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德勒的生平故事
一、阿德勒童年经历的影响
阿德勒的童年经历代表着家庭和社交的影响。阿德勒在童年的时候,身体羸弱,当时的他有很多病痛需要克服。 当时在欧洲,佝偻病很常见,因为这个病症,童年的他骨头比较脆弱,个子也稍矮小,到四岁才学会走路。这也导致他无法参加对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的活动。
阿德勒的早年记忆都围绕着疾病和医疗干预而来。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我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每个人都尽力帮我,父母更是呕心沥血。
在5岁那年,他又得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终活了下来。很多书籍讲到,阿德勒在家排行老二,其实他是老三,他有一个大的哥哥很早就不再世了。 作为一个排行中间的孩子,而阿德勒的哥哥又特别健康、优秀,获得了父母很多关注。他和哥哥之间的竞争则持续了一生。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觉长相丑陋的阿德勒总觉得受制于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他正是通过获得在学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在阿德勒小的时候,他的内心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他需要很用力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阿德勒的一生,也是一直克服困难的一生,不仅是克服生理困难,还是心理困难。他的一辈子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理解,和寻找自身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又叫克服困难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时有目的的。那么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我们也会说,完美是人类想要追求的目标,我们这里说的完美,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向一个趋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反他人的,而是对整个社会有意义的方向。这是阿德勒心理学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二、阿德勒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影响。阿德勒把社会的概念带进心理学,也把心理学的概念带进社会的大环境。阿德勒心理学也是系统的家庭心理学。因为它重视父母的养育,兄弟姐妹的影响以及婚姻关系。 他认为家庭的影响因素也是人精神健康的关键。
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也是心理学家和个案人员的关系,会对个案来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阿德勒也有提到关于民主的关系。他提倡在婚姻中、成人之间、孩子之间,倡导相互尊重,民主的关系。因此在他的治疗过程中,他也很重视心理咨询师和个案人员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阿德勒相信,人是有能力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这种归属感不局限与一个小小的团体,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与整个人类的关系。
阿德勒在一战时期,有作为军医服务于一线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人类之间产生的悲剧对人类的创伤性是无比巨大的。由此,他后来发表了阿德勒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社会共同感,又叫社会情怀。他把社会情怀定义为:一个人能够透过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世界,能够通过别人的耳朵去看世界,能够通过别人的感觉去感受世界。他相信,社会情怀是人类天生就有的, 如果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社会情怀,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整个人类社会更完善更往前地发展。阿德勒心理学也被誉为非常有实操性。当我们学习了,就可以马上应用。它的想学习效果不仅局限于医疗界,在商业领域,在教育界等都能广泛应用。
三、为什么阿德勒会从医生变成一位心理学家
事实上,在阿德勒生活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心理学家的这个职位。我们后来称之为心理学家的人,是当时通过严格训练的医生。当时,医学学生都需要学习两个课程: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而阿德勒一开始是眼科医生,当然作为医生,他就已经学过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当他在执医的过程中,他观察到,其实社会的条件和环境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还开始关注到,心理会对生理造成影响。
在阿德勒的第一本《裁缝的秘密》中,就有提到,他在执医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裁缝很多的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造成的。 在阿德勒的年代,很少有医生会去关心病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阿德勒可以说是第一个关注到病人生活情况的医生。从这一点看,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的工作方向越来越趋于精神病医生的方向,也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心理医生的方向。
四、阿德勒轶事
关于阿德勒的故事很多,有关于阿德勒的婚姻、他和俄国社会革命家友谊的故事,以及阿德勒与长女的故事。
玛丽娜博士分享了关于阿德勒婚姻的故事
阿德勒在1895年从医学院毕业,作为一个年轻的毕业生,他脑海里有很多关于如何改善社会的想法。 他一方面在实践自己的想法,自己当时也很积极地参与当时在瑞士和奥地利非常流行的关于社会改革者的沙龙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他认识了一位来自俄国的女学生,这位叫莱莎的学生当时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动物学,比阿德勒小3岁。虽然她的专业是动物学,但是她对社会改善的话题很感兴趣。
当时阿德勒曾经跟他的朋友分享过,即便他可以在实验室创造一个女性,也无法像莱莎如此完美。他们的关系于此建立并且很快进入婚姻阶段。因为莱莎是俄国人,她需要回国去准备证件手续和获得父母的同意。 在1987年她回到俄国,年轻的阿德勒医生无法等到莱莎父母的同意就自己忍不住前往俄罗斯。于是在1897年12月,双方在俄国举办了婚礼。这对年轻的夫妇在回到维也纳之后,住在了阿德勒父母留给他们的公寓中。
在1898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阿德勒的妻子莱莎一直想要做有关社会改变的事情,她无法安心地做一个医生的太太。 直至阿德勒于1937年去世,她一直对为社会做出改变想出一份力。而莱莎也相当长寿,一直活到了1962年。 她一生移民了两次,从俄国到维也纳,从维也纳到美国,而且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同时她的一生当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因此,她一生都关注于反对战争和追求社会公平。以上是阿德勒和莱莎之间的故事。
了解作者的生平,人书合一
② 廊桥遗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廊桥遗梦》告诉了我们爱情最终归属于婚姻与责任。那些喜欢相互陪伴、彼此靠近的夫妇才会保持情感投入并守住他们的婚姻。我们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时,请先认清自己、认清现实,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该负的责任,或许,才不至于悔恨一生。
1、学会维系婚姻关系。
如果一个人把一生的希望押在婚姻上,这对自己、对伴侣都是一种枷锁,当你慢慢发现“婚姻不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的真相时,你就容易陷入一种困顿,容易陷入深深的落寞以及被忽视的不存在感,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跟意义。
