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秦晋良缘的意思
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望采纳,谢谢)
2. 历史上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究竟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秦晋之好,实则是政治联姻,跟欧洲王室们互相联姻,却又打得不可开交,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目前文献中可见的第一次秦晋联姻发生在春秋中期,晋献公与齐姜所圣的女儿、申生的同胞姐姐伯姬与秦穆公任好缔结了婚姻。
二者的联姻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这与秦献公制定的对外政策有关。自叔虞封唐以来,晋国最初不过是个“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曲沃代翼后,晋国的小宗获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对内实行“尽杀群公子”的无公族制度,对外开始征伐周边同姓小国,开疆扩土。
秦晋之好,不过是两国寻求共同利益组建的同盟手段之一,随着利益的分歧,当事人有可能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而且,秦晋联姻确实一度影响了两国的政治局势,发挥其特有的政治辅助功能,但它却无法摆脱其局限性而左右政治局势。随着争霸战争的发展,秦晋两国都会抛弃彼此的恩惠及姻亲,来捍卫其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3. 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秦晋之好背后有什么暗流涌动
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是指两家几代联姻,寓意着有两家关系极为亲密。然而真正的秦晋之好是这个样子吗?秦国与晋国几代联姻不假,但这种政治联姻只是表面现象,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使联姻成为阴谋,其实充满了战争与算计。
4. 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产生在什么时候结果是什么呢
秦晋之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着名的典故,那大家知道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秦晋之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及它出现的时间。
在此之后,秦晋之好就成了一个历史典故,秦晋联姻也被传为千古美谈。
5. 历史上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秦晋之美是一个中国成语和历史典故,意思是春秋时期,秦晋一代以上的人结婚。两个家庭之间的婚姻。春秋时期,为了与中原建立友好关系,秦国的牟公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国公子重耳在秦母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国君,成为“春秋五帝”中的晋文公。
因此,晋国的大臣冼振认为秦国是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潜在敌人。【今朝】为了挫败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国决定向秦国复仇,发动了孝伐。据《春秋》、《史记》等文献记载,晋军与姜戎埋伏在萧山(今河南陕西县东),将秦军全部歼灭。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孝伐曾被用来破坏秦晋国的同盟关系。小战之后,两国进行了多次直接的较量。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秦国从支持晋国转变为与楚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