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散文鉴赏要点,并举例说明
散文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散文鉴赏教学。散文鉴赏有五个要点:慧识“文眼”是基本点,理清“文脉”是切入点,体味“文心”是关键点,领略“文韵”是支撑点,品味“文语”是兴奋点。
在散文鉴赏学习中,学生常常不好把握文章主题和字里行间隐含的内容。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经常读一些经典散文,从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散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为散文鉴赏打下一定的基础。散文鉴赏教学的重点就是教授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实现美育和德育的目标。
一、慧识“文眼”是基本点
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是心灵感悟的源泉。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语言精美的散文,往往都会像人有明亮的眼睛一样,这是散文永恒的魅力之一。“文眼”是揭示文章题旨、把文章思想与艺术融为一体的闪光点,是文章表情达意的立足点。“文眼”可以是一字一词,也可以是一景一物,在散文构思中起着艺术聚焦的作用。它与中心思想不一样,比中心思想更加凝练细致,可谓点睛之笔。因此,学生在鉴赏散文时只有全身心投入,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深刻领会作品的意境,领略到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文眼”的设置因文而需,因文而异。如《琐忆》开头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文眼”,是全文的纲,是联系“琐事”的“红线”,既精辟又传神。再如《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它统领全篇,贯穿全文。作者有时就用这种安放“文眼”的方法来突出文章主题,创造意境,表现写作意图。“文眼”既可以将全篇情节串联起来,又制约着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又是把思想和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重心。
二、理清“文脉”是切入点
“文脉”是指作者行文时的写作线索和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其实是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所以能否理清“文脉”关系到鉴赏散文的成败。散文是言情的艺术,其内容必须依靠一种固定的结构来显示。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就如顺风行舟,事半功倍。学生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抓住散文的内在线索,寻根溯源,探寻作品的思路,理解散文的特色。
细察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文章的思想脉络,将结构框架准确地描画出来,是了解作者观点和思想的前提。如巴金的《灯》是以事物的形象为线徐徐展开的,朱自清的《绿》是以空间的顺序变化作脉串连成文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以人物为络写成的。再如,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可以感受到季老的淡定、豁达、执着、雅致和从容跃然纸上,真正全文贯通的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也就是荷之所以能触动作者、牵动作者情丝和感染读者的内在神韵。在语文课堂上,每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乏味时,鉴赏散文总是一种较好的调节剂、兴奋剂,令他们趣味倍增,继续轻松前行。
⑵ 如何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从哪些角度举些例子。谢谢~~~~~
感悟式鉴赏:面对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维弛聘,这种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就是感悟式欣赏。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
形式鉴赏:美术作品最先表现的是他的表面形式.从形式的角度欣赏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重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社会学式鉴赏:许多美术作品都有着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这一类型的鉴赏方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理解。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很多:
横向 同一时期、主题,艺术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表现。
纵向 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艺术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
⑶ 文学小故事赏析
首先,我今天才看到您的求助,未能及时解答您的问题,十分抱歉。其次,您提出的"文学故事"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且您也未提出您要求的具体范围,为此我在这里提供两则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希望没有偏离问题方向,并可以帮到您。最后,我为您的问题提出一点小建议,您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下《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收录了许多文学经典对话,对于您应该有帮助。
(一)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为魏晋名士领袖,其风神超妙玄心独会处,亦冠绝群伦。钟会也是当时着名的才辩之上,索仰嵇康风范。《世说新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隽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这段记载不但表现了钟会之善辩,并且还可以魏晋风流重意轻言、寄言出意之精神。钟会率时贤名流往寻嵇康,而嵇康却自在打铁,旁若无人,久无一言。这正体现了嵇康崇尚自然、从容不迫的禀性,于中可以见其以意传言的风格。待钟会默立良久方要离去,这才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而钟会的回答也是奇妙无比,不直说,仍重在于意会,所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既不卑不亢、得体自若,又显出自己超然有所悟的境界,深得玄妙。应该说,在这次比试中,二人未见胜负,各有佳处。
这正体现了中华文学的魅力,语言回答之巧,机智聪慧之妙。
(二) 王子猷雪夜访戴
这也是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子猷,是王羲之子。他曾住在山阴县。记载言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而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就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但是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原因,王子猷就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这一句“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便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这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而也正是这种放荡不羁,把“魏晋风度”和我们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什么是名士?根据晋人王孝伯(王恭)的说法,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换句话说,名士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有闲,有钱,还要有文化。如果这是个选择题,答案是全选,三选一或三选二,都算错。所以,后人羡慕晋人的风度,争相效法,却不免东施效颦之弊。
也许,这正是古代文学所带给我们的超然脱俗之感,让今日的我们深思。
