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怎么看夫妻
‘贰’ 佛教对夫妻缘分的解释,佛教中怎么看待婚姻
提起对夫妻缘分的解释,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怎么看待婚姻,另外,还有人想问里夫妻缘是什么样的?_,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么解释姻缘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怎么看待婚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只看有没有缘,不讲究八字跟生辰.说夫妻之间的缘分。
===============夫妻姻缘。
正信的
事实上,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的分别,就是,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是从大觉的——的智海之中流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而建立的形态,便是。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必须有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一个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在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的信念,都不是的产物。
如何适应的要求?
所谓,是跟民俗相关的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明的指引、援助、救济、,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不主张类似的行为。如何看待夫妻缘分。
是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通过灵媒、、鸾坛、,以及、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某、某贤、某、某古的无名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者却是以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也将各的等,当作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均有其、教史、教理、教仪、的传承;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各种地方色彩的偶像,以免染上了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就是的流类。二婚缘分。
如何因应大众,对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诸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效验的阐扬,比如、王的,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称为广大灵感、救难、;称为无上医王,又名寿及光。这些,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是卢舍那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世界的、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的呼救,具备救济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也都具足六种,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或一,或一特定的和经,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的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自在的境界。
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各经所宣示的,此已不同于的多神崇拜;唯追溯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而其任何,只要专持,就能成为一的,所以《》有二十五种圆通,任一就等于一切,具足一切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出不二,否则,容易和混淆,与多神合流,而予人以分的印象。解释父母拆散姻缘。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是为学、,是学的与智能,以的正确指导,专一的,以达成、、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书、做事、、、礼、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严
以上就是与中怎么看待婚姻相关内容,是关于中怎么看待婚姻的分享。看完对夫妻缘分的解释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叁’ 佛教中怎么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没有缘,不讲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肆’ 请教高僧大德,佛的婚姻观是怎么样的.
佛教的婚姻观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族和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婚姻的基础应当是当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经多次记载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结婚的故事。
佛教核心的婚姻道德规范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的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于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断绝任何性关系,否则即被逐出僧团。对在家人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夫妇间正当的性生活是必要的。可以说,佛教对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欲,对在家人的要求是节欲。
不邪淫的内容是禁止一切不正当的性爱关系。什么是不正当的性爱关系?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夫妻之外,与其他男女、畜生等发生的性关系;二是在夫妻之间,贪恋性爱,不注意地点时间的反常性行为,比如妻子怀孕期间可能伤及胎儿的性生活等。
在不邪淫的基础上,佛教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善生经》是指导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经典,在夫妇关系上,它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不满意于自己的妻子,与娼妓厮混,与他人的妻子纠缠,这是人毁灭的原因。”(《Sutta-nipata》108,《南传大藏经》第24卷,第40页。)
如果发生性关系,其基本原则是绝对不能插足已婚妇女,破坏他人的家庭:
“不能在独身状态中生活的人,至少,不应破坏他人妻子的贞操。”(《Sutta-nipata》396,《南传大藏经》第24卷,第143-144页。)
‘伍’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女人很男人在佛教很大的区别你在修成人身之前你修炼你前生做了什么你在投胎的时候你的父母在房事是时候你看上哪一个了你长得像谁,你是男的证明你前生还是好的,你修到了男身,你修道了女身就的受男人的践踏,就是对你的惩罚,所以我认为佛教对女人有一点点偏见
‘陆’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
只言见性,不言男女关系。但得见性,男女关系,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禅宗有句话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前阵子看了《达摩大师血脉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不假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我略微翻译一下:如果有人证见了自己的清净本心,了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那么不一定非要出家剃除胡须与头发,在家居士也是清静如佛的觉悟者。如果没有证见自己的本来觉性,即使出家剃除胡须与头发,又与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问说:在家居士有妻子,淫欲没有断除,凭什么得以成佛解脱?
