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什么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夫子;与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礼记·昏义》:“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后世儒家经典记载了西周时期贵族的婚姻状况,当然这种状况已经被理想化了,但它仍然对后世的法制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为西周时期去古不远,许多部族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氏族时期的一些婚姻习惯。《周礼·媒氏》里说,在仲春时候,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私奔,国家并不禁止。《诗经》里也有许多反映民间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近世有学者指出,一直到汉代以前,在燕、赵、中山、政、卫、齐、楚等地区,还盛行着各种非礼制的婚俗。因此,在西周时期的平民生活中,婚姻方式还是相当自由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只是儒家经典所记载的贵族婚姻状况。
据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务的机构——媒氏。《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见,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机关。
一、 婚姻关系的缔结
1、 缔结婚姻的限制性条件
(1)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曲礼》:“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同姓不婚
有学者指出,殷商时期有可能实行族内通婚。这种情况到西周时被完全改变了。按照周礼的规定,“娶妻不娶同姓”(礼记·坊记)。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标志,同姓则同族,血缘关系较近;反之,不同姓则不同族,血缘关系较远。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族内婚配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当然,倡导族外婚还有其政治目的。“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礼记·郊特牲》)。所谓“附远”,就是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性贵族建立姻亲关系。通过族外通婚这种频繁的政治联姻,可以用甥舅关系将各异姓贵族紧密联合起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广大地区,与其积极与各族联姻有一定关系。所谓“厚别”,就是严格别于同宗,以防紊乱伦常。因为既然禁止通行亲族通婚,那么即使血缘关系亲密的男女之间也应当有所回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亲”等等礼的要求即是从此而来。
(3)关于结婚年龄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其他不宜缔结婚姻的情况
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二、 缔结婚姻的程序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六礼是西周时就已确定了的,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复杂。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未达于民间。至汉代,六礼才开始普遍施用,但违礼之举亦不罕见。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为皇后,仅有纳采、问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东汉以后,社会动荡,婚姻仪式更大为简化。隋唐以后,六礼被人们有意识地增减,如在宋代,常常是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六礼仅存四礼。南宋时,朱熹又将纳吉并入纳征,实际上六礼只剩下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礼》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妇礼、成婿礼等礼节,但这可以看作是亲迎礼的延续。从大的方面着眼,后世婚礼大都未脱周代六礼的大框架,而是在这个框架中有所增减。增减的大体轮廓是,前五礼多有合并、减损,而最后的亲迎则不止是迎妇到家,而是显着地增益,除了成妇礼、成婿礼之外,还有很多仪俗,在时间上甚至延续到亲迎后的第三天。
两千年前制礼作乐的先贤圣哲们就指出:“昏(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一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又说:“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婚姻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大事,它关系到家族世系能否延续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事,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纳采
纳采,也就是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相当于后世的提亲、说媒。我国传统上盛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当嫁的时候,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表达想和对方联姻的愿望。当然,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比如,《大戴礼记·本命》即有“五不取(娶)的说法:
“遂家子不取”,即行为有违礼教,没有家法的女子不能取。
“乱家子不取”,即家风淫乱、天性冶荡的女子不取。
“世有刑人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受过墨、劓、剕、宫、髡等刑罚的女子不取。
“世有恶疾不取”,即直系亲属中有哑、聋、秃疠(瘟疫或恶疮)、伛(驼背)等疾病的女子不取。
“丧妇长子不取”,即母亲去世,和父亲一起长大的大龄女子不取,恐其缺乏生活经验。