我们要学会正确衡量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活得是不幸福的,爱情可以给你归属感,但给不了你价值感。
2、学会合作
阿德勒说:爱和婚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的互相合作关系。
剧中的弗朗西斯卡夫妇感情危机,正是因为不会在夫妻关系中互相合作而导致的。而她爱上罗伯特,也正是因为罗伯特的主动合作开始的。
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不在于起初有多么绚丽,而在于激情退去后,两个人还依然愿意互相付出,互相合作。
《廊桥遗梦》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反常理的方式展现了婚姻世界的真实,既有形式上的精雕细琢,又试图在现实世界里寻找一种平衡。
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爱情那么简单,而是关系着一个家族,关系着上一代和下一代,意味着付出、承担、责任和义务。
如果非要选择,那只能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付出,然后,把无限的逝去时光,拿来成全爱。
③ 读阿德勒:职业、社会和性
1932年,62岁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版了巅峰之作《自卑与超越》。
书中开篇就提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得不面对三个现实问题:1、我们无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2、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别人发生联系。3、人类有两种性别。简言之,人类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对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即奉献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在各种宗教思想中,我们都能看到救世济人的胸襟,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运动,传统、哲学、科学和艺术,都是人们想要增加社会利益的结果。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必然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并与之合作,为我们的世界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谋生手段时,不能光想着为自己谋利,正确的职业观是在为人类世界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摒弃自私自利,推崇合作共赢。
“个体心理学”,认为成人的诸多行为问题,都是童年时期造成的影响。当下也有这样的说法,“美好的童年,能够疗愈一生;而这世间的很多人却在用一生,疗愈自己受伤的童年”。
生理缺陷、娇宠、忽视,最容易让孩子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关于童年生活的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尤其是最早的记忆尤为重要,一是他对自己和环境的初次综合概念,二是他个人主观的起点,即他为自己做记录的开始。他周围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这直接决定了他是否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发展出能够与人合作的能力。“一个人在5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通过对人的心灵和肉体的综合分析,阿德勒给“个体心理学”下了定义,它是对合作缺陷的了解。除去遗传基因对人生技能发展的影响,它所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了解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的办法,便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在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分析中,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没有学会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儿童的大多数不良行为,都是出自报复之心。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他们对优越感目标的追求,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行为上的错误。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对梦的解释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未能实现的欲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梦的解释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经过对几类常见的梦的解析,阿德勒总结,梦的目的是欺骗我们自己,并使我们自我陶醉。
“如果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阿德勒先谈母亲在家庭中的责任。只要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受到歧视,整个婚姻生活的和谐必然会毁坏无遗。人类的整个社会都维系在女性对母道的态度。但很不幸的是,几乎在每一个地方,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都被低估,甚至被认为是次要的。人们很少把整理家务和哺育孩子当做女性的一大贡献。母亲们会觉得她是像上帝一样的,从一无所有中创作出活着的生命。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成为神圣的目标)追求的一种表现。
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因为婚姻是伴侣式的结合,所以两个人都不应该想统驭对方。
这里着重记录阿德勒对父亲在家庭中责任的描述。
作为父亲,他必须证明他自己对妻子、对孩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伙伴。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一一职业、友谊和爱情。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他的家庭。他不能忘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有的创造性地位是不容贬抑的,他的责任不是贬低妻子的母亲角色,而是和她一起工作。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亲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收受。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许多儿童在一生之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作偶像崇拜,另外有些儿童则视之为最大的仇敌。处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总是有害的。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
非常不幸的是,在家庭中惩罚儿童的责任经常落在父亲头上。我们说它不幸,有几个原因。第一,它使母亲有一种信念,以为妇女不能真正地教育她们的子女,以为她们是需要强有力的臂膀来帮忙的弱者。如果母亲告诉她的孩子“等你爸爸回来教训你!”她等于是暗示他们:把父亲当作最后的权威以及生活中的实力人物。第二,它破坏了父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怕父亲,而不觉得他是可亲近的朋友。也许有些妇女怕一旦她们自己要惩罚孩子,她们就会失去孩子们的情感,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能把惩罚孩子的责任推卸给父亲。孩子们并不会因为她招来一名惩罚的执行者而不对她心怀怨恨。有许多妇女仍然利用“告诉爸爸”作为强迫孩子们服从的手段,这些孩子对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会作何感想?
