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古代哲人怎么看待婚姻

古代哲人怎么看待婚姻

发布时间:2023-07-26 05:44:04

① 为什么很多哲学家不结婚

其实很多人也应该为此表示质疑吧,哲学家们这么厉害,为什么有的居然不结婚呢?那么我们就来一一的说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第三,哲学家不适合结婚,哲学家们因为有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以及智慧的心脏,他们往往不适合作为结婚对象,即使是有女朋友,也很有可能把对方逼走,因为哲学家们确实是不适合长期在一起的,他们的感情很脆弱,缺乏这安全感,所以说大部分的哲学家即使是有女友,最后也不一定走到一起。

所以说,哲学家可以比作是人间的仙子,他们懂事故却缺乏经验,因此,往往都是孤独一生的结果。

② 中国古代哲学家如何论述人爱情家庭婚姻问题

古代名人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 ──何其芳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郭沫若
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 ──邓颖超
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 ──张志新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
只有爱给你解开不死之谜。 ──费尔巴哈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罗素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理查·德·弗尼维尔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乔治·桑

③ 怎样理解古人的婚姻、爱情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所以叫做“娶妻”。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在家庭中,只有妻子与丈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如丈夫先亡,妻子便要守节。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节。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妻,称作“继室”或“续弦”。第一任妻子称作“原配”。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是丈夫和原配妻子,继室只能居于偏位。“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民间俗语说的是,男女之间要修千年的缘分,今生才有幸为夫妻。古人缔结婚姻的程序自西周以来,都沿用“六礼”,首先是“纳采”,就是媒妁之言,男方托媒人找到合适的女方求婚。第二步是“问名”,媒人会问女方的生辰,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以确定女方是嫡出或庶出。第三步是“纳吉”,西周时期是在家庙占卜定吉凶。如果相合吉利,就进“纳征”,男方下聘礼到女方家,婚约既告完成。“请期”,是男方以占卜方式选出吉日,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就是结婚的仪式,需男方到女方家亲自迎娶。经过“六礼”,婚姻才算正式成立。在聘娶的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雁是候鸟,比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坚贞不渝。雁也是随阳之鸟,比喻妇人出嫁从夫。一对男女,他们的姻缘要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经过几世的修缘后,在今生出生之时定下姻缘的,叫“姻缘天定”。“夫妻本是同林鸟”,男女结为夫妻,就要白头偕老。在封建社会,离婚主要依照“七出”。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即“七出”。依据《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欢心,即可成为出妻的理由。无子,即妻子不生儿子。淫,即指妻子与人通奸。妒忌,男子娶一个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如果女子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此为理由将她休掉。恶疾,指妻子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语,离间了夫家的亲属关系。窃盗,指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古代婚姻制度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妻子休弃。《大戴礼》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和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和离大多是协议休妻,这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的真正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义绝制度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④ 琴瑟和鸣,中国古代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是什么样的呢

婚姻是家庭组成的先决条件,而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我国古代士大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包含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需求。受到门第相同的女性关怀体贴,精神层次的深度共鸣。也许再加上有钱有势的老丈人,妻子娘家的显赫门第。未成家的士大夫们饱读圣贤书的闲暇之余,总是会幻想下以后举案齐眉的生活。

古汉语的琴瑟和鸣,将夫妻间水乳交融,和美幸福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虽然传统文化要求夫妻双方,特别是男性减少在感情上的表达。然而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等汉字的美好,还是将士大夫对完美婚姻热烈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是内敛却热情的民族。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迫切。

作为士大夫来说,婚姻是一次大大的提升机会。他们是要好好把握的。其中与皇室联姻成为了一步登天的机会。也是士大夫们心中几种美好的婚姻之一。

公主也是要嫁人的,她反正比你有钱,比你有势。看重你的可能就是一道奏折,一个让皇帝青睐的举措。这么浪漫又务实的婚姻一定是士大夫们向往的。

宋朝时候,河北向家就是娶公主的大户。他家的女儿更是嫁给了宋神宗作为皇后。以后贵为两朝皇太后,皇太太后。这样的皇婚当然可以满足士大夫所有对婚姻的物质向往了。

同年间的子女通婚也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大家都是读书人的子女。父母情况知根知底,这在消息闭塞的古代可是大大的有利条件。