后世的婚聘条件是“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是指除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外,还有经济条件、家族世系、职业等等。结婚当时人本身的条件也要考虑。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先秦时用雁,所以这个仪注也叫“奠雁”。之所以用雁,是因为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是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后世纳采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竟多达五十多种,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如送羊表示“吉祥”、送鹿表示“福禄”、送胶、漆表示“和谐”……等等。
2、 问名
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就是六礼重的第二步——问名。问名即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请八字”。
如果缔结婚姻的意愿是当事的男家或女家提出,再请媒人说合的,他们对对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个步骤就可有可无。但如果是每人主动来撮合的,问名则是必需的。但无论如何,纳采既准,双方都要主动将这些情况告知对方。
同样,问名也要携带礼物,古礼也用雁。六礼简化以后,纳采和问名便同时进行。
3、 纳吉
六礼的第三步是纳吉。
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作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兆”作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要紧的一关。倘若其他方面的条件都比较相符,八字不合,也只好就此拉倒。
先秦的合婚似乎并不像后世那样复杂。当时的纳吉是“归卜于庙”,即用卜筮的方法一锤定音。同时也说明婚姻是承继祖祀的大事,所以要在家庙卜筮。卜得吉兆后,男家便仍以雁作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所谓的“八字”,和我国传统的历法相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时,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及其顺序分别指代着一定的年、月、日、时。每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由四组干支纸袋,共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此外,古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属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属相,由属相的合与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流行有许多俗谣,相合的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长久;蛇盘兔,必定富。”等等。不合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如此等等。如果把各地的俗谚收集到一起,就可以发现矛盾百出,其意义也就不攻自破。
批八字除涉及属相以外,还涉及阴阳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此有关,或木命,或土命……。五行也有相生、相克两种关系。与此相应,还有命相,也可以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从而也就可以判断婚姻的吉凶。
此外,还要考虑面相、手相、骨相等等。
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晚近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订婚”。
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给女家送礼,还要给女方四季衣服。
4、 请期
纳征之事完结以后,婚姻基本地界,接下来就该迎娶进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请期。
所谓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礼请期用雁,后世用各种物品。请期仪式过程中,进行第二次迷信占卜活动。大体与问名后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占卜的选择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属相。首先是选择吉日良辰,民间一般选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过,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选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迎亲、送亲也不能犯属相忌讳。
古时候的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的,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读人家,大多是以书面进行的,也就是所谓“下婚书”。
晚近以来,请期和过彩礼、过嫁妆基本上是前后进行的。彩礼的数量不一,,有十二扛、十六扛、二十四扛、三十二扛,甚至更多,都是双数。
男家过彩礼之后,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时也随新娘子一道进门)女方要过嫁妆。在薄板、买卖婚姻盛行的时代,假装这种外在物也成了女方社会地位以及姑娘身价的标志。
5、 亲迎
亲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古礼中的婚礼仪式,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两三天,除迎娶当日外,前后各要延展一天。
《礼记》等古籍并未详尽记述亲英前的准备议程,但后是却发展出了一套比较繁杂的准备程序。一般地,请期过后,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临近婚期,男家要给女家送“催妆礼”。婚礼前一天,女家要派几位妇女到男家整理新房,称为“铺房”,这意味着娘家对女儿的最后一次照顾,也有在女儿未过门时对女婿的礼仪性的侍奉的意义。所以,铺房也称“暖房”。
新郎到亲戚朋友家行礼,称“行家礼”,男女两家还要向亲友林里发出邀请。平民百姓家婚嫁,不过是递个口信,大户人家则要送请铁、发告示。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远自先秦,近至当代,上至品官,下至庶民,无不亲迎,只有皇帝因“至尊”而例外。(不过,先秦时似乎帝王也要亲迎。《诗·大雅·大明》就记述说周文王娶太姒“亲迎于渭”。)它是传统社会中一个女子一生中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因此也历来为女性所看重。
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 《说文》:“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
