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静又出毁三观金句,接受男人出轨的她为何两段婚姻均惨淡收场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播出让我们看到了娱乐圈30多岁姐姐们独特的魅力,很久以来,娱乐圈对于青春年幼的妹妹们总是更偏爱些,这个圈子也会更多将机会留给她们,但芒果这个节目的播出,反而让这些已经30乃至50多岁的姐姐们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宁静作为节目中咖位颇大的一位女演员,其一举一动一句话都备受关注,而正是由于这个节目带来的关注,耿直豪爽的宁静此前关于男人出轨的言论被扒了出来。
有些人可能认为宁静接受男人出轨是一件相当毁三观的事,但实际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比常人看得更开一些,相比起互相折磨,宁静更看重的是两人在一起时的幸福与快乐。当然对于这样的婚姻恋爱观,不少人也会觉得是对婚姻和一段感情的不尊重。而这个问题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尽管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但对此保持一定的尊重。
2. 保罗提出的婚姻观与当时代格林多本地有什么联系
因果关系。
代格林多本地的风俗,男子到了18岁,便要结婚成家立业,守贞的风气极其盛行。因此保罗简单明了地指出:婚姻是一生一世的,夫妻的结合必须维护,不可侵犯。
3. 罗恩·保罗的政治观点
保罗是个坚定的宪法主义者(小政府)、自由意志主义者。在国会的各种表决里他反对几乎所有的政府开销、法案、或税赋案,在许多次表决上他经常是共和党里唯一一个与党团立场不同的议员,这也使他遭到一些共和党同僚的抱怨,并且使他获得了“‘不’先生”的绰号。举例而言,保罗是少数三名投票向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说“Nay”(不)的众议员。 众议员保罗坚定支持不干预主义的外交政策。他投票反对授权向伊拉克发动战争的伊拉克决议案,并且自始至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他也批评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中的许多行动已经侵犯了公民自由。他最近以来演讲中顾虑的则是美国与伊朗间的紧张关系,担心两国间会爆发战争。他在2001年投票反对了美国爱国法(USA PATRIOT Act),使得他与共和党团的关系一度破裂,他也在2005年投票反对了一项征兵法案。他支持美国退出联合国。
保罗的支持者大多来自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义派的共和党人,但在911事件后保罗也吸引了一些德州中部民主党人的支持,因为他始终反对伊拉克战争。举例而言,奥斯汀的一份自由派报纸Austin Chronicle原先曾在2000年批评保罗的政治立场相当古怪,但在911事件之后则开始肯定保罗的表现,赞美他对于伊拉克战争的坚定反对。
最近以来保罗一直表示他对于美国和伊朗两国间关系紧绷的忧虑,担心美国可能会入侵伊朗。他说目前的局势相当类似于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样子,并且敦促国会不该授权对伊朗发动战争。
虽然保罗坚定支持自由贸易,但他投票反对了中美洲自由贸易协议(CAFTA),认为自由贸易不需要这种协议的批准,并且批评协议会增大政府规模、违反宪法。
不过保罗在外交政策上的某些立场也与一些自由意志主义者不同,例如他支持应该巩固边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保罗在经济议题上反对几乎所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他支持废止所得税、废止大多数的总统内阁部门、废止联邦储备银行。他认为联邦储备银行不但不能有效制止通货膨胀,其本身就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兇手。保罗认为联邦储备银行滥印钞票的结果导致个人的储蓄价值被掏空,造成通货膨胀,并且人为制造出经济繁罗恩期的假象,最后导致如同经济大恐慌一般的灾难。这种说法来自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保罗认为政府对于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的操弄是导致通货膨胀、乃至于经济萧条和衰退的主要原因。他指出大多数他在国会里的同僚都不愿废止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乃是政府资金的来源。他说政府刻意制造的通货膨胀就有如“隐藏的税率”一般,因为如果政府不这样做,国会和总统就必须面临要以提升税率或减少政府开销的方式抵销赤字,而两种做法都会损害他们的政治声誉。保罗也支持民营化健保体制,他在2004年的竞选口号便是“纳税人的最好朋友!”
