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婚姻的节日有哪些

婚姻的节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12 09:26:25

Ⅰ 民间与婚姻有关的节庆活动中往往要馈赠( )、( )、( ),也都包含着诸如“早生贵

民间与婚姻有关的节庆活动中,往往要馈赠戒指,手链,项链,花生糖果,诸如早生贵子之类的。

Ⅱ 我国多地婚姻登记窗口七夕“为爱加班”,这个节日有哪些特殊寓意

说到七夕,大家都不陌生,七夕节日又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十分浪漫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我国多地婚姻登记窗口七夕“为爱加班”,证明这个节日在很多人心中的分量。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节日都有哪些寓意吧!
一、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大家小时候都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不过是地下的一个凡夫俗子,但是爱情从来不拘泥于这些东西,他们相爱了,生活的也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被天上的人知道了,他们强烈反对这门亲事,所以织女被迫回到天上。牛郎追过去,但是银河将他们隔开了,喜鹊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为他们搭了一座鹊桥。这大概就是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吧!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分享!

Ⅲ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我们都有一个家,叫中国,有很多兄弟姐妹和美丽的风景……”这是一首大中华的歌。是的,虽然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但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中国的每个角落,自然形成不同的民族习俗。那么,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

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历二月初八的三个节日。三大节日是我们民族最大的保护者“三神”的盛大节日,也是法定的纳西族的民族节日。这个节日起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花颂”,即“祭三花”。还有其他骡马俱乐部、农具俱乐部、龙王俱乐部和山地俱乐部。

Ⅳ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请列举一个)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汉族-春节
白族-三月节
朝鲜族-寒食节
哈尼族-澡塘节
回族-目脑节
蒙古族-白节(就是春节)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着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 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 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 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 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 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

Ⅳ 2月14日恰逢春节可以婚姻登记吗,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

今年的2月14日“邂逅”春节假期(正月初三),不少准备结婚的网友、市民对此问题极为关注。近日,江西吉安县一名名叫“郭强强”的网友在吉安市政府官网“政府信箱”留言,“您好,想咨询一下,今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在大年初三,而对于2月是非常好的领结婚证的时期。所以想问一下是否可以宠爱一下天下的有情人,在大年初三那天也可以申办领结婚证。非常感谢。”

Ⅵ 介绍一些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婚嫁之类的

苗栗蹦龙为苗栗县元宵节主要核心活动,俗写为苗栗[火旁]龙(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家人在台湾苗栗地区发展出来的传统元宵客家炸龙活动又为“北天灯、中蹦龙、南蜂炮、东玄坛”之一,或“北天灯、北蹦龙[1]、南蜂炮、东玄坛”之一,其中“蹦龙”即苗栗蹦龙。苗栗市所举办‘蹦龙’至今2008年,已迈入十周年,阵容一点也不输盐水蜂炮
历史
蹦龙从客语而来,亦称炸龙,为苗栗传统客家舞龙活动,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在此除中国有“火龙阵”外,但并无“龙”项目,另外苗栗火旁龙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

蹦龙六部曲
糊龙
祥龙点睛
迎龙
跈龙
蹦龙
化龙返天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着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

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曾经繁华一时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现今的盐水镇,“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时期的台湾

四大商港。(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后添加“四月津”系盐水地区文史工作者之说法,此种说法亦

见于台湾其他“古代时为海港”之地区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镇的盐水,八掌溪与急水溪分别自北与南两方流经盐水,透过八掌溪,原为内陆港的盐水镇,可经

由布袋通往台湾海峡,贸易的兴盛为盐水带来了一段风光岁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贸易商,当时称往来

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从事贸易的商人为“郊商”。也证明当时月津港畔繁华一时的景象。不过百年来的沿

海陆化及河道淤积严重,港口机能不再,商船航道变成地区排水系统,月津港则成了盐水镇家庭废水的集

水塘。

盐水镇靠近海,多住以讨海为生的渔民,来自中国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动可能起于清光绪11年,盐水镇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于民间习俗,向当地的“关圣帝君”(关公)祈求平安,并依占卜结果,在元宵节

晚上,请出庙中的周仓爷做开路,关圣帝君殿后,一路燃放炮竹,绕镇一晚,后来遂演变为一个传统,起

初全镇各村都在元宵节前后为时三天燃放炮竹,后来逐渐改为各村轮流放炮竹的形式。

近日的盐水蜂炮已成为政府规划的大型活动,并配合历史和观光将古时的街道复原,2006年台南县政府就

将盐水镇的三福路设成古炮街,串联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单管复古式烟火等。于2007

年更以长达13公里的连珠炮火龙传奇,希望挑战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因同时点燃五条路线,且途中鞭

