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困住一个女人的为什么不是年龄和身份
1、做媒体编辑,免不了四处约稿,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我找到了小姨妈。在我记忆里,小姨妈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是小时候看她画的画写的字,灵动美好,她曾是我崇拜的对象。当我跟小姨妈说可以写写东西,发给我,我能帮她找到渠道发表,还能赚到业余稿费的时候,她却一脸吃惊:“哎呀,我那时候都是随便写写,哪里能拿得上台面?现在天天带孩子,哪里有时间写东西?”我一时语塞。现在的小姨妈,早已不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没有了当年衣袂飘飘的秀美,结婚后,她不再摄影,不再画画,写文字也很少。主妇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她慢慢地开始抱怨生活。孩子不懂事,她开始发火;老公不如她的意,她开始埋怨;兄弟姐妹之间的人情交往,也常常让她心累。我才明白,现在的她,连同她的年龄和容颜一起老去的,还有她曾经一颗诗意的心。女人,难道困住你的,真的是你逐渐老去的年龄,还有你自认为很平凡的身份吗?
困住一个女人的,从不是年龄和身份,只有你自己的那一颗,会不会变老的心。
暖心治愈每一天 微信公众号【卡娃微卡】ID:kawa01
‘贰’ 老干妈的创始人是谁﹖老干爹的创始人是谁﹖
老干妈的创始人是:陶华碧
老干爹特点是什么: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以辣椒为主要原料、专业生产调味品的食品加工企业。先后开发出“风味豆豉、辣三丁、油辣椒、鲜剁椒”等二十多个辣椒调味品系列,产品投放市场至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俊仁牌”老干爹辣椒品,由于辣味适度,美味可口,餐餐不离有着“辣得起、放不下”的美称。
老干爹的来历:至于老干爹,前身是贵阳流花饭店。据“老干爹”总经理邓承俐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其中一位老师傅常被顾客称为‘老干爹’因此而得名。
‘叁’ “老干妈”陶华碧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的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
据《世界商业评论》报道,创造这个新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今年已经51岁了。说出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陶华碧就是打工者们几乎天天必吃的“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生产这种食菜的大企业的董事长。
‘肆’ 老干妈的创始背景
陶华碧原是核工业部206地质队的一名普通家属,后来丈夫不幸去世,给她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生活,她毅然挑起了养育孩子的重任,在地质队所在地的龙洞堡街上靠卖凉粉、米豆腐维持生计。
当时,邻近的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校的许多学生因陶华碧女士为人厚道、待人热情,待学生好而经常光顾她的摊点,其中有一位叫欧阳梓刚的学生因家境不好,成天调皮捣蛋、打架斗殴,陶华碧像母亲一般地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得知他家境贫困时又对他予以资助,打消了他一度辍学的念头并一直助他完成了学业。
当时的欧阳梓刚非常感激敬爱的陶华碧,将她视为自己的母亲,于是尊称陶华碧女士为“老干妈”,技校的其他学生也都随之喊起了“老干妈”,于是“老干妈”这称谓不径而传,连周围的许多群众也亲切地称陶华碧为老干妈了。
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赢得顾客,她冥思苦想,琢磨出了别人没有的独到的"绝点子":别人不过是加点胡椒、味精、酱油和小葱什么的,她特地制作了专门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
这个点子一实施,生意果然十分兴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备麻辣酱,顾客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走了。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
机敏的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掏钱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她不禁喜上眉梢: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不如专卖麻辣酱!
1996年7月,陶华碧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她当上老板后,知道管好工厂要靠管理,可她大字不识一个,怎么管呢?一番苦思冥想后,她认准了一个"管理绝招",那就是:我苦活累活都亲自干,工人们就能跟着干,还怕搞不好?
风风火火的陶华碧这么说,就这么干,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陶华碧就亲自动手,她一手挥着一把菜刀,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
"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累得患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她当老板的都这么拼命苦干,工人们还会惜力吗?
可是,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又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
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结果,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很快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根。这时,精明的陶华碧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了公司!
资料拓展
经营理念
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针
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持续改进。
环境方针
节能降耗、预防污染、绿色企业、清洁生产、遵纪守法、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共同成长。
公司理念
"创民族品牌,立千秋大业","诚信经营,质量第一"
内外有别
"你说老干妈卖到多少个国家?我也不晓得卖到了多少个国家,我只能告诉你,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陶华碧豪气地回答。
"网传老干妈在国外的价格是国内的好几倍,请问是真的吗?"