以降低税率为目标的全国纳税人联盟(National Taxpayers Union)的主席John Berthoud便说:“罗恩·保罗证明了他自己一直是替纳税人权利奋斗并强调节制政府开支的领导者…没有人有像他那样多替纳税人发声的表决纪录。”保罗也被认为是小商业团体的提倡者,全国独立商业联盟(NFIB)的主席Jack Farris也说:“众议员保罗真的是小商业团体的好朋友…他一直支持小商业团体的政策,主张有限的医疗保险、更低的税率、侵权法改革、并且消除各种恼人的政府管制。” 保罗在许多公开演讲中都表达了他对于重新实行金本位制度的期望,这个改革将会使美国政府买入大量的黄金,在那之后所有货币都必须要有相同比例的黄金库存才能发行。保罗认为金本位制度能有效避免通货膨胀。
保罗也呼吁要废除对于黄金贸易的所有课税。在2002年他曾提议要废除联邦储备银行,他认为这样才能使美国“回归到最初开国先驱们所设计的那种金融制度:所有货币都是因为有像黄金一般的货物支撑才有价值存在。”保罗的个人财务报帐显示他投资了大量资金在黄金和银块上,这些都是透过各种合法的黄金银行所购入的。
保罗认为目前美国政府试图维持美元霸权地位的举动—尤其是自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垮台以来美国停止开放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最后会导致战争的爆发。同样的,他也认为当一些产油国家如伊拉克、伊朗、或委内瑞拉选择不再以石油交换美元、而是交换欧元时,这将会使美元进一步失去其价值,最后美元将会失去世界最强大货币的地位。依据保罗的说法,美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以及试图“改造中东”的计划,都是美国会与伊拉克或甚至伊朗发动战争的潜在主因。 身为自由党的前总统候选人,保罗一直主张要改革选举资格的管制法案,并且在许多场合上演讲强调选举法改革的重要性。
在2002年保罗在国会进行演讲,以宪法第一号修正案为根据,反对那些会限制一般公民和商人向候选人捐款的竞选募款改革法案。在2003年保罗则提出了代号H. R. 1941的“2003年投票自由法案”,将会创造更为公平而统一的投票资格门槛,以使第三政党候选人得以更容易投入选举。在2003年保罗也演讲反对一项授权当国会议员由于恐怖主义攻击而死亡时得以透过指派(而非民选)填补空出议席的法案。
在2004年保罗演讲表示反对废止选举人团制度,他还说若是没有了选举人团制度,将会“减弱那些向往自由的州份的投票权力”。
在2007年2月一次于新罕布夏州进行演讲时,保罗呼吁要撤销第17号宪法修正案—规定了美国参议员由直选选出的修正案,保罗主张联邦的国会议员应该由地方的州议院选出。他认为这样能够增加地方州对于联邦政府层次事务的影响,以此平衡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差距。保罗认为更大的州权将能更有效的制衡联邦政府的作为。 保罗一直抱持反对堕胎的立场。不过,保罗认为美国宪法并没有授权联邦政府决定堕胎属于合法或非法的权威。他认为堕胎“并不是和宪法有关的议题”并且应该交由各州的立法机关自行决定。尽管这种看法,保罗依然投票支持了2003年的怀孕后期堕胎禁令。他也提出了代号H.R. 4379的法案,禁止最高法院作出与堕胎、生育控制、定义婚姻或是同性恋有关的各种判决,并且所有在这之前的最高法院判决先例也不再具有参考效力。
保罗支持生命与伦理的一致性,也因此反对所有并非出于自我防卫的杀人举动。他反对堕胎的立场也是出于他坚守不干涉主义的原则,也是因为这样他反对死刑。保罗还提出了2005年神圣生命法案,试图移除所有最高法院作出的、会影响到地方州的堕胎判决案例,同时也会允许各州的地方法院作出与联邦法院先例相反的判决。 众议员保罗在同性婚姻议题上的立场是:定义或承认婚姻并不是联邦政府或宪法的权力范畴,而是应该交由各州自行决定。在1993年他投票支持编号H.R. 2587法案,将会禁止在哥伦比亚特区的同性伴侣收养小孩。
