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汉不能通婚
清朝并没有满汉不通婚规定,只有旗民不通婚的规定。不要忘了,雍正的妃子里也有汉人,年羹尧是汉人,年妃是他妹。清朝规定是满汉蒙各八旗只能内部通婚,不能与外人通婚。
2. 请问满汉通婚,在婚礼上有哪些习俗
如果以满族婚礼的程序,满族新娘也是坐轿的而不骑马(新郎骑马)。
满族新娘坐轿时头蒙盖头,手中持一苹果一直到婚礼现场苹果交给办娘,办娘把事先准备好乘有硬币的盒子(或小碗)交给新娘。
然后打开轿帘,但新娘不下轿,新郎要在轿前左手拿弓向着花轿放三次空弦(也可在轿前朝天放三个爆竹,表示新郎驱逐抢亲的追兵保护新娘),新娘才可下轿。
下轿后,新郎在后,新娘在前由女眷们引导在新郎家门口要跨过火盆(也可改用乘满红辣椒的大盘或脸盆,表示将来的日子红火兴旺),然后步入新郎家的西屋。
在西屋内新郎要用乘秆挑下新娘盖头,然后由新郎引见公婆,新娘要把手中的硬币小盒交给婆婆(表示新娘给公婆带来财富和福气),婆婆则要将一把小斧头送给新娘(表示将来要由小夫妻两努力开辟新生活)。然后、行抱腰大礼,叫阿玛、额尼,公婆还以抚额礼,叫女儿。礼毕,由公婆引见向西墙上的祖宗神位跪拜(表示向祖先汇报家族喜事)。
之后开始宴席,新郎新娘向亲友祝酒。
入夜,新郎新娘入洞房,在洞房内要架起一个临时伞盖(这个程序叫坐帐,表示小夫妻从此组建自己的新家),新郎新娘在伞盖下就座,办娘将小斧头放在新娘枕头下边。然后新郎新娘接受亲友们的祝福,洒彩纸,洒彩带。
最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亲友们退出,婚礼完毕。
.
3. 废除满汉不得通婚这一制度的人是谁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但其间也有一些例外。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看来这个通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必须要申报,并非自由通婚。民间虽开了绿灯,但真正照此执行的人很少。那么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看来,祖训、旗制也总是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满汉通婚的倡议在多尔衮生前很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两年后,多尔衮出猎时死于途中。多尔衮死后受到清算,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至于后来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保守,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干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干隆嫁女的故事。干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干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议。《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干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欢迎指出干隆嫁女的史料出处。有的文章根据这段故事推断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干隆,其实是错误的。 清末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慈禧太后。 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经历山摇欲坠原本强烈抵制变法的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较之前更为彻底的新政。西太后(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着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着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1902年2月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再次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4. 汉朝的婚姻制度有哪些
