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最美公主,经历了三朝两次出嫁,她有着怎样的传奇
这个清朝最美公主说的是爱新觉罗•阿图,父亲是皇太极,她的母亲是孝庄皇后。她也是清朝最美的公主,是白富美的典型代表。但是古代女子不管是天之骄女还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婚姻从来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特别是生在深宫里的女子,一般都是政治联姻的多。
第二任丈夫色布腾过世后,阿图就没再嫁人了。又过了几年,孝庄皇后身体不适,染上疾病,又想念自己的女儿。于是康熙帝就派人到巴林部落把阿图接回到北京。最后经历了三个朝代,两次出嫁的阿图,69岁的时候在北京病逝。
⑵ 同为科尔沁女子,大玉儿、海兰珠、哲哲的命运分别如何
同为科尔沁女子,我认为她们三个的命运都不好。哲哲一生没有得到情爱,大玉儿也是有一段感情纠葛,海兰珠更是英年早逝。
这段历史还要从清朝未入关说起,当时执政的仍然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这三个女子纠缠一生的正是他的皇八子皇太极。三人均是皇太极的妃子,哲哲和大玉儿在皇太极还未登基继位时就嫁给了他,海兰珠则是在他登基后册封为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都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海兰珠应该是比较幸运一点的,科尔沁部落将她送给皇太极后,皇太极对她很是宠爱。两人好像一对刚刚遁入爱河的情侣一样,后来更是生下一子,可惜这个孩子没多久便夭折了,海兰珠更是英年早逝。
⑶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的各种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13岁的她,随同姑母一起嫁给了后金贝勒皇太极。婚后生育了3女1男(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和顺治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建五宫,封其为永福宫庄妃。皇他太极死后,因是顺治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为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是赞襄内政的好帮手,为皇太极所倚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的“兴国太后”。
关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一说,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当时是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时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是可信。但是,多尔衮在顺治五年(1648),就已经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了。
后人及野史据此产生“太后下嫁”的猜测,主要有五方面的理由:
一、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三十二岁,顺治才年仅六岁。在当时,多尔衮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都被多尔衮搬到自己的睿亲王府里,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可能被他废掉。人们认为,孝庄文皇后出于为了保住儿子皇位的考虑,委身屈尊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
二、满族旧俗
旧时满州有一种习俗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继母;兄长死了,弟弟继承兄长的一切财产,同时也要续娶嫂子。因此,当时正值盛年的孝庄文皇后与壮年的多尔衮结合,也是符合满族老理的。
三、“皇父”称谓
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父亲的身份自居,称号由“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人们认为,这种称谓的变化,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才有可能产生,是标志着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四、风水墙
按清早期的丧葬制度,皇后、妃嫔死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但是,孝庄文皇后死后不但没有与沈阳昭陵的皇太极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人们据此猜测,是因为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无颜与丈夫相见于地下;同时,又因她给皇家丢了脸面,因此把她葬在风水墙外,罚她给后世子孙看大门。
五、“太后下嫁诏”
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在《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写道,他的父亲刘启瑞在宣统元年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文库档案时,竟然见到了顺治时的“太后下嫁诏”。
也有人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为信。近代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就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针对太后下嫁说的种种根据,逐一给予了驳斥。
首先,《建夷宫词》的作者张煌言的身份是故明之臣,本身就对清庭怀有恨意,所作的诗句中有诽谤侮辱之词,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谓的“敌对者之词不可信”。
其次,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君王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孝庄文皇后自己还曾认传教士汤若望为“码法”(满语的父亲),因此不足为凭。
再次,孝庄文皇后不去昭陵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孝庄文皇后死时,皇太极已死去多年,按照古代“卑不动尊”的礼俗,她是不能因为自己,再去惊扰已封土多年的丈夫的。而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后,第二个皇后不与丈夫合葬也是有古礼可察的。
第四,孝庄文皇后之所以葬在东陵的风水墙外。是因为,她临终留有遗言,因与儿孙感情深厚,希望死后也能常伴在儿孙身旁。但是东陵的主陵是她的儿子顺治,陵区里的其他任何一个位置,都是由顺治陵衍生出来的,只能埋葬顺治的后世子孙。这样,把孝庄文皇后葬在陵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合适的。因此,才葬在了东陵的风水墙外,陵号取“昭西陵”,说明她是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系统的,而不是清东陵系统中的。同时,从北京方向去祭祖,首先到的也是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这也是符合祭祖顺序的.
