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春对宝玉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态度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贤德妃元春自省亲回宫后,在回贾府端午节有意的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两份节礼弄的一模一样,这其实就是向大家挑明她对自已未来娣媳的选择,虽然没有正式的宣布,但贾府中上下那能看不出来。但是,她的这个选择却打乱了贾府原有对于贾宝玉婚姻的安排,要知道贾府大多数人之前一致都看好林黛玉的,这里还包括贾府的最高的统治者史太君。当然元妃选择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夫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的,因为她认为选择与薛家联姻更符合贾家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第十八回中,元妃回家省亲时就“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她当然知道贾府现在人口多,花费多但府内进项却没有增加,这样长久下去是不能保持家族兴旺的。因此她认为如果能与做为皇商的薛家联姻更符合贾家的利益。
而且在省亲中,元妃当然会对宝玉的姑表妹和姨表姐做一幡比较,以贤德而注称的娘娘当然认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要比“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林黛玉要得人心。
但元妃的选择却与贾母正好相反,贾母一心想让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孙子贾宝玉,至于其中原因咱们在这儿暂且不谈。
当元妃把她的意思通过回端午节礼告诉贾府的时候,贾母肯定会想个办法要应对,因为她明白过不了多久元妃就会让人把这件事说明的。要知道元妃现在是娘娘,娘娘的意思当然就是皇上的意思,如果不及时应对,那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就是板上订钉的事了。
果然,端午节娘娘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当贾府一行人到了清虚观之后,张道士先和贾母客套几句,就直入主题“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然后就说出了这位小姐的条件“今年十五岁了,生得倒也好个模样儿。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能,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要知道在都中,“根基家当”同贾府能“配得过”能配得过的也王、史、薛三家了,史家有史湘云,薛家有薛宝钗,王家似乎还没有到结婚年龄的小姐。而“今年十五岁了”的条件只有薛宝钗一人,因为这年贾宝玉也只有十三岁,因为史湘云比贾宝玉还小,君不见湘云左一个“爱哥哥”右一个“爱哥哥”叫得林黛玉醋意大发。
当张道士把这一席话说完之后,贾母并没有迟疑,回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也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说的这一大段话可有很多层意思的;
第一,贾母引用了“和尚”的话,要知道和尚的话就是佛的意思。在那个朝代佛教的影响可是很深远的,连皇室的人都在信佛,在小说第十四回北静王给贾宝玉的见面礼就是一串念珠,而这念珠又是皇上送的;
第二,说贾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这句话其实要和前与张道士说的一句话对应起来理解,“他外头好,里头弱。又搭着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的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把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这孩子身体弱,他又老子逼着他念书,不能早婚。当两个意思说出来之后我们不由想起一个人,那就是贾珠。那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要知道贾珠的早死绝对是贾府一个心病,贾元春是她的亲妹妹,想起岂有不悲伤之理。那弟弟宝玉的婚事当然就不能步哥哥的后尘了。
第三,要宝玉“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这里贾母其实是用了一个“拖”字,不能早婚那就当然要拖几年了。要知道张道士说的那个“女子”今年是十五岁,已经正当婚的年龄,是经不起再往下拖的。而贾宝玉这年才十三岁,那时候的法定结婚年龄男子差不多是十六岁,再拖几年二十来岁也有可能,所以那个“女子”是拖不起的,还是死了这个心吧。
第四,“不管她根基富贵”,这里其实扩大贾宝玉择偶范围,把林黛玉纳入其内,否定张道士说的“根基家当配得过”。
第五,要求女子“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这里其实是贾母宽慰薛宝钗的话,因为“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正是宝钗的相对于林黛玉的一大优势。贾母的话外音就是,你薛宝钗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是贾宝玉的理想老婆,但是由于贾宝玉的原因,我们不能同意这们婚事。
至此这件事就这样告一段落。我们有必要来说明这位张道士的来历,他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儿,后又作了"道录司"的正堂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说白了这张道士有很深厚的皇家背景。而这件事的前几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六娘娘在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张道士叫贾宝玉过去玩,本意当然是元妃想跟贾宝玉见个面,亲自问他的婚事,但很不巧,宝玉“没在家”。
这个“没在家”其实也是有得一说的,要知道元妃当日在清虚观做好事,张道士叫人去请宝玉过去玩,要是平常贾宝玉一定非常乐意,但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情面前他选择了回避。也就是说元妃选择薛宝钗做弟媳受到了贾宝玉本人和贾府(贾母代表贾府)的抵制,我想元妃事后肯定会有所考虐,也许她认为祖母会安排好宝玉的人生大事吧,所以她在后面也就没有过问弟弟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