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婚姻

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婚姻

发布时间:2024-01-07 18:10:32

‘壹’ 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贰’ 关于佛教的婚姻观

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东西,你一旦结婚了,就会被束缚住,佛教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观,欢迎大家阅读。

佛教的婚姻观篇一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会喜欢你。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这时,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辈子小心谨慎,为人厚道,婚姻却屡遭挫折;有的人虽然未经努力,而幸福婚姻却如影随形,得来全然不费功夫。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差异,除了三世因果说,确实很难解释得清楚。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婚姻观篇二
婚姻源自爱欲心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 两性 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么,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就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的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对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最深的贪着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 动物 性(众生性)的层面。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 办法 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不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的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着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 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键。
佛教的婚姻观篇三
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事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则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执着欲望,这——就是痛苦的根源。爱情的真相是什么?大概很少有人说得明白。在爱情中的人们很容易痴迷,相信“爱你一万年”的诺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爱,如果要让我定出它的时间界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话,让许多青年男女感动得如痴如醉。但科学与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 化学 (激素)的作用结果。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唱颂的那般纯洁、高尚、永恒。人们发现:现实中长久的婚姻,往往平淡无奇,而那些震撼人心、离奇凄美的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闪亮耀眼却又短暂,令人掬捧出无数眼泪!
佛教的婚姻观篇四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一) 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 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 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5: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一般人的爱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现在对异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恋,对所爱事物的执取不舍等;这种贪欲是一强大的潜在心力,它是绝大多数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大小不一的贪欲,引导众生往复轮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众生执着于生命的一切形式。爱欲心强的人,则对五欲均有很大的贪爱与占有欲,既使他们在生活中,早已出人头地,家庭、权力、财富、名誉等等,应有尽有,但他们还是会无止境地向摄取一切。个别人还可表现为强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间的名、利、异性外,其欲望还扩大到对事业、国家,甚至对世界、太空的占有与征服。如中外 历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说来,感观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乐。毫无疑问,对这些迁流不定的物质快感的期待、满足和回忆,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都是迷幻不实的假象。根据佛陀的教诫,超越物质享受,超越生死系缚更为快乐。古德云:“一灯能破千年暗,”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一般人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应。

佛教的婚姻观相关文章:

1. 佛家关于爱情的经典语录

2. 佛教经典爱情语录

3. 佛家经典爱情语录大全

4. 听佛说爱情经典感人语录

5. 佛说爱情的经典句子

6. 80后的婚姻观语录

‘叁’ 婚姻不好佛教怎么处理

佛教对婚姻的基本看法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成家,乃至生儿育女。无论美满的家庭还是痛苦的婚姻都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果关联。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其他。故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幸福,从该观点出发,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但另一方面,佛教中也没有不准离婚的明确依据,如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就要好聚好散。
佛教认为,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不少男女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面对婚姻中的不如意,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一种强大的潜在心力),“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一般人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应。所以,面对婚姻的不如意,如能挽救,就要双方心平气和的恳谈,找出问题所在,也可求助朋友、亲人等,一段时间后,看双方关系能否改变。如果不能改变,那就和平解决,尽快放下执着之心,让自己从“贪痴嗔”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在。

‘肆’ 佛学如何看待婚姻问题

在佛学中,婚姻是天生注定的。对于自己的伴侣,始终只是那一个,其他人不过是用来迷惑自己动摇的心而已。所以佛学里相信有一见钟情,就是因为命中注定的姻缘,所以见面的时候一定会对彼此产生异样的感觉。

佛学中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前世的因果循坏导致的,有因必有果,有因必有源,所以对于婚姻,该来的时候还是会到达你身边,婚姻中的打打闹闹产生的矛盾也只是为了让这无聊的生活更加有情调而已。

对于我们出生的家庭和与未来的伴侣相结合在一起的婚姻家庭,都应该好好珍惜和守护,不要因爱生恨,也不要在外面的世界风流飘荡,因为你是有家室的人,你这样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只会让爱你的人寒了心,让讨厌你的人乐欢心。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假若你们能成为了夫妻,不光只是有了爱情,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缘分,其实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跳进那个坑并且安分守己了。

‘伍’ 学佛人应如何面对婚姻

常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对于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心中产生困惑,而问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

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学佛, 一心想着要遁入空门,不是为了探讨生命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学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极了。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般是不会像小孩这样做,但不会因而认为那哭闹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而大人自己的则是不积极。

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为舍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为什么又教导我们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 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吗?极乐世界的成就, 是 阿弥陀佛一个人成就的吗?都不是!要靠摄受众生;就是要靠诸佛的如来藏,跟他所摄受众生的如来藏共同来变现这个佛世界。所以如果发愿说:“我将来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发了那个愿以后,就要开始行菩萨道、开始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让这些 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就会接受到你的摄受、接受你所发的那个愿;当众生接受你发的愿以后,他们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地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直到你成佛时都会追随着你;当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佛世界就成熟了,就会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萨无由成佛。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二)菩萨当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间亦然

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来看看:该如何面对夫妻婚姻关系?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 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说: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就在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他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 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

伽咤回答说:“我请求您这位婆罗门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伽咤又说:“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让我千年万年修行成果毁于一旦!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

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咤。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的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咤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生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咤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咤 结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

