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婚姻里美国式梦想是什么意思

婚姻里美国式梦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30 07:24:34

A. 与嘉莉妹妹相关的读后感题目

《嘉莉妹妹》嘉莉妹妹的“美国式梦想”——看德莱赛笔下的悲喜人生《嘉莉妹妹》是美国着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谋生的故事。这是德莱赛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和人性扭曲的长篇小说,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具有那个时代下社会群众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女主人公嘉罗琳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幻想与欲望的女孩,她单纯美好却也虚荣造作。其实在那个社会工业大发展,资本膨胀导致物欲横流的年轮者代里,像嘉利这样憧憬着上流生活,做着富贵梦的年轻女孩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嘉利妹妹只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销售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渥,则是各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一心想攀上上流社会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社会中上层的人物。可以这么说,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清晰的从《嘉莉妹妹》中感受到这些鲜活的人物。一个多世纪后仍保持着他们跳动的生命活力,那种翻开书便呼之欲出的活力。品读《嘉莉妹妹银桐碰》便得首先从它的作者德莱赛——美国文学史上这位有名的“鄙陋者”开始了解。西奥多并不是一个“文笔雅致”的人,很多美国文坛响当当的人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态度来审视他。“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打发掉德莱赛,这在知识分子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他们告诉我们说,这个人根本就是糊里糊涂,因此他根本不值得一读”,艾利赛奥?维瓦斯如是说,“他早就过时了,加上他文笔又差,他就越发连值得欣赏的粗浅价值也没有了。当然如果文笔是指韵律和谐,声调抑扬,是指形象完美,措辞精当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确是不佳。但是如果文笔不是仅限于此的话,那德莱赛的文笔则未必拙劣”。对比德莱赛的文学成就反不如说他只是借用笔向世人传达他的人生观、社会观。他笔下的女人有独特的思想,有强烈的欲望,并不予掩盖。他描绘的销售员杜洛埃努力跻身上流,虚伪嘴脸刻画的直接准确,毫不含蓄隐晦。这些都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文学评论家们或许不会喜欢,然而确是读者们所乐于看的,褪去了繁荣复杂的铺陈描写后,是一针见血的独到犀利。德莱赛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以这种直白的态度呈现个读者的,没有精致的语言却潇洒直接。德莱赛善写悲剧小说,而在我看来,德莱赛的悲剧故事又并不寻常。《嘉利妹妹》以嘉利最后成为百老汇当红的女演员,生活富足却孤独终老作结,我们就从这开始究其源头。年轻时的嘉利两段爱情都无疑是失败的,杜洛埃为人虚荣浮夸,看重嘉利的年轻貌美,从一开始便让读者认定他们不可能长久结局;酒店经理赫斯渥油滑老道,嘉利成了他婚姻之外的地下情人,最后竟骗嘉利与其私奔到纽约。从现代的眼光看嘉利,她是个彻头彻尾的美丽笨女人,但却一直沿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轨迹走着,她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她小心翼翼,也大胆试探,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被纸醉金迷的社会渐渐退去原本还有的纯真。“在《嘉利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钱——即我们所知道的现实社会中的钱——故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悲剧也就未免牵强”,我想用这段话来从一方面解读“美国式梦想”再恰当不过了。嘉利这个人物的塑造的典型性就在于那个特殊时期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人们追逐大城市的美好,像嘉利一样心高才低的人锋谈不在少数,她有表现和追求的权利,但这些都因为金钱因为享受要通过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嘉莉妹妹》中最耐人寻味的人物在我看来并不是主人公嘉利,反倒是最后以自杀结束生命的男主角赫斯渥。如果真的给《嘉莉妹妹》中人物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奖,那赫斯渥当之无愧。他老于世故,举止随和,通达善变,却有着明显的性格因职业被改造的痕迹,他的悲剧貌似始于他和嘉利携款私奔到纽约,但实际上是由于他对未知生活的冒险失败,“一旦抛弃了他在芝加哥的社会角色,赫斯渥的悲剧便接踵而来”,嘉利的崛起和赫斯渥的败落就是全书最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说嘉利有了她更深一层的悲剧色彩,也更显赫斯渥的凄凉下场。