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平潭实验区古代名人故事在哪里

平潭实验区古代名人故事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2-22 15:44:09

⑴ 古代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着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符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着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1、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2、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⑵ 查找中国古代名人的名马及其故事

1、乌骓马

出自于《西汉演义》中霸王项羽的座驾。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这样的马有个讲头,名唤“踢云乌骓”。

项羽的乌骓应该是属于中国名马的河曲马系列,河曲马作为我国最优良的军用马种,颜色以黑色、青色为主,当然也有别的颜色。有了这匹马,项羽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力战六十多员汉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经百战无有败绩。

“数年以来,(乌骓)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可叹乌骓宝马随霸王死在垓下大战中,当时“遂命小卒牵马渡江。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

2、赤兔

纵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即红色的,像老虎一样的烈马,据说为汗血宝马,赤兔马最早为西凉刺史董卓的坐骑,后被董卓用来收买丁原的义子吕布。

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赏赐关羽;关羽被杀后,赤兔马思念旧主,绝食而死。但根据史书记载,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为《三国演义》虚构情节。

3、的卢

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信任刘表。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机抓住刘备。

刘备察觉到了,就假装到厕所,悄悄逃离了。他所骑的马名叫“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走,溺水落进了城西的檀溪河里,出不来了。刘备着急地说:“的卢,的卢啊!今天很危险!(你)要努力啊!”“的卢”于是就一跃三丈,才得以过河。

4、绝影

在讨伐张绣之战中,曹操被骗中贾诩的计谋,仓皇逃走,绝影护送曹操逃走,因乱箭射杀而死。 相传速度极快,影子都追不上,即'绝'影。

它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奋蹄疾驰, 而且速度极快('绝影'之名就是因为其速度飞快而得,意为其速度快的连影子都跟不上了), 最后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而”绝影”马便在这一战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据说绝影也是一匹汗血宝马。

5、忽雷驳

秦琼骑的马叫“忽雷驳”,是匹青白毛相间马,一说是黄骠马。最神奇的是,这马还好喝上两口酒,每次喝完蹄力更甚,在明月夜,能跃过三领黑毡。

马通人性,一如义犬,秦琼死后,这匹“忽雷驳”不吃不喝,嘶鸣不已。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它痛饮了一次酒:是啊,我生即为战场而来,既然再不能派上用场了,主人也死了,那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它绝食而死。

⑶ 福建古代名人的故事

晚唐的颓废糜烂,正是盛唐开花结果许久以后的烂熟。那是一个轻飘的年代,李商隐写着他的爱情诗——《无题》,写着蝴蝶,他自己就是那五彩轻盈的蝴蝶。那是一个虚无的年代,杜牧身在乱世,心怀天下兴亡,写着咏史诗伤今怀古,抑郁悲凉。那是一个绝望的年代,贾岛困在禅房,三年写着两句诗,把痛苦咿咿呀呀地隐藏在他的苦吟诗里。

贾岛、杜牧、李商隐死时,黄滔分别是三岁、十二岁、十八岁。唐王朝还有几十年的岁月,但是真正的唐朝在士人的内心已经结束了。唐亡后六年,黄滔死了。黄滔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在一个无法承受的年代,他用文学作为自己的眼睛,去记录年代。

公元840年,黄滔出生于福建莆田城东。他的家境穷困,曾在诗里说,如果有水田十亩,他早就归隐乡村了。在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东峰书堂,黄滔苦读十年。这十年,在寒窗边,黄滔是否想起近百年前的林藻林蕴兄弟和欧阳詹?这十年,广化寺灵岩精舍必定深深影响了黄滔的精神世界。要不欧阳詹为何对这里那样魂牵梦绕,一定要在临死前嘱咐友人将自己灵柩从长安运回这里。

黄滔的哥哥黄璞也深深影响了他。黄璞是唐昭宗大顺年间进士,官至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是个饱学有德的人。他在乱世无法兼济天下,做官不久就回到莆田隐居。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建时,黄巢敬仰黄璞的为人,下令属下不可侵犯他的草屋。

晚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纷争,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科举考试被昏庸之人把持,像黄璞这种有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取得功名。黄璞多次参加乡试,却屡试不第。“易生惟白发,难立是浮名。”三十三岁了,黄璞才在乡试中考中。他已经等不及了,立即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在长安,他等了二十三年。“二纪飘零,三朝困辱”,唐昭宗乾宁二年(895),黄璞考中进士,离欧阳詹中进士一百零三年。这时黄璞已经五十六岁。又过了四年,黄璞才得了个清闲无所作为的官职——“四门博士”。