炮熄灭一次,致使难以认定长度,因而无法如愿创纪录。

蜂炮爆发瞬间:盐水中正路基本的作法是以木条钉制大型支架,可从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将冲天炮排满在

木架上,可从几千支到一万几千支冲天炮不等,接着将冲天炮的炮心连接起来,组成了炮台(或称炮城)

,再加以外观装饰,黏贴色纸,组成人形、动物型等。通常家族会动员家人一起制作蜂炮来参加活动。

盐水蜂炮的路线由盐水镇上的武庙前开始,进行绕境全盐水镇的活动。原本绕境活动为元宵节当日开始,

为期一天,后因绕境时间过长而将盐水镇划分为几个区域,并安排为两天的绕境行程,因此目前的盐水蜂

炮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时开始,至隔日元宵节午夜过后方全部结束。在绕境活动当中,神轿

抵达门前后,才会开始推出自家的炮台。主人拉开红布,撕下炮台上「恭祝 关圣帝君 圣诞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谢」等字样的红纸,在神明面前与金纸共同焚烧祝祷后,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让绕境神明点收蜂

炮。

参加蜂炮活动的民众应准备完整的保护装备以免受伤,包括全罩式安全帽(头)、围巾或毛巾(脖子)、

棉质或牛仔外套长裤、手套及平底鞋或运动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将全身保护完毕后

,再杀进战场,参加此炮声隆隆、火光不断的民俗庆典。由于有多年的游客受伤经验,近几年已经禁止使

用声光效果十足之塑胶制的冲天炮,并在庆典之后规划大型的垃圾清扫活动。

八家将于台湾是指八位负责捉邪驱恶的神只,也是种阵头名称。
简介
八家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较可信的是,该八家将为将其古代衙门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其有监察司、长寿司、奖善司、阴阳司、福德司、罚恶司、增禄司、速报司,其中两位与两位官将重复。

来源
一般学者认为,八家将为五福大帝的部属。此种说法的五福大帝,其实就是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中瘟史文业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说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爷。

事实上,台湾常见的神明盛会,如城隍,妈祖,关帝君都常常出现此阵头。

各家将名称与刑具
八家将人数不一,有少至两位的官将,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数位。而通常所称八家将的八位刑司分别是:

甘柳将军:甘鹏飞,柳钰
范谢将军:谢必安,范无救(七爷,八爷)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别为何、张、徐、曹。负责拷问。
八家将中,四大将军为主角,四季大神为配角。

影响
在台湾,八家将操演的重点戏系由范、谢将军(即七爷、八爷)执行捉拿,甘、柳将军执行刑罚,再由四季大神拷问。

八家将在信仰意义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权威,是勇猛威武的阵头。但近年来有不少的八家将阵头,已经由不良组织、角头、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并在庙会之余,有斗殴、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项,八家将由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质变为犯罪团体,部分台湾黑道组织与庙宇也借此阵头扩大组织。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武学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 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 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社稷。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稷。
阵形
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 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 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
发彩发彩
抛箍抛箍
采旗作号采旗作号
插角跳内外箍插角跳内外箍
龙卷水龙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个人兵器个人兵器
倒离圈倒离圈
蜈蚣阵蜈蚣阵
蜘蛛结网蜘蛛结网
扛对扛对
白鹤阵白鹤阵
空手连环空手连环
八卦阵八卦阵

发展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

台湾端午漫谈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高山族的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民间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为“六礼”,台湾合并为“四礼”,都是从闽南传承过去的。今天,台湾民间还保留这种风俗,并有独特的习俗惯例。
新娘出嫁当天,要穿白布短衫白布裙贴身衣,以表示贞洁。腹部挂肚袋,袋内装放铅钱(“铅”与“缘”闽南话同音,取意姻缘)、糖(甜蜜意)、五谷、猪心(意夫妇同心)等物品。此外,要穿男家送来的盘头裘裙,头插铁彩金箭以为驱邪。迎娶方式,礼俗繁杂。新轿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不必到女家亲迎,由媒人领新娘轿到女家迎娶,称“单顶娶”;另一种是男家备女婿轿、新娘轿双座,新郎亲自到女家亲迎,称“双顶娶”。
迎亲队伍行列是有规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着竹蓑(青竹带根梢竹枝),俗谓“透脚青”,表示新娘嫁到夫家后,合家康健的吉意。接着是媒人轿、舅爷轿(新娘之弟)(轿外系一盏红布宫灯,称舅仔灯)叔爷轿(新郎弟弟)、嫁妆(视贫富而定),连后是新娘轿(又称??仔轿),跟着是子孙桶、鼓吹。新娘花轿停靠男家门口,待择定的吉时,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家小孩棒柑桔两粒,以示夫妇圆满吉祥。这时,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娘轿顶,用脚“??轿门”三次。新娘才把锁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见于天。新郎拉着携在新娘手上的红绸布到新娘房。在婚礼过程中,有许多念四句吉祥话。象挑子孙桶的挑夫,把子孙桶挑进新娘房,念到“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子孙桶,扫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会得到小红包。开新娘轿时,轿夫念四句:“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他也会得一个小红包。
客人吃喜酒,由父母双全,儿子多的友人先动用筷于,念喜旬:“食鸡,才会起家(兴家);食就鱼,生于好育饲。食鹿,全家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有出色)。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快做老爷。食鱼尾叉,快做干家。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随后,闹新娘。以上许多“念四句”,除了表示祝贺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家吉样的常规色彩。