赫斯渥在生命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什么用”,对人生的种种无奈让他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或许这种结局就是最适合他的解脱。而最后作者在写嘉利的时候也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她如今感到孤独。没有事干时,她就坐在摇椅里,低声浅吟,梦里神游”。德莱赛用他的思考,他的哲理解读着人生、梦想,他并不是无情的批判者,而是用另一种角度呼吁着温情美好,“导致错误步骤的不是邪恶,而是渴望改善的愿望;迷惑那些不善思维、多愁善感的人的不是邪恶,而是善德”,这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作品问世一个世纪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膜拜。只要我们能够使作品的意义在我们自己时代的经验中得到印证,并且发现它仍然富有意义,富有生机,那么这本书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要说,这也适用于《嘉莉妹妹》。他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主要小说之一。在抉择中成长的新女性——浅析西奥多·德莱赛笔下嘉莉形象的人物塑造邱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处女作。20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一场急剧的社会变革,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而整个美国文学仍沉湎于理想主义。与同时代许多热衷于描写人生的乐观方面的作家不同,德莱赛在这部小说中如实揭示了美国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坛上一出现,就产生强烈反响,结果作者不断受迫害,小说竟被列为“禁书”,嘉莉妹妹的形象也备受争议。然而笔者认为,从乡村姑娘到百老汇名角,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城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也是女性从蒙昧服从逐步走向自我认识的过程,作者通过嘉莉的四次选择使她“新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嘉莉妹妹的第一次人生抉择发生在小说开头,当时她正离开农村的故乡到芝加哥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她第一次的幸福观非常单纯,只不过“过过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将是幸福的了”。吻别了母亲,18岁的嘉莉早就满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毅然只身去城市试一试自己新的命运。从熟悉的农村转换到陌生的城市中去,对一个涉世未深、人生经验贫乏而又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女而言,可谓危机四伏。可是,随着火车车窗外匆匆消逝的熟悉景色,嘉莉的思路却很快转移到“空洞地猜想着芝加哥是个怎样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去,暗示出嘉莉妹妹很强的适应能力,为她以后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初到芝加哥,嘉莉借住在姐姐家里,然而一切都与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嘉莉看到德姐姐敏妮是:“现在才27岁,虽然还硬健,但已经是个形容消瘦的妇人,她对生活的看法受着她丈夫的影响,对幸福和责任的见解越来越狭隘。”姐姐为了丈夫、家庭终日忙碌而牺牲了自我,她任劳任怨慢慢地积累财富,而这种贤妻良母型的生活方式对嘉莉来说却是极其乏味的,而且正是她所摒弃的。嘉莉几经周折找来的工作远远无法满足嘉莉对“各种欢乐和各种华丽的玩意儿”的渴望,她因病被解雇后更是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愿回乡过和敏妮相同的生活,却因找不到工作无法付房租,姐姐不愿收留她而无法留在芝加哥。正在这时,杜洛埃出现了,尽管只是一个推销员,但比起嘉莉来他却有大城市的生活经验,他把嘉莉带到了一个她从未走进过的世界:奢华的晚宴,梦寐以求的衣物……他用他的温情,用嘉莉所向往的华美的服饰和精致的生活不动声色地引诱了她。嘉莉作出了她的第二个抉择:离开代表当时传统道德观的姐姐家后搬到了推销员杜洛埃为她包租的公寓里与他同居。在这段关系中,最初嘉莉追求的是正常的感情,她希望与杜洛埃结婚,而他总是推搪;也是在这段关系中,嘉莉的生活发生了质变,她很快地溶入城市中,变成了一个“衣着得体、漂亮、文雅、有风度的姑娘了”,与此同时,她对杜洛埃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将他视为了不起的“大人物”,渴望和他结婚,变为认为“他不是可以获得或保持她的爱情的男人。她觉得,有些方面他不像是个真正的男人”,她变得不想与他结婚了。嘉莉的第三个人生抉择,是在被赫斯特伍德欺骗之后作出的。赫斯特伍德原是汉南—霍格酒店的经理,杜洛埃的朋友。“他是个非常成功的社交界着名人物。”“他有一匹马和美妙的双轮轻便马车。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安居在靠近林肯公园的一幢精致的宅子里。从各方面看来,他是我们美国上层社会的一个受欢迎的人物——仅次于豪门大族的第一等人物。”遇见嘉莉时他正值事业的巅峰。他的绅士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在意识到金钱重要性的嘉莉眼中无疑意味着安稳的生活,况且与杜洛埃相处,嘉莉虽然一时得到了生活的满足,但是深藏在她内心的长期对“爱”的渴望促使她更愿意与赫斯特伍德这样有地位又有钱的人来往,赫斯特伍德也对她有过对婚姻的许诺。