光化三年(900),昭宗被宦官刘季述幽禁,长安大乱。一年后,他愤然离开长安返回福建。在福建,他得到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的重用,出任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负。黄滔颇有政治见识,又直言不讳。他劝王审知勤政、节俭、爱民,开辟海港,招徕海外贸易,礼遇中原流亡名士,兴办学校,传播文化,安定社会秩序。他还劝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关门天子”。王审知采纳了黄滔这些意见,保持了福建的安定繁荣。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了。一年后,黄滔离开福州回莆田定居。公元911年,72岁的黄滔病逝,有《黄御史集》十五卷传世。

黄滔一生在六十岁前一直不得志。他家境寒贫,生活艰辛,“莱肠终日掇,霜鬓度年秋”,“还愁把部酒,双泪污杯中”。他所处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层人民,接触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看到较多的人民疾苦,在文学创作上很自然地继承了我国古代自《诗经》以来的关怀现实的精神。

他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晚唐的凄凉景况。在长安期间,他多次离京外游,目睹战乱的中原,田园荒废、民不聊生。“大国乒戈日”就是“故乡饥馑年。”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兵长安,民众再次逃亡,刚结婚的夫妇被迫分离,黄滔在《河梁》中写道:“五原人走马,昨夜到京师。绣户新夫妇,河梁生别离。陇花开不艳,羌笛静犹悲。惆怅良哉辅,锵锵立凤池。”

黄滔留下许多名句,意境醇美,感情真挚。如“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简单几个字写出一个凄清空明的境界。“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岁月在头发上老去,梦想依旧遥远,不可触摸。“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鸟儿可以回家了,可是人却要在腊雪中前往边地。后人评他的诗为“清醇丰润”。南宋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而御史公之诗尤奇。”

黄滔的散文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书信、序跋、祭文等。黄滔的书信类作品有《与罗隐郎中书》、《与杨状头书》、《与王雄书》、《答陈石番隐论诗书》等,在书信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黄滔的祭文,有部分是代闽王所写,如《祭钱塘秦国太夫人》、《祭南海南平王》等,为所死者歌功颂德,用辞典雅。还有的祭文为好友所作,如《祭崔补阙》是为当时入福建的中原名士崔道融做的,文中佳句很多,如“闽中三月,烟光秀绝。脂辖赴阙,鲲凤嘈赞,其犹南清魂断,北梁涕咽”。

第二类是关于当时佛教兴盛的记载。代表作有《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丈六金身碑》等。《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对当时泉州开元寺的盛况进行了全面描述,关于开元寺来历作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开元寺提供了宝贵资料。《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详细介绍此塔建造的经过和缘由,文中涉及当时福州许多佛教史实,是一篇研究福建佛教的重要史料。《丈六金身碑》记载了王审知的崇佛情况以及王审知铸造佛像的规模。

第三类是杂文。此类文章短小精练,贴近社会现实,影响最大。如《巫比》通过层层设问和问答,指出世人爱听信巫言而不爱听直言的危害,悲痛如果国家信用忠直的人就不会有祸乱了。《吴楚二医》用治病比喻治国,并以殷秦亡国教训来提醒统治者在选用治国人才时,要全面考察德行。

晚唐时期,出现了很多不为参加考试而写的律赋,这些赋描写社会千态,抒发人生百感,记录了晚唐士人的心态和社会人生。黄滔有22篇赋被收进《全唐文》卷八二二。黄滔的赋对工精巧,情感丰富。《送君南浦》开头写道:“南浦风烟,伤心渺然,春山历历,春草绵绵,那堪送行客。”为送行的场面铺垫了一种伤离别的氛围。《陈皇后因赋复宠赋》中云:“琼楼寂寂,空高于明月和风;瑶草凄凄,莫辗于金舆玉辂”,给人一种悲凉之感。

借赋寄志,表达对人生的看法,是黄滔赋的一大特色。如《秋色赋》开篇道:“白帝承乾,干坤悄然,潘岳乃惊素发。感流年,抽采笔,叠花笺,驱走群言,写抑郁之怀矣。”黄滔的赋常以历史讽刺当下,《馆娃宫赋》最为着名。