⑷ 举例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具有内容的史实性和借鉴意义等特征。我们鉴赏历史故事, 一是要依据史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理性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 二是要以史为鉴,在发掘了故事的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其现实意义,即探究故事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比如我们读《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廉蔺交欢”的故事,写的是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情中为赵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以后,频频升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深感不满,扬言要当众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处处避让,甚至有时连上朝都托病推辞,使得他的门客大惑不解。蔺相如耐心解释,说自己并不是怕他,主要是考虑到秦国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赵国有他和廉颇两个人。如果他们将相不和,就会给秦国以机会。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得悉以后,深为蔺相如为了国家而忍辱负重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后廉蔺交欢,将相和睦。 读这个历史故事,我们首先要根据廉蔺二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做出客观的评判。蔺相如在受到人身攻击时能以大局为重,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非凡风度和宽广胸怀;廉颇起初为名利所惑,显出他嫉妒的小心眼,但他后来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也确实难能可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实际对着两位言行举止做更深的思考,我们在国家和个人、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需要蔺相如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呢?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廉颇那种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的精神呢?毫无疑问,这两位历史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鉴赏历史故事才会有意义,不然“以史为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鉴赏故事曲折生动的情节,感受故事的艺术魅力和作者超凡的艺术表现才能。
⑸ 帮忙找一个历史故事,并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调戏王妃的大臣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点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领导者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最大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比如,美国有个着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恳邀约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代化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处短处的综合:“功”,是指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结果表明:宁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
一般来说,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经验都要比下属略胜一筹的,领导者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他下属的缺点和能力的不足之处,而且也容易向他们提出高标准要求。但领导者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下属的能力,而且要因材适用,不要总以自己的工作能力来衡量和要求下属。当然对下属严格要求还是必要的,但严格要求和真诚之间并不矛盾。严格要求是指你可以为你的下属制定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而真诚则是当下属犯错误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达到工作要求时,你应该对他们采取的态度。当你真诚的对待下属时,不但不会使他因此而散漫,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如果一个领导者,老是挑剔下属的毛病,就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工作中的发挥,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该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因此可以说,宽容也是一则重要的用人之道。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能想得开,看得远,从发展的角度考虑,从大局考虑,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人才要学会宽容。
⑹ 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主要看他发生的事件,背景,人物,情节,时间。这些都是鉴赏历史故事的主要因素。细来分有:刻画人物的语言,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表象,背景的相呼应。
⑺ 举例如何鉴赏历史故事
调戏王妃的大臣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点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领导者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最大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比如,美国有个着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恳邀约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⑻ 举例说明,怎么鉴赏小说
现代,我国现代小说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借鉴别国小说创作的宝贵经验,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创作出《狂人日记》这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继而写出《孔乙己》、《药》等,共十四篇小说编成《呐喊》;接着创作出《祝福》等十一篇小说,编成《彷徨》。鲁迅创作小说,“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他的这些短篇小说,取材广泛,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揭露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病根,具有宽广深刻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阿Q正传》,塑造出一个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意义更为深远。阿Q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残酷压榨、严重戕害。他从被压迫者的朴素直感欢迎革命,但不理解革命,终被混入革命的反动势力当作抢犯杀害,从而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唤醒农民觉悟的重要问题。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虚幻的胜利代替实际上的失败,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更概括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的病态心理,暴露了“国民的弱点”和旧社会的病根,能够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茅盾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蚀》,包含《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各篇独立,人物互异,表现了当时一些知识青年所经历的曲折、痛苦的路程;《虹》,表现了女主人公冲出家庭牢笼、走向集体主义的道路;《路》、《三人行》,表现了青年学生在严重白色恐怖下逐渐觉醒参加斗争的过程。这些作品标志着茅盾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前进。1932年前后,茅盾先后创作出了杰出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着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林》反映出当时民族工商业风雨飘摇的处境,《春》表现了当时农民丰收增债的命运。