"国内确实便宜得多。"老干妈说,但她对价格上到底差多少,却不愿意回应。"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老干妈陶华碧右手一挥,气定神闲。
参考资料
老干妈的网络
‘伍’ 老干妈是哪年成立的
老干妈是1984年成立的。
1996年量产后,迅速成为中国的热点。老干妈是中国最大的辣椒生产商。主要生产调味豆豉、调味鸡油椒、麻辣蔬菜、调味腐乳等20多个系列产品。
在大多数国外购物网站上,老干妈被直接翻译成“老干妈”和“教母”。2012年7月,美国一家奢侈品电子商务公司gilt将老教母视为高贵的调味品,以11.95美元(约合7.74英镑,约合人民币79.1元)的价格抢购了两瓶。
老干妈的创始人介绍:
一位农村妇女一天没上学,只能写自己的名字,短短6年时间,就创办了一家资产13亿元的企业。
创造这个真实童话的农村妇女叫陶华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说到她的“老干妈辣酱”,大家都知道。陶华碧是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老干妈
‘陆’ 董明珠和老干妈都是没春年结婚的吗
董明珠喝老干妈并不是没去年结婚的,这是属于他们私人的问题。
‘柒’ 74岁的老干妈陶华碧可能要退休了,你觉得为何老干妈吃的人在减少
老干妈一直是和很多人的最爱。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已经74岁了。他个人也在很多场合表明了想要退休的想法。虽然说老干妈还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调味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口味的改变。吃老干妈的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下降。毕竟人们也有味觉的疲劳。
吃老干妈的人在减少。首先是因为人们口味的变化。数字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口味喜好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说吃老干妈的人减少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其次,人们的味觉疲劳。虽然是老干妈是很多人喜欢的调味酱,但是吃的多了,吃的时间长了也难免出现味觉的疲劳。这样很多人就像放一个口味,吃老干妈的人也就必然少了;最后,市场竞争激烈。现在在市场上调味酱的品类和品牌非常的丰富,这个行业的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下,吃老干妈的人减少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竞争积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市场上像老干妈一样的调味酱的种类和品牌越来越多,老干妈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老干妈出现吃的人少的情况也是必然的。
你觉得老干妈好吃吗?
‘捌’ 老干妈创始人简介 他是什么身份
1、陶华碧,女,汉族,1947年1月出生贵州省,籍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老干妈麻辣酱创始人。1947年1月,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
2、现任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贵阳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贵阳市南明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贵阳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3、2018年10月,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2019年8月29日,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玖’ 老干妈的发展历史
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陶华碧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丈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凉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公干院的大门外侧,开了个专卖凉粉和冷面的“实惠饭店”。“说是个餐馆,其实就是她用捡来的半截砖和油毛毡、石棉瓦搭起的‘路边摊’而已,餐厅的背墙就是公干院的围墙。”当时餐馆的老主顾韩先生20年后对这个餐馆的记忆依旧清晰。
陶华碧做的米豆腐价低量足,吸引了附近几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常常光顾。久而久之,就有不少学生因为无钱付账,赊欠了很多饭钱。陶华碧通过了解,对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所欠的饭钱,一律销账。“我的印象是她只要碰上钱不够的学生,分量不仅没减反还额外多些。”韩先生回忆道。
在“实惠饭店”,陶华碧用自己做的豆豉麻辣酱拌凉粉,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要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有一天中午,陶华碧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走了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每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陶华碧找到了这些餐厅生意红火的共同原因――都在使用她的麻辣酱。
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渐增多,他们成了“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陶华碧近乎本能的商业智慧第一次发挥出来,她开始向司机免费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这些赠品大受欢迎。
货车司机们的口头传播显然是最佳广告形式,“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在贵阳不胫而走,很多人甚至就是为了尝一尝她的辣椒酱,专程从市区开车来公干院大门外的“实惠饭店”购买。
对于这些慕名登门而来的客人,陶华碧都是半卖半送,但渐渐地来的人实在太多了,她感觉到“送不起了”。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米豆腐和凉粉没有了,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
尽管调整了产品结构,但小店的辣椒酱产量依旧供不应求。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开始游说陶华碧,放弃餐馆经营,办厂专门生产辣椒酱,但被陶华碧干脆地拒绝了。
陶华碧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小店关了,那这些穷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每次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都是这样说,让人根本接不下去话,而且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时任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廖正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让陶华碧办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受其照顾的学生都参与到游说“干妈”的行动中。1996年8月,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刚刚成立的辣酱加工厂,是一个只有40名员工的简陋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全部工艺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老干妈”员工回忆说,当时捣麻椒、切辣椒是谁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手工操作中溅起的飞沫会把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陶华碧就自己动手,她一手握一把菜刀,两把刀抡起来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年轻娃娃吃点苦怕啥。”
(9)老干妈创始人的婚姻如何扩展阅读:
一开始,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都不肯接受这瓶名不见经传的辣椒酱,陶华碧跟商家协商将辣椒酱摆在商店和食堂柜台,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商家这才肯试销。
一周后,商店和食堂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开始扩大生产,她给二玻的厂长毛礼伟打了一个的电话:“我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
无论是收购农民的辣椒还是把辣椒酱卖给经销商,陶华碧永远是现款现货,“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从第一次买玻璃瓶的几十元钱,到现在日销售额过千万她始终坚持这个原则。“老干妈”没有库存,也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只有高达十数亿元的现金流。
‘拾’ 老干妈品牌创始人是陶碧华
陶华碧,女,汉族,1947年出生,籍贯贵州省湄潭县,老干妈麻辣酱创始人。任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贵阳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贵阳市南明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贵阳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曾先后获贵阳市南明区“巾帼建功标兵”,贵阳市南明区“创卫先进工作者”,贵阳市“巾帼建功标兵”,贵阳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贵州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