然而出乎嘉莉的意料之外,如此的一位大人物其实却是位“惺惺作态的正人君子”,他费尽心思去勾引和自己儿女年龄相当的嘉莉,不顾自己朋友的情面和已有家室,最终他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幼稚无知的嘉莉。作为天真单纯的当事人,嘉莉妹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世事的险恶,只凭借自己幼稚的知识和天真的理想去行事,结果终于不可避免地上当受骗。不过,嘉莉的适应能力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已经受骗的情况下,她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她受骗登上去加拿大的火车时,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当嘉莉眺望着窗外在飞过的风景时,她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被骗,违反自己的意志作这次长途旅行的……在她看来,这是有趣的世界。她的生活刚开始。她并不觉得自己是打了败仗。也没有心灰意懒……她可以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谁知道呢?也许她可以幸福”。此时的嘉莉仍和所有的其他女性一样,把满足物质生活的愿望寄托在男性身上,把杜洛埃、赫斯特伍德对她的“和善、宠爱”看作“抵御外界威胁”的屏障。但是此时的嘉莉也与初到芝加哥时不同,随着眼界的增长,她的独立意识也已经开始慢慢增强了。相反的,赫斯特伍德在失去了芝加哥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后迎来了一连串的厄运,投资失败和工作的无着落也慢慢使他从一个富裕的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守财奴。嘉莉在作为一个毁坏别人家庭生活,引诱男人走向犯罪的女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女性”形象的崛起。嘉莉已经开始不完全依赖于男性,在生活出现危机之时,努力摆脱困境。为了生计,她不顾赫斯特伍德的反对,决定去演戏,虽然赫斯特伍德反复强调“倘使我是你,我就不想演戏,这不是女娘儿的适当的职业”。但是对于嘉莉,“现在,像在芝加哥一般,舞台就成了她困难中的最后希望。倘使他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必须采取一些法。也许她不得不出去,再去独自奋斗”,因为她“不愿意被拖入贫困之中,或者跟他饿死。她是有演戏的才能的。她能够先闯进去,然后成名起来。那时,他有什么话可说呢?”在嘉莉的心中,“成名”就是幸福。此时赫斯特伍德的颓废沮丧、不思上进迫使嘉莉重新面临生存的窘境,她作出了她第四个重要的抉择:独自离开。第一次登台,嘉莉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极大热忱,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由于她的努力,导演渐渐让她演一些稍微重要些的角色。而嘉莉则更加投入,当别人休息时,她仍然在揣摩、练习,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心理,力求精益求精。嘉莉则日渐走红,现在的嘉莉终于可以不再依靠男人的帮助,她每天乘坐华丽的马车,住进华丽的宾馆,崇拜者前呼后拥。名誉、金钱、地位纷纷涌来,她终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大明星。作者通过对这四次抉择的详细描述,使嘉莉妹妹这个“新女性”形象逐步成熟、丰满起来。从最初懵懂的乡村少女到掌握着自己生活的名角,从被动地受骗顺从到主动地离开,嘉莉妹妹背离了以姐姐、姐夫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凭借着她的美貌与不懈的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已经物质化与欲望化了的城市生活却注定了一种主体结局:即使人们获得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幸福。与她在舞台上演绎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相反,现实中嘉莉的爱情一次次地被欺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嘉莉先是被杜洛埃欺骗,接着又被赫斯特伍德欺骗,最终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事实和她台上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华丽的演出更衬托出嘉莉空虚落寞的精神世界。在小说的结尾,当赫斯特伍德在廉价的小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思索着:“你独自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渴望着。你坐在窗前的摇椅里,必然会梦想着你永远也触摸不到的幸福。”与最开始“过好日子”和“成名”的幸福不同,嘉莉在一次次的追逐和得到中,渐渐离幸福越来越远。德莱赛笔下的嘉莉妹妹,不再是受了委屈只会哭泣的格蕾卿,不再是为曾经的错误而充满负罪感的苔丝,不再是明白了卑微的地位却拥有不定未来的娜拉,她是拥有了强烈独立意识勇于追求梦想的新女性。她果敢、坚强,为了生存和欲望苦苦挣扎,然而在内心的深处却空虚、迷惘。德莱赛用犀利的笔触完全颠覆了美国文学作品中乐观主义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状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富有启迪作用,这就是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