他在2004年投票反对联邦婚姻修正案(Federal Marriage Amendment)。不过他也在2004年一次演讲中他表示支持联邦婚姻捍卫法(Defense of Marriage Act),以替代联邦婚姻修正案。 保罗在许多议题上为了保持他认为合乎宪法和小政府的原则,经常与共和党团或主流舆论产生冲突。
保罗在投票上的强硬态度也招致一些批评,例如他曾是国会里唯一一名投票反对授与若望·保禄二世、罗萨·帕克斯、德蕾莎修女国会金牌奖章的议员。依据Texas Monthly的采访,当他因为投票反对授与勋章而被批评时,他要求那些批评他的众议员同僚应该自行捐出$100铸造勋章的经费,但没有人愿意捐钱,于是保罗说道:“慷纳税人之慨,显然是相当容易的事阿”。
在2003年6月25日一次演讲中,保罗批评国会授与托尼·布莱尔金牌奖章的决定,他这样说道:“这些勋章是被设计用以奖励终身的贡献和领导表现的,而不是出于政治动机的,比如国会曾经在两党无异议下通过授与共和党的里根总统一枚金牌奖章。这些奖章通常都颁发给真的值得奖励的个人,所以我经常亲自捐出$100,加上其他议员捐出的钱,以铸造这些金牌。”
当美国人口调查局更新了一份给所有家庭填写的人口统计调查表时,保罗批评调查表上的问题是“既可笑又侮辱人的”,他认为那些问题根本不是政府应该询问的东西。
4. 保罗一世的婚姻家庭
保罗一世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是在1773年,他娶黑森·达姆施塔特的威廉明娜·路易莎公主( 娜塔莉亚·阿列克谢耶芙娜),死于难产,两人有一个夭折的儿子;
保罗的第二位妻子是 符腾堡的苏菲·玛丽·多萝西娅·奥古斯塔·露易丝女公爵(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两人有10个孩子,其中9个活至成年:
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娶巴登的露易丝·奥古斯塔公主(叶丽莎维塔·阿列克谢耶芙娜),无成年子女。
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1779-1831),有两次婚姻。
亚历山德拉·帕洛芙娜(1783-1801),嫁给奥地利的约瑟夫大公(匈牙利总督),与女儿亚历山德琳一同死于难产。
艾琳娜·帕夫诺娃(1784-1803),嫁给梅克伦堡-什未林世子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结婚,有两子。
玛丽亚·帕夫诺娃(1786-1859),嫁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卡尔·弗雷德里希,有两子两女。
叶卡捷琳娜·帕夫诺娃(1788-1819),两次婚姻。第一次嫁给奥尔登堡公爵格奥尔格,有两子。第二次嫁给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有两女。
奥尔加·帕芙洛芙娜(1792-1795),夭折。
安娜·帕夫诺娃(1795-1865),嫁给荷兰国王威廉二世,有四子一女。
尼古拉一世(1796-1855),娶普鲁士的夏洛特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有四子六女。
米哈伊·帕夫洛维奇(1798-1849),娶符腾堡的夏洛特公主(伊莲娜·帕芙洛芙娜),有五女。
5. 保罗·格蒂的婚姻家庭
格蒂一生结过5次婚,有4个儿子,但他从来没有尽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与每一个妻子的婚姻关系都是短暂的,甚至在与前一个妻子还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时,就与另一个女子结了婚。他从不关心他的儿子,有个孩子在出世后不久就患了重病,一直到死,格蒂从来没去看望过一次。儿子和父亲的死,还不如他那条心爱的狗死掉更伤心。因此,他的儿子长大后对他也毫无感情,虽然他们和他们的母亲也得到格蒂经济上的资助,但冷酷、自私、吝啬的父亲从不把他们当做他的石油帝国的成员看待,惟恐儿子们会夺去他的财产,削弱他的绝对控制权。