此赋开头就给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吴王殁地兮,吴国芜城;故宫莫问兮故事难名。门外已飞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为宫而暮为沼;英风霸业,古人失而今人惊。”吴王杀忠臣,迷美色,挥霍无度,:“吴王乃波伍相,辇西施。珠翠簇来,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拥出,登绮席而逶迤。触物穷奢,含情愈惑。”终于招致灭国,国破兵败后吴宫破落凄凉:“往日层构,兹辰古壕,香径而同归寂寂,稽山而杳自高高。遗堵尘空,几践群游之鹿;沧洲月在,宁销怨浊之涛?已而西日匆匆,东波浩浩。松楸而骈作荒隧,车马而辗通长道。”《馆娃宫赋》通过吴宫繁华与破败的对比,抒发对吴宫兴废的感叹,告诫统治者要以吴王夫差的失败教训为鉴。

黄滔在福建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当时人称为“闽中文章初祖”,是福建的文坛盟主。黄滔的文学成就是杰出的,他的诗文赋代表了晚唐时期福建的文学水平,为推动福建文化的繁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⑷ 古代历史慧眼识英雄的例子

萧何与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

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思念家乡,念叨东归,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天,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

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他商议军中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再说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

正想下马休息一下,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萧何顿时抖擞精神,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厂他策马赶到河边,气喘吁吁地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仍不吭声。萧何又说了一大堆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了”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去。

到了第三天,三人才回到南郑。萧何去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惊又怒,说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

刘邦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迫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

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闷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那么,”刘邦下决心说:“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直率地说:“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

刘邦说:“好吧,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几天以后,萧何命人已筑好了拜将坛。汉王刘邦择了吉日,带领文武百官,来至坛前,缓步拾级而上。只见坛前悬着大旗,迎风招展,四面列着戈矛,肃静无哗。

一轮红日光照将坛,真是旌旗耀武,甲杖生威。丞相萧何已将符印斧钺,呈与汉王刘邦。坛下一班金盔铁甲的将官,都翘首伫望,不知这颗斗大的金印,究竟属于何人。只见萧何代宣王命,高声喊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当下陡然闪出一人,从容步上将坛。

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韩信,顿时一片哗然。这也难怪,一个军中不出名的小吏,如今一下子拜为大将军,怎不令众人议论纷纷。众人见汉王刘邦;丞相萧何却是那么毕恭毕敬,越发感到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没有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4)平潭实验区古代名人故事在哪里扩展阅读:

韩信的军事才能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韩信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中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⑸ 古代名人故事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兇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⑹ 平潭的历史人物

林杨,任侠好义。写就《奏蠲虚税疏》,韦布回天坊。
江继芸,海坛镇总兵,抗击英军。詹功显,平潭人,清道光年间任浙江水陆提督。李健颐,名医,刘尧宸,,东征名将,国民政府追认尧宸为中将,授予烈士称号

⑺ 名人故事在哪儿

古今中外,有关名人的故事很多,这里只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子~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兇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着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着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着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⑻ 关于平潭的名人故事

詹功显

詹功显,字鹤峰,候均区五福境(今平潭县潭城镇)人。清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生。祖父元官,任福建台湾澎湖协把总。父殿擢,因屡立战功,升任浙江镇海营参将,后授温州镇总兵官。功显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武艺,熟读诗书,兴趣广泛,且聪慧非凡。

嘉庆元年(1796年),功显在海坛加入清军水师,充任营弁。此后,随水师提督李长庚、王得禄和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蔡牵等海匪,因战功,升任海坛镇左营把总,后擢福建水师提标中营有哨干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为澎湖协水师副将,为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越年,奉旨由澎湖协副将简放金门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功显升任浙江水陆提督,驻防宁波。驻镇三载,海防不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且为官清正,享有盛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告老还乡。离任后,宁波百姓沿其归途建条石道,取名“海坛道”,以示纪念。

功显回海坛后,重视教育,倡捐重建兴文书院,以振文风。

咸丰四年(1854年),功显病故,享年82岁。乡人为其祀乡贤祠。

李健颐

李健颐,字孝仁,号梦仙,人称桃仙、海山生,候均区(4-平潭县潭城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父李绍明原籍晋江,清末携眷来平潭从商兼医。健颐幼年熟读经典医书,16岁即随父应诊。民国元年(1912年)应聘平潭广德春药店挂牌行医。民国7年坐堂安兴药铺。民国13年,赴上海求学,毕业于上海中亚学校。后返回平潭,创办徐庆堂诊所,兼任平潭民众施诊所医生、平潭开宗学校校医。民国17年,应莆田涵江双福寿药店之聘,于该店坐堂行医。