达摩大师回答说:只看一个人是不是证见了本来觉性,不论他是否有淫欲的行为。众生只是因为不见性所以才有种种错认的妄想执着,但是只要见性了,就会自然明白,淫欲的妄想与这种行为,本来是空寂如同幻化。见性的人,淫欲不是通过修行去刻意断除,但也不会贪乐执着其中,即使还有残留的淫欲习气,也不会再成为恼害。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来清净的缘故。虽然好像暂时“安居”于这个五蕴和合而成的色身当中,但自性的本质远离于垢、净,尘世中的一切事相怎么染污得了呢。
从佛法缘起的角度来看,如开芒所摘录的经句:
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会合有别离,无常难得久;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是可以通过思维了知,谛信无疑的。
禅宗的观点可能与此有所不同,因为从自性、第一义谛出发,如达摩血脉论所说的内涵:不论一个修行人,他所做的事是善还是恶,是执着还是坦荡,只要他是见性了的、不是识心用事,那么就没有过疚、是如法的。
有点类似于《维摩经佛国品》上说的:“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着修行人了悟自性本来清静,那么这位修行人所处的居所、身体上的行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都自然清净没有染污了。
但血脉论中也有说到: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意即:虽然因果的“本质”是空性,但是只要我们显现在六道中成为生命的形式,那么因果的作用就不会断绝——所作的事情就会带来反作用力(业力)。除非我们处于“自性”中没有染着、如如不动,不然只要一动念有所染着,就会受到因果(行为的惯性)的报应作用。
只有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灵觉之性才能抵挡得住“潜意识惯性种子牵引的作用力”,因为灵觉之性本来清净了无一物如如不动的缘故。
回到题主的问题:佛教的禅宗对男女关系有何见解?
其实在一个清净禅者的眼里,世间的事情本来是怎样的,那便是怎样的,不管世事人情是善是恶,缘起如幻化,毕竟是无生。
或许我们向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想要什么答案,他们就会给予我们各自想要的答案。
‘柒’ 婚姻结缘是什么意思 佛说姻缘是什么
婚姻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它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很多人对于婚姻并不重视,对待它的态度过于随意,婚姻是关乎自己一生幸福的事情,而我们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也要慎重,爱情当中,不仅要有喜欢,两个人也要适合才行。
婚姻结缘是什么意思
婚姻结缘就是指两个人结为夫妻缘分。结缘,一般为造立寺塔道观、刻印经书而喜舍财物称为结缘;又人与人之间,以欢喜心相见,而互相招呼,亦称结缘;或于大众中,共同听闻道法或者佛法,彼此以结法缘,亦称结缘。如果两人存在结缘关系,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
佛说姻迹模缘是什么
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若以色界众生而言,色界众生则无男女之欲,无饮食之欲,以禅为食,清净自得,无此男女之欲所累赘,依此循次渐入,色界无色界,乃至出三界,便无婚姻之欲。有婚姻之欲是处于欲界众生之所须要,毕竟,众生(梵语bahu-jana)是以欲为依为命,乃六道中的一环;若已证果或出三界的圣者,对婚姻已解脱,不须受婚姻所束缚,因而牵缠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尘欲所染。
婚姻缘分到了的预兆
莫名其妙地做什么都顺,可谓心想事成;身体状态格外好,小病小痛忽然消失,浑身是劲;人缘忽然特别好,出现了生命中的贵人;五官圆润;梦境舒畅;外界帮助;人缘变好,好梦不断;印堂发亮;身边的人莫名友好;气色突然变得很好;出门遇到喜欢的动物;坏掉的东西恢复正常,梦里梦见桃花树;灵魂深处的契合;内心的悸动;诸事顺遂;梦到手抓鱼,女子梦槐贺到桃花树;想和对方时时刻刻在一起。
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姿明缓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http://www.adxqd.com/xz/
‘捌’ 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玖’ 佛教的婚姻观
《经》言: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有牵挂、不舍和贪婪,才生生世世辗转于这娑婆的世界。
当知一切因缘际会,譬如潮汐涨落,无法预测,掌控,也强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许命运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灭,行过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与你结了缘法的,你的家人,爱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开在你身边的一朵花,你脚下的一株草,一阵拂过你耳畔的风,甚或,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佛法如何看待婚姻,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
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
2、婚姻的本质是无常。
3、婚姻源自爱欲之心。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5、爱欲源自“无明”,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
佛法是讲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不会独立存在、发生,它是有前因的,也会产生后果。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聚和,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2、婚姻的本质—无常
婚姻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和合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
爱情的真相是—无常
近年来言情小说,言情电影电视剧的泛滥,众生沉迷在剧中男女爱情的宣言。
但科学与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荷尔蒙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电影电视剧演的那般纯洁、高尚、永恒。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暂易逝。
3、婚姻源自爱欲心
《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爱欲之心,就是轮回的因。
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爱欲之心即是贪着,婚姻之中,对方贪着对方的色、情、爱、欲……等等。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表现在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 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 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情为苦之本,一切众生执着、追求、向往、贪执。
俗话说: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善导大师言:
父母妻儿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师父上人言:爱一个人要爱到净土。所以爱要建立在解脱上。只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实现永久的团聚。故言: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