这样的婚姻在宋代士大夫间也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个利益集团在同年和他们的子女间形成。政治上共同进退。即使以苏轼兄弟之能,在之类的事情上也不能免俗。

二.明清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还没有普及,士大夫们对于理想婚姻的期待,除了女子要温柔贤惠以外,如果能识文断字,与自己大臣精神上的共鸣,也是非常有加分的

1.精神共鸣,价值共通

古人以琴瑟的共鸣来展示对完美婚姻的渴望,表示虽然大部分婚姻不得不实际点,实际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不是可以完全舍弃的。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以读书人为主的士大夫想找到一个和自己能在精神世界共鸣的女子,某方面比找个物质条件满意的还要难得多了。

琴棋书画是才女才子们取得精神深处共鸣的主要手段了,在公务闲暇之余与心中中意的女子共同演奏一首古曲,或者在流水潺潺的小亭,细雨中手谈一局。产生的灵魂深处的满足感一定让人身心愉悦。

中国人的老祖宗们不像外露的欧美,把情爱随口挂在嘴边,只是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颂这样的灵魂共鸣。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士大夫那充沛的感情,借着诗句表达的一览无余。

2.品质优良,贤德兼备

士大夫们公务繁忙,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在家庭的操持上。一个贤德的妻子在生活中对丈夫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士大夫再怎么落魄,家中多少还有些仆妇。那么作为主母的配偶在管理这些仆人时显示的指挥和气度更加的关键了。

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家中闹出丑闻的士大夫可不仅仅是落下面子的事情那么简单的了。同僚上级都在观察你的家庭生活。圣贤说的治国齐家。家若不齐,又有什么治国的底气。

娶妻娶德,婚姻生活的真谛早被我们的老祖宗强调了出来。士大夫的家庭和睦在政治上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对妻子道德水准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由于古代士大夫一般处于社会上层,对于妻子的要求除了贤良淑德以外,还有操持家务,待人接物的需求,也就是要求妻子能够一定程度上管理家族中的内务

1.繁衍责任,子孙满堂

前文说过,古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下以继后世。繁衍后代的责任一直是古代家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士大夫的美满婚姻中一定是包含着子孙满堂的内容的。人丁兴旺一直是我国古代品评幸福的标准。

生育后代是夫妻双方的责任,七出中第一条就是无后。一个健康孩子的诞生离不开夫妻双方的努力。这方面对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不仅仅是古人在医学上的无知,还牵扯到了复杂的伦理问题。

古人在描写幸福的诗句和其他文学作品中,都强调了孩子对一个完整家庭的意义,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当然也是离不开越多越好的孩子的。

2.孝顺为先,处事得体

古代大部分的情况下,为官的士大夫都是带着自己的父母上任的,孝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百善孝为先,古代官员们在经过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后,一定是想看到婆媳间融洽和谐的场面的

士大夫的家和就考验配偶的格局和智慧了。孔孟书中对孝行的作用抬得很高。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很多都超越了家庭的范畴,而以社会的,修德的角度来看待媳妇的孝行。

一个举案齐眉的和睦家庭中,主妇处事的得体,胸怀的大小都是士大夫们宝贵的财富,在妇女高度依附于男方的古代。这样的德行往往具有特殊的温馨。夫妻双方都以读书人治世的要求来经营婚姻。他们高洁的德行就会在精神追求的高层次产生共鸣。这也就是古代的三观相近了,我想,这才是士大夫们最向往的婚姻配偶。

3.容颜美丽,举止端庄

虽然无数士大夫,读书人宣称要找一个丑老婆,仿佛老婆找的漂亮点就对不起孔子孟子似的。然而,男人的心中始终是青睐美丽的异性的。

美丽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在以上所有因素的最后,在男性心目中的考量,却一定是靠前的。

士大夫们也不能免俗,不用强迫他们去找无盐,东施来明志。和一个美丽的,门阀高贵或者有钱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三观相近的有德女子组成婚姻,才是士大夫心目中完美的婚姻。

结语:

士大夫是古代社会的骨干力量,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道德的意义上有标杆的作用。士大夫们的择偶标准就成了衡量每个时代婚姻观的重要参考。我们不用想的太多,在大部分地方,士大夫的择偶条件和现在的择偶条件并无不同。男性的喜好从古到今,实在是变化不大。

一定要找到古今差异的话,那么政治考量就是最关键的区别了。古代士大夫的婚姻可能是自己一生政治前途的投注。这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意义,反而掩盖了婚姻本身该暗藏的理解,爱和包容。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士大夫们的婚姻。他们作为时代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婚姻在很多时候不由自己决定。

在现在社会爱情婚姻观偏向西方的情况下,对传统封建婚姻并不应该一味的批驳,至少在外语中很难找到琴瑟和谐这样意境和含义都优雅贴切的,形容男女关系的词语。士大夫们对婚姻的理解,对爱情的向往。对新时代男女运营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有必要的参考意义的。

⑤ 思想保守的古代人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是怎么离婚的

俗话说人生三大喜事有“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喜事排在了第二位,于此可见,古代人对婚姻喜事是非常重视的。在古代,一般是到了弱冠之年就可以娶妻生子,但是如果是皇帝的话,到了十五就必须娶亲。其实有许多官宦之家的孩子未到成年的时候,很早就有通房,家族很早就对他们进行了有关婚姻的教育,关于性的教育,反而现在却很落后。

但是,有的地方认为离婚是不可饶恕的,“在家从夫”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破坏,会遭到人们的谩骂和唾弃。

⑥ 为什么很多哲学家不结婚

哲思之辩

欧洲历史上的哲学家有很多终身当光棍,例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芝诺、阿奎那、奥古斯丁、帕斯卡尔、笛卡尔、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伏尔泰、休谟、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斯宾塞、克尔凯戈尔、尼采、维特根斯坦、柏格森、萨特、福柯……假如没有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西方哲学史还能写下去吗? 当然哲学家也有不选择单身的,例如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谢林、马克思、詹姆斯、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杜威、罗素……

各行各业都有选择终生不婚的。但有人统计过,在哲学界从帕斯卡以后算起,超过一半的哲学家没有结婚,虽然不是严谨的统计数据,也能看出哲学家不婚率高于其他行业。

哲学家不结婚是选择还是无奈?是性格乖戾还是天生的冷淡?或者莫名地恐惧婚姻将带来的后果?是珍视自己的自由,享受孤独?或者找不到理想的伴侣?还是受到他们的前辈哲学鼻祖苏格拉底婚姻的影响?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婚姻作为反面案例如此深入人心。苏格拉底说过:“无论如何人都应该结婚,娶到一个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个坏妻子,你会成为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老婆泼一身冷水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苏格拉底是因为他的老婆而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吗?其实苏格拉底的老婆很爱这位智者,只是脾气有些暴躁而已。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只有哲学家能从婚姻中得到幸福,但哲学家是不结婚的。罗素认为爱情和婚姻的意义仅在于幸福,而幸福必须建立在自由与自愿的基础上,如果爱情最终只剩下责任,则它将让剩下的时光都沦为徒劳。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有责任和义务。爱情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体谅对方,迎合对方,要包容,妥协。爱情虽然甜美,也会带来苦涩和眼泪。爱情如此,婚姻更不用说了。从理想层面说,因怕对方变心,婚姻把相爱的两个人绑在一起,形成道德约束。一旦生儿育女,有了爱情的结晶,双方要共同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爱情会更加牢固。

不理想的婚姻是因方便而结婚,因身份而结婚,因物质而结婚,因一切爱情之外的原因而结婚。

大哲学家选择独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观念、性格和生活使然。有些哲学家本身对爱情婚姻的观念是扭曲的,有排斥心理,比如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回避亲密关系是因为心理有严重阴影,他们偏执、敏感而易受伤害。很多天才性格孤僻怪异,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缺少这样的能力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的特质。

