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易中天:西方人用契约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婚姻
易中天在视频中将西方婚礼比喻为“合同”的签订,引来一片赞同声,但也引发了争议。反对者认为中国的婚姻更像是交易,指责中国女性“贪财”。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古代中国自《周礼》确立婚礼仪式以来,一直讲究“门当户对”的契约婚姻,涉及三媒六证、纳彩、纳吉、纳征等环节。在古代,中国婚姻往往围绕财富展开,结婚与否全凭双方心情,甚至订婚后因家族经济下滑而悔婚的情况时有发生。
西方历史上,贵族与平民通婚受限于敛财目的,但中国古人对此并未抱怨。近代西方“爱情至上”的婚恋观冲击中国市场,导致“两个人相爱就可以结婚”的观点在部分人心中生根,但这并非传统婚恋市场主流。
婚姻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无论中西,古代婚姻形式均体现出这一特点。古代中国婚姻中,男女由父母做主,媒人牵线,是否相爱并不重要。婚姻基础在于“门当户对”与“男才女貌”。女性依赖婚姻获取生活资源,男方则重视女方的生育能力和持家能力。
西方的“合同婚姻”侧重于个人间协议,而中国的古典婚姻则侧重家族间的盟约。古代中国女性无法自由选择对象,婚姻由父母包办,双方感情并非婚姻考量的主要因素。传统婚姻中,男方必须具备经济实力,没有经济条件的婚姻难以维持。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试图改变中国婚恋观念,但自由恋爱观念的回归并未改变婚姻的本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婚姻交易特点更为明显。婚姻成为维持家庭稳定的重要手段,提供相应的价值、安全感、共同财产或子女成为维持婚姻关系的关键。
综上所述,婚姻交易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可怕,而是自古以来存在的现象。无论是中国的“门当户对”还是西方的个人协议,婚姻的本质在于交易。在现代社会,婚姻关系的稳定更多依赖于双方能提供给对方的价值以及共同构建的家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