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亲家庭”,不得已让孩子缺失父亲,该如何弥补这个缺失
作者丨小朋
一条以【别让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为主题的活动信息,激起了小美的心痛。她一直都对心理学蛮感兴趣的,可是每每看到与“父爱缺席”有关的话题,焦虑、自责、愧疚之情就像龙卷风一样将她吞噬。
小美是一个“单亲”妈妈,女儿刚出生后没多久,她就从婚姻中逃离了出来,现在女儿已经上学了,经常会问她要父亲,她不知如何作答,更不知如何弥补孩子父爱的缺失。
她为我提供了素材,希望我写点什么。至于她到底希望我写点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清楚。
但从小美和我的聊天中,我感觉到一点;独自抚养孩子,是迫不得已。
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她,觉得离婚了,还可以再找嘛。后来才发现,她并没有真的离婚,而是从婚姻中逃了出来的。
独自抚养孩子,是被逼无奈。因为孩子的父亲暴力,且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动不动就以死威胁,非要搞得鱼死网破。双方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
面对孩子的父亲,以及这段婚姻,她是无力的,更是恐惧的。求生的本能,促使她狠下心,带着女儿离开。
可是这个决定也让她背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孩子缺失父亲这一点,她常常感到愧疚。
但我想对小美说的是:不得已让孩子缺失父亲,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其所能的去保护孩子了。
在这里,我想讲讲愧疚。愧疚是在关系中最常出现的一种 情感 ,意思是一方感觉对不起另一方,愧疚是一种亏欠感。拿小美的事情来说就是,她觉得对不起女儿,她觉得自己要为女儿“缺失父亲”这件事负责。
愧疚也是道德感之下形成的 情感 ,它是具有一定的 社会 功能的,当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感到愧疚时,说明他在意另一个人的感受,同时也说明他是具有道德感的,这份愧疚或者道德感会让他规范自身行为,不去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但是,愧疚感严重的人,很容易被愧疚感绑架。被愧疚感绑架后,人的行为就会出现变形。
以小美的事情举例,当她对女儿愧疚,就会想办法补偿,但这份补偿已经不是自发的爱了,而是为了缓解心中愧疚,此时的行为,已经因为愧疚而变了味道。
同时,当她感到愧疚时,还会和女儿走得很近,她会把女儿看作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令人同情的孩子,甚至是一个受害者,从而给予过多的保护。
孩子小的时候,确实是需要保护的,但当孩子渐渐长大,他还需要自由。而愧疚,会让母亲无法做到放手。
另一个可怕的现象是,如果母亲对孩子有着太多的愧疚,长大之后,孩子也很容易在关系中发展愧疚的关系模式。他会对母亲愧疚,对孩子愧疚。此时的愧疚,就会像“传家宝”一样,被传承下去。
所以,我不希望像小美一样的女性,承担太多的愧疚之情。你们更需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所作的选择。要知道给不了孩子一个父亲,能做好母亲,养育孩子长大,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接下来,我想聊聊“缺失”这个概念。缺失指的是缺少和失去。我发现,有很多人,会受着“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人们会因为缺这缺那,而感到心痛和无力。有些缺失可以弥补,可是另一些缺失却会像黑洞一样,把人吸进去。
一个女孩告诉我,她缺少母爱,于是她去指责母亲,为什么小时候不爱她。此时,她和母亲都深感受伤,因为她们谁都没办法回到过去把曾经的缺失补上。
缺失,成了一个无法被解决的问题。甚至会破坏女孩和母亲现在的关系。
我发现,当人们将目光聚焦于“问题”以及“缺失”的时候,会进到一个可怕的怪圈里面出不来,他会放大缺失的感觉。此时,他不仅缺失了某一样东西,连同他拥有的东西也将被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有的人听不见,有人看不见,有人无法走路。
假如他们将目光放在自己听不见、看不见、走不了路上面,那么他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了。他有充分的理由去回避这个世界,自责或责怪那个让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人。
可是,有些东西是没头没尾的,自责会让他变好吗?责怪他人会让他的耳朵听见,眼睛看见吗?我们都知道,不会的。
对于小美来说,给不了孩子一个父亲,你还可以给孩子很多,虽然你给的东西无法和“父亲”这个人相比较,但谁能肯定你给的一定就比“父亲”这个人更差呢?
