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现在能看到50年代的电影,却看不到70年代的电视剧
《沙家浜》(1970)
《白毛女》(1970)
《广东小老虎》(1971)
《沙家浜》(1971)
《白毛女》(1972)
《马永贞》(1972)
《奇袭白虎团》(1972)
《艳阳天》
《战洪图》
《创业》
《平原游击队》(新版)
《侦察兵》
《半篮花生》(1974)
《海韵》(1974)A面
《海韵》(1974) B面
《平原作战》(1974)
《向阳院的故事》(1974)
《金光大道》
《红雨》
《小将》
《沙漠的春天》
《屈原》(1975)
《磐石湾》(1975)
《笕桥英烈传》(1975)
《护花铃》(1975)
《烽火少年》(1975)
《沂蒙颂》(1975)
《草原儿女》(1975)
《牛角石》
《年青的一代》
《青春似火》
《欢腾的小凉河》
《海上明珠》
《雁鸣湖畔》
《山村新人》
《山花》
《沸腾的群山》
《长空雄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 导演:王枫 主演:李铁军 王熙岩 徐光明
《秋歌》(1976)
《阿夏河的秘密》(1976)
《赌王大骗局》(1976)
《文昭关》(1976)
《少林门》(1976)
《海军突击队》(1977)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7)
《风云岛》(1977)
《春潮急》
《祖国啊,母亲》
《苗岭风雷》
《黑三角》
《熊迹》
《战地黄花》
《希望》
《万里征途》
《十月的风云》
《青春》
《春天》(1977)
《巴士奇遇结良缘》(1977)
《红娘》(1977)
《渔岛怒潮》(1977)
《飞虎》
《红梅花开》
《中华丈夫》(1978)
《火娃》(1978)
《三挺机枪的故事》(1978)
《孔雀飞来阿佤山》(上集)
《孔雀飞来阿佤山》(下集)
《萨里玛珂》
《瑶山春》
《我们是八路军》
《山寨火种》
《奴隶的女儿》
《南疆春早》
《六盘山》
《蓝色的海湾》
《巨澜》
《大河奔流》
《并非一个人的故事》
《冰山雪莲》
《拔哥的故事》
《孤城谍影》
《风雨里程》(1978)
《风浪》
《江姐》(1978)
《有一个青年》(1979)
《西园记》(1979)
《于无声处》(1979)
《少林寺》(1979)
《灯》
《樱》
《血与火的洗礼》
《小字辈》
《瞬间》(上集)
《瞬间》(下集)
《曙光》(上集)
《曙光》(下集)
《生活的颤音》
《乳燕飞》
《柳暗花明》
《泪痕》
《苦难的心》
《祭红》
《婚礼》
《二泉映月》
《北斗》(上集)
《北斗》(下集)
《山乡风云》(1979)
《吉鸿昌》(1979)
《欢颜》(1979)
Ⅱ 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
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山即为当年越王所名。《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2)山乡风云故事发生在哪里扩展阅读
番禺的经济来源
第一产业
2017年,番禺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9.56亿元,同比下降0.3%。
2017年,番禺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2.34亿元,比2016年增长0.6%。其中,种植业产值17.28亿元,下降15.1%;渔业产值26.87亿元,增长3.2%;畜牧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0.4%。
第二产业
2017年,番禺区工业总产值2445.29亿元,比2016年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1.42亿元,增长17.3%;其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886.33亿元,增长15.5%;股份企业工业总产值1124.44亿元,增长19.4%。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6.64亿元,比2016年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3%。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782.36亿元,增长76.2%。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2.8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5%,比2016年下降0.3%。
2017年,番禺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6.78亿元,比2016年增长28.0%,其中,利润总额154.57亿元,增长14.6%。
2017年,番禺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9.57亿元,比2016年增长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5.95亿元,增长5.8%;安装工程产值12.68亿元,增长7.1%。
Ⅲ 扮演史今的张译现在已经转业不是军人了吗
姓名:张译
原名:张毅
身高:178cm
体重:56kg
祖籍:山东
出生地:哈尔滨
出生日期:1978年2月17日
职业:话剧及影视演员∕解放军文职干部
单位: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话剧团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电视艺术中心
从艺经历:
1996年——1997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话剧院
1997年--2006年(现已转业)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
※※※※※※※※※※※※※※※※※※※※※※※※※※※※※※※※
曾出演电影:
《双行线》中饰演刘建林
电视电影
《刑警张玉贵之二/三》中饰演周兴
曾出演电视剧:
《士兵突击》中饰演史今
《军刀》中饰演张伟
《我们的连队》中饰演蔡新
《民工》中饰演郭振东
《青春正步走》中饰演刘富刚
《乔家大院》中饰演长顺
《神秘海平线》中饰演林进强
还出演过《永存我心》 、《给点儿阳光就灿烂》 、《京都女警官》 、
《全时空接触》等多部有影响的电视
曾出演舞台剧:
药
突围
成长岁月
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
支委会【2001年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表演奖】
战斗间隙【2003年全国人口文化银奖编剧奖】
爱尔纳·突击【全军新剧目展演一等奖】
绿荫里的红塑料桶【1999年全军戏剧调演二等奖】
来自五连五班的调查报道【全军小品比赛作品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000年全军比赛一等奖/2001年全国比赛二等奖】
曾出演小品:
人老需有伴儿、逃学侠客游、战争狂人、离婚之后
今晚电视台要报道我们科研组、考场风云录、小站情、真心英雄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000年全军比赛一等奖、2001年全国比赛二等奖】
戏剧片断
野山、北京人、虎符、雷雨、天下第一楼、原野、情感操练、大雪地、万水千山、天边有一簇圣火、 风铃、红磨坊、榆树下的欲望、故去的亲
人、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悲悼、物理学家、征友启示、 奥古斯都斯尽了本分、饥饿海峡
广播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柳河情、山下那片红房子、山外有个世界、浪花飞过、夜渡微山湖、太阳花、 两岸情缘、北风吹、山乡风云、我的采访
日记、大墙里的春天、边防团长、沙海惊涛(19集)家有高官、星星点灯、音乐之魂