假如父亲是以积极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他会成为家庭的中坚,他是好丈夫,也是好爸爸。
作为父母要知道:不管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做些什么事,其实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而做的。一个白手起家的美国富人,他希望自己子孙后代都免于贫穷和匮乏,去找律师问怎么做,律师问他希望连续几代富裕?他告诉律师他的财富足以保证十代子孙优裕生活。“当然,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律师说,“但是,你可知道,你的第十代子孙每人身上的血统都来自五百多名祖先?有五百个以上的家庭都能说他是他们的后代。这样,他们还算不算你的子孙?”
阿德勒最后总结:儿童早期的印象在每个成年人心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他们的成长留下无法拭去的印记。个人发展的每种困难都是由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所引起的。人类都在追求想要成为征服者,想要超越并压垮别人的目标。这种目标是训练的结果,也是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未曾受到平等待遇的儿童努力奋斗、拼命竞争的结果。我们要避免这一类的危害,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
通过对学校的作用和犯罪心理的分析,阿德勒得出结论,只有奉献过的人,他们的成就才会保存下来,他们的精神万古长存。
关于职业:分工合作是人类幸福的主要保障。早一点问孩子们希望从事哪一种职业是很有好处的。几乎所有杰出者很早就把自己的兴趣固定在某个领域,他们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刻苦的训练。
关于孩子:帮助孩子的秘诀是不要对他撒谎,不要逃避他的问题,要了解他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并只向他解释他希望知道的事情以及我们确知他能够了解的事情。
关于婚姻:美好的婚姻是养育人类未来一代最好的办法。在爱情关系里,我们必须受合作的约束。婚姻合理的补救之道是平等的训练,而且我们也不能容许我们的孩子,对其未来的性别角色觉得模糊不清。
笔者划重点:以尽母亲天职而对人类生活有所贡献的妇女,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在人类的分工制度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通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于平等、合作、奉献精神的呼吁,处处体现出主动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强化对孩子合作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为人类做出贡献。
愿社会有了你而变得更加美好!