汉代早婚现象的兴起,王室与民间皆然。查考《汉书》、《后汉书》,男子从十五岁至十八岁初婚者都有。如《后汉书·灵帝记》:“建宁四年四月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灵帝于建宁元年即位,年十二,那么结婚时年十五。《后汉书·桓帝记》:“建和元年秋七月乙未,立皇后梁氏。”桓帝是十五岁即位的,结婚那年应为十六岁。《隶释》十五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云:“收从孙,即广延,立以为后。年十八,娶妇徐氏
5. 在清朝,有规定满汉不得通婚,为何会有这样的法例
在清朝,有规定满汉不得通婚主要是说旗人是不允许嫁给汉族的普通百姓,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压力。人们的旗子分为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这里的含义自然不需要重复,而且在每一种八旗中,还可以携带旗子。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市民,那么就可以抬进汉八旗了,汉八旗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在清朝总是很强大的,而且很多也是汉八旗之一的,而汉八旗的贵族,如果表现突出,也有机会抬进八旗,正式成为满族人的一员,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 ,本身就是汉八旗,康熙即位后,他也抬进了黄旗。
女真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人也崇尚凶狠的风格。然而,在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很多嫔妃都是病态的美,这也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清朝皇帝没有抵制汉族文化,而是积极宣传汉族文化。几百年过去了,满族在北方越来越不像一个凶猛的少数民族,但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秦始皇渴望学习明代的旧法典,采用了许多明代的旧制度,许多习俗也保留了明代的面貌,秦始皇自然对汉妃子有很多的爱心。由于汉文化博大精深、宽容博大,满族与汉族没有通婚。虽然满族的血液被保存了下来,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并不能阻止民族融合。
6. 满汉之间真的不通婚吗
现在,叫一些清宫电视剧闹的,不少人都以为满汉不通婚。持这种说法的编剧导演们是
因为历史知识的缺乏呢,还是因为剧情需要在有意渲染?以至于一些满族朋友都以为满汉真的不通婚。
那么,历史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清朝的法典中,绝没有这个规定。在官修的正史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被一些人传来传去的“满汉不通婚”只是一种不成文的说法。
前面们说过,抚顺佟家当时为辽东巨富,佟养性是努尔哈赤青年时代最好的朋友。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举义,佟养性便一直在暗中支持着他,源源不断为其提供资金和物资上的援助,后来东窗事发,佟养性被抓进了大牢。因此,佟氏家族在清王室倍受礼遇,仅皇后和皇妃就出了六个。在朝廷中当大官的更是不计其数,雍正手下的隆科多就是佟家人,康熙为佟氏女子所生,在当时,就有人戏称佟家为佟半朝。
佟氏一族久居辽东,是汉与女真的融合体,其祖上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康熙十二年,时任浙江巡抚的佟国器撰修了佟氏家谱。在《佟氏原修宗谱》的序中,他写道:“吾族世居辽海,自北燕时有讳万、讳寿者,以文章名世,迄今千余岁,瓜瓞绵绵,文武并振,不可计数。有清定鼎以来,从龙奋起,簪缨盈庭,虽不敢称五陵盛族,亦几羔雁联翩矣。”佟万是个文人,现无文章传世,佟寿官拜大司马,是个掌兵权的人。两个人都是汉人。按佟国器所言,其先祖为商代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后来,佟氏一族来到了女真人生活的地方,与女真人长期相处,和女真人通婚,便形成了亦满亦汉的情况。因此在佟氏一族身上,既有汉人的血统,又有女真人的血统。所以,当努尔哈赤年青时的好友佟养性归金时,努尔哈赤让他领汉军旗,总理汉人事务。为什么呢?在建州人眼中,佟养性是个汉人。
上面说过,佟家女子入宫为皇帝女人的就有六个,这六个女人是:
努尔哈赤妻佟春秀
顺治的孝康章皇后(生康熙)
康熙的孝懿仁皇后
康熙的悫惠皇贵妃
道光的孝慎成皇后
咸丰的端恪皇贵妃
清入关之前,佟家一直是被当作汉人看待的。康熙年间,国舅佟国纲上书:“臣祖原系满洲,被明人诱入开原,囚放抚顺,后太祖高皇帝兵取抚顺,将臣祖养真并族人大半令居于佛阿拉。明时,以臣家原系满洲,将臣族数百人尽杀行杀害。今臣等仍在汉军之例,能无伤心痛恨而告之于皇上?”