1941年,茅盾创作出了《腐蚀》,控诉了特务组织残酷镇压进步青年的罪行。《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线,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1930年前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显示了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它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吴荪甫野心勃勃、精明强悍、果决专断、冷酷无情,很有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雄心和魄力,但终于逃不出赵伯韬的魔爪,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子》,通过塑造吴荪甫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破产的必然性,暗示出他们只有参加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才有真正的出路。茅盾以《子》等不朽作品和其他文学活动,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巴金在1929年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表现了在北洋军阀血腥统治下的上海,一些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一部侧重描写人物在恋爱中的性格表现,二部侧重描写人物处理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三部爱情描写不多,侧重展现某城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斗争。以上作品的青年主人公,都是旧世界的判逆者,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反映了当时不少知识青年类似的矛盾和苦闷。“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在“五四”新思潮波及闭塞内地的历史背景中,联系着成都这个社会环境,展现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生活情况,表现出封建阶级分子的顽固腐朽、荒淫残酷,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他们和觉醒青年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它塑造了众多的各种人物的形象:有高老太爷、克明这样旧制度维护者的形象,有克安、克定这样荒淫卑污的形象,有鸣凤、淑贞这样以死表示反抗的形象,有觉慧这样觉醒反抗的形象,更有觉新这样内心矛盾的形象。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家远走,固然闪烁着叛逆性格的光彩,觉新这个内心矛盾的典型形象,却更别有深刻意义。觉新既受旧礼教毒害甚深,也受到新思想的触动。他庇护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们,资助他们逃出家庭牢笼;但他虽然理解是礼教、传统、迷信夺去了他最爱的梅、瑞珏和幸福、前途,却总是逆来顺受,只会痛哭。“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承担着沉重的精神负累,成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殉葬品。觉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典型。巴金以“激流三部曲”等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
老舍从1924年开始小说创作,《老张的哲学》、《二马》是他最早的长篇小说。《老》取材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描写恶棍拆散两对青年的爱情,揭露社会的黑暗;《二》描写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显示海外华侨受人歧视的处境;作者这时的创作追求幽默,不免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意义。《离婚》是老舍在1933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描写反动政府公务员的灰色生活,暴露出官僚机构的腐败;作品中的幽默不再只是笑料,而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描写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凄遭遇,特别是天真无邪的女儿也遭沉沦毁灭,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两部长篇代表作。《骆》的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本来纯朴善良、勤苦耐劳、坚韧要强,在多次残酷打击下走上了堕落毁灭的道路。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揭露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暗示了个人奋斗道路的不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四》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兼写他们居住的那条小胡同的各户人家和各种人物,反映出北京市民在沦陷期间经受的深重苦难,歌颂了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参加抗日斗争的青年,鞭笞了媚日附敌的民族败类。老舍的作品,历历如绘地展现出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景,运用北京口语精确流畅,确立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叶圣陶的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当时的教育界。《潘先生在难中》描写一个卑劣畏怯、毫无原则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为躲避灾难,百计适应环境,阿谀反动军阀,揭示出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遭际和卑微苟安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揭示出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夜》描写女儿女婿都被反动派杀害的老妇人的凄惨处境,塑造了一位由恐惧、悲痛到愤怒、觉醒的烈士母亲的形象。叶圣陶的作品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
赵树理的小说多写解放区农村生活。《小二黑结婚》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和恶霸、和家长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农村的变化。《李有才板话》塑造出具有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的农民歌手李有才的形象,立场坚定、朴实深入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和顽固反动、凶狠狡诈的恶霸地主阎恒元的形象,反映了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和复杂的阶级斗争。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陕北乡土气息。
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桑干河畔暖水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大公无私、逐步明确了思想、果敢进行斗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裕民的形象,朴实憨厚、终于站稳了立场、勇敢进行斗争的农会主任程仁的形象、和奸诈狡猾、抗拒土改的恶霸地主钱文贵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复杂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陕北生活气息。
周立波的代表作是《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松花江畔元茂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这两个勇敢朴实、不怕牺牲的前后农会主任的形象,肖祥这个久经锻练、思想成熟的工作队长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激烈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色彩。
孙犁的短篇小说以写冀中农民抗日斗争着名。《荷花淀》、《嘱咐》两篇小说,塑造了水生嫂的鲜明形象。她勤劳能干、坚贞勇敢,先和妇女们组织起水上游击队打击日寇,后又驾着冰床送抗战八年刚回家一夜的丈夫去参加解放战争。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妇女和男人一样支撑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品语言优美,情景交融。
