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白族人的婚姻如何

白族人的婚姻如何

发布时间:2022-12-14 09:50:23

㈠ 白族的民族风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1.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2.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

  3.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

    主。

  4.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5.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1)白族人的婚姻如何扩展阅读: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㈡ 白族姑娘为啥不能娶

并不能说白族姑娘不能去,而是说有些白族姑娘不能去,因为可能不符合你心中的标准,或者是你们两个不合适。

㈢ 求助:请问白族人家嫁女儿有没有什么特定的习俗和要求

白族的婚嫁习俗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进入洞房要由新郎背着,并且吃放了辣椒面的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亲亲热热、白头到老的意思。

剑湖畔的白族婚礼
居住在剑川县湖周围白族人民,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婚礼隆重、热烈,颇有韵味。
白族青年男女成婚,有一定的礼仪和完整的婚礼形式。婚期一般有三天,第一天男方把部分结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筵席送到女方家,以示对新娘的关心;第二天举行婚礼是整个婚期限的高潮;第三天是“回门”,是婚礼的尾声。
举行婚礼这一天,按传统风俗,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上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也必须坐花轿才能出嫁,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这是由于近年来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娘娶回后,按白族传统的习惯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客”。“拜客”时,按男方事先拟好的“拜客”名单,由新郎新娘对家族中的长靠一一敬拜,不许可有遗漏。之后,新娘要向家人赠送礼物。按风俗,新娘向家人赠送的礼物必须是自己亲手缝绣的枕头和布鞋。在进餐时,新郎新娘要陪亲友来宾进餐。这时候,客人们可以给新婚夫妇出些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堂屋里充满了喝彩声和欢笑声。
傍晚,新郎家再次把全村的老者和长辈请来,喝酒、呷茶、吃喜糖,庭院里谈笑风生,热闹非常。孩子往往也不甘寂寞,找到洞房的空隙处燃起辣椒粉,拼命往里扇烟。于是,随着欢笑声和咳嗽声,洞房里送出一包包糖果、饼干、瓜籽……
“回门”这一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去。到傍晚,夫家又派出小姑子、介绍人接回新娘,这时新娘必须哭着离开娘家。新娘的哭一般按白族妇女特有的哭腔进行,其声凄泣委婉哀怨感人,倾诉了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间的难舍之情。
有趣的是,“回门”这一天,新郎也要邀上十来个亲友一起去女方家,但不同小姑子、介绍人一道同行,也不必去接触新娘。按白族传统风俗,新郎和亲友可以在女方家招待的筵席上藏东西,女方家也故意在餐桌上多放一双筷子让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带一双筷子回去!当新郎等人藏东西的时候,正是新娘家最热闹的时刻。堂屋里巧答暗对,妙趣横生,给婚日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喜庆气氛。亲友等人藏了东西回到男方家后,可以用藏到的东西向新娘兑换一份礼物。这种风俗除给婚日增加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之外,也为新娘今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奠定了一个美好的基础。

白族婚礼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古老的风情习俗。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在举行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结婚日)之前,请人搭好彩棚。并在结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演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仙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时,新郎在一个陪郎的陪伴下, 踩着唢呐吹奏起的“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地给客人们敬酒、敬莱,而这敬法要跪着双手托盘把酒、莱(只一盘或一碗 茶)一敬上。迎亲时,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在唢呐声中去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决,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 “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煤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这哭不仅一边哭,而且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响乐曲声中上路。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时,在楼下从楼梯口到新房的必经处,早已等候着准备指新娘的人们,据说这格新娘的习俗是为了沾喜气而留传下来的。待新娘装扮好,准备入洞房前,只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举着用松明点燃的火把,在人们喜悦欢乐声中,从楼梯口飞步跑向洞房,随之新媳妇在两个伴娘的簇拥下,在人们争相掐新娘的举动和嬉笑声中大步跑进了洞房。 洞房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是在进洞房之前便举行了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风趣的是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不过,这只是为风趣增添一分欢乐,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然而,这时不知是谁在那盆暖和又象征兴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发挥了奇效,辣味直呛得新郎、新娘流泪,呛得不时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进进洞房的人们笑声不绝,使洞房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喜气。一阵嬉笑过后,辣味呛过,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陆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喷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 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 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门,一般都是当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