在清朝,满人身分最尊贵,汉人即使是在旗,在地位上也远不如满人。所以佟国纲想把自己一族改为满人。康熙在批示时,特间引用了努尔哈赤的一段话:“福晋(佟春秀)系佟氏塔木巴彦之女,尔佟氏兄弟分散入汉,朕知之久矣。”
康熙朝的户部奏道:
“舅舅佟国纲等原系满洲,现应将同族人等俱为满洲,将佐领一并归满洲旗下。但若将伊等俱归并满洲旗下,伊等佐领下有另户壮丁,其家人汉人众多,不便俱为满洲,而且汉军旗下佐领缺少应将,舅舅佟国纲等佐领停其归并满洲旗下,仍留汉军旗下。”
这句话中心意思是:你佟氏是满洲不假,但一直按汉人管理,现在,佟家汉人家丁太多,搞不清到底是汉是满,所以还是不归为满洲。
一直到康熙时,佟家还是在汉军旗籍。由此可证,佟氏家族在开国之初一直是被看成是亦满亦汉的。努尔哈赤的第一位妻子佟佳氏是一位有着汉人血统的女人。努尔哈赤娶佟佟佳氏哈哈纳扎青时尚无社会地位,不会去考证哈哈纳扎青是汉人还是女真人,努尔哈赤娶佟佳氏,应当看作是爱新觉罗家族与汉人通婚的开始。他的两个子,褚英和代善,还有一个女儿东果大格格身上当然也就有着汉人的血统。
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在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的过程中,与明朝辽东大将宁远伯李成梁打得火热。舒尔哈齐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这同样是满汉通婚有明证。
7. 清朝确实有禁止满汉通婚的规矩吗
清朝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但其间也有一些例外。 顺治五年(1648 年),摄政王多尔衮告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世祖实录》第四十卷)。可是,几天之后,多尔衮对于满汉通婚作了进一步规定:凡希望嫁给汉人的满族官员之女需呈明户部,登记户口;希望嫁给满人的汉族官员之女也需报户部登记;非官员家妇女许配满人听其自便,无须报部。并告诫满人务必合法结婚,除了正式的妻子,不许另占汉族妇女。 看来这个通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官家子女要通婚必须要申报,并非自由通婚。民间虽开了绿灯,但真正照此执行的人很少。那么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满汉通婚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满族八旗,而非汉人。大规模的满汉通婚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会导致八旗旗民特权的最终丧失。看来,祖训、旗制也总是和全族利益挂钩的。 满汉通婚的倡议在多尔衮生前很难推广开来,基本上名存实亡。两年后,多尔衮出猎时死于途中。多尔衮死后受到清算,他被追夺了生前的名誉和爵位。当年满汉通婚的倡议也随之成为多尔衮的大逆罪状之一。至于后来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期间,政治上更加趋向保守,朝野刮起一股恢复八旗祖宗旧制的风气。已趋缓和的满汉关系再度紧张,满汉不得通婚更是成为天条,满人汉人都不得违反,违者严惩。 干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干隆嫁女的故事。干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干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议。《清史稿》里只有一句提到孔宪培:“宪培,字养元。干隆五十九年,卒。子庆镕袭。”欢迎指出干隆嫁女的史料出处。有的文章根据这段故事推断清朝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干隆,其实是错误的。清末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的,是慈禧太后。 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经历山摇欲坠原本强烈抵制变法的慈禧太后也开始推行较之前更为彻底的新政。西太后(慈禧)1901年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中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包括满汉通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 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着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着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搢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藉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 1902年2月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再次宣布准许了满汉通婚
8. 清朝时,满汉可以通婚的吗
【艰难的通婚】
满族人建立清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八旗制度。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满洲人都编入八旗;以后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同时又将部分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汉军也编入八旗。此外,八旗还包括部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锡伯族。于是以北方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旗人为一方,以汉族绝大多数未被编入旗的人为另一方,加以区别。
所有在旗的人称不在旗的汉人为“民人”。于是在八旗中形成了一种叫做“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因此,严格来讲“满汉不通婚”并不是指满族人不能与汉族人结婚。而是指八旗内部可以通婚,但是旗人不可以与旗外民人结亲。
最初,北方各少数民族只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自清代以来,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逐渐波及了通婚。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民族通婚,形成一种导向,以上行下效的潮流推动了民间的民族通婚。比如,顺治有一位妃子叫佟妃,佟妃的祖辈与父辈都是汉人,但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成为汉族旗人。后来15岁的佟妃还生下一子,就是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然而,17岁的少年皇帝顺治并不喜欢佟妃,当然也不喜欢她所生的儿子玄烨。