【西街故事、魏公村路七号、父女情缘、佛头回归记、情定奇缘、等由国际频道于2004年对台湾广播】
长篇小说联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戎装女人
战友话剧团——军营挚爱、零点起飞
配音
电视连续剧——午夜出击(20集)
解说
北京电视台——走进南韩继
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东方时空·纪事之军鼓如歌
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军营风景线、之岁月寻珍(2002年三至十月每周一期)
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纪录片——袁大嗓、陆航雄风、未启动的应急方案、 在将军身边
执行导演
文艺晚会——七彩的军营
小品——寻找坐标、切萝卜
中国教育电视台——学英语(64集学生英语教学片)
导演
小品——所长
创作
双簧——说三国(演出百余场)
短剧剧本——婚假七天
文小姐·武将军【刊载于剧本月刊2004-2】
战斗间隙【获2003年度全国人口文化文艺作品银奖、全军“抗非典”优秀作品奖】
话剧剧本大纲——宗贵兄弟、欲饮琵琶
广播剧剧本大纲——红一连
电影剧本大纲——早早归来、深爱如海、天广街审判、时间童话
电影剧本——燃烧的高原
电视剧本——穿越黑网(20集/合作)
教学短剧剧本——快捷汉语故事(100集)
二十家电视连续剧剧本大纲——6037
Ⅳ 山乡风云的故事梗概
根据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
横山区恶霸地主刘立人是桃园堡刘、关、张三姓结盟的霸主,外号番鬼王,他勾结汉奸武装、伪乡政权组成九堡联防,企图扼杀我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为了镇压农会,刘立人命联防大队长,绰号烟屎爵的万选之将农会主席徐大同抓来放飞机,事后又以家仆何奉之女春花做奖赏,破坏春花与马弁黑牛的爱情。春花痛不欲生,投潭自尽,被我武工队救起。万选之又以何奉做活靶命黑牛开枪,挑拨何氏父女与黑牛的关系。为了给群众报仇雪恨,武工队决定攻打桃园堡。桃园堡城堡坚固,防守严密,只能智取不可强攻。刘琴接受上级指示,乔装成从广州归来寻找失散多年的父亲的教师潜入城堡,在地下党员林可倚的掩护下,以她的机智勇敢消除了刘立人的怀疑,取得四小姐的信任,躲过万选之数次盘查,摸清了敌情。她深入发动群众,使春花变悲痛为力量,成为她的得力助手;帮助何奉摆脱了精神枷锁,成为革命战士;启发教育黑牛认清恩仇,反戈一击。中秋节,刘琴趁刘立人为宠女举办拜月会之机,里应外合,攻克了桃园堡,消灭了敌人,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扩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Ⅳ 山乡风云的故事是在那发生
剧中的地名是柳园堡,反映的故事发生在广东五邑地区。
Ⅵ 红线女是从哪里回来开平碉楼的
不是香港同胞,红线女,女,原名邝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建议她改为红线女,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艺 名。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1955年回穗后,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Ⅶ 有关<<士兵突击>>中史今班长的扮演者张译
曾出演电影:
《双行线》中饰演刘建林
电视电影
《刑警张玉贵之二/三》中饰演周兴
曾出演电视剧:
《士兵突击》中饰演史今
《军刀》中饰演张伟
《我们的连队》中饰演蔡新
《民工》中饰演郭振东
《青春正步走》中饰演刘富刚
《乔家大院》中饰演长顺
《神秘海平线》中饰演林进强
还出演过《永存我心》 、《给点儿阳光就灿烂》 、《京都女警官》 、
《全时空接触》等多部有影响的电视
曾出演舞台剧:
药
突围
成长岁月
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
支委会【2001年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表演奖】
战斗间隙【2003年全国人口文化银奖编剧奖】
爱尔纳·突击【全军新剧目展演一等奖】
绿荫里的红塑料桶【1999年全军戏剧调演二等奖】
来自五连五班的调查报道【全军小品比赛作品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000年全军比赛一等奖/2001年全国比赛二等奖】
曾出演小品:
人老需有伴儿、逃学侠客游、战争狂人、离婚之后
今晚电视台要报道我们科研组、考场风云录、小站情、真心英雄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000年全军比赛一等奖、2001年全国比赛二等奖】
戏剧片断
野山、北京人、虎符、雷雨、天下第一楼、原野、情感操练、大雪地、万水千山、天边有一簇圣火、 风铃、红磨坊、榆树下的欲望、故去的亲
人、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悲悼、物理学家、征友启示、 奥古斯都斯尽了本分、饥饿海峡
广播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柳河情、山下那片红房子、山外有个世界、浪花飞过、夜渡微山湖、太阳花、 两岸情缘、北风吹、山乡风云、我的采访
日记、大墙里的春天、边防团长、沙海惊涛(19集)家有高官、星星点灯、音乐之魂
【西街故事、魏公村路七号、父女情缘、佛头回归记、情定奇缘、等由国际频道于2004年对台湾广播】
长篇小说联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戎装女人
战友话剧团——军营挚爱、零点起飞
配音
电视连续剧——午夜出击(20集)
解说
北京电视台——走进南韩继
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东方时空·纪事之军鼓如歌
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军营风景线、之岁月寻珍(2002年三至十月每周一期)
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纪录片——袁大嗓、陆航雄风、未启动的应急方案、 在将军身边
执行导演
文艺晚会——七彩的军营
小品——寻找坐标、切萝卜
中国教育电视台——学英语(64集学生英语教学片)
导演
小品——所长
创作
双簧——说三国(演出百余场)
短剧剧本——婚假七天
文小姐·武将军【刊载于剧本月刊2004-2】
战斗间隙【获2003年度全国人口文化文艺作品银奖、全军“抗非典”优秀作品奖】
话剧剧本大纲——宗贵兄弟、欲饮琵琶
广播剧剧本大纲——红一连
电影剧本大纲——早早归来、深爱如海、天广街审判、时间童话
电影剧本——燃烧的高原
电视剧本——穿越黑网(20集/合作)
教学短剧剧本——快捷汉语故事(100集)
二十家电视连续剧剧本大纲——6037
Ⅷ 红线女的生平经历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7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着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着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
红线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Ⅸ 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是谁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1-6]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0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7]