B. 美国人的婚姻观

在美国很少听闻因家庭不和而引发的纠纷和案件。究其原因,这是因为美国人注意保护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生活风格、自由空间,很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家庭成员。也就是说,在家庭成员之间保持着一种界限感。这也是中国人常常认为美国家庭不如中国家庭关系密切的原因。

1 让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美国家庭的这种界限感,既是对自己私人空间的保护,也是对家庭其他成员自由的尊重,因为虽是一家人,也是需要有个人的自由空间的。如果不给家庭成员个人空间,家庭关系就会大起大落: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坏的时候就易磕磕碰碰甚至剑拔弩张。

2 父母与年幼子女关系:平等相处

美国社会盛行一句话:“孩子第一!”即父母有养育子女的义务,全社会有保护孩子的责任。在美国的马路上,最威风八面的车,不是总统的车。

C. life is but a dream什么意思

意思是:生活只是一此谈厅场梦。森隐

重点词汇:dream

英[dri:m]

释义:

n.梦;梦想;恍惚,出神;梦一般美妙的人或事物

v.做梦,梦见;梦想,想象;做白日梦,开小差;考虑,料想;白白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adj.理想的,完美的

[复数:dreams;第三人称单数:dreams;现在分词:dreaming;过去式:dreamt或dreamed;过去分词:dreamt或dreamed]

短侍历语:

American Dream美国梦;美国之梦;美国梦想

词语使用变化:dream

n.(名词)

1、dream的基本意思是“梦”,指人在睡眠时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幻觉。dream还可指“梦想,理想”,指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某种愿望;用于口语中还可指梦一般美好的人或物,即“好极了,太美了”。引申可指“幻想”。

2、dream通常指一个一个的梦,而不可以表示梦的总称。

3、作“梦想”解时可用于“dream of+ v -ing”结构。

D. 中国式婚姻与外国式婚姻有什么差异

中国女人常说,要抓住丈夫的心,先抓住丈夫的胃。在家中给老公吃好、喝好,这男人的心就不会跑了。
而美国女人则认为,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性,只要女人性感就能抓住老公的心。
不少美国女人认为,男人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体现在多久和老婆做一次爱,做爱越频繁,说明男人对婚姻越满意。
这是中美两国普通民众对婚姻或是如何维持婚姻最明了也是最直接的回答。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先要说传宗接代,然后再是男女要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西方人的婚姻观念则认为:婚姻是男女间的契约关系,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中国人的婚姻往往成为买卖,而美国人则将婚姻视为卖买。
在中国的婚姻中,人们较多的说法是男人娶老婆,而很少有人会讲女人娶老公。所以男女婚姻更多地像是做一桩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就离不开钱。
美国人的婚姻是将买卖两个字颠倒过来,称之为卖买,男男女女即是卖家也是买家。
中国人对婚姻的理解多为过日子,男人娶女人除了生理需要外,主要是能传宗接代,而且最好是白头偕老。
中国不少人认为,感情、家庭和子女是维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
美国很多人认为维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是忠诚,男女只有相互忠诚婚姻才能稳固,否则男人包二奶、女人找二爷,这样的婚姻能维持下去那就有点奇怪了。
美国人比较重视家庭价值,不论官做到多大,即使是当上总统,也把同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当作天大的事来看。
同时也有不少美国人认为,好的婚姻要靠性来维持,做爱次数多少成了婚姻是否稳定的指标
中国的女人怕当剩女和离婚,美国的女人当光棍无所谓而且敢离婚

