,他恨不得插上双翅,飞上战场,杀敌立功。
这时,有个朋友来访,对他说:“贤弟,有人在国君面前说你娶齐国女人为妻,不可能为鲁国卖力。因此国君不会拜你为将。”吴起听了这话,不禁怒火万丈。他想:做人太难了,有些事情真是说不清楚,干脆,不如快刀斩乱麻吧。想到这里,他手执钢刀,奔入后堂,一刀将妻子的头颅砍了下来。
鲁君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重赏吴起,反而冷落了他。吴起不顾生命危险,亲冒矢石,打退了齐兵,反而落得这样的下场。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离开鲁国,来到魏国,投奔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听说吴起求见,问谋士李克道:“吴起为人如何?”李克回答说:“吴起为人,就一心想着立功扬名。但他善于用兵,春秋时代的兵家司马穰苴也不如他。”魏文侯一听,心中大喜,立即接见吴起。西河在黄河之西,与秦国接壤,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吴起到西河后,修筑城墙,加强防守,训练士兵,主动出击。
他不但防止了秦国的东侵,还打到秦国的内地去,占领了秦国的五座城池。从此,秦国再也不敢打西河的主意鲁侯鼎战国兵士了。吴起打败秦军,使魏国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吴起不但善于用兵,而且善于带兵。
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和士兵一样背粮草。战士有病时,他总是亲自为战士尝药。一天,一个战士身上长了痈,吴起前来探病,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血。这个战士的母亲听说后,伤心地哭了起来。邻人问她说:“吴将军关心你的儿子,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要哭呢?”战士的母亲说:“过去,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吸脓血。
Ⅳ 资治通鉴有哪些故事
有《请君入瓮》、《剖腹藏珠》、《苏武牧羊》、《口蜜腹剑》、《为法自弊》等。
1、《请君入瓮》
天授二年(691年)初,酷吏丘神勣被处死,有人告周兴与丘神勣通谋,武则天命来俊臣审问。
来俊臣于是请周兴吃饭,来俊臣问:“囚犯如果硬是不认罪,该怎么办才好?”周兴大笑说:“这太容易了,把犯人放到瓮里,四周燃起炭火。”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他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说:“来某奉陛下圣旨审查于你,请君入瓮吧!”周兴见大事不妙,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
按法律,周兴当处死刑,武则天赦他一死,命改判为流放岭南,在路上被仇家所杀。
2、《剖腹藏珠》
西域有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珠,乃是见所未见的无价之宝。他非常喜爱,深怕被人盗去,搁在哪儿都不放心。
后来,他“剖身以藏之”,剖开自己的肚子,把珍珠藏在里面。这样倒是相当稳妥了,可是他的命也就没了。
3、《苏武牧羊》
汉朝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
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 ) 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4、《口蜜腹剑》
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曾在勤政楼垂帘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去,便扬鞭策马从楼下缓缓而过。他风度翩翩,玄宗赞美不已。
李林甫得知,担心卢绚被玄宗重用,便将卢绚的儿子召来,对他道:“你父亲素有名望,岭南道的交州广州等地现在缺乏有能力的官员,陛下有意让你父亲前去。如果他不肯远赴岭南,肯定会被贬官。我给你出个主意,不如让他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这也是清贵显职。”
卢绚果然不肯前往岭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议,主动到洛阳任职。李林甫担心违背众望,便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不久又奏知玄宗,称其患病不能理事,将他贬为太子员外詹事。
5、《为法自弊》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太子驷触犯新法被商鞅定罪。秦国逐渐富强起来。
后来太子驷成为秦惠文王,他公报私仇要治商鞅罪过。商鞅出逃,因没有证件,没人敢收留,没想到商鞅作法自毙,被秦王所杀。
Ⅵ 资治通鉴故事的简介
本书以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蓝本,记载了上自周武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代君臣的成败、争斗之事。本书在忠实于原着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着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撷取完事的故事、情节,如围魏救赵、项羽垓下兵败、曹植七步成诗、秦晋淝水之战、陈后主亡国、文成公主入藏等。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语言讲述,本书对个别生僻字注音,并配有精彩原文、大量插图。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优秀历史故事图书。
Ⅶ 资治通鉴故事有多少页
756页。
《资治通鉴故事》是2009年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徐尚衡,书籍是将《资治通鉴》中的62个故事按时间排列进行介绍赏析。
书名:资治通鉴故事(上、下)
ISBN:750044700, 9787500447009
作者:万丽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29.8
页数:756
出版日期:2004-10-1
Ⅷ 出自资治通鉴的故事有哪些
《资治通鉴》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Ⅸ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
语出《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司马光在《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叙述卫鞅(即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关于守信用的议论,在议论过程中提到了四个历史故事,即“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鲁国让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作战,打了三次败仗,鲁庄公害怕而献遂邑的土地与齐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将军。后来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盟誓,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都一下愣住了。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你们大国侵夺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池已经就是就是齐国的国境了,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办了。”在这样的无奈的时候,齐桓公便答应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曹沫听后便扔下匕首,走下盟约的高台,走到面北群臣的位置,脸色不变,言谈如故。齐桓公脱离了危险,勃然而怒,但想毁约。管仲说:“不能这样,贪图小利而逞一时之快,在诸侯面前不讲信义,就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最后齐桓公便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而失去的土地都又回到了鲁国。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事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事见《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十分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亲自去告诉人家因天雨不能打猎了。此事已在《通鉴》故事(2)中已做了介绍。
4、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事见《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即在司马光这段对信用的议论之前。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未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便在国都咸阳集市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他杠到北门去,便给他十金。老百姓觉得奇怪,也没有人敢去搬运。公孙鞅又下命令说:“能杠过去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便将此木挪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便给了他五十金。此后,公孙鞅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Ⅹ 资治通鉴的故事
一、《资治通鉴》中比较经典和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孙权劝学、肥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负荆请罪、三家分晋等等。
二、故事简介(节选):
1、孙权劝学: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2、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着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