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离婚意味着婚姻的解体,是一种不良现象
婚姻只要是依法结婚合法离婚,没什么好与不好,也不是什么不良现象,人的解放自然包括婚姻的解放,如果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是更不道德的事。
②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夫一妻这种婚姻制度会不会解体呢
个人觉得难说。要看文明能发展到哪一步。
婚姻法有一部分是保护女性权益。为什么保护?还不是女性大多情况属于弱者。大部分家庭都是女主内,一夫多妻容易伤害她们的权益。
如果文明进步到男女真正平等,生育之类的问题不再影响女性工作,女性有了话语权,不再是弱势群体,那时候同居可能就大于结婚。就像现在的法国,婚姻限制不再是问题,因为愿意结婚约束自己的人少了。
这时候几夫几妻哪是问题,人们都不在意结婚了。自由恋爱想怎么样都行。
③ 婚姻的起源与演变
婚姻的演变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代。
2、群婚制。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从最初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进为各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势,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
3、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总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它应涵盖以下三层含义:
1、以男女两性结合为基础;
2、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3、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它应包括各种合法婚姻和违法婚姻,能将其与婚前行为、纳妾、姘居、非婚同居等现象区分开来,而应避免和结婚、婚姻关系等法学念混为一谈。
④ 婚姻制度为什么会消亡或者说解体,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要求结婚
只要人类社会还是一个有序的整体那么婚姻制度就一定不会消亡
原因很简单,婚姻的主体是契约,是两个家庭为了最大优化资源签订的契约,是增加利益团体数量的一种方法。虽然结婚被看成个体行为其实不完全是,结婚双方考虑的东西很多,但更多的是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出优秀的第二代(创造劳动力)。婚姻制度做为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环节,国家(如果这个主体还存在的话)是不会轻易的取消婚姻制度的。它只会根据人口的男女比例调整细节(比如男多女少就一夫一妻,女多男少就允许一夫一妻多妾制)
⑤ 情人说土崩瓦解是啥意思
情人的意思是想跟你断绝关系,一切都结束了。心碎了回不到原来了。
⑥ 为什么李银河说婚姻制度最终消亡
在李银河老师的演讲中,她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法国已经有30%的人选择不婚。截至到2015年8月,美国人16岁以上的人群,50.2%是单身。2016年国家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的人数已经接近2亿。最终,李银河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震撼的观点:婚姻制度终将消亡。
不可否认,这个题目存在夸张表达的成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进入婚姻?婚姻制度是否存在消亡的可能性?
01 人的感情是流动的,婚姻要求人从一而终
02 人类寿命延长,爱情有效期难以覆盖人类寿命
03 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04 性的目的改变了
05 婚姻制度消亡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婚姻是我们想不到更好的维持稳定之前仅有的办法。如果婚姻走向消亡,有没有其他的形式可以替代呢?
⑦ 婚姻制度终究会解体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所能确定的是,婚姻对于性和繁殖的控制历史只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的,并不长,其文化上伟光正的垄断地位也在这个时代走了下坡路。由于女性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再一次进入强势期,单身母亲数量激增,婚姻与生育的联系不再紧密,性、恋、婚、生呈现互相独立化的趋势。可以预期,婚姻制度仍然会为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的遗传延续保驾护航,但由于社会进化出了更多从生物学、经济学到社会学以及各种知识技术遗传的方式方法,比如弃婴岛、孤儿院、基金会、遗产税、文化产权制度、网络学术机关等等等,如同新物种推翻旧物种的生态统治,婚姻制度的美学面纱可能也要飘下了
顺带的,请不要过度仇视体制,体制不是一堵墙,体制也是社会利益网络的体现,而社会利益网络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你仇视的不是体制,而是包括自身在内的人际网络。要改变什么的话,从自己开始
⑧ 民国时期中国的婚姻有何变化
民国时期是指1912(民国元年)—1949年,这段时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结束、民国建立,政治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社会经济相应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些冲击着城市传统社会结构,传统婚姻制度也受到挑战并开始出现了变动。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从而揭示民国社会的变迁。
在经历了清末维新、辛亥革命到民国成立等长期社会演变之后,民国社会恰好处在“破坏告成,建设伊始”的时间段。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婚姻是附于家庭的,婚姻纯粹是为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因此,婚姻带有宗族主义色彩。包办买卖婚姻,男女毫无婚姻自由。按照封建礼法的规定,婚姻缔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①主婚权操与父母、祖父母等尊长手中,实际上是由男性家长行使的。青年男女结婚之前很多都没有见过面,结婚之后才开始培养感情。有的夫妻之间长年累月没有产生感情,却也因为受到封建但由于受封家长制、孝道等伦理观念的支配,两千年来人们无法摆脱而只能牺牲自我,以维系家族,根本不可能期待从婚姻中得到爱和快乐。这是一种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和家族利益的婚姻制度,它和传统封建家庭制度共同维护着宗法一体化的封建统治。
此时的婚姻是公开的一夫一妻制、男尊女卑、实行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此时的婚姻弊端重重,使青年男女没有婚姻的自由,更谈不上自由恋爱。
人类自古至今,所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社会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②