父爱缺失,不是一个母亲能弥补的,放下这个功课吧!这是孩子父亲应该考虑的问题,你能做的,始终是一个母亲。
当一个母亲,想尽办法要去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的时候,便偏离了母亲的位置。对孩子来讲,这个损失就更大了,他不仅失去了父亲,还同时“失去”了母亲。
与其想尽办法去弥补,不如把自己的本职做好,做一个相对轻松、有爱、真实的母亲,孩子便可以从你这里获得营养, 健康 的长大。
孩子有父亲,却见不了父亲,他无法和父亲在现实层面连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个人渴望和他生命的源头产生连接,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自然的 情感 。我们没办法切断这个本能。
无论孩子是否知道实情,他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父亲,他无法回避自己渴望父亲的愿望,除非他压抑自己,把渴望收藏起来。
作为母亲,这个时候可能是很无力的。这个无力,可能也是孩子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父亲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可是他看不见,也触摸不到。此时,似乎母亲是孩子与父亲的阻碍。小美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对于小美来讲,要不要把实情告诉孩子呢?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确实不太容易抉择。
不过我想到的是即便小美回避和孩子谈父亲,孩子还可以问其他人,他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猜测。并且,家庭之中一旦有什么秘密,秘密带来的杀伤力往往会更大。家长越回避,孩子就会越好奇。
孩子终有一天,会知道这一切的原因。
关于父亲这个神秘人物,终究是小美和孩子无法回避的话题。既然无法回避,何不敞开去谈呢?
只不过对于小美来说,你需要先面对自己的伤痛和恐惧,这需要做一些准备,等你更有力量,内在更稳定的时候,再去告诉孩子实情吧!
2. 缺少父爱的女孩不能娶(父爱缺席会让女儿婚姻不幸)
你知道吗?国内一个问卷调查的数据很吓人!
高达77%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仅9%的孩子有爸爸陪伴超过3个小时。
有人曾说过:
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
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中国青年报做过一个调查: 94%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就有‘影子爸爸’。
不仅仅是 “影子爸爸”,还有“诈尸式育儿”、“丧偶式育儿”这类称呼 ,虽然说相较于以前,更多的爸爸确实是加入到了带娃行列。
但不可否认依旧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围着孩子转,爸爸更是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所以爸爸与孩子交流变得越来越少,有的孩子甚至都不怎么和爸爸亲近,极易造成性格和感情认知方面的缺陷。
特别是女儿, 爸爸是女儿未来幸福与否的决定者,爸爸的缺失或不尽责,将给女儿未来的生命蒙上阴影。
着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缺失,女儿就在自己未来伴侣的选择方面就会变得非常迷茫。
没有哪个孩子不渴望父爱,尤其是父爱缺失的家庭,孩子是极为渴望的,而且很多女儿在未来的伴侣选择方面都是按照自己父亲的标准去选择的。
但是从小缺失的父爱,让女儿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和男性接触, 当真的遇到对自己好那么一点点的男生,就会让女人觉得这个男人对自己真好,值得托付一生,这样很容易遇到渣男。
而有的女孩则会找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因为成熟,这样也能弥补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关爱,所以常常 很容易受伤!
而且,在不和谐家庭关系中,如果女儿没能和父亲好好相处,这样女儿极易早熟,在未来变成一个“爱得太多的女人”。
在恋爱中,往往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好,甚至是太少?
通常会付出双倍的爱给另一半,担起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背负起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负罪感,这样怎么会感觉到幸福呢?
还有的更容易被那些需要“帮助”、同情的男性所 吸引 ,比如 妈宝男或者凤凰男一类。
另外,在婚姻中父亲的不尽责很容易让女儿失望,甚至会让女儿对婚姻不抱希望,晚婚或者不婚。
琳琳小时候,父亲就很喜欢赌博,也不怎么搭理她,输了就喝酒回来,为此琳琳妈妈不知道和琳琳爸爸吵了几次架了,因为家里的钱不是赌博输了,就是琳琳爸爸自己拽在手里请人喝酒,几乎很少回家。
可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女儿不仅仅是对父亲失望,是对家庭的失望,对将来的婚姻都有恐惧感,她害怕自己也会过上这样的生活,她不想,她不要!