Ⅶ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1、除夕——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元宵之一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之二——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之三——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4、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有一次,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化身为一个乞丐,降临到人间,想看看世人的善恶之心。不料他去讨饭的第一家是一个吝啬之极、毫无怜悯之心的财主,财主不但不给他饭吃,还唆使看家狗来咬他。天帝大怒,以为世人个个如此,不可救药,马上回到天庭,传谕苍龙星座,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可想而知,三年不下雨,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处境该是多么艰难!民间到处啼饥号寒,不断有人饿死。苍龙星座觉得天帝的做法太过分了,他听着人间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凡间人类会因此灭绝,便违抗天帝的旨意,自作主张为人间降了一次大雨。顿时大地旱象解除,禾苗生长,百姓纷纷供起苍龙,称之为“龙王爷”,连天帝的神位都受冷落了。
天帝终于知道这件事,又勃然大怒,派人把苍龙抓住绑起,打下凡间,又用一座“青龙山”压住,山口立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写道:“苍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凡间的人们纷纷为苍龙鸣不平,可有什么办法呢?向玉皇大帝祷告,也不管用。为了拯救苍龙,人们到处寻找开花了的金豆。一直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又该春播了,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忽然想:这玉米就是金豆吧!把玉米炒一炒,它们就会爆成花,那不就是金豆开花吗?这种说法很快传了开来,于是家家户户爆起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向玉皇大帝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苍龙见百姓们用这个办法救它,也机灵地抬起头来,向天庭大喊:“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回去!”天帝派千里眼向人间一望,果然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没办法,只好传谕诏苍龙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为感激苍龙降甘霖救万民的献身精神,民间形成了“春龙节”,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是苍龙抬头了,人们就爆玉米花吃,一边吃一边念:“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5、清明节的来由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6、端午节之一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之二——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之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7、姑姑节(六月六)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8、七夕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Ⅷ 情人节、521、527、圣诞节,哪个时间登记结婚有意义

七夕登记是最有意义的,七夕对于中国人来说才是情人节,象征着对爱情的追求,也相当于不渝的爱情。

Ⅸ 河北在婚姻、饮食、节日、禁忌四个方面的民俗

摘要 婚姻:结婚挂门窗在举行结婚仪式当天,新娘的嫁妆先送到男方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新娘和送亲的人到男方家。在新娘新郎进入新房后,新娘的弟弟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男方家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的钱为双数,意味着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参加婚礼的人,不能扇扇子,否则有拆散的意思。河北结婚习俗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嫁妆、聘礼和婚服的准备。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需用红线缝。正婚礼: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娘家的财运越旺。贺婚时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婚后礼: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Ⅹ 嫁出去的女儿一年送几个节

嫁出去的女儿一年送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与婚姻的节日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福树为什么老是软 浏览:594
属蛇和属牛婚姻如何 浏览:644
怎么在婚姻中认清自己 浏览:560
河北省和辽宁省哪个经济更发达 浏览:895
地摊经济时代新手如何考察 浏览:167
什么环境适合拍摄美女 浏览:905
健康保险要怎么买才最划算 浏览:595
有利健康瓶装白酒代理做哪个好 浏览:128
樊城区幸福路在什么位置 浏览:610
婚姻中的丈夫是什么心态 浏览:560
经济舱有什么不一样 浏览:695
闪婚女人怎么提升幸福 浏览:892
美女被男子伤害了怎么办 浏览:192
你和对象最幸福的是什么 浏览:375
乐清经济开发区属于哪个乡镇 浏览:924
经济管理处是干什么的 浏览:334
什么地方容易偶遇爱情 浏览:442
区分幸福和快乐有什么用 浏览:420
如何破局婚姻制度的关系 浏览:852
海边摄影师美女怎么工作的 浏览: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