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壮族结婚的礼仪
壮族的婚礼习俗十分繁琐,结婚的仪式众多,在我们看来苦不堪言,但是壮族却十分支援自由恋爱,而且有着悠久的传统,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是如此。下面就和网我一起来看看壮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吧!
壮族婚礼习俗一
壮族的婚庆习俗,有一定的限制。同宗一族、姑舅子女,不得通婚;族规也有禁令。一些边远的山区,有族内婚,但要隔五代以上。昔日,壮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恋爱的自由。这种恋爱自由,一般是通过野外对歌、歌圩对歌及抛绣球的活动来进行。
如明万历《广西通志》载云:“少女于春时三五为群,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也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带相赠”。反映了壮族男女在春日于野外谈缓祥滑恋爱的情景。上述风俗在清代初年遭到流官的禁止。一直到1949年以前倚歌择偶也没有怎么得到恢复。近年来,歌圩在壮乡兴起,其俗又作为壮乡青年男女交往的另一种方式,并且注入了现代的内涵。由于地主经济的发宴态展,从清代到1949年以前,壮族地区和内地一样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
壮族男女婚嫁礼仪甚繁,一般有问婚、订婚和结婚三个过程,不过野外对歌这一如此豪迈淳朴的婚庆习俗仍然是非常可贵扰腊的。 壮族婚礼习俗二
一、招赘
俗称上门,是男子入女家为婿的婚烟形式。历史上的上门,没有儿子的可以招婿,有儿子的也可以招婿。上门的来了,当儿子看待,更其姓,改其名,姓从妻。所以壮人称上门为“很栏”,直译为上门、进门。意译则是“加入另姓家族”,因为“栏”字在壮语中有“家”、“姓”两个含意。这显然是氏族可以接收新成员的遗风。不过少数地方认为上门不光彩,叫做“扛楼梯”,意思是低人一等。
二、改嫁
寡妇改嫁,虽然允许,但仪式凄凉。夫死,说是她克的。中年以后的寡妇,一般不改嫁,否则社会舆论耻笑。寡妇可以和男方见面,自己敲定。婚礼极简单,男方派一老妇去接即可。如子女年幼,可以带走,但必须改从夫姓。也有个别的改嫁是招夫上门。
三、续娶
壮族中年男子丧妻,一般均要续娶,但也有不续娶的,不续娶的,多是贫苦之家。被续娶的女方,多为接丧夫的中年人,往往有一两个孩子。若孩子年幼,可以随母到男家生活。续娶的礼仪也很简单,男家派两个妇女送去两套新衣服给女方。便把她接回来。女方从丧夫家出来只能走后门。
‘贰’ 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仔手樱人泪下。
“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薯燃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念丛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壮族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礼仪特别隆重,女方一但有孕,母亲就要忙着为孩子准备衣裳鞋袜,丈夫家就要准备鸡、蛋、糯米给孕妇吃。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或者插一把刀,表示这家人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家借东西或其他孕妇进入。婴儿满1个月,亲戚都要带着礼物,一般是鸡、蛋、糯米和小孩的衣服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杀鸡杀鸭招待,并抬出准备好的壮家甜酒让亲戚品尝,称为“吃满月酒”。吃过满月酒后,产妇择吉日,背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临行婆婆要将锅烟灰抹在婴儿脑门上,意在避祸,平平安安快长大。返回夫家时,娘家要送一只鸡、一升糯米和一箩粑粑。待孩子满1周岁时,还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天赋和未来前途。
‘叁’ 请问壮族的婚礼风俗
壮族男女相识,大多通过对唱山歌。
对歌定期举行,称“歌墟”。赶歌墟前,姑娘们身着盛装,邀约外出对歌。入夜,歌会进入高潮,月光下,你唱我答,用情歌表示爱慕或用手中电筒直射逗笑取乐,寻找意中人。
若双方愿意,互换信物,便告之父母,托媒人前去说亲。女方家若同意,就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到男方家。若八字合,男方家给女方家聘礼,表示订婚。婚期一到,男方家邀请女歌手去接新娘,女方家也要准备几位女歌手到新郎家。一开宴,双方便开始对唱。按习俗,完婚第二天,新娘要随送亲的歌手们返回娘家,途中还要进行一次对歌。
壮族红饭节时间不统一,有六月初一的,也有六月二十四的,还有七月初一的,那是以侬智高的队伍经过该地的时间来决定的。壮族红饭节一般2—3天。节日期间,老人和妇女走亲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则结伴上山玩耍,或进行篮球、下棋比寨;姑娘们争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找小伙子唱山歌。小伙子也收拾打扮一番,来找姑娘们唱歌。唱得情投意合,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就择日结婚。有些地方的少年儿童,背着小红饭箩,装上红饭和鸡腿,到外面玩耍,边玩边吃红饭和鸡腿。
‘肆’ 广西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 不同民族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五里一易风”,地区不同习俗自然也有差异。我国因为地域宽阔,所以地区习俗也非常多,并且大多数地区的习俗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在结婚习俗上我国有很多种说法,那么现在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广西结婚风俗是怎么样吧?
广西结婚风俗——壮族
壮族与汉族以及 其他凳行 民族通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壮族的婚姻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对歌是壮族青年男女的一种恋爱择偶方式,通过对歌来披露心声,互相了解,建立感情。
广西结婚风俗——瑶族
瑶族一般不与其他族通婚。瑶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通过节日唱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结枣拿哗婚。但在瑶族男子上门入赘的习俗比较普遍。瑶族的婚礼相对来说比较简朴,一般在结婚当天是由新娘走路或骑马到新郎家,全寨男女都来唱歌祝贺。第二天回门住一天,第三天即开始劳动,建立家庭。在瑶族离婚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寡妇在家是不受歧视的,父母一般是由最小的儿子抚养。
广西结婚风俗——苗族、侗族
苗族、侗族青年男女婚前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比如“走寨”、“走坡”等形式,但必须要有媒婆说亲,再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过去妇女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在解放后有比较大的改变,上门入赘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侗族同宗是不能结婚的,但是比较流行姑舅表婚,禁止姨表婚,重舅权。苗族则实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
在过去部分的侗族山寨任然保留古代的“抢亲”婚俗,抢亲”的方式各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男女双方自愿的,在结婚的当晚,故意将新娘藏起来,男方则半夜来设法将新娘“抢”走,抬上花轿,吹吹打打凯旋而归。侗族还有私奔的习俗,当一对恋人遭到任何一方父母反对时,两人便逃往他处,建立小家庭,经几月或几年,托亲友向反对的家长说情。
编辑总结:关于广西不同民族的不同结婚风俗,相信大家看完 广西结婚风俗 的介绍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建议。如需敏信了解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我们。
‘伍’ 壮族婚姻礼仪风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悄烂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