所以,在自己长大工作后,她选择了离家最远的一个城市,一直单身,不敢轻易尝试成家结婚。
可以说,现实中仍然有很多这样的女孩都没有结婚,有一部分真的就是出于对婚姻的恐惧,有的就是来自于不幸福的家庭,害怕破碎的婚姻。
从小在女儿眼里爸爸的形象一直都是高大的。一旦缺乏父爱,她们就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内心极为敏感脆弱。
我们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看到, 很多爸爸在身边的女孩都比较大胆,开朗爱笑。
因为有什么问题,她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可以和爸爸撒娇,爸爸就是她们最坚强的护盾。这类孩子 不管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不错, 比较坚强,抗压能力强!
可一旦父爱的缺失,女儿内心就比较敏感脆弱,没有安全感了,抗压能力就会弱些,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得极度不自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说:
“你看,我的爸爸是干什么的”
“我的爸爸超厉害会什么什么”
“我的爸爸可以怎么怎么样”
......
但是对于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她是感受不到的,她只能羡慕,甚至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好,爸爸不爱自己?
这样孩子进入极力否认自己的状态,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总的来说,妈妈的陪伴更加温柔,也最容易成为孩子依赖的对象,所以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以及情感认知很有帮助。
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以及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影响更大。
不管父母的婚姻状态是什么样,但一定不要让父爱缺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爱!
3. 父母离婚叫什么家庭
父母离婚叫做离异家庭。
离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í yì。一指分歧,歧异;二指分离,分隔;三指因各怀心志而离去;四指离婚;五犹摈弃。
离异和离婚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如果真要区分的话,那么离婚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或事件,离异更多表明离婚单身的持续状态。如说某人已经离婚了和他是离异的人,分别表明一种对事实的判断以及状态的持续。
离婚是从法律意义上解除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人们常常简单地把离婚看成是旧生活的彻底结束,把离婚作为解脱心灵痛苦的唯一有效的措施。
其实,事实绝非如此。虽然通过离婚这个法律手段,割断了旧的婚姻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痛苦从此一去不复返,幸福将要来到你的身边。恰恰相反,一些离婚者的现实生活清楚地告诉人们:离婚,无疑使人陷入感情和心理新的危机。
4. 什么是单亲家庭(没有爱的家庭才叫单亲家庭)
很多在婚姻生活中不幸的人在离婚路上都会有一个拦路虎——孩子!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想离婚,但又不敢离的人这样抱怨: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
“我真的很想离婚,可是舍不得孩子。”
“我不离婚,只是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而已,和感情无关!”
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会在吵架的时候把这个不离婚的理由搬出来,看似无奈但却有些不理智。
为了孩子维持痛苦的婚姻,真的有必要吗?
为了孩子,就该把痛苦的婚姻持续下去吗?
所谓的单亲家庭,不是因为“离婚”而叫单亲家庭的。
是一方的付出和陪伴完全占主导,另一方的却是缺失状态,这样的才叫“单亲家庭”,并不是离婚的家庭就一定是单亲家庭。
很多婚姻不幸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以为只要给他们一个外形完整的家就可以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生。
如果父母的关系很糟糕,过得貌合神离,孩子从没有见过父母恩爱的模样,不知道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子,长大后,他们在处理亲密关系时,难免要吃很多苦头。
想要用孩子来维系夫妻关系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很多都是失败的。
在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是附属于夫妻关系的,而不应该是夫妻关系来迁就亲子关系。
这是不正常的状态。
这样没有爱的夫妻关系真的能够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吗?
如果孩子成了婚姻里唯一的纽带,那么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
并不是离婚
很多人潜意识里以为离婚对孩子伤害特别大,所以即便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也坚决不离婚。
殊不知,没有爱的家庭,对孩子伤害更大。
婚姻是两个成年人的决定,可往往父母却没有办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孩子就成了挡箭牌。
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敏感,因为他而存续的婚姻只会一点点摧毁孩子对亲情的信赖,甚至是对未来的憧憬。
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和教育。
可如果两个人的婚姻真的走到了尽头,不妨放下对彼此的怨恨,一如既往地好好爱孩子。
原生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但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不离婚就是最好的结果!
很多不和谐、冰冷的家庭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1)让孩子自卑
很多家长在争吵以后都会和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这种话语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让孩子认为父母婚姻的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错,在成长过程中就会越来越自卑。
2)孩子性格会变得消极
生活在一个吵闹、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必然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压抑的环境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消极和古怪。
3)扭曲孩子的婚恋观
父母婚姻的失败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和抵抗,从而扭曲婚恋观。
我们总以为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甚至觉得只要孩子快乐,自己快乐不快乐无所谓。
可是你忘了,父母不快乐,孩子真的会快乐吗?