这些是自身原因,当然还有外在原因,比如教育,女性的教育程度低,特别是在20世纪以前,以及在知识和智力上的差距。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古来圣贤皆寂寞。哲学家终日枯坐而思,他们是孤独的。尼采说:“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尼采7岁时说道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时,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尼采还说不是因为哲人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哲学家智力超群,和俗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他们不喜欢和普通人相处,觉得麻烦,无聊,浪费时间。估计他们把妻子当成另一个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交谈的对象,在异性中找到与他们的头脑相匹配的同类就更难了。哲学家注重心灵,他们更看重灵魂的结合,在他们眼里没有精神交流的婚姻一定不算婚姻,他们是完美主义者。

哲学是超凡脱俗的,深奥难懂的。对哲学家而言,哲学思考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他们不看重财富、情感、地位等等。时间有限,他们花大量时间思考和钻研,进行创作,投入感情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思考不但令他们富足,而且快乐。

和所谓的两个人产生的高潮相比,思考宇宙和人生所得的快感即使不是更强烈至少会更长久。柏拉图说:“美好的观念较美人更为可爱。” 许多哲学家,都会觉得自己已经与真理结合。他们还可以和自己相结合,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他可以爱上自己的另一个她。深度的思考还会转移人的注意力,包括性欲。

哲学家们更在意自己的思想和着述,而非基因繁衍子孙

哲学家不好相处,不招世俗女性的喜欢,女人会觉得哲学家太乏味无聊。哲学家智商高,情商不见得也高。哲学家能读懂宇宙和世界,不一定能读懂女人。有的哲学家身体孱弱,样貌怪异,试问有哪位女士愿意与之交往?

爱情是一种感性的冲动,而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两者相冲突。爱情是现实的、感性的、经验的;哲学是冰冷的、理性的、超验的。哲学家把浪漫的爱情留给诗人。激情澎湃、在女人堆里打滚的是诗人。

爱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婚姻意味着世俗的家庭生活,没有人能在婚姻中独善其身。家庭是吃喝拉撒、各种账单、吵闹喧嚣。都说维持婚姻的秘诀,就是当自己没有结婚。虽然这样可以缓解矛盾,但毕竟不是一个人生活,有了子女更是不同。抚养儿女是父母必须挑起的重担,家庭生活中的琐事使人精力分散。婚后哲学家难免被家庭拖累,而且这是长期的事。家庭生活不但会挤兑思考写作的时间,也会影响情绪。思考需要安静,需要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假如老婆一天到晚在身边叨叨,这辈子跟你真是瞎了眼了,你怎么能专心思考。哲学家需要的是不被打扰、平和沉思的生活。

更有甚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连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哲学家应该更能看清。

有些哲学家不看重性,认为性欲是较低级而应被节制的,康德甚至认为性对身体有害。一般人脱离不了动物的属性,哲学家可以。再说现代社会不需要结婚也可以解决性需求,事实上有许多途径,还可以搞非异性恋。对社会来讲,婚姻是必要的,对个人,特别是哲学家而言,是可有可无的,繁衍后代这种任务交给俗人就好了,让我们哲学家偷回懒,好好享受智慧的美妙。哲学家不认为人的不朽是通过基因遗传繁衍子孙,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着述才是不朽的。

哲学家对世界有独特看法,对婚姻当然亦然。有的哲学家认为选择不婚,是对另一半最大的负责,克尔凯戈尔就是这么想的。像克尔凯戈尔和尼采终身和女人没有多少亲密接触的是少数,大部分不结婚的哲学家其实都有过爱情和性经历。虽然独身,有些还风流成性,像伏尔泰、叔本华、萨特就属于这种类型。萨特和波伏娃彼此都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精神伴侣,他们觉得结婚完全没有必要。不接受任何宫方荣誉的萨特有许多性伴侣,还勾引朋友的老婆。《中午的黑暗》的作者柯斯勒因为萨特和他的老婆调情,而把杯子砸向他的头,卡缪想劝架,也挨了柯斯勒一拳。波伏娃也是爱情里的一把好手。

历史上中国男人受无后为大的思想的影响,不能不走上婚姻之路,独身者简直如凤毛麟角:把僧人玄奘和苏曼殊,以及惠能排除在外,古代不婚的只能列出蔡伦、郑和一类的人,现代知名的只有陈岱孙和金岳霖。金岳霖这个近代哲学家因为爱上林徽因而终身不娶,大部分人是因为林徽因而知道他。其实中国近代很多哲学家只能算哲学教授,在西方哲学教授是进不了哲学史的。中国历史上有思想深度的哲学家屈指可数的。