中国传统的家庭与中国的小农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到了19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展。人们离开土地,进入工厂,经济开始独立,使青年男女脱离了父母的支配,此时人们之间的接触,为自由恋爱提供了条件。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是青年男女更为独立,使婚姻的变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宗族理论思想的束缚也是一方面。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专制政体崩解,传统社会关系开始松动,旧式婚姻家庭制度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民国新法律的制定,加速了传统婚姻制度的解体。新《民法》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离婚自由,传统婚姻制度正逐步失却以往的政治基础与法律保障。这给了传统婚姻制度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外此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不仅提出了“婚姻自由”的口号,而且提出了“废除婚制”、“婚姻革命”的主张;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纳妾制受到猛烈批判,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婚姻日益自由,包办婚姻逐渐减少,自主婚姻增多,离婚更加自由,离婚案件增多。
这段时间又有许多青年奋起开始思想大解放。梁启超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③谭嗣同则以自己的婚姻生活实践一夫一妻制原则。二十世纪留学生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他们有西方社会生活体验,更加痛恨传统婚姻制度,对其批判更为彻底。1920年,上海《民国日报》曾开展“关于废除婚制问题”讨论,不少人主张废除婚姻制度,我们要有“自由的人格”,而“自由结婚,是一种彼此相互专利的结婚,是不合于‘自由的人格’的,所以我们要反对之。”④无政府主义者易家钺曾借“社会主义”的标签攻击一夫一妻制,鼓吹“无家”、“无婚姻”;⑤还有一些人把“爱情自由”与“通奸自由”、“性的解放”、“肉欲的解放”混为一谈,造成旧道德的否定与道德的虚无主义之间的混沌与朦胧。1926年自命激进的长虹发表《论杂交》一文,否认一切婚姻制度,侈谈“性”自由。⑥这些过于激进的改革主张否定了一切社会伦理道德,缺乏足够的现实感和严密的科学性,无法正确指导婚姻变革。
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纳妾制度,使女性的地位处于被掌控的地位,女性永远只能听从男性的指挥。在爱情上,由于丈夫的多妻,使的这些妻也好妾也罢,都得不到一份唯一的真爱。即使有爱,也不能使唯一的专属与自己,这是对女性爱情的不公平和践踏。多少妻妾,为了争宠,发生明争暗斗,搞得家庭生活不和睦,有的家庭甚至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些负面影响不在少数。
民国建立后社会舆论和妇女团体均发出强烈呼吁,“禁止蓄婢纳妾”,“纳妾者以重婚罪论”坚决要求取消一夫多妻制,传统婚姻的一夫多妻制遭到社会的普遍反对。此时的妇女也不再永远处于受压迫地位,他们会为自己的权利而战。妇女已经开绐觉醒,她们已向不平等的一夫多妻制发起冲击,畸形的婚姻形态正受到人们的挑战。社会上的婚姻也开始提倡一夫一妻制度,使得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家庭和睦。同时,这种观念也受到了社会的支持。这样更加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感情的牢固。
同样,这一时期,父母对儿女婚姻的主动权渐渐消失。离开土地,进入工厂;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等等,以及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的传入,使得青年的经济地位独立了,不再要依靠家里的支持,能够主导自己的一切。与此同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种种条件,使得青年开始交流频繁。男女结婚不再建立在相亲或者父母的要求,青年男女之间又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结婚的基础从互不相识,到此时的自由恋爱,相爱而结为夫妇。父母的强求也减少,婚姻的自主权增强。家庭的成立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同时也是为了维系爱情,因此,夫妻关系也日趋平等,传统婚姻中夫为妻纲的观念已在淡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正常的夫妻爱情生活,夫妻感情日臻浓厚。
传统婚姻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侍奉父母,而民国时期的青年男女的婚姻目的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的知识青年更多是我了浪漫,希望彼此一起生活,走过人生的日子。与此同时,离婚率也提高了。这时男女双方不再为了家族、为了礼教等束缚自己。男女双方认为没有感情或者失去了在一起生活的意义,就会选择和平地离婚。这也是一种告别彼此痛苦的方法。
在这个社会变迁的时期,婚姻制度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来说,从婚姻制度的变迁折射出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一时期,人们在思想、生活习惯、处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姻变革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家长制和男尊女卑、妇女节烈等传统纲常伦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间接导致传统统治基础的初步削弱与分解,推助了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⑨ 你如何理解“婚姻制度”即将消亡这个观点
最近她在参加国内某论坛时表示:"从爱的形式上看,未来的爱情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挣脱婚姻制度的束缚,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这一大胆犀利的观点,引发了公众热议,知乎和豆瓣上,大家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可见这个命题多么受人欢迎。
存在了几千年的婚姻制度,起源于原始时代。在父系社会时期得到了固化,因为男性是社会主体,对社会资源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所以,私有制也伴随着婚姻形式而产生,并产生了后来的一夫多妻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崛起,逐渐演变到今天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守的一夫一妻制。
三是爱情和婚姻并不是同一本质的物质。爱情是激情状态,婚姻是平淡日常生活,二者很难和谐一致。大部分的爱情只有变成亲情,才能与婚姻和谐一致。人性却是不断的寻求感情上的激越和浪漫的,这一点无论男女天性使然,于是出现了婚外恋,出轨等婚姻的副产品。
当婚姻的功能不像以往那样强大的时候,婚姻也就不再像以往那么受欢迎。所以,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我们以契约精神为主题的婚姻形式,还真的有可能消失啊,你说呢?
⑩ 离婚意味着婚姻的解体,是一种不良现象,说明理由
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两个人一旦决定了结婚,就应该对,这段婚姻负责任,而不是轻易的就离婚,所以离婚是一种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