E. 关于美国人的择偶标准

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单向式的思维模式、独特的历史发展因素,形成了美国家庭价值观的独立、权力及平等三大观念,以及突出个人平等、独立发展和权利意识及在个人独立基础上的天伦之乐的思想意识。其中最突出的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平等。这种家庭价值观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因此在美国家庭生活中,美国人也崇尚独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则。个人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美国人的爱情婚姻观,形成了以信念为基础的犹太基督教家庭、以爱情为基础的浪漫爱情家庭和以理性为基础的理性婚姻家庭三种模式:

犹太基督教家庭模式

根据《圣经》中的传说,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女人夏娃,使他们结为伴侣。
在传统的西方文明中,夫妻按上帝的意志连成一体,夫妻称对方为“我的另一半”。这种婚姻模式的基本价值观是:婚姻是由上帝意志决定的、为了人类自身利益的组合,即两个不同性别的双方结合成一种永久性关系,互助互爱直到永远。当一方有病或有难时,另一方应给与关怀帮助,而不是由子女通过孝道来负责照顾。二、夫妻双方的结合意味着新的一体的建立,这种结合既为了双方成为终生伴侣,也是为了生儿育女,这都是上帝的意志。三、婚姻双方以爱为基础,双方永远相互忠诚。相互之间的性欲是婚姻中的合法发泄,这是防止人类罪孽的弥补办法,而不是享受纵欲的欢乐。

浪漫爱情家庭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建立在理想化的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这样的婚姻着重个人意志的选择;个人意志可以建立、改变或破坏婚姻和家庭。在通过这种婚姻而结合的家庭中,个人幸福放在首位,婚姻只是个形式,它没有永久性。虽说个人很重要,但他或她并不自由,因为他或她被爱情所驱使。当他们热恋时,他们坠入爱河不能自拔。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可分离的恋爱双方对幸福的要求。这样的家庭建立在感情基础上,不受宗教意识的约束。一旦感情破裂,双方即分手。其结果,婚姻破裂、家庭不再存在,离婚常常导致当事人思想困惑、情绪沮丧、心灵创伤。
这种以浪漫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美国人所相信的个人幸福的一个最主要的信念。在反映当代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渠道——大众文化里,包括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浪漫爱情是最常见、最深入人心的一个主题。20世纪60年代最叫座的影片之一《毕业生》是浪漫爱情与婚姻的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刚刚从大学本科毕业的本杰明对父亲期望自己继续深造感到厌倦,但对自己的前途又心中无数。处于浮躁迷茫之中的他经不起和他父母同辈的罗宾逊夫人的诱惑,跌入她的情网。性爱只能在他无聊的生活中添加一些刺激,使他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并没有使他恢复青春活力,更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这时,罗宾逊夫人的女儿伊莱恩从大学放假回家,本杰明与这位多年不见的儿时朋友迸发出爱情的火花。罗宾逊夫妇极力阻挠和破坏他们的爱情。不明真相的罗宾逊先生帮助夫人说服女儿同意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本杰明深深爱上了美丽纯洁的伊莱恩,他奋不顾身地把自己心爱的人从正在举行婚礼的教堂里抢走,两人双双奔向浪漫相爱的自由天地。浪漫爱情故事一般到此结束,至于以后他们是否真正幸福,是否相爱到老,没有人感兴趣。
1972年,当电影《爱情的故事》在电视上播放的晚上,据调查美国62%的家庭观看了这个节目。电影电视故事与美国人的实际婚姻生活相差甚远。然而广大美国观众对此却百看不厌,因为这反映了他们所熟悉的、被主流文化肯定和颂扬的爱情婚姻观念。在美国人看来,爱情是个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追求浪漫的真正爱情和社会、他人、父母都无关,个人幸福高于一切;美国人认为,真正的浪漫爱情是不讲理性的,不是你选择爱情,而是爱情选择你,这是人性的反映。这种非理性的浪漫爱情使许多人失去冷静和自我控制,致使他们把浪漫爱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家庭放在次要地位,导致许多家庭破裂;几乎所有当代美国电影都反映性爱的吸引力是浪漫爱情的支柱,是建立爱情的基础,而个人快乐首先是享受性爱。当他们实现浪漫爱情时,很少顾及责任和后果。和电影一样,电视节目也大量宣传性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刊登的一篇题为“美国电视黄金时间性内容的增加”的文章指出,该杂志调查后发现:58个电视节目中一般带有明显或隐含的性行为镜头;电视节目中表现婚前性行为的镜头是婚内性行为镜头的8倍;随意性行为总是被宽恕;节目中的性行为镜头中只有1/85谈到控制生育、人工流产和性传播疾病等有关问题。当然电影电视是比较夸张的文艺形式,不等于现实生活。可是,对性爱的过分渲染影响着现实生活。尽管不少美国人对此现象很反感,但一般人对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性自由似乎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这种性自由尤其在青少年中泛滥。美国单亲家庭的增加、少女怀孕、高离婚率等社会问题无不与社会中对性爱的宣传有密切的关系。