人的内心越丰富,对外界的要求就会越简单,简单到极致应该就是独身,因为他是从内心的精神而非外界的物质获得满足。

⑦ 道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道教中的婚姻观

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道教与儒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较侧重于人生的社会性一面,强调处理好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而道教则更侧重于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而对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如爱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续,对待人间的婚姻,道教的绝大多数派别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女阴,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被道教界视为养生权威的彭祖,则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本能出发,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许多道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不可废。可见,道教对婚姻采取的是肯定的态度,即便是清规戒律严明的全真道,也不一概地否定社会上的婚姻制度,对民众的婚姻不加批评,同时也接受在家者为本派的居士。道教对婚姻虽持肯定态度,但却坚持将宗教与婚姻分开,两者不相干涉。在《三百大戒》中规定道士“不得与人间婚姻事”。当然,更不能“破人婚姻事”(《云笈七签》卷三十九)。道教对妇女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独特。这也许与他们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有关。在他们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与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与男性道士一样直接成为仙人。道教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观念尤为典型。《太平经》认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这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因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生产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能出现在1900多年前的道教经典中,不能不令人叹服。道教在讨论婚姻生活时,强调夫妻生活的和谐。这与他们长期的养生实践有直接关系。本来,提倡性生活的和谐是祖国医学中的优良传统,道教从初建起,便继承了古代房室养生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在往后的演变中逐渐排除了粘附于上的巫术成分,逐步形成了道教的养生理论。道教反对禁欲主义,但也反对无节制的纵欲。道教中的有识之士反对青年男女过早婚嫁或参与性生活。这些观点对于中国长期存在的早婚陋习,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批评。另外,道教继承了古代房室养生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房室养生学,其中对于性科学的研究,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这部分遗产,探讨得还很不够。人们对其中的糟粕揭露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尚很少有科学的分析。对此,我们还是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道教对婚外性关系持否定的态度。《太上经戒》述元始天尊所颁十戒中有“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姐妹及其他妇女”一项。与“骨肉”即亲姐妹发生性关系,很早就被中国古人视作淫乱逆伦,至于“姑姨姐妹”,则不妨娶为妻室。但从现代的遗传学和优生学的眼光看来,却同样不妥,因为结婚者血缘关系过近,容易导致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道教反对与姨表或姑表姐妹发生性关系,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其间的合理性则是显然的。戒律规定不可淫人妻女,也不可从事婚外性行为:“不得教人淫佚,别离夫妇。”(《要修科仪戒律抄》卷五)宋以后渐渐盛行的道门劝善书中,对“淫”的批评相当突出,这是针对封建时代部分富人的纵欲无度,同时也是针对着旧社会普遍存在的卖淫嫖娼的歪风。这种腐朽的两性关系,在旧社会,既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又是对正常婚姻的一种销蚀剂。道教对它的抨击当然有合理之处,即便在今天,道教的这种思想也未失落其价值。

阅读全文

与古代哲人怎么看待婚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场经济如何发展 浏览:794
数字273爱情含义是什么 浏览:239
和美女开场白怎么 浏览:930
司法警察改革后事业编怎么改 浏览:734
幸福西饼投资多少钱能开 浏览:815
还有什么民间缩写故事200字 浏览:12
如何度过经济周期 浏览:402
幼儿园健康登记表备注怎么写 浏览:870
如何引入健康险 浏览:461
美女长得怎么这么甜美可爱 浏览:452
健康管理师属于国家什么等级 浏览:475
农业与技术经济导刊哪个好 浏览:869
威廉王子婚姻如何 浏览:488
旅游会展策划与经济盈利如何 浏览:475
哪里能在电视上免费看爱情公寓 浏览:18
多少人的婚姻被时间消磨完整版 浏览:932
后羿射日的故事的弓叫什么 浏览:595
抖音上四个美女跳舞的抖音是什么 浏览:413
从化温泉带给了从化哪些经济 浏览:90
厦门大学经济学该选哪个专业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