第五,如果是名正言顺的成婚大典,宫廷的起居注是应该有记载的.既然是符合满族旧俗的,就没有什么可值得隐瞒的.像《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就对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作了记录。
最后,就是那份被提到的“太后下嫁诏”。除了刘文兴说他的父亲刘启瑞见过,至今,在任何文献中都没有人找到相关的记录。严肃的史学家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不会以野史和传闻为根据,而在正史里又找不记载,因此,“太后下嫁”说是不足为信的。
最后,建议楼主如果对清史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正说清朝十二帝》、《正说清朝十二后》、《正说清朝十二臣》和《正说清朝十二王》这些“正说”系列的史书。里面对清宫的各种疑案,都从史实出发,给出了详细的解说。
⑷ 姑姑和侄女都先后嫁给了皇太极,最后这两个女人的结局如何
自古以来皇帝的后宫就是佳丽三千,里面也经常上演各种宫斗大戏,从中国帝王时代开始,各色女人也在历史上扮演着各种角色。上古时期就有娥皇女英两姐妹共侍一夫,而清朝时期也有姑姑和侄女共侍一夫。她们分别是姑姑哲哲和侄女布木布泰,她们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贵族女人,虽然姑侄俩人都嫁给了那个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皇太极,但是结局却是不同,姑姑哲哲在冰冷的后宫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侄女布木布泰母凭子贵,成为了万人之上的掌权太后。
海兰珠长相很美,进宫后就很得皇太极喜爱,也很快怀孕并且生了男孩,但是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而她也因为失子之痛几年后便去世了。布木布泰也在海兰珠孩子夭折的时候生下了儿子顺治,但是皇太极当时只顾着失子之痛的海兰珠,并没有关注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后来皇太极也在两年后因为思念过度去世。皇太极死后,布木布泰的儿子顺治登位,因为儿子还小,很多事情只能布木布泰亲自处理,于是她便成了坐拥天下的太后。
⑸ 孝庄太后下嫁之谜,七大佐证,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古代有严肃的封建等级制度,地位较高女子嫁给地位低于其的男子,称为下嫁,女人自然当属皇帝的女儿最高贵,所以无论嫁于谁都属下嫁,那么为何曾辐助三朝的太后还会有下嫁之说呢?
孝庄太后本名为“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布木布泰蒙语意思为“从天而降的贵人”,“博尔济吉特”是满文译法其在蒙语里为“孛儿只斤”,此姓氏看似平凡,实则极不寻常,在欧亚大陆建立王朝,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的成吉思汗其本名就是“孛儿只斤·铁木真”,而“布木布泰”也一生也颇具神奇色彩,十三入盛京,嫁给了努尔哈赤(清太祖)的儿子皇太极,也就是努尔哈赤之后的第二任君王,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
皇太极为拉拢蒙古科尔沁部落先后共娶了科尔沁部落三个博尔济吉特女子,分别是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皇后)、布木布泰(庄妃)布木布泰的姐姐(宸妃),其中布尔布泰是三人中最不得宠的,但最后其儿子福临却继承皇位成为了皇上,民间传言说福临为布尔布泰同多尔衮所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辅佐福临当了皇上(福临并不是最佳继位者,也并非长子,后文将会详细讲解),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就讲到两人私通杀了皇帝,好几部影视剧更是将孝庄太后和多尔衮这段盛京城的“传奇爱恋”反复上演,给大众留下了颇深的记忆。
未葬昭陵
孝庄太后死后并未下葬昭陵,清史考证,清东陵所有别葬诸后,都葬于风水墙内,而独有孝庄太后葬于风水墙之外,且此前一直在“暂安殿”存放约40年,直到雍正年间才下葬,且雍正帝也并未亲自主持,为此有人猜测,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死后无颜面面对皇太极而不愿合葬,又或者是因为其下嫁让儿孙觉得颜面尽失不愿让其与皇太极合葬,难道真的是由于上诉两个原因才未合葬吗?
当然这也都是猜测,事实上不合葬之说是有文献记载的,《清史稿》有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此时已是太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已病入膏肓,临终前对孙子康熙说‘太宗逝去安葬已久,不能因为来改动,况且我心中不舍恋你们父子,当于安葬在离你们近些的地方,我心中就无憾了’。”
关于孝庄太后不愿合葬,除了下嫁之说的解释外,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死后已有孝端太后与其合葬,况且皇太极生前起初对孝庄宠爱,但海兰珠进宫后便只对其专宠了,也许孝庄是心有不甘后者是心有怨恨,这些我们都已无从得知。
为保护皇位,委屈下嫁?