民国18年与福州名医郑芷源(当时在平潭任教)发起成立“平潭医学会”,健颐任理事。民国24年11月,又与林觉民一起成立“平潭县国医公会”,健颐任常务委员。他广交医界同仁,互送着作,交流经验,对中医中药的学术研究起推动作用,并先后在北平《文医半月刊》、上海《医学春秋》、《中医世界》、《医学杂志》、广州《杏林医学月刊》、台湾《台湾皇汉医学》、福清《现代医药》上发表论文。

民国21年以后,健颐致力于药物研究,试制中药液剂。他所研制的“八宝万应丹”、“咳嗽粉”、“疥灵膏”、“疟敌”等都有较好疗效,销往省内外。健颐为医治鼠疫,广集良方,创制中药注射液,颇见成效。同时总结治疗鼠疫的临床经验,于民国24年写成《鼠疫治疗全书》,发行全国。

民国37年,健颐将徐庆堂诊所从平潭搬迁莆田县涵江苍头,后来加入涵江区联合诊所。

1956年,健颐调省中医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福建医药杂志》编辑室主任、省中医研究所编辑室主任、省中医学院院务委员、省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主任、省医药卫生学会理事委员、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中医研究委员会委员、省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科、肿瘤科主任。他在主持内科、肿瘤科工作期间,在治疗急性热性病(如乙脑、恙虫病、伤寒、白喉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60年代初,健颐对恶性肿瘤的辨证施治进行研究,并先后发表《内经知要浅注》、《新中医药》、《医案随录》、《生理新全》、《四诊概要》、《临症医案笔记》、《临床论文汇集》、《内经知要白话解》等论着。1966年底,因病返里。他一边治疗,一边完成《恶性肿瘤辩证论治》手稿,并寻觅、考证中草药治瘤验方。患病期间,仍接诊病人,直到生命垂危。1967

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3岁。
刘尧宸

刘尧宸,字俊辉,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祖籍霞浦。祖父刘长泰于清咸丰年间任海坛右营守备,定居平潭。父刘继馨,庠生,以卖画代书谋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尧宸随父移居福州,就读于培元书院。稍长,加入革命社团组织“桥南体育会”。

宣统三年(1911年),尧宸加入同盟会。同年10月武昌起义,福建与各省纷起响应,尧宸参加福州革命党人组织的洋枪队,嗣后随起义军宣抚上游各县。因自感年轻识浅,乃进陆军小学校习武,后转入清河第一预备军官学校,并以成绩优异举送保定军官学校深造,于民国8年(1919年)毕业。随之,返回福建,入福建靖国军,任上尉副官。

民国9年7月,尧宸离闽入粤,任粤军孙良翰团团附,参加光复广东的战斗。

民国10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尧宸随军北伐。6月,参加收复广西的战斗。12月,孙中山将北伐大本营从桂林移到韶关,尧宸任孙中山大元帅卫队团参谋长。

民国11年5月,尧宸随北伐大军攻克赣州,进至吉安。6月,陈炯明叛变,北伐军回师讨伐失利,转入福建驱逐转附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尧宸率队克桐口,力拒李部于洪山桥,使敌不得进援福州。10月攻入福州,旋即奉命攻克泉州。12月东路讨贼(指陈炯明)军进军广东,尧宸随孙良翰部留闽。民国12年孙部一个旅哗变,尧宸不敌,脱身回厦门。其夫人许氏适生一男,即中风病逝。尧宸得悉讨贼军克复广州,不待丧葬,将子托嫂抚养,民国13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尧宸为教官。他治军严谨,为人豪爽,能与士兵同甘苦,在军校中享有盛誉。

民国14年2月,黄埔军校学生组成教导团参加东征,尧宸代理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该团攻克淡水,占池尾。教导一团占棉湖。陈炯明叛将林虎率一万四千余人攻棉湖。一团寡难敌众,情势危急。尧宸力主驰援,而二团团长钱大钧执意等待指挥部命令才肯出援。时至中午仍未见指挥部下令,而从棉湖传来的枪炮声愈加激烈,钱大钧仍不允出兵。刘尧宸气得大怒道:“一团危殆,岂可坐视不救!”乃独率二营驰救。至此钱大钧才不得不下令一营、三营跟进,终于击溃顽敌,一团解围。