㈣ 白族可取几个老婆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 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 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㈤ 白族的结婚习俗。是否会和外族的通婚择偶条件

我也是白族,就我在的地方不管是信仰还是生活跟汉族没什么区别,所以“是否会和外族的通婚?择偶条件?”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但结婚是有些习俗,但也没像楼上哪位说的那样古老传统了。

㈥ 白族结婚方式有哪些

白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和集会。三月街、绕山林、鱼潭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以及集体劳动等场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过唱调子彼此相识,谈情说爱。在被誉为热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西山地区,青年男女如果不会唱调子,找个对象都十分困难。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算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亲日子。这一天新郎在伙伴们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临出发前,人们把新郎拥进屋里,在一阵锁呐和锣鼓声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红绸子扎的绣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并将绣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紧接着又一阵吹打,将新郎送出大门,让他到女方家去接亲。

新郎到了新娘家门口.吹鼓手们便停止吹打。这时,新郎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三个蜡丸似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向门前的石墩上甩去。随之就听到三声震天动地的巨响。这种蜡丸,原来是自制的土炸弹,是迎亲时用来壮声威的。硝烟弥漫中,迎亲的队伍被迎进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种惜别之情。当锁呐再次吹起时,新娘的哥哥已将新娘背出门外,让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乐队伴奏和迎亲者对新郎新娘的调笑。

迎亲队伍来到男方家门口,新娘还是由哥哥或弟弟背着,快步跑进新房。为什么这样着急呢?因为按照白族的习俗,新娘来到男家时,那些参加婚礼的小孩是最难对付的。他们往往会蜂拥而上。一边朝新娘撤米花,一边争着用手去掐新娘。这是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发火。不过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备。紧急处.她会拿出一把剪刀来自卫。胆小的孩子还真不敢上前。只有这样才能安全进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区,迎亲队伍刚一进门,新郎新娘就像参加百米赛跑似的,争着跑进洞房抢枕头。据说谁先抢到枕头,就预示着将来谁当家。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来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难下咽。在白族语言里,“辣”与“亲”的发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着亲上加亲。新郎新娘共饮辣椒酒,表示亲亲热热。有的地方还将辣椒末撒进火盆里,辣烟四起,呛得人们喘不过起来。新郎信念吃喜面时,也要放很多辣椒。

㈦ 大理白族的婚姻,有什么特别的最好有视频!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进入洞房要由新郎背着,并且吃放了辣椒面的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亲亲热热、白头到老的意思。

剑湖畔的白族婚礼
居住在剑川县湖周围白族人民,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婚礼隆重、热烈,颇有韵味。
白族青年男女成婚,有一定的礼仪和完整的婚礼形式。婚期一般有三天,第一天男方把部分结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筵席送到女方家,以示对新娘的关心;第二天举行婚礼是整个婚期限的高潮;第三天是“回门”,是婚礼的尾声。
举行婚礼这一天,按传统风俗,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上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也必须坐花轿才能出嫁,这种习俗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变。这是由于近年来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娘娶回后,按白族传统的习惯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客”。“拜客”时,按男方事先拟好的“拜客”名单,由新郎新娘对家族中的长靠一一敬拜,不许可有遗漏。之后,新娘要向家人赠送礼物。按风俗,新娘向家人赠送的礼物必须是自己亲手缝绣的枕头和布鞋。在进餐时,新郎新娘要陪亲友来宾进餐。这时候,客人们可以给新婚夫妇出些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堂屋里充满了喝彩声和欢笑声。
傍晚,新郎家再次把全村的老者和长辈请来,喝酒、呷茶、吃喜糖,庭院里谈笑风生,热闹非常。孩子往往也不甘寂寞,找到洞房的空隙处燃起辣椒粉,拼命往里扇烟。于是,随着欢笑声和咳嗽声,洞房里送出一包包糖果、饼干、瓜籽……
“回门”这一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去。到傍晚,夫家又派出小姑子、介绍人接回新娘,这时新娘必须哭着离开娘家。新娘的哭一般按白族妇女特有的哭腔进行,其声凄泣委婉哀怨感人,倾诉了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间的难舍之情。
有趣的是,“回门”这一天,新郎也要邀上十来个亲友一起去女方家,但不同小姑子、介绍人一道同行,也不必去接触新娘。按白族传统风俗,新郎和亲友可以在女方家招待的筵席上藏东西,女方家也故意在餐桌上多放一双筷子让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带一双筷子回去!当新郎等人藏东西的时候,正是新娘家最热闹的时刻。堂屋里巧答暗对,妙趣横生,给婚日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喜庆气氛。亲友等人藏了东西回到男方家后,可以用藏到的东西向新娘兑换一份礼物。这种风俗除给婚日增加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之外,也为新娘今后在新的环境里生活奠定了一个美好的基础。