那个整天充斥着争吵声、摔打声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吗?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而不是一个看似完整、其实充满虚伪吵闹的家。
家庭对孩子的意义不在于完整,而在于父母对孩子完整的爱。
比起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爱的家,是爸妈懂得彼此欣赏,互相关爱的家。
别让你的孩子在温室里,却只能孤独地长大。
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穷爸爸,富爸爸》里说: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在生活中,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角色无可替代。
别让陪伴缺失,别让孩子受伤,别到了年老之后,才后悔这一生最没做好的角色,是父亲。家是港湾,爱是退路!亲情疏离,住高屋华堂亦兴味索然;家人和睦,居竹篱茅舍也心满意足。一家人和和美美,比名利财富更有意义。毕竟,没有什么比一个温暖的家,更能抚慰人心了。
如作家三毛所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再苦也是温暖的。”
与其让孩子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带着各自的角色面具生活,还不如放手,活得真实自在。
孩子不是你离婚的负担,离婚后,孩子依然是你的孩子,爸爸还是爸爸,妈妈也还是妈妈。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段话特别感人,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愿每个父母都能张开双臂拥抱你的孩子。
因为那是他未来一人独行于世,最好最坚硬的铠甲。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犯错的照顾者,再好的原生家庭也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作为抚养者,我们不是要营造一个毫无瑕疵的原生家庭,而是要尽己所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将原生家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若有爱,破屋褴褛又怎样,父母的怀抱便是最柔软的殿堂;
若无爱,哪怕置身宫殿、众人追捧亦会孤独无依。
家,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结构,更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伤心时,给你安慰;在孤寂时,给你拥抱;在快乐时,与你分享。
当你没有准备好时,请先疗愈你的童年创伤;当你准备好时,请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家!
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因为离婚而消失,便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各位家长,你们觉得呢?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小贤心理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5. 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叛逆的孩子:家庭氛围决定孩子的模样
教育是一场修行,唯有父亲不缺席,母亲情绪稳定,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阳光的好孩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当家庭中出现了缺席的父亲,同时就会出现焦虑的母亲,最终养育一个失控的孩子。
确实,“丧偶式”育儿屡见不鲜,母亲将自己的感情和注意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在夹缝中喘息,最后变得失控和叛逆。
家庭的本质的“爱”,教育的本质是“规矩”。
在家庭中,感性的妈妈会教会孩子什么是爱、理性的爸爸则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
所以,引领孩子从家庭步入社会,爸爸的责任往往大于妈妈。
但在很多家庭中,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几乎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甚至以工作忙为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而妈妈不得不承担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责任。
所以现在大多数家庭现状都是:
“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不听话的孩子”。
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作为的爸爸越来越被边缘化,焦虑的妈妈越来越强势,孩子越来越辛苦。
爸爸缺席,孩子难以拥有完整人格。
心理学认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形成。
如果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的缺陷。
调查发现,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心的孩子,更容易焦虑、孤独、自卑、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这些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在电视机《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朱朝阳的父亲婚内出轨,和母亲周春红离婚后,马上就喝另一个女人王瑶再婚,生下了女儿朱晶晶。
在朱朝阳的眼中,父亲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重要时刻:考中学、生日、探望爷爷奶奶......