中国当代着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引领着现代粤剧史开篇,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红派艺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京剧、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创造出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唱腔风格。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1-2][5]
红派艺术影响深远
红线女(15张)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当代着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在中国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认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1-2]
肖健认为,红派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4]
第一座高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红腔风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这个时期,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骄》、《昭君出塞》、《苦凤驾怜》、《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代表剧目,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正如着名文艺评论家李凌所说的:“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4]
红线女[7]
第二座高峰,出现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唱腔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这个时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这个时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打神》、《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唱腔为了与人物性格统一,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戏曲规律,演艺服务于角色的创造,使演出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形象丰满、刻画淋漓尽致。《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
第三座高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唱腔的表现更加细腻,更加融入生活,达到了大气深沉、柔韧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红线女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的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这个时期,红线女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并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4]
红派艺术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4]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山乡风云》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70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南国红豆”![4]
红线女
第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与时俱进,饰演过《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众多代表剧目,她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汇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她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作品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珠江礼赞》则是热情讴歌了站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上的广东,在先行先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发人们心声共鸣。[4]
第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着名粤剧演员,甚至连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红派艺术可谓传遍万户千家、影响甚大、深入人心![1-2]
2生平经历
红线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
1955年返广州,后,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3]
3从艺经历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红线女50年代彩色照片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6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着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着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李凌语)。[3]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3]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1]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至今仍能尽兴一展歌喉使群众疯魔者,唯红线女—人,这确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
红线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阅读:http://ke..com/subview/94652/7920187.htm?fromId=94652&from=rdtself
Ⅹ 抗战经典老电影战争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电影内容:上海某纱厂女工素芬,贤淑善良,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婚后一年,抗战爆发,孩子呱呱坠地,取名抗生。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随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