白族婚礼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古老的风情习俗。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在举行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结婚日)之前,请人搭好彩棚。并在结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演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仙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从早上起便开始摆宴待客,当来宾开始品尝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时,新郎在一个陪郎的陪伴下, 踩着唢呐吹奏起的“龙上天”乐曲,一桌一桌地给客人们敬酒、敬莱,而这敬法要跪着双手托盘把酒、莱(只一盘或一碗 茶)一敬上。迎亲时,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亲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领下,在唢呐声中去迎亲。到了女方家门口唢呐手要用力高声吹奏“蜜蜂过江”、“大摆队伍”、“迎亲调”等内容欢快、热烈的乐曲6次,女方家才由几位年长的男女亲戚数人出来招呼迎新的人进门。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亲的人刚要迈进门,就被女方家的几位老人拦住路,用出几副对子(即楹联)或提几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类的语句,如:“你们从哪里来?”“路上碰见什么?”让媒人或新郎回答,人们把这一习俗叫“路考”。这一问一答不仅要灵机应变,而且还要讲究决,对答如流和有风趣,显得很有学问。若哪一方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常常会引起一阵阵爽朗而又充满喜气、欢乐、愉快的笑声。有的地方迎亲时新郎必去,同样碰到“路考”,人们称 “考姑爷”或“考新郎”。
迎亲的人们进门后,女方家便由4个或6个小男孩逐一给他们敬献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给女家父母、兄嫂、长辈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给煤人小孩披挂一道红彩。这时新嫁娘(新娘)要大声哭起来,人们把这哭称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长辈、女伴,这哭不仅一边哭,而且一边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养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伙伴友谊,长辈的关心爱护,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这时也借哭之机,用调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随迎亲的人出门。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轿或骑马,在欢快、激越的唢响乐曲声中上路。
迎亲的队伍还没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长辈在门口相迎。人们一进门,新媳妇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长辈的簇拥下上楼进行梳妆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时,在楼下从楼梯口到新房的必经处,早已等候着准备指新娘的人们,据说这格新娘的习俗是为了沾喜气而留传下来的。待新娘装扮好,准备入洞房前,只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举着用松明点燃的火把,在人们喜悦欢乐声中,从楼梯口飞步跑向洞房,随之新媳妇在两个伴娘的簇拥下,在人们争相掐新娘的举动和嬉笑声中大步跑进了洞房。 洞房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门上挂有一把筛子,内安有一面镜子,镜子上又安放着一张弓,弓上有并排散开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这些吉祥物是祝贺一对新人今后生活勤劳、勇敢。幸福的象征。新媳妇进洞房后片刻,便开始举行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是在进洞房之前便举行了拜天地、拜父母仪式。有的地方一对新人入洞房时,风趣的是俩人都不约而同地争坐枕头,据说谁先坐到枕头上,今后就谁当家,不过,这只是为风趣增添一分欢乐,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惯。然而,这时不知是谁在那盆暖和又象征兴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发挥了奇效,辣味直呛得新郎、新娘流泪,呛得不时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进进洞房的人们笑声不绝,使洞房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喜气。一阵嬉笑过后,辣味呛过,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亲,永结同心,恩爱白头。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妇由女方长辈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长辈妇女数人相陆在一起吃“细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阵阵欢快的喷呐声中,开始举行“除拜”(即拜亲) 仪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妇拜男方长辈,受她一拜的人都会得到她亲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双,上辈人接过鞋子,多少要给她几元钱或一点礼品。最后由新娘下辈人、邻里小孩一齐拜新娘,每人都会得到一份喜钱或一件礼物。这时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围观的人常常在唢呐声中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使婚礼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炽热的气氛。 待“除拜”结束,年轻人便一齐拥入洞房,一边品尝新媳妇由娘家带来的果品,一边在嬉笑声中开始进行闹洞房的风趣活动。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门,一般都是当天返回,路程远的则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礼结束。