理性婚姻家庭模式

如果说西方传统的犹太基督教家庭模式的基础是信念,浪漫爱情家庭模式的基础是爱情,那么现代美国社会的第三种家庭模式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这种家庭模式和第二种模式一样,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家庭是通过两人理性的择偶标准,甚至通过现代技术的帮助而双方结合在一起,但是两人仍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像前两种家庭中夫妻结合为一体。双方结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相互的幸福,相互感情调节,相互依靠,成为相互的伴侣,即前两种家庭模式的总和。其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为此可以进行各种办法,如试婚、同居等。但当两人发现婚姻或家庭不能达到目的时,他们会按理性进行调整和适应,如果调整或适应失败,他们将按理性分居或离婚,结束一个家庭。一些人对婚姻是如此理性以至于准备结婚的同时就考虑到离婚。因此,在美国有在结婚时就签订关于离婚协议的做法,协议中特别要讲清一旦离婚,财产是否分配或如何分配,没有这个协议一般财产要对半分。
在美国,西方文明的三种家庭模式同时存在。有时一个家庭同时具有不同模式混合存在的特性。比如,大部分美国人,包括一些不信教的人,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神父或牧师主持仪式,新婚夫妇跟着牧师念誓言,这些是第一种家庭模式的集中反映。又如许多美国人相信生儿育女是上帝的意志,母亲腹中的胎儿是上帝送来的生命,因而他们也应享有人权,那么堕胎是违背上帝的意愿,是对生命的谋杀,也是剥夺人权。美国社会中强大的反堕胎运动的基础就在于此。浪漫爱情家庭模式的观念被普遍接受。据调查,80%以上的美国人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美国人相信男女之间的浪漫爱情超越一切,它不受父母的控制,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超越不同政治和经济背景的差异,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种族的界限。实际生活中,众多的家庭是这三种基本模式的混合物。也就是说,婚礼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初建家庭时抱着为浪漫爱情而结合的理念。然而,一旦婚姻发生问题,人们可能转向理性家庭模式的概念去寻求处理解决的方案。

F. 中国与美国婚姻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中国人在婚恋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国人婚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中国人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对含蓄。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 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美国民众把婚外情视为最不道德的事似乎有点令人意外,因为长期以来美国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在性上很开放。的确,美国人对性是很开放、也较少有什么处女情节。但美国人在性关系上有个分水岭。也就是未婚男女如何恋、怎么来没多少人在乎。美国少男少女换朋友也很痛快,就如同换衣服一样简单。
这就是中美婚姻的不同和差异。

G. 美国婚姻观与中国婚姻观的不同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 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 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 “情”便分开......

