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是什么意思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的意思是选择好的事情去做,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
“择善而行”,汉语成语,拼音是 zé shàn ér xíng,意思是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是一个褒义词。出自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例句:
一、回去告诉你们可汗,让他以后行事要择善而行。
二、应当说,在这两个方面,曹操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他基本上能够做到从谏如流,择善而行。
三、择善而行就能把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四、常思己过,方能扬长避短、择善而行。
‘贰’ 有关“择善而行”的名言有哪些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莎士比亚
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罗曼·罗兰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莎士比亚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孙犁
不会有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愿去做窃夺别人劳动果实的盗贼,更不会在享用"脏物"的时候,反而感到幸福。——魏巍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麦克莱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梁漱溟
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去谋幸福。——高尔基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孙犁
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申居郧
善良的东西在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孙犁
诚实与善良均来自良好的教育。——普卢塔克
一切恶出于自私,而通于一切之善者就在于不自私,以至舍己而为公。——梁漱溟
‘叁’ 择善而行恃华不奢什么意思
择善而行恃华不奢的意思是选择善良,做一个良善高尚之人,拥有华丽的人生却不奢侈的消费。
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能被称为人。但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该有其行为准则。应当择善而行,先确定目标,然后再行动。一旦志向确定下来,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说到做到,必定达到目标。
如果身心疲惫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牵累,或者被心中欲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暂时的疾患,不能克制细小的欲望,就会犹豫不定;一旦犹豫不定,便会做与不做二心;二心交争不定就会导致立志之前的欲念取胜。
‘肆’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是什么意思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不问结果。
“择善而行”引申自唐朝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句意思: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
善良无处不在,希望就无处不在。带着目的性的高调行善不是真的善意,真正替受助者着想才是真正的善良。善良如随风而散的蒲公英,每一个微小的善意,都会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继续循环下去。生活中你的每一份善意,都会生出更多的善。善能生善,善能促善。
帮人就是帮己。余生很短,择善而行。你的善意会照亮他人的心路,也会让他人回过头来为你引路。善良遇到善良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善良最终会回归善良。
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善良,不是故意做给谁看,也不是想去感动谁,而是繁杂社会之中,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
曾看见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盲人提灯笼》:
在漆黑的夜晚,盲人提着灯笼在路边走,路上有行人就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
盲人笑着说道: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我为别人带来光亮,人们也常常感激我,会回过头来热情的搀扶我,带我走过无数个沟坎,避开了很多危险。
‘伍’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用到感情上,是什么意思
如果将这句话用到感情之上,那么意思就是说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不去过问最后的结果
‘陆’ 关于厚德感恩,择善而行的作文
最近我校一位学生遇到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奶奶被车撞到了路沟里,车跑了。这位学生就把她救了起来,并用自行车把她送到了医院。等老人的家人来了以后,不但对这位学生没有任何的感谢,反而说是他撞了老人,让老人来说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老奶奶却不肯说出实情,而说:“我记不清楚了。”就这样,这个学雷峰,做好事的学生,在老人家人的逼迫下,为老人支付了800元的医药费。
诸如此类的事件让人深思:为什么不断出现获救者、受恩者冷漠绝情的面孔?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样?怎么感恩情结离人们越来越远呢?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在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反映出我国古人对感恩的认崇尚。就连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上也反映出了感恩的思想,有文字专家分析:“恩”从因从大,乃就起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友谊。
然而,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公民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贪婪在蚕食人们的良知。孩子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被帮助者不知道感谢帮助者之恩;政府不知道感谢人民的尊重之恩;人类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恩赐之恩……
人们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请你学会感恩吧!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自然,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这样,你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关爱他人;你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
‘柒’ 成语择善而行是什么意思
择善而行
[ zé shàn ér xíng ]
释义
[ zé shàn ér xíng ]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详细释义
【解释】: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出自】: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出处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捌’ “远离是非,择词而说,择善而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者”这段话什么意思
1、这句话的意思是:
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2、出处:
出自《中庸》。《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3、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中庸》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着。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5、影响:
1)意义价值
⑴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对于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态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指导意义。[10]
⑵《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着作。
⑶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篇章。
⑷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中、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不到位和越位、缺位都不合适。
⑸中庸,既深奥又通俗,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⑹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
2)历代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玖’ 成语择林而
带有“择”的成语有:身无择行、择善而行、饥不择食、择福宜重、断杼择邻、不择手段、不择生冷、忙不择价、以人择官、急不择路、口无择言、急不择途、择肥而噬、鹅王择乳、别无选择、择木而栖、良禽择木、择主而事、慌不择路、口不择言、急不暇择、择邻而居、急不择言、择善而从、择地而蹈、东床择对、物竞天择、拣精择肥。 1、择善而行:[zé shàn ér xíng] 出处: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释义: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例句 a.择善而行,就能把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2、饥不择食;[jī bù zé shí]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 释义:择:挑拣。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例句 a.小明已饿得饥不择食,任何食物都吃得津津有味。 b.我很饿,吃饭的时候饥不择食,不喜欢吃的菜都吃得津津有味。 c.他已经饿了好几天了,一看到吃的,就饥不择食地吃进肚子里。 3、不择手段:[bù zé shǒu àn] 出处;鲁迅《三闲集·通信》:“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 释义:择:选择。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例句 a.秘诀一恶狠狠的下决心,不择手段的说英语。 b.大学的确是需要竞争的,哪怕是不择手段,那也是在提前适应社会。 c.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4、口无择言:[kǒu wú zé yán] 释义: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例句 a.他口无择言,讲得头头是道。
‘拾’ 择善而行下一句是什么
择善而行,下一句:不问曲终。
其意思是: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不问结果。
“择善而行”出自:唐朝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魏征(也就是宰相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负责劝降英国公李勣。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
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
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征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