记于2020年3月14日夜
④ 阿德勒在《生命的科学》中提到的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三大问题:
1、学业问题;
2、职业问题;
3、婚姻和恋爱的问题。
(4)阿德勒的婚姻是什么扩展阅读:
本书是萨顿科学史经典着作之一:这些文章虽然写作年代相去颇远但有共同的精神和意向一以贯之主题包括知识的统一,科学的国际性,艺术家、宗教家、科学家的亲近关系,艺术史、宗教史、科学史是如何作为人类历史的根本所在 等等:这些文章主题开阔方法多样能够使初学者甚至外行生动感受到科学史的各种形式以及我们可望从科学史获得哪些益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着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内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戊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针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道理内容,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件的,这同弗格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认性的作用.但他认为性的作用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只扮演一个极不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⑤ 麦克斯·阿德勒的生平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 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 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年,阿德勒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维也纳医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亚历山德拉和老三库尔特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⑥ 关于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大代表人物。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尽管家庭富裕,但阿德勒的人生自童年开始便充满了磨难。从小就患有佝偻病的他看上去又矮又丑;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此后又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五岁时,阿德勒因为肺炎险些丧命。所有这些经历让阿德勒从小就对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恐惧,于此同时,自卑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没有逃避,恰恰相反,这位命途多舛的少年怀着巨大的勇气与生活进行搏斗。经过不断努力,年轻的阿德勒顺利进入了维也纳医学院并于189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医生,阿德勒在从业过程中开始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在1899年结识了弗洛伊德,此后便开始研究心理学并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师徒二人渐渐在学术研究上出现了矛盾,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性的因素、潜意识、人格和梦,以及对神经症的病因和疗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都存在分歧。1911年,阿德勒公开发表文章阐述精神分析的问题所在,并退出了精神分析学会。1912年,阿德勒正式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并从此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直到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时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享年67岁。
继《生活的科学》之后,《自卑与超越》是我翻译的第二本阿德勒的着作。在将近一年的推敲修改中,我反复地与这位命途多舛但内心坚毅的心理学家对话,并日益强烈地感受到阿德勒及其个体心理学的独特魅力。
每个人对于人性的理解都来源于对自我的理解,这一点在心理学家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事实上,阿德勒在本书中阐述的很多重要观点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于这些经历的理解。因为从小身体不好,所以他在日后的研究中非常重视生理器官缺陷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因为母亲偏爱哥哥,所以他从小就深感自卑,并不断努力试图超越哥哥从而获得母亲的青睐。而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促使他在日后的研究中把“超越自卑与追求优越”作为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阿德勒认为,个体生来就有追求优越的内驱力,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个体会力图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与此同时,自卑感则是个体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为个体追求优越提供了根本动力。
不同于弗洛伊德长篇大论的晦涩理论,阿德勒用一种咨询师特有的温柔态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问题。在不同的章节中,作者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临床经验,系统地梳理并分析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
关于早期记忆,阿德勒说,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为发生过什么。每个人都在用精心挑选的记忆编造着自己的生活。无论这些记忆是真是假,都代表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你对自我的认知。
关于职业发展,阿德勒说,个体一般在十二到十四岁的时候就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形成清晰的认识,并会形成较为具体的职业目标。而如果到了这个年纪,孩子仍然对以后的人生迷迷糊糊缺乏目标,也并不意味着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心里可能怀着非常远大的志向,但是因为缺乏勇气,所以不敢开口让别人知道。
关于爱情与婚姻,阿德勒说,如果爱情中的男女双方都全心全意地为对方付出,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受制于人。只有双方都保持这样的态度,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只有真心为对方付出了,彼此之间才会有幸福可言。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你知道自己的价值,你感到自己是无可代替的,你确信对方需要你,你相信自己在婚姻中的表现无可挑剔,你既是对方的伴侣也是对方的挚友。
关于子女教育,阿德勒说,如果孩子抗拒父母对自己的教导,他就总能找到父母的弱点并进行反击。德国一位非常着名的社会学家发现,很多罪犯都来自打击犯罪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法官、警察或狱警,而很多教师子女的学习成绩也常常落后于其他学生。我的经验也是如此。我遇到很多医生的孩子都患有神经症,而很多牧师的孩子则成了少年犯。
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系统阐述,阿德勒引导着我们逐步地认清自我,让我们明确地觉察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而书中对于问题儿童、犯罪预防和社会适应等问题的分析也非常值得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阅读学习。不仅如此,在对于各种人生问题的论述中,阿德勒所流露出的思想智慧也非常发人深省。
纵观本书的所有章节,有一个频繁出现的词,就是interest。这个词可以翻译为关心、兴趣和利益。在处理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时,阿德勒一再强调,要心怀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要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要时刻以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先。而事实上,心怀善意和勇气,以谦卑合作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正是每一个势单力薄的个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足生根的秘诀所在。
与弗洛伊德“性本恶”的观点相反,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意志和愿望。他抛弃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潜意识,把目光转向社会文化环境和外在因素,他强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兴衰和人类的进步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阿德勒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摒弃了弗洛伊德那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悲观失望,而是让人们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从而对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这种改变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心理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阿德勒不仅是敢于直面自卑的真正的勇士,他更是勇于追求优越的希望的传播者。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未来,勇气和希望都是信念,是武器,也是安慰。阿德勒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伟人,《自卑与超越》也是一部值得再读的经典。斯人已逝,精神常留。仅以此译本,献给所有心怀善念自强不息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