朱永平除了给钱之外,对朱朝阳的生活很少过问,就算是儿子得了全校第一,他也是从牌友中无意间听回来的。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他还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领路人。
但父亲重组家庭后,朱朝阳的世界里父亲只剩下背影。
也正是因此,朱朝阳信念崩塌,最终误入歧途。
最后父亲为保护儿子而死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忽视多么严重。
汤加辉老师说过:
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一些社会秩序、处事规范、行为准则等人生观教育机会。
母亲的焦虑,让孩子难以幸福。
父亲缺席的后果,是母亲开始焦虑,紧接着就是家庭的分裂。
之前有一则新闻,四川眉山一位妈妈,因责怪女儿不好好吃饭,45秒呢掌握3岁女儿9次。
在这短短45秒呢,她多次扇打孩子的脸、背、手,甚至好几次将孩子打倒在地。
最后被当地妇联约谈,甚至被多个部门教育训诫。
多年以后,小女孩或许会忘记这件事,但妈妈带给她的那种恐惧和阴影,却可能伴随她一生。
其实这位母亲,原来并不是这样。
她崩溃的来源,是父亲长年累月的缺席,导致情绪积压崩溃。
当一个妈妈一天24小时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生活的重心完全围绕孩子和家庭,遇到事情没有人商量只能自己扛,长久下去,焦虑和怨气没有出口,只能靠打骂孩子来泄气。
所以,妈妈们总是焦虑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承担太多,没有人分担。
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在各种情绪里像困兽一样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父母完整的爱,才能给孩子提供充足养分。
汤加辉老师说,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温馨而幸福的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爸爸的陪伴和妈妈的从容。
一个家庭,只有父母的参与才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定位,以正确的方式朝社会化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想要改变这种“父亲缺席,母亲焦虑”的家庭相处模式,需要爸爸妈妈的相互包容和配合:
1、不要忽视夫妻关系
你最亲密的,应该是你的妻子或丈夫。
不管多忙,也要给夫妻二人留下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一起看场电影、出去旅游等等。
要告诉孩子,爸爸最爱妈妈,妈妈最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你。
这不是自私,也不用担心这样减少对孩子的爱。
只有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时,才会有更多的爱去给孩子。
而且当妻子感受到丈夫的爱,也会慢慢放下焦虑,更温柔坚定地感染孩子。
2、尊重彼此的教育理念
妈妈因为自身角色使然,对育儿会更加精通,当爸爸做的不好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忍不住批评丈夫。
被批评的爸爸会有挫败感,从而育儿积极性被打消,自暴自弃:
“反正我也不会,让她去操心吧。”
其实爸爸也很爱孩子,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要允许父亲对孩子的这种爱的流动。
育儿方式的分歧,可以在双方都没有情绪时再讨论,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妈妈需要从家庭中解放自己
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的生活,而不是天天围着孩子转。
否则,长久下去,家庭关系容易失衡。
矛盾、怨气、争吵会接踵而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幸福可言,反而容易被母亲一厢情愿的付出绑架。
记住,女性的价值感不仅来自丈夫和孩子,还应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成长。
只有一个不盲目逞强,能自我尊重,自我放松的妈妈,才能让孩子也感到放松。
自己越来越优秀,夫妻关系越来越和谐,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顺畅快乐。
4、爸爸回归家庭
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时间以外,尽量多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
工作再忙再累,也应该流出固定的亲子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放风筝、玩玩具、登山、游泳、夜晚吃完饭和孩子一起散步、谈心。
只要爸爸全身心投入,哪怕短短几分钟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从中得到滋养。
更要关心体贴妻子,不要忘记做丈夫的责任,不要让她孤立无援。
帮她分担一些家务、一起讨论问题、愿意花时间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夫妻双方用心经营、付出。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更能培育一个健康、乐观、自信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爱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相信,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总会得到岁月的特殊厚待。
6. “丧偶式婚姻”的婚姻是怎样的,女人遇到该怎么办
0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对方坦诚相待,愿意去接纳对方的脆弱与不安,多表示自己对他的包容和理解。
你温柔体谅的行为正在悄悄地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他也会慢慢地把家当成了避风港,和家庭的关系也就亲密了许多。
遇到丧偶式婚姻,第一想法不要去逃避,勇敢积极地面对它,婚姻都是需要经营的,只不过丧偶式婚姻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心力.
