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选择婚姻
1,想象中的婚姻:结婚后,就不会对任何人心动。
现实:这属于幻想。科学研究表明多巴胺的浓度高峰平均不到30个月,你和你的伴侣依然会颂渗大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如果要放弃这种诱惑,只能依靠平时的积累。你们对于彼此相互的关怀与帮助,增加了放弃婚姻关系的难度。
2,想象中的婚姻:结婚后,女孩子终于有了依靠。我生气了,他会哄我。我孤独了,他会陪我。我烦恼喊搏,他也会听我倾诉。我不工作,他也可以养我。
现实:每个人在一段关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夫妻、父子、兄妹、朋友都一样。譬如,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他正好在工作,你打个电话说个没完。这会让双方的情绪更坏。最好的选择是,遇到烦恼先自我消化,等到对方有心情有时间听你倾诉,你再说。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使两个人白头偕老,也有一个人要先离开人世,剩下的一个人依然要独自面对生活。
3,想象中的婚姻:结婚后,尽快生小孩。早生早好,反正都是要生的。
现实:如果你跟你的另一半还没有做好要小孩的准备,请不要为了父母的意见就着急要孩子,也不要因为年龄的关系匆忙怀孕。请相信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绝对是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件事!绝不是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的事。问问自己即便是没有财.力的保障也能把他/她教育成一个优秀的人吗?
4,想象中的婚姻:结婚后,可以接受和对方的父母住在一起。爱他就要爱他的家人,包容对方的一切。
现实:社会关系应该是以夫妻关系为本位的,两人结婚之后是一个独立的小家庭,夫妻二人才是彼此的依靠和保障,而不是父母或孩子。基于这个情况上的夫妻感情和大家庭关系才是健康有序的,才不会出现婆媳交恶,翁婿交战这些不可思议的问题。切记一个家只能有一个女主人。
5,想象中的婚姻:嫁个有钱人,少吃十年苦。娶个白富美,少奋斗十年。
现实:如果你需要钱,你可以嫁/娶一个富有的人,但不要把财富当做唯一的标准。还要记得他/她的钱只有他/她才有支配权,拥有物质条件的前提是我爱你,所以我愿意。不要让财富成为择偶的首选。
6,想象中的婚姻:老婆会照顾好家里的一切,会做好饭,洗干净碗,熨好衬衣,把房间打扫的明朗整洁。时不时的还会切个水果,送到我的电脑旁。
现实:你找的是老婆,不是妈,也不是保姆。都什么年代了,扪心自问一下,她的工作比你轻松吗?她面对社会的压力比你小吗?没有她的工资你们的家可以正常运转吗?如果都是否定的答案,她为什么回来还要一个独自扛下家务事呢?要知道,她和你结婚的时候,你一定说过这辈子要好好照顾她的话。
7,想象中的婚姻:我看上了一条价值半个月工资的裙子,他就会偷偷买下来给我惊喜。我们每年都要出过旅行,每个周末都要去高级餐厅吃烛光晚餐。所有的节日,我都会收到珍贵礼物。他会把工资卡给我,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现实:婚姻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合伙人关系,家庭是你们的项目,如何让野竖这个项目收获大于支出是首先考虑的。你们必须有一个家庭账户,以防不备之需,一个家庭要面对的开支会比一个人更多。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观念只能让你们喝西北风。如果一个男人跟你说剩下100元给你买90元的衣服,还剩10元吃饭,那么这个男人没长大。
8,想象中的婚姻:天啊,想到以后和可人儿在一起就感到幸福。身材好到爆,穿衣服也很潮,说话也很有趣,不管他做什么都觉得很可爱。
现实:呵呵。婚后你会发现,他也是会放屁拉屎打嗝打呼噜的人。百分之九十的梗,都是用了又用的。这是一个很平常生活场景。你也会一睁眼,发现他有眼屎和口气。所以,婚姻是会让你的爱人褪去光环的,你准备好了吗?
9,想象中的婚姻:我生气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夫妻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吵架解决不了问题的话,就冷静一下,来一场冷战好了。看谁敌得过谁。
现实:讲狠话确实很过瘾,但是真的很伤感情,不会说完就完了。你说一句狠话,对方会有一句更狠的话回敬你。如此恶性循环,几乎不可能理清对错。冷战是更恶劣的选择,因为冷着冷着可能就真的冷了。冷到最后,会分开吃饭,分开睡觉,分开消遣。没有任何一段感情,经得起面对面的冷漠。
10,想象中的婚姻:每个人都有不完美,如果他爱我,结婚后他自然会为我改变。不是说,婚姻是两个人的磨合吗?也就是说,必须有改变。
现实:你先问一下自己,能不能为了他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惯。比如,他喜欢周末在家吃饭,然后一起爬山,然后回家一起做简单的晚餐。吃完饭,他可能想玩一下游戏。而你希望的是周末出去吃一顿,然后逛街,逛完街再挑个有情趣的小店吃一餐,接下来是一场电影。谁来做妥协?谁来磨合谁?不要想着去改变一个人,只能思考如何愉悦的求同存异。
所以,婚姻不是坟墓,也绝不是天堂,婚姻是铁打的家长里短流水的日子。且行且珍惜!