清朝的“满汉不通婚”流传甚广,严厉的时候严惩违者,甚至杀头。但是有一例奇特的通婚。却是干隆皇帝一手策划的。
干隆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惜脸上长了一颗黑痣。相士为她算命,说“主灾”。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赫的人家才能“免灾”。干隆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左思右想,满族贵族都没有合适的。无意中想到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世代公认的大贵族,天下恐怕是没有一家能比,顿时喜上眉梢。但转念一想,孔氏乃汉人,身为干隆皇帝的女儿怎么能嫁给汉人呢,不禁左右为难起来。
好在干隆皇帝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巧妙安排,转了个弯,把女儿送到文学殿大学士于敏中家里,做于敏中的干女儿。于敏中是汉族人,这样,公主就借了“汉人”的光,成了汉家姑娘了。过了一段时间。干隆的爱女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其排场讲究,极其隆重。现在,到过山东曲阜孔林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东北,有一个豪华墓坊,名为“于夫人坊”,这就是干隆女儿的坟墓。
到了光绪朝,汉满两族因为长期的杂居,早已没有什么纯正的汉人或者满人。但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仍然十分严格。1902年,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权,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允许“汉满通婚”以笼络汉族子弟。
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旗人并没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纷纷改成汉姓,使用汉文汉语,就地包装成汉族。比如侯宝林,就是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直到1985年才改回“满族”。
由于汉民族同化力量强大,汉、满及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使得满族人的生活习俗日渐淡化,汉、满族风俗习惯逐渐融合杂糅。不过一些生活在满族原乡的人们,每天饮食起居,不少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满族习俗。比如说禁忌方面,不吃狗肉,不打乌鸦,其实就是满族的习俗。满族人还忌讳穿用狗皮做成衣服的人进家门。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实行民族大团结政策。通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联姻;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与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贵族和平民普遍与汉族结亲。
但是,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职的大户。不论满洲八旗或蒙古、锡伯、达斡尔、鄂温克族的八旗人的后裔,还有不少不愿与汉族结亲。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常常发生干预子孙与汉族结亲的事例。
9. 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你都有哪些了解
清朝200多年来,尽管满族贵族实施了许多限制满汉通婚的政策,但清末满汉通婚从未中断。除了满汉两朝上层阶级之间的婚姻、宫廷和皇室才艺表演女性之外,两个民族之间的通婚也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在清代的满汉通婚中,汉军(无论是内务院的汉军还是八旗汉军)是两个民族通婚的桥梁。它可以与满洲、蒙古、新满洲和汉族通婚。
清朝实行“八旗制”,将许多人纳入旗族,八旗并非当时唯一的满洲人。清代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此外,新满洲还有锡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法雅卡族,还有八个外旗和三个内旗。八个旗手家庭拥有旗手国籍,这些人被称为“旗手”。为了确保满族统治阶级的“纯洁”,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即满族和汉族不通婚,主要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祖传制度或祖传教诲,逐渐成为整个家族的统治。这不是“清朝法律”之一。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但大多数法律法规都是由“皇室亲属”统治阶级严格遵守的。
默许“平民满族”通婚事实上,对于“普通”满族旗人来说,他们默许满汉通婚。根据历史记载,它后来得到了贵族道尔根的支持。据说多尔根对“满汉通婚”作了一些规定:"满族官员的女儿如欲与汉族人结婚,必须向户务部办理户口登记;;汉族官员的女儿如欲与满族人结婚,也必须向户籍部申报;非官方妇女可以与满族人结婚,无需向外交部报告。满族人必须合法结婚,除正式的妻子和儿子外,不得占有汉族妇女。”
10. 满汉通婚什么时候开始的谁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规矩
满族自从入主中原以后,自以为自己血统高贵,不屑与汉族通婚,所以在清朝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实行的满汉不通婚的政策。只是时代慢慢在改变,晚清之时,各种新思潮出现,晚清朝廷也风雨飘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晚清朝廷不得不实行一些新政,于是在1901年,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发布了圣旨,表明满汉通婚的时机已经成熟,满汉可以通婚了。
满汉不通婚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的一种方式,废除是迟早的事情。各民族平等,民族之间才能友好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