先秦时亲迎的程序比较简单。新郎受父之命迎亲,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响应,新郎进门要献出礼品雁,这个礼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议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妇至,主人揖妇以入”(《仪礼·士昏礼》。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比较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娘在汉代和唐代都是坐车,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悉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里,也包括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的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里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钺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干涉。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信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顺些。此外,还有很多习俗:
A、 撒谷豆
喜轿进门后,撒谷子、豆子、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代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于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子下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由此而来。
B、 跨火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C、 传代
“新妇进门,布袋铺地,碾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
D、 拜堂
入洞房以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就是拜堂,俗称“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些地区(华东、西北)还要“拜人”,即拜送礼钱的人。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虽然同辈但年龄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礼钱×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二个小时。
拜堂之后,就是大宴宾客,这里也有许多讲究,不赘述。
E、 洞房礼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后,还有一系列仪俗
a、 坐帐
也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b、 撒帐
是指亲人在新人入洞房后,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这一仪俗始于汉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见的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c、子孙饺子
女家包好带来,男家煮熟。吃的时候,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❷ 婚姻的形式
从古至今,婚姻有多种形式出现
1.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名男性与一名女性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双方同时只有一名配偶,是现时世界上最多国家奉行的婚姻制度。
2.乱婚
无婚姻制度。
3.血婚制
若干兄弟和若干姊妹相互集体通婚,在古代普遍流行过。中国古代妇女结婚后称公婆为“姑舅”,是这个制度存在过的证明。现存的马来式亲属制也是证据。
4.普那路亚婚制
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若干姊妹是他们彼此丈夫的共同配偶,若干兄弟是他们彼此妻子的共同配偶。它建立了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和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度。
5.偶婚制
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6.一夫多妻制
一个男性同时娶多位女性成为他的妻子。虽然古代中国和中亚民族都的男子都曾经可以娶多位女子,但是这两者仍然有区别。传统中国的男子,他的配偶中只有一位是正妻,其它的都是小妾;而游牧的希伯来人则是简单的多位妻子。狭义上的一夫多妻制是指后者。
7.一妻多夫制
一个妻子同时存在多位丈夫,或者多个男子同时娶一个女子为妻子。藏族曾经存在过这种婚姻模式。
8.单偶制专偶制
和单一配偶结婚,并排斥与外人同居,后面一点是这一制度的根本要素。近代文明社会普遍采用这种婚姻制度。
9.事实婚姻
指未经法律登记,但被社会承认和接受的婚姻。往往出现在婚姻法尚未强制执行的时期,为法律所暂时容忍的婚姻状态。
10.走婚
一种存在于摩梭人之间的婚姻方式,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婚姻方式,男女之间不涉及经济关系,亦并不需要同居,纯粹以爱情关系维持的婚姻。
11.闪婚
婚姻双方相识时间不长就迅速结婚。
12.网婚
在互联网上结为虚拟夫妻。
13.同性婚姻
指同性之间的婚姻关系。
14.冥婚
为已经去世的人举行婚礼,将双方结为夫妻。
❸ 你觉得什么是中国传统式婚姻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之结婚仪式
1、祭祖: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 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 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 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 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 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 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 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❹ 鐢蜂笉濞跺コ涓嶅珌镄勫氩Щ妯″纺鍦ㄦ睙娴欐祦琛屽紑𨱒ワ纴杩欎綋鐜颁简镐庢牱镄勫氩Щ瑙傚康锛