㈧ 浅析大理白族婚俗“不招不嫁”的现实意义

“不招不嫁”这个词在很多大理之外的地方,估计很少听说,特别是汉族地区,在盛行嫁女娶媳的观念之后,“不招不嫁”更是闻所未闻。那么什么是“不招不嫁”? 简单说来“不招不嫁”就是男方未娶,女方未嫁,这个一个嫁和娶之间的中间概念,也就是“两边都照顾”的意思 。

一、白族传统婚俗

白族传统“嫁娶婚”在婚礼前要经过说媒、订婚、下聘礼、备嫁妆等几个环节,婚礼当天要有接媳妇、梳妆、进门等仪式,婚后还要有回门、满七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婚礼当天接新娘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会在中午时分带着他的亲戚朋友去女方家接新娘。离开家之前的新娘会有哭嫁仪式,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新娘出嫁时其亲戚朋友会跟着去送亲,送亲的队伍中会有送粮队即半篓稻谷,意味着从此之后新娘就要与新的家庭成员一起吃住。

到男方家后会有一个进门仪式,即新娘要跨过火盆才能进门,这个仪式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意味着新娘彻底进入夫家,成为对方家庭的一员。这是传统的“嫁娶婚”和“上门婚”的习俗,那么“不招不嫁”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白族“不招不嫁”婚俗

01.“不招不嫁”的释意

“不招不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一方面“不招不嫁”有举办两次婚礼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婚后要负责双方父母的养老。

“不招不嫁”婚俗,男方无需给女方送聘礼,婚礼会在男方家和女方家各举办一次,没有传统的“接媳妇女婿”、“回门”等仪式,同时要照顾双方的父母,都有权利获得双方家庭的财产。但是这种看似两边都好的婚嫁形式却暗含了很多矛盾。

02.“不招不嫁”的潜在矛盾

首先,是孩子的姓氏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嫁娶婚,“不招不嫁”婚中婚后孩子的姓式,会很容易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

“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婚后两人并不完全从属于男方女双方中的任何一家,婚后所生的孩子也同样属于两个家庭。“不招不嫁”意味着“两边都照顾”,也就意味着双方家庭要共同照顾家庭的继嗣 ,这当中就牵扯到最重要的婚后孩子跟着谁姓的问题,这也是“不招不嫁”中最核心的问题。

很多人想出来的办法是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用父母的姓式组成名字。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两家又开始争论谁家的姓放在前面。所以如果婚前孩子跟着谁姓这个问题没有商议好的话,很多家庭就不会先选择结婚,否则婚后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很显然这是一场双方家庭之间的博弈。

其次,是“不招不嫁”婚俗仪式之争 。前面说过选择“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家庭要举行两次婚礼。

婚礼当天“嫁女娶媳”的仪式会被省去,但很多家庭依然想争取婚礼仪式的主动权,都想让对方让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举办婚礼,这难免引起双方家庭的争执。