为了自己幸福的婚姻一定要努力坚持下去,最后总会迎来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7. 如何让宝爸心甘情愿带孩子,爸爸的缺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在一个孩子童年时期如果爸爸长期缺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
俗话说三岁看终生,那就说明了一个人在三岁前是很重要的。前三年是形成性格,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开始重视早教的原因了,生怕自己的孩子从出生落后别人。
很多家庭是丧偶式婚姻,丧爸式育儿。
丧偶式婚姻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丧爸式育儿呢。
很多时候让爸爸带孩子,爸爸会说一句说你看娃都不要我,我能怎么办,而娃这时也会很应景的说我不要爸爸,不要爸爸,要妈妈,还一边跑向妈妈。
老母亲一把辛酸泪,何时才是头,为什么娃就不要爸爸啊。
这似乎成了人人已经认可的事情,孩子就该妈妈带,而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妈妈,就愿意和妈妈玩,不喜欢爸爸。
而大部分爸爸最喜欢说的是娃不要我,我能怎么办,又不是我不愿意带,最喜欢听到娃说我不要爸爸,要妈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男人和女人的性格不一样,女人更细心,男人更粗心。
刚开始生完娃后,其实奶爸也并不是不愿意管孩子的,刚开始也是有一段兴奋期的,就等着孩子出生之后大展拳脚,看着娃就跃跃欲试,也想要把自己最真诚的父爱展现给孩子。这毕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天性啊,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爸爸:宝宝,爸爸抱抱你啊,提起两个胳膊就往怀里抱。
妈妈:你干嘛啊,你不知道小孩子前三个月不能这样抱吗,很危险的,要平着抱,不然容易对脊椎造成伤害啥的,这时还来一个示范。
爸爸:哎呀,宝宝你拉臭臭了呀,爸爸给你换尿不湿啊,说着就提起宝宝的双腿把尿不湿往下塞。
妈妈:老公你干嘛啊,跟你说了那么多次了,你不知道娃的骨头没长好那,要将孩子侧过来然后将尿不湿放下面……妈妈还在喋喋不休,爸爸却心累。
爸爸:宝宝你怎么在哭啊,是不是饿了啊,爸爸给你冲奶啊,说着就随意舀了两勺奶放奶瓶,然后开始倒水,之后一只手拿着奶瓶在哪里猛晃。还有一只手在逗娃,你看爸爸给你冲奶哦,乖啊。正在爸爸得意之时
妈妈:你干嘛啊,你会不会冲奶粉啊,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要先放水,后放奶粉,每次舀奶粉一定要刮平,不然对娃身体不好。
……
长此以往,爸爸不在有激情,本来想做事,做了也被说,还不如不做,人还清闲些。
其实这种情况,如果妈妈想要爸爸更顺利的带娃,应该学会睁只眼闭只眼,在奶爸带娃时自己安心的去做下自己的事情,难道不香吗,何必一直盯着爸爸和娃呢,要想明白一件事,奶爸也是孩子至亲的人,他们肯定不会伤害到孩子,如果有哪些做的不好,可以等冷静下来慢慢沟通,然后适时夸奖一下奶爸,让他们更有信心自己能做的更好,时间长了,孩子肯定也会喜欢奶爸,而奶爸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二是:好多家庭是前几年妈妈全职带娃,爸爸在外工作。
好多家庭孩子小的前几年都是妈妈全职带娃,娃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妈妈负责,而爸爸在外工作挣钱养家,有时下班回来,本来想带下的娃,而娃一哭闹,就觉得烦,本身上班也累,在家全身心放松,谁想娃让人更累,还不如光明正大的做甩手掌柜,回家就葛优躺,刷刷手机更舒心。
而娃本来就一直都是妈妈带,妈妈会了解孩子的需求,自然就会顺手点,哭闹情况就会少点,爸爸就会觉得是娃不要自己。
这种情况,爸爸们可能觉得自己上班已经很累了,自己回家本来想陪下娃,而娃也闹腾,自己心里更烦,还会觉得妈妈在家就带带娃,人又不累,而且这些也是妈妈该做的事。作为妈妈可能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可以和爸爸沟通让爸爸们用一整天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包括夜间喂奶,让爸爸亲身体会带娃的辛苦,明白妈妈的不容易,也给奶爸们说清楚爸爸在孩子童年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孩子一次哭,二次哭,可以让奶爸多花点时间,心思,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而妈妈也适时休息下,加长让爸爸和娃单独相处的时间。
这样不仅妈妈们轻松点,对娃来说也有些很重要的影响。
有一种教育叫做以身作则,而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妈妈和爸爸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妈妈可以教会孩子细心,贴心,爸爸教会孩子有担当,有责任。
这些是需要爸爸和妈妈一起完成的,孩子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如果男孩从小父爱缺失等他长大后他会觉得很正常,自然也会延续到自己的小家,做一个缺席的父亲。
如果女孩从小缺失父爱他也会觉得很正常,长大之后在自己的小家中即使对丈夫这样对待,心里有怒气,不满,但也都能忍着,他们会觉得这天下的男人不都一样吗,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这样的。殊不知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
愿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家庭的所有的事情,给孩子充分的爱,以身作则告诉他们榜样的重要性。
愿每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能享受到充分的父爱母爱,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的美好,让她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才是常态,保护好孩子才有的纯真,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