鐢蜂笉濞跺コ涓嶅珌镄勫氩Щ妯″纺鍦ㄦ睙娴欐祦琛屽紑𨱒ワ纴杩欎綋鐜颁简鐩稿硅岃█姣旇缉骞崇瓑镄勫氩Щ瑙傚康銆备箣镓浠ヨ存槸鐩稿硅岃█姣旇缉骞崇瓑镄勫氩Щ瑙傚康锛屾槸锲犱负杩欑嶅氩Щ妯″纺鐪嬭捣𨱒ュ瑰コ浜烘潵璁叉洿濂戒竴浜涖备紶缁熺殑濠氩Щ妯″纺锛岄兘鏄濂充汉瀚佸埌鐢蜂汉瀹讹纴鍑犱箮瀵瑰桦朵笉鍐嶆湁浠涔埚姪鐩婏纴杩欐墠链変简鍏昏偛濂冲効浜屼笁鍗佸勾锛屽湪濞桦惰姳浜嗛挶锛屽幓濠嗗剁粰濠嗗惰禋阍憋纴鍗村缑涓嶅埌濠嗗剁殑镐沧儨鍜岀柤鐖便傜殑纭锛屼紶缁熺殑濠氩Щ妯″纺锛屽瑰コ鐢熸潵璁茬浉瀵硅岃█鏄涓嶅叕骞崇殑锛屽挨鍏舵槸鐜板湪濠氩Щ娉曡勫畾褰╃ぜ涓嶈兘鏄澶╀环褰╃ぜ涔嫔悗锛屾洿澶氭湁濂冲効镄勫跺涵涓嶅啀阃夋嫨璁╁コ鍎垮嚭瀚侊纴鎴栬呴夋嫨鏂扮殑濠氩Щ妯″纺銆傝繖绉岖敺涓嶅ǘ锛屽コ涓嶅珌镄勫氩Щ妯″纺涔嬫墍浠ヨ兘鍦ㄦ睙娴椤湴鍖鸿繀阃熺殑娴佽屽紑𨱒ワ纴涓昏佹槸杩欎釜鍦板尯镄勮傜偣鐩稿硅岃█姣旇缉鏂伴栵纴镟村规槗鎺ュ弹鏂扮敓浜嬬墿銆傝繖绉岖敺涓岖畻濞跺冲囷纴濂虫柟涓岖畻鍑哄珌锛屽ぇ瀹跺晢閲忕潃杩囨棩瀛愶纴鍦ㄥ﹩瀹惰佷綇锛屽湪濞桦朵篃瑕佷綇锛岀敓瀛╁瓙涓涓璺熶竴鏂瑰撱傝繖镙风殑濠氩Щ妯″纺锛屽缑鍒颁简骞挎硾镄勮ゅ彲銆
铹惰岋纴杩欑嶅氩Щ妯″纺锛屾敞瀹氢简鐢峰コ鍙屾柟镄勬劅𨱍呬笉浼氶潪甯告繁锛屽彧涓嶈繃鏄鎼浼栾繃镞ュ瓙缃浜嗐傝翠笉娓呰繖绉嶉潪甯告祦琛岀殑濠氩Щ妯″纺锛屽埌搴曟槸杩涙ヤ简杩樻槸鍊挜浜嗭纴浣嗘槸鍦ㄥ綋涓嫔嵈鏄寰埚氱敺濂抽兘鑳芥帴鍙楃殑妯″纺銆
❺ 什么是传统是婚姻
我们先给传统婚姻划一个范畴。这里的传统婚姻指的就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婚姻模式,就是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或者相亲,男方家庭承担了绝大部分物质支出,包括房、车、彩礼之类。女方上男方家生活,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这种模式。即使很多夫妻在组建家庭初期的经济分配上跟传统婚姻有所区别。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式的结合,同一个背景、文化里的婚姻遇到的问题,跟传统婚姻里面的男女遇到的问题,所要面对的困境呢是大同小异的。
通过当下我们对离婚率结婚率的一些数据的观察,我相信大家也都有了一个共识,就是离婚的人越来越多,结婚的人越来越少。90后1.7亿人才一千万人结婚,这里面还不包括离婚的。另外我们从父母啊,从周围人的婚姻状态里面也可以观察出,即使没有离婚的家庭的婚姻质量高的呢也是少数。很多女性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和经济问题,我想这个离婚率会更高。那从这个基础上来说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趋势,就是我们传统婚姻的模式是在逐渐溃败的。
在这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家庭存在的社会意义。因为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你不了解他存在的社会意义,你就很难了解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家庭对社会而言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搞人口的生产,给生产出来的人提供抚养教育,再从家庭向社会输出劳动力搞社会生产。
第二个就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位,是起到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男性和一个光棍的社会稳定性来说,肯定是前者的社会粘性更高更稳定。这个也就是为什么社会主流的声音呢一直在催婚催育。因为从社会层面来讲,家庭的存在是对自己有利的。从市场角度来说呢,婚育则是将那个房子搭配卖出去的最主要手段。
除了房子,教育、母婴以及那个其他各种产业呢,都会从婚姻这个制度当中分得一瓢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摆在我们普通人眼前的主流道路,从来就是结婚生子,这个观念带来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一双双无形的大手,都在推动、确保你走上这条路。因为对那个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讲,在这条路上所产生的利益对社会来说,就是最大的。
我在《我们头上这个孝字为什么这么重?》和《我们为什么活的压力这么大?》这两篇文章中说过市场、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市场和社会是把家庭当做一个产出整体来获利的,家庭内部成员的紧密联系是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以及分担育儿养老的压力。所以就形成了我们当下最普遍的大家庭模式。父母给儿子买车买房,就是起到那个繁荣市场的作用。父母给子女看孩子,分担育儿。儿子再给父母养老,解决养老压力。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小社会当中呢,家庭成员之间的捆绑是非常紧密的。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人的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我们绝大部分父母在大家庭当中投入的金钱和劳动力呢,都不是免费的,他们购买的是在这个大家庭当中的话语权。
对传统婚姻模式下的夫妻需要面对的挑战呢,不仅仅是要怎样进行亲密关系。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小社会关系,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不受这个社会人际交往规则的约束。所以很多夫妻根本没有能力处理这样复杂多变的关系。
传统婚姻走向崩溃的原因之一呢,就是外界想要在家庭这个小单位里收割的东西太多,社会因为需要更多的人在这个小单位里当燃料,所以造成整个婚姻的沉重、复杂、令人窒息。这一点呢是促成很多人纷纷逃出围城的因素之一。
在逃出围城的男女比例中的女人提出离婚占70%,这个之前有过数据的。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就是承担人口生产。那搞人口生产的主体是谁?是女人,女人是这个小单位当中最大的燃料。人口生产呢,同样是劳动,只要是劳动就是有成本的。这个人口生产的生理成本呢是由女人百分之百承担的。对女人生产孕育这部分劳动呢,社会补偿在大城市的女性当中呢是有少量补偿,但是对于大量的普通女性,尤其是基层女性的这部分呢,社会补偿是远远不够,甚至是没有的。
传统婚姻模式呢,大多不是一对夫妻走出去。是父母出钱给儿买车、买房、娶媳妇,帮助儿子娶一个女人加入进来,帮助整个大家庭的发展。所以很多男性在这个制度中呢,他有没有能力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是不被考量的。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贡献一颗精子。婚姻只是他生理发育成熟后,在父母的一手促成下,为了完成社会对家庭的要求,生产人这个任务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他包括他父母对这项活动中女性的功能性需求是远远大于现代婚姻中对情感需求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感叹,什么结婚前舔狗啊,生好孩子才知道嫁的是人是鬼。那是因为传统婚姻对女性的要求本身就是功能性需求,就是为了搞人口生产,传宗接代,是你看不清本质。孩子生好后的态度,其实也就是工具使用完了之后的态度而已。所以传统婚姻中呢,很多男性从孩子生好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情感上就不再投入,你爱咋咋地。丧偶式育儿呢应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