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内尔松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了训练师琼斯,等到前两节比赛结束,琼斯就拉住小麦传达了这个消息。焦急的麦迪立刻换掉球衣,迫不及待地赶往医院,一个多小时后,儿子出生了,火箭也输球了。虽然麦迪知道自己对球队无比重要,他的离开很可能让火箭赔掉一场胜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家庭永远都是第一位,这个时候,火箭形势再凶险,也只能退居其后。

没有人指责麦迪,在美国,陪着老婆生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火箭主教练范甘迪也没有埋怨他们的头号球星,“我们输球并不是因为他不在这里,而是因为我们在进攻上无能,我们都是职业球员,所以我们没有借口”。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对NBA熟悉一点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无疑义。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所以,不少中国的火箭球迷认为球队形势那么危急,身为头号球星的麦迪应该竭力争胜,率队打完比赛,不应该一时儿女情长,不识大体。现在,我就先来测测诸位的爱情婚姻观,请你先在心里想一想,你是支持小麦离开呢?还是反对小麦离开?

为什么同样是人,但对于婚姻家庭的观念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呢?麦迪有句名言:“我就是自己家的‘囚犯’,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角色”,试想,做为麦迪的妻子,该是多么的幸福呀?可是,在中国呢?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点?能说出这样的话?有几个女人可以享受到这种殊荣?既然文化、道德传统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人们对于家庭婚姻观念的不同,那么朋友们,你们可曾经想过,我们现在所遵循的婚姻家庭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吗?是符合人性的吗?

(二)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句话已经成了我们目前评判婚姻的一把尺子,可是这句话里,又隐藏了一个致命的悖论:爱情和婚姻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应该谁服从谁?如果婚姻应该服从于爱情,那还要婚姻做什么?可是,如果要爱情服从于婚姻,那岂不是要求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爱情?可是,爱情真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吗?你可以收放自如的要求自己去爱一个人,或者不爱一个人吗?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这个令世人皆魂牵梦萦的情感是否可以胜任“婚姻的基础”这一角色呢?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若干个世纪以来,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诸多领域激烈争论的一个命题。尽管人类对于爱情的评价因着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爱情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爱情是男女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体的两个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出巨大的能量。爱情是欢乐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会带来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暂的离别,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痛苦感觉。

西方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研究爱情,而中国,从诗经开始就出现了赞颂爱情的诗句。我们还是来看看中西方一些名人对爱情的评价吧:
费尔巴哈: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
莎士比亚: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温柔的怀抱。因为美妙的男欢女爱,是天衣无缝的珠联璧合。
卢梭: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歌德:在爱情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
弗洛伊德:健康而正常的爱情,需要以来两种情感的结合,一方面是两心相悦的挚爱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性欲。
塞万提斯: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欲念消退,所谓爱情也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量的。
冈察洛夫:爱情的基础不是那种虚伪的动摇的情感-----它娇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经不起一撮金子的诱惑,听不得几句暧昧的话语,那种坚强的爱情,愿意赴汤蹈火。
孟子:食色,性也。
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
周国平: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现在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苏青:就是为肉体着想,我也主张须看重精神恋爱。
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
老舍:爱情要是没有苦味,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来?爱情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为爱情而哭而昏乱是有味的,真实的!人们要得不着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没有两性的爱,一切的爱都是虚空。
胡适: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三)
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所以说,中国人的爱情观从开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以这种畸形的爱情观为基础的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然而,就算西方的爱情观比较合乎人性,比较成熟,可这种爱情的本质也注定了它不可能给婚姻带来幸福。诚如情爱大师瓦西列夫所说: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和自觉,是激情和修养,是残忍和慈悲。爱情的种种特质都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爱情跟其他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如果没有不快乐做陪衬,这种快乐就会显得平淡,一般说来,晴空万里的爱情会很快的消失,爱情的幸福离开陪衬的感受就不复存在。因此,爱情需要一点点嫉妒、猜疑和戏剧性的游戏,需要一层淡淡的忧伤。爱情要想长久,要想始终保持激情,就要求爱情对象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要永不停滞,相爱的双方都必须具有细腻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善于观察的能力。否则,再热烈的爱情也终会平淡,消失,毁灭。