是年4月,据广州之滇、桂军反对革命政府。5月,此时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旅的教导团回师讨伐。尧宸率二营进攻瘦狗岭,毙伤叛军千余,俘三千余,为进军广州扫除障碍。8月,刘尧宸奉命率二营解除刺杀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梁鸿楷部驻东山的一个营的武装。他不响一枪,令敌全营缴械。之后,尧宸升为二师四团团长。

10月,尧宸参加第二次东征。兵发东江,围攻惠州。战斗从13日开始,敌火力甚猛,惠州城易守难攻,几度攻城死伤过半。第一纵队长何应钦命令尧宸:“野炮炮弹所存无多,若不于此时登城,则无登城之机。”尧宸乃躬扶云梯,直逼城下,并抢先登梯,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他的牺牲,激励战士勇猛冲锋,次日攻城告捷。

尧宸牺牲后,广州国民政府隆重召开追悼大会,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表彰其生前卓着的战功。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追认尧宸为中将,授予烈士称号,并编印《刘中将哀挽录》广为宣扬。遗体葬于黄埔烈士陵园。1980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

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终于复勘准奏,诏闽、浙、粤三省民移产虚的赋税一律豁免。林杨一疏,利及三省,广大内迁户欣喜若狂,无不称颂林杨为民请命的义胆侠肠。明工部侍郎董应举称:“片疏霁天威,言泽遍三省。”为纪念林杨,福清海口乡民立“韦布回天坊”一座,并以乡贤祀之。

江继芸

江继芸,字源选,号香山,海坛候均区(今平潭县潭城镇)人。生于清干隆五十三年

(1788年)。祖父江全韬,任福建水师提标参将。父江其祥,儒生。继芸少年爱习武艺,及壮加入清军水师。嘉庆十三年(1808年),继芸随海坛镇总兵孙大刚出洋征剿立功,获朝廷颁奖,升外委,后升海坛千总。

道光十九年(1839年),继芸代理南澳镇总兵,亲率水师在闽粤交界海域,加意巡逻,堵截贩运鸦片船只,没收烟毒,击退英船,博得林则徐、邓廷桢的赞赏和信任。次年经邓廷桢举荐,继芸升为海坛镇总兵。上任后即大力整顿海防,加强防御力量,以抗御侵略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继芸调任金门镇总兵,时英军正策划进犯厦门,闽浙总督颜伯焘委派继芸为厦门前线副总指挥,出镇左翼防线。他慨然受命,驻扎湖里山炮台。七月初十(八月二十六日)下午1时,英军船舰36艘,向厦门和鼓浪屿发起猛攻。厦门各炮台奋起还击,一举击沉英军火轮1艘、兵船3艘。此时英军改变战略,集中火力猛攻继芸指挥的左翼阵地,并在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继芸一面沉着指挥炮火还击,一面组织兵力堵截登陆的英军,用大刀、长矛与手持来福枪的侵略者展开肉搏,打退英军5次进攻。战斗持续至日暮,官兵伤亡殆尽。继芸带着遍体伤痕,且战且退,直至悬崖绝处,反身一跃,投海自尽。终年53岁。

继芸的灵柩从厦门运回海坛,安葬于北海区田美村(今北厝镇田美澳村)南。百姓闻讯,倾城送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钦赐祭葬,派钦差带祭诏和恤银到海坛祭奠英灵。

阅读全文

与平潭实验区古代名人故事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南宁的美女都去哪里了 浏览:815
如何运行现代经济 浏览:236
12星座在爱情里会输给哪个星座 浏览:735
干锅和麻辣烫哪个健康 浏览:63
街道办事处事业编下设什么局 浏览:683
初创公司ceo该如何讲故事 浏览:360
事业单位薪级一年一调多少 浏览:880
危险的婚姻有哪些 浏览:185
幸福密码指纹锁什么牌子 浏览:915
什么是幸福讲的太好了 浏览:24
为什么你会缺爱情呢 浏览:379
苏式彩画都有哪些故事 浏览:955
事业迷茫纠结怎么办 浏览:374
老师最幸福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浏览:248
减什么肥健康才是快乐 浏览:145
绿宝石幸福蛋怎么使用 浏览:744
文言文中美女用一个字怎么概括 浏览:842
一建经济设备运杂费包括哪些 浏览:362
个人健康备档卡怎么填 浏览:164
健康的疼痛有哪些 浏览: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