“不招不嫁”中男方和女方各办一次婚礼,举办婚礼也就难免有先后之分。对于谁家先办婚礼对于部分家庭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如果事先没有商量好,双方家庭很容易会因为谁家先办婚礼而引起争执甚至退婚。

没有送聘礼和未举行“接媳妇”的仪式成为“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的主要标志。 韦斯特马克认为“婚姻礼仪的社会目的在于使男女的结合具有一种公开性 ”。这也是人们对仪式公开方式的看重性的体现,人们担心不恰当的仪式会给亲戚朋友传递错误的价值导向,因为“ 仪式代表了某种日后难以背弃的公开承诺”。 这也成为了双方抢夺仪式主动权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孩子对长辈称谓的博弈 。新婚夫妇有了孩子之后,难免会涉及到对亲戚的称谓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大理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的父母,孩子都统一称为“爷爷”“奶奶”,而没有“外公”“外婆”,或者说来自中国北方的“外公”“外婆”在大理地区并不适用,甚至是被排斥的。尤其是在“不招不嫁”这种婚姻形式中,如果以“外公”“外婆”称呼女方父母,女方家人就会很不高兴,他们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变相将他们疏远的方式。

那么,对男女方父母的称呼孩子该如何区分呢?通过田野调查和笔者经验,一般孩子称呼父亲家的父母称其为,某个地方的爷爷奶奶,比如父亲来自沙坪村,就会称其为沙坪爷爷,沙坪奶奶,母亲家父母的称呼也同理。同时男女双方“交表兄弟姐妹称谓趋于一致”,通过亲属称谓的改变来凸显双方家庭的平等。

三、对白族“不招不嫁”婚俗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招不嫁”的婚俗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族人所接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婚俗形式的出现?

01.人口数量的减少

相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家五六个孩子的情况,到八零九零再往后的一代,一家基本都是两个孩子,很少一部分夫妇会生育三个孩子,偶尔也有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家庭人口的骤减,意味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让以人口为主要优势的大理富足地区,开始想要想办法留住子女。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通婚圈的扩大,这使得不管是通过血亲还是姻亲缔结的亲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亲属之间不再是一个经常往来互助的关系网络,更多只是停留在一种象征意义上的亲属。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血缘和地缘高度重合的乡土社会开始裂变,“不招不嫁”的婚俗随之产生。

02.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地位的上升,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开始不断增强 ,特别是在白族这种“以母为大”的社会结构之中。无论是白族的创世神话,还是女性生殖崇拜,亦或是白语“当家母”一词,都说明了妇女在大理的“半边天”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家庭观念和性别观念的变化。年轻女儿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多,对父母的关心也比男性更为细腻。

中年女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参与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女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自我的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逐渐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招不嫁”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以父系社会为主导,即父权制、从夫居、父系继嗣的结构的一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通过“不招不嫁”的缔结,我们可以看到从婚姻仪式到婚后孩子的姓氏选择中,“不招不嫁”不断的彰显着“两边照顾”的性质,双方家庭之间的不断博弃与协商最终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当代家庭中,女儿与娘家的关系与传统相比日益密切, 女儿不再是被娘家“拨出去的水”,而是“永远是父母的女儿” 。

阅读全文

与白族人的婚姻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大学2018应用经济学包括哪些专业 浏览:801
做慈善事业为什么不讨人好 浏览:68
山药怎么吃最健康 浏览:728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浏览:790
男人事业不顺的时候怎么相处 浏览:49
涂磊事业负债多少 浏览:138
辽宁沿海经济带包含哪些城市 浏览:57
如何描写家的故事 浏览:724
从哪里冒出的美女 浏览:177
外遇对婚姻有什么影响 浏览:683
有什么编织故事 浏览:159
黄石为什么美女多 浏览:972
一般幸福坐骑的游戏都有哪些 浏览:597
爱情何足挂齿是什么意思 浏览:428
插排式爱情什么意思 浏览:751
爱情相思多少钱 浏览:71
私人事业单位有哪些 浏览:704
商周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281
属鸡和鼠鼠的婚姻如何 浏览:412
美女做煎饼月薪多少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