爱情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这个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证实。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哈赞和多罗瑟历时两年调查了37对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对夫妻,得出了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18-30个月,此后,两人要么分道扬镳,要么过上一生平淡的夫妻生活。有证据表明,爱情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激发出来的,这些化学物质即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在体内最多只能保持两年。可见,爱情本身就是一种阶段性的东西,它赋予人们的刺激感和幸福感总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而且在时间上也呈现从高到低的下滑趋势,到最后,麻木和厌倦就产生了。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苦苦追求的爱情的本质,它短暂,易变,动荡,不稳定,让如此不确定的东西做为婚姻的基础,婚姻还会是安全幸福的吗?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可是幸福的婚姻就必须排斥喜新厌旧,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可能容易做到,但对于男人,你们觉得容易吗?从美国的状况来看,目前,传统模式的一夫一妻制,即一对夫妻生活在一起,共同抚养子女的婚姻已经不足10%,单亲家庭占到美国现实婚姻的一半以上,而同居家庭,系列婚姻,同性婚姻,群婚,开放式婚姻等婚姻形式已经占到美国家庭数目的40%左右,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的婚姻形式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婚姻究竟怎么了?

其实,造成人们婚姻困惑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思维:“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我以上的论述都是在试图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树立一种观念:爱情只是婚姻建立的基础,而婚姻的维持和发展应该是友情,亲情,责任,义务,善良,宽容等种种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即使没有爱情,我们也可以让婚姻变的温馨而快乐,这样我们也就不会羡慕和感叹别人的婚姻是充满浪漫爱情的,怀疑自己是悲惨痛苦的,那么大家在面对婚姻的时候,是不是会轻松许多,坚定许多?

H.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家庭婚姻观上有什么区别

I. 美国式爱情是什么样子

美国式的爱情就是... 快速..独立..
比如...如果他爱上了别人.. 他就会立即和你提出分手..
再比如.. 在美国 即使是夫妻 也有很多家庭去超市也是各自付各自的钱

像你为了他都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喜好.... 这样是美国人所不会做的...

美国人就是只要自己开心,快乐,爽快就好了...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J. 中美择偶的婚姻观念有哪些区别

中国择偶的婚姻观念和美国择偶的婚姻观念,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以及文化和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两国的想法也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人觉得婚姻是延续家族的一种方式,所以会更加倡导理解信任等方面,而美国人在婚姻方面是比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美国人的婚姻家庭模式也分为三种,很多情况下,第一种的美国婚姻一般都是追求浪漫的,第二种的家庭会追求宗教信仰,第三种是比较理智的,家庭模式也非常的稳定,有部分的美国人在结完婚之后会提前签订婚前协议,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但是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择偶

因为美国人觉得如果两个人有兴趣爱好,并且在性格上不会冲突的话,就非常适合结婚。而中国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兴趣爱好,也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状况以及能力,因为中国的生活压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大部分的人群都比较讲究门当户对。

阅读全文

与婚姻里美国式梦想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成都经济产值依靠哪些区域 浏览:210
公考雷达怎么看事业单位编制 浏览:909
美女做减肥餐吃什么 浏览:721
美女家在哪个地 浏览:948
取消事业编32种编制都有哪些 浏览:113
怎么写调查事实婚姻申请书 浏览:161
滁州婚姻有什么风俗 浏览:896
没有了谢大脚乡村爱情怎么办 浏览:231
关于雨的爱情诗句有哪些全部 浏览:995
为什么要从事教育事业 浏览:308
上海婚姻情感咨询去哪里 浏览:243
什么故事跟卧薪尝胆差不多 浏览:658
经济民主如何表达 浏览:401
如何避免爱情一场空 浏览:222
健康体检的作用是什么 浏览:917
健康中医中药有哪些 浏览:776
经济全球化是指什么化 浏览:66
有一段爱情是什么样的 浏览:366
还有什么的故事吗 浏览:875
经济有多少钱 浏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