因为古印度传统婆罗门修行人,是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出寻访、跟随师父学习婆罗门祭仪,修清净行。第二个阶段,就是返家结婚生子,经营世间营生事务及祭祀礼仪,还有行布施等。第三个阶段,年纪中老,就把家业交给儿子家人,自己则是隐遁山林,栖居在树林中修苦行,专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后第四个阶段,则离开山林,披着粗布衣, 手持水瓶、钵碗游历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供养。因此光明婆罗门与伽咤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成为色界天人。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 释迦世尊的前身; 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 释迦世尊成佛前为希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 世尊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 1)就是说:光明波罗门当时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怜悯伽咤、满伽咤的心愿,让她免于死亡;又因为之后还继续修清净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于这种大悲心与清净行的缘故,虽经过十百千劫轮回生死,受报 各种三界身,但都不生起丝毫厌倦之心,最后终于成就究竟佛果。从这件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大悲心成满众生的愿求而不顾自己的道业,甚至因而违犯禁戒必须下堕地狱受苦报,也在所不惜!丝毫不起厌倦之心。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修清净行,并且这两者的先后次序取舍,也相当明确, 就是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说,就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

(三)夫妻相处之道与邪淫的苦患

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

“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善生子经》

这大意就是说:身为丈夫的应该要诚正、没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与其它女人发生邪淫婚外情,并且适时给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宝饰等以抚慰妻子的身心,让她得到安适的生活。身为妻子的人,也应该要以身行、言语和善对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务让丈夫能无忧虑地在外营生、养家等来奉侍自己的丈夫。这在古印度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是极为切当的家庭教育;纵使现今社会形态已有所转变,但是夫妻相互诚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还是应该被强调的。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将淫戒列为重戒之一,对于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侣以外的人行淫,否则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业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说: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大智度论》卷 13

纵使没有受戒,如果有了对自己的配偶不真诚而与配偶以外的人行淫,当生就会发生很不好的后果,像《佛说善生子经》中说: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善生子经》

邪淫不止有损于自己的名声而不能守护自身,妻子及家属对你也会因而互相猜疑生恶而不能守护,进而让怨家得便、种种苦恼缠绕,终致事业罢废、资财耗尽。这当然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四)夫妻当转一世贪欲情缘为无量世菩提道缘

但这么说并不表示:已经成为夫妻伴侣了,佛教就鼓励他们多行贪欲。相反地,佛教把贪欲跟瞋恚、愚痴并列为障碍众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经》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有钱的长者,看到自己熟识亲友的儿子,因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财,把父母留下的财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长者可怜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作妻子,还给了他屋宅、车马、奴婢及无数的资财, 让他成立门户。可是这个年轻人懒惰成习,生活毫无计划,不知量入为出,结果没多久就把长者给他的家产都散尽了。长者顾惜女儿,又再给他许多资财,他还是依就如故,终至家境贫乏过着饥困的日子。这样几次之后,长者认为这个年轻人实在无药可救,因为疼惜女儿,就考虑要女儿跟他结束婚姻, 另外改嫁。这年轻人知道这件事,一开始还自觉惭愧,之后心中却想:“我与妻子结婚以来十分恩爱, 我对她的贪欲之情非常深重执着;如今她要改嫁与别人产生感情,我怎么受得了?”于是生起了恶念, 就把妻子带到房中,说要夫妻二人共死一处,然后拿刀先刺死了妻子,再自杀死亡。长者知道了非常伤心,就来觐见 释迦世尊禀白此事。世尊就开示说:

“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无智患害之门,三界五道由此堕渊,展转生死无央数劫,受苦万端犹尚不悔,岂况愚人能得识此?贪欲之毒灭身灭族, 害及众生,何况夫妇!”——《法句譬喻经》卷 4

意思是说:贪欲、瞋恚是世间人普遍常有的通病,愚痴无智则是灾患祸害的开端,这三毒导致众生无量劫堕落三界五道的深坑中生死轮回,受种种极端的苦报还不知悔悟!愚痴的人怎能知道这个道理呢?尤其贪欲的毒害,是足以毁灭自身乃至整个家族,危害广大的众生;这个年轻的丈夫,因为贪欲而毁灭了他们夫妻二人,也就不奇怪了。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法会、供养佛塔,并且布施僧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

“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 4

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 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后来,大迦叶先值遇 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 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24

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 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咤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

‘陆’ 二次婚姻在佛发里怎么解释,有什么害处说

从佛法上来说,没有什么害处啊,所谓婚姻,都是上一世有了恩爱情仇,结了善缘或恶缘的人,这一世需要偿还,所以夫妻的关系无非就是三种,来报恩的,来讨债的,来还债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彼此没有情意了,实际上是彼此的因缘已经了结,不再延续下去了,于是开始第二段婚姻,也或许今后就没有婚姻,都是有可能的。
从感情上来说,婚姻失败,对于第二次婚姻自然是有后遗症的,或者害怕失去,有阴影;或者有所感悟,会更珍惜,这些都是对于感情而言的事情。

阅读全文

与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婚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福宝什么时候吃 浏览:678
智能模式如何转换成国民经济收入 浏览:277
美女你现在在哪里好久都没见到你了 浏览:227
抖音同城哪里的美女多 浏览:361
男人为什么不愿意挽回婚姻 浏览:437
爱情方面不顺利怎么办呢 浏览:917
现在林下经济包括哪些 浏览:436
社区福利事业管理就业工资多少 浏览:121
幸福里城哪个房源最好 浏览:242
崇左的事业单位考试是在哪里 浏览:878
怎么是幸福作文 浏览:97
想你的爱情在哪里 浏览:983
黑龙江县级事业编工资多少 浏览:904
如何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浏览:640
不知道吃什么就想吃点爱情的苦 浏览:702
滁州女性健康调理养生有哪些 浏览:532
抽签婚姻晚成什么意思 浏览:170
浙江乍浦美女在哪里 浏览:447
爱情和革命哪个重要 浏览:32
事业单位的副科怎么晋升副处 浏览: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