皇太极死后,关于皇位继承,福临并不是最佳选择,而是大皇子豪格肃亲王,豪格27岁就凭军功晋封到和硕肃亲王同等级别,并掌工部,与多尔衮实力相当。《清史稿》有记: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孝庄文皇后生了世祖福临,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氏生第八子,懿靖大贵妃阿巴海博尔济吉特氏生襄亲王穆博果尔,元妃纽祜禄氏生洛博会,继妃乌拉那拉氏生肃亲王豪格、洛格,侧妃叶赫那拉氏生承泽郡王硕赛,颜扎氏生叶布舒辅国公,此后还有镇国公高赛与镇国将军韬塞二子。洛格、洛博和八皇子(宸妃所怀,早夭),都早逝,并无封号。”
由此看来皇位的人选就只剩豪格、福临、叶布舒(17岁)、硕赛(16岁)高赛(7岁)常舒(7岁) ,无论怎样排列,皇位的继承都不会是福临,世人因此认为,孝庄太后为保儿王位而选择下嫁,事实上王位的选择是由议政王大臣商议决定的。
《清宫稿·索尼传》中记载:
“先帝这么多儿子,必要选其中一个,他不是不知道。到了晚上,图赖叫来索尼,告诉他是时候定皇子了,黎明,两黄旗大臣们商量好,聚集于大清门前,两旗的士兵拿着弓箭,包围了正个宫殿,到崇政殿。诸王大臣东西分两面列坐,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登基称帝,睿亲王有些许犹豫,豫亲王说“否则,那就立我。我名字在太祖遗诏的选择中。”睿亲王曰:“肃王也在其中,不单单是你。”豫亲王又说:“那就立礼亲王。”礼亲王曰:如果立睿亲王为王,才我国之福啊。如果不是,应立皇子。我老了,怎能胜任呢?“乃定义奉世祖即位。”
豪格与多尔衮在能力上都是绝佳的选择,但是因为关于王位继承豪格同多尔衮各自成为两派而争锋相对,无论选谁都会造成王室血争的局面,为此只能选择出一个第三者,所以福临继位,而关于保皇位而下嫁,也不一定就是事实,《清宫悬案》一书中提到按照清初八旗制度,孝庄太后继承皇太极的“两黄旗”遗产,而若是她下嫁多尔衮,依礼制则不能拥有两黄旗身份,因为摄政王妃是没有资格拥有两黄旗的,如此这般,那岂不是更加不能同多尔衮抗衡,多尔衮若想登上皇位可就容易多了。
论证如此种种,可得知这位历经三朝的倾城女子绝不是平凡的池中之物,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并不足以评定其传奇一生,这位精通权术的美貌妃子的婚姻状况到底如何,千百年来,终究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⑹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过得幸福吗
海兰珠以26岁的高龄,嫁给了皇太极。婚后,宠冠六宫,十分幸福。为什么说海兰珠婚后十分幸福呢?
海兰珠比妹妹布木布泰晚进宫,可是地位却比妹妹高。
海兰珠比妹妹大4岁。妹妹布木布泰13岁嫁给皇太极,被封为侧福晋。9年后,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
海兰珠一来,就力压妹妹布木布泰和娜木钟、巴特玛璪,不仅独宠后宫,而且成为仅次于大福晋的侧福晋。位居后宫第二位。皇太极登基后,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宸妃,赐居“关雎宫”。
皇太极频繁地祭奠海兰珠,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以此来表达对海兰珠的爱与无穷无尽的思念。
为了海兰珠薨逝,皇太极连元旦大贺都免了“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皇太极痛苦不已,他悲痛欲绝,每当想起海兰珠都泪如雨下。
皇太极自己不宴饮,不娱乐,也禁止王公大臣宴饮。据史料记载,在海兰珠的丧期内私自作乐的人,有数十人被罚。其中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扎哈纳差点被夺去王爵和公爵;其余人,有的被没收家产、有的被罚银、有的被鞭笞、有的被贯耳鼻。
从此以后,皇太极的精神和肉体,迅速萎靡不振,他没再带兵打仗。2年后,皇太极追随海兰珠而去。
在封建社会,在帝王之家,海兰珠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厚爱,实在是幸福不过的事情了。她是最幸福的后宫妃子。
⑺ 布木布泰十三岁就嫁给了皇太极
这个你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在清早期的时候,普通人的寿命也就是40多岁,能活到60岁,那都已经是很稀少的了,而现在,人的寿命基本上能达到70到80岁,比过去的岁数翻了一番,所以说,布木布泰13岁的时候,你算算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岁?而且古代人结婚那么早,也是跟他的寿命短有关系,恶性循环了,寿命越短,越想着早早的生孩子,越早早的生孩子,对身体的损伤越大,所以说不木不泰13岁嫁给皇太极,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