我国现代小说,密切反映社会现实,各家作品异彩纷呈:从中可以认识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获得艺术的熏陶。
2 我国古今小说的共同特征,鉴赏指要
我国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古今小说产生了差异。但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这一表达主题的方式来看,却是相同的。古今小说描写典型环境的方法较有差异,留待后面分别讨论。这里先来讨论小说在故事情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
运用艺术概括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小说创作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小说的最主要的特征。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到完成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
塑造典型性格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脱离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即使非常细致,也都毫无意义。优秀小说,即使描写人物独处一室的内心活动,也总是紧紧扣住故事情节。《狂人日记》的多次描写狂人的内心独白,就都紧紧扣住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他的迫害。
故事情节服务于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间的关系和矛盾斗争,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都毫无意义。优秀小说,总是以特定的故事情节,服务于特定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促织》的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务于塑造成名这个典型性格的作用。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紧联系着典型性格,着意体会其中体现的矛盾斗争,为鉴赏典型性格作好铺垫。这是鉴赏故事情节的目的,也是鉴赏典型性格的前提条件。
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顺叙是基本的叙事方法。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杨修之死》是采用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倒叙、插叙,都是顺叙故事情节中配合使用的叙述方法。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既要着意体会作品具体运用倒叙、插叙方法的表现力量,又要把倒叙、插叙部分,还原于发生的时间顺序之中,展现出故事情节和矛盾斗争的发展进程,把鉴赏故事情节和鉴赏典型性格统一起来。
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小说创作也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典型性格。鉴赏典型性格,要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体会作品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要在脑海中展开故事情节,展现生活图景,浮现人物形象,展开人物活动,铺开相关人物语言、行动所体现的矛盾斗争,着意体会典型人物在这矛盾斗争中的语言、行动……的表现意义,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接触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当中受到形象的感染,从体会人物个性当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
⑼ 儿童故事的鉴赏方法
1.可理解性方面,幼儿能否独自或者在,陪伴者的帮助下,理解故事,大概的内容,如果故事过于简单,则会使幼儿感觉到没有趣味,如果故事过于复杂,婴儿不能理解,也不能从中获得乐趣。
2.趣味性方面,故事的内容与叙述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有趣并乐意继续听故事。
3.内容的适当性,故事的内容必须是适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的,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情绪的故事。
4.叙述得生动性,同样的故事内容,不同的叙述,会产生非常不同的风格,好的,儿童故事,应该能够适应儿童的生动活泼,天真童趣的心理特征特点。
5.故事的寓意性,虽然在幼儿年龄阶段的故事并不需要具有十分,刻意和深刻的德育成分,但还是应该具有,初步的,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和认知导向,以更加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⑽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主要方式
从上述可见,我国古代文学鉴赏方式,虽不乏对作品作整体分析的着作,而如宋之后兴起的诗话,明清盛行的小说评点,都具有札记、随笔特点,表现为较大的灵活性与可读性。这是就方式而言的,如果就鉴赏种类而言,则有意象点评、功利论评、源流考评等,这我们另文论述,这里从略。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与西方表现为不同方式,有其社会的、文化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诸方面的原因。随笔性的诗话和中国第一部诗话之作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关系很大。欧阳修始创诗话之际,说他的创作宗旨在于“以资闲谈”(《六一诗话》卷首题辞)闲谈就不讲究完整周备,或记事、或论理、或言篇、或析句,没有设定的要求。以后的大量诗话之作,多为条目连缀,各篇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这就使内容显得面广量大而为松散集合,有的论诗宗旨,还有推溯诗派渊源、评论佳作名篇、摘赏锦言佳句,漫谈创作技法,更有记述诗坛轶事、考证名物掌故、诠释难字僻语等。而一些关于诗歌的鉴赏也统一在这样的体例中,自然随笔体成了通行体式。旁涉式、随感式运用到小说、戏曲等长篇作品中时,也就衍化为评点式了。评点也是一种随感,不同于今天的评论或鉴赏文章。这种方式的产生和为历代人接受,一方面渊源自最早的语录体,《论语》、《孟子》等儒家着作在士子中影响深广:一方面受到佛家谈禅说法的影响,佛家要求“悟”,因而宣道时语简而玄,甚至只要拈花微笑的动作表情,不作长篇大论,周密论证,就认为解决问题了;再一个原因是魏晋始的清谈之风,披靡士林,其谈或品藻人物、或品赏风物、或品鉴诗文,即兴而发,随意所之,对象无恒定性,内容无系统性,结构无严密性。古代长期的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其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局限了人们的视野,窒碍了人们的心胸,型铸着人们的思维,往往重微观轻宏观,重感受轻分析,重局部轻全局,重独体轻联系,很习惯于随感、随评的随笔。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自然地形成了传统的鉴赏方式。
古代文学鉴赏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有其自具的优长,也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它的长处在于短小精悍,轻便灵活,取精去粗、着手成春。它的短处则在于寸楮尺缣、散漫不经,只见局部,不见全局,易有片面之见,发偏颇之言。因这种方式的长期使用,加之又不乏独具慧眼的大家,也就使之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由于有不少真知灼见,精金粹玉,也就为古代的文学鉴赏丰富了内容,提供了经验,并打下了理论基础。今天,一方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诗话、文评、剧说与小说评点,既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资料,又说明了这些方式的鉴赏仍为今天的读者所欢迎。另一方面出版了今人写的如《百家唐宋诗新话》等新诗话,《新评新校六部古典小说》等新评点之作,说明这些传统方式,只要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予以改造,仍不失为一些有益的形式。
对于传统的鉴赏方式,要继承更要发展。古代的一些鉴赏文字,多写得见解卓异,文彩飞扬,读来不仅启智益思,而且它也成了欣赏对象,不像今天有些鉴赏文章写得枯燥、呆板,使人觉得如听解剖报告,不能和原作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当然,对于传统方式,我们也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之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现代化,使之更好地为今天的读者服务。我们还要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创造和完善既有民族传统色彩的,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文学鉴赏样式,使新时代的文学鉴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