㈡ 老人的婚姻应该如何选择
说实在话,追求桐此物爱情是扒慧不受年龄限制的,七老八十的老人也不例外,他/她失独寡单寂寞,找一位年龄相当,知根知底互相关心爱护,相互扶持,适合自己的人为伴,平时有个人说说话理所当然。
作为当儿女的局液,不但不能反对干涉,而且应该全力支持。
婚前俩位老人,事先去有关法律部门,做好财产公证手续,明确各方财产继承权,在双方儿女支持下,办理结婚事项,让俩位老人,一起幸福愉快的共度晚年,才是当儿女应该做的,最合乎情理的事,也是体现对老人真心关爱的,最最具体表现。
㈢ 老年人如何选择婚姻
法律分析:结婚是出于双方自愿的。男方的法定结婚年龄为二十二周岁、女方结婚年龄为二十周岁。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结婚的最低年龄。除此之外,双方还不能是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结婚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也才能履行夫妻义务,承担源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嫌喊。所以,尽管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结婚的权利能力,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为婚姻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结婚年龄的人,才享有结婚的权利。婚龄具芹裂野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对婚龄作出例外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
㈣ 如何选择婚姻
如何选择婚姻?新一代的年轻人在选择婚姻上都是盲目的抉择,每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因为有爱走到了一起,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走到了一起。人生中在选择婚姻时一定要仔细慎重。
一、须知事项
1.要看双方的沟通方式是怎么样,彼此都能接受和相互之间信任嘛?不要只说有共同的语言,而是在遇到矛盾是能否能有好的沟通。就是彼此之间能否有道理可讲,若是男人喜欢用拳头说话的人,必定女人就是受拳头之人。女人喜欢唠叨,男人喜欢习惯了那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只要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彼此就应该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两人自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也就是幸福的开始。
2.相信结婚后面对的压力会比之前想象的更要多,所以多考虑两人之间对这段婚姻的承受能力。这段婚姻若是选择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那么两人就应该共同来阻挡风雨携手并济,才是真正珍惜彼此的人。
3.两个共同共度一生的人,应当相助则利,相阻则损。家是每一个人的港湾,是觉得辛苦时想起来会不自觉洋溢幸福的地方,是一个一回家就会彻底放松,卸下所有伪装的地方。而真正能让你们觉得对方是生活的助力,能让你觉得温暖的,那必定要是一个你爱,且爱你的人。
二、经验之谈
1.婚姻其实就是生活! 因为他让男人和女人们懂得生活,爱惜生命。
2.结婚最好一次,因为离婚的伤害很大,弱小的你承受不起。
3.在婚前,对男人要求有能力,有实力。因为很多女人贪图一时的虚荣,把绩优股给放弃了,很多人都后悔过,尤其是看到前任男友比现任老公更厉害时候。
4.婚姻中,你缺少的是什么,那就弥补什么.因为你缺少的东西会毁灭你已经拥有的。
5.婚前和婚后都应该是以沟通为主.以心来爱,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6."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领悟这句话的人是结过婚的人。
7.婚前所想的不一定是婚后所需的,所以婚前所提出的物质标准不是婚后的感情需要。
8.婚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如果只想满足短期需求,可能会失去长期的满足。
9.要让自己对婚姻有信心。婚后两个人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美满的婚姻。
10.结婚的第一步是做好自己,具备了结婚的物质基础和成熟心态。
11.婚姻的本质是如何的生活。一个配偶都是可以改变自己另一半的后半生。
12.婚姻被探讨得五花八门。又是门当户对,又是有房有车。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方寸大乱。
13.大批人提出男人要有能力,这样才能结婚。也有人提出来什么叫有能力? 每个人标准是不一样的。
14.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结婚对象的要求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向谁看齐谁,相互学习会比较好。
15.幸福与不幸福是自己才知道,彼此有爱,相互理解。不要在意他人的想法,只要自己过得开心才是重点。
㈤ 2021年老年人婚姻状况
文:任泽平 李晓桐 华炎雪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昌老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 中国婚姻现状
1.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好绝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1.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友迅姿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3-20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2 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00-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5-20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2.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1-20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2.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3.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㈥ 老年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婚姻
家庭关系是复杂的,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因此需要在家庭成员之间达成一致。
老人之间的春悄关系也是复杂的,尤其是当涉及到黄昏恋时。支持或反对任扒轿渣何这样的决定可能取决于具体情况。一些老人可能会因为黄昏恋而感到帆旦失落或不舒服,而其他人可能会感激或支持他们的选择。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决定,包括老人。无论他们的决定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并支持他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