为了摆脱妻子们和儿子们的纠缠.同时也为了照管中东的产业,格蒂从60岁以后就移居西欧,过着一种几乎是流浪者一般的生活,他流浪,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为了寻欢作乐。他经常带着两三个女人出去旅行,为她们花钱也很慷慨。
当他成为美国头号富翁的名声传出去以后,他的照片被大量地刊登在报纸和杂志上。这时,他就不能再隐姓埋名去流浪了,因为那样太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绑架,安全成了最重要的了。他一面否认自己有多少财产,一面考虑应该有一个比较安全而又不太引人注意的住所,于是他在伦敦附近用巨资买下了英国破落贵族的宫殿——萨顿宫。他把这座建于11世纪的宫殿每扇窗户都装上铁栏,养了十几条经过训练的、凶猛的阿尔萨斯狗。另有武装警卫人员日夜看守着这座私人堡垒。
尽管格蒂非常富有,却从来不肯将他的哪怕是一分钱捐献给社会。另一位石油大王小洛克菲勒却与他完全不一样,他慷慨地为社会福利事业和政治家们捐助,并多次劝格蒂也拿出钱来做点好事。格蒂总是不置可否,真正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能拒绝死神的召唤,两手空空地走了。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规,规定居住在英国、有一定年限的外国富翁必须交纳遗产税。格蒂是在他旅居英国的第16年年底去世的,因而,他侥幸地逃避了英国的遗产税。
格蒂死后,给许多与他有关的女人留下了失望和愤怒,她们认为格蒂欺骗了她们每一个人。在他最后的遗嘱里并没有给她们原来答应的那么多,有的甚至少到带有侮辱性。
当格蒂的遗体借一架TWA喷气式飞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运回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时,他又给另一个男人留下经济上的失望:原来答应付给圣马克教堂那位牧师的钱没有兑现。格蒂的悼念仪式成了免费的了。
在是个传奇企业家的同时,格蒂也是个花花公子,不负责任的父亲,自私吝啬的人。
他结过5次婚,其余的外遇更是不计其数;他最小的儿子6岁时需要开刀,尽管格蒂声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但还是漠不关心,抱怨医疗费用很贵,继续在欧洲寻欢作乐,最终这个孩子死去了。或许是对这个父亲不负责任的报复,无论是他的孩子还是孙子,没有几个生活是幸福的。
20世纪70年代格蒂家族的悲剧更是震惊世界:儿媳服用了过多海洛因而死亡,另一个儿子自杀,孙子遭到绑架被残害。而在孙子被绑架的时候,他还心疼自己的钱不愿拿出赎金,最终在收到了孙子的一个耳朵和一束头发后屈服了。
格蒂还在自己的住处安装了公用电话,还装上锁,因为他多次抱怨家里的工人偷打电话。关于他吝啬的例子举不胜举,他每次去吃饭只付自己的一份,买别人的饭店却还要对方发电报,来节省下电报钱,跟女朋友吃饭却不愿意付钱。他声称要给他的100个情人留下遗产,于是他就不断地修改他的遗嘱,多达25次。而在他死后,许多与他有关的女人只感到失望和愤怒,她们认为格蒂欺骗了她们每一个人,遗嘱里钱根本就不多,有的甚至少到带有侮辱性。甚至于他死后,做悼念仪式的牧师的钱也没有兑现,这个仪式等于是免费的了。
但至少,他还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对艺术的热爱。他说:“一个不爱好艺术的人是一个没有完全开化的人。”对格蒂而言,或许这样可以使他得到上流社会的尊重,也可以逃避过高的遗产税。
他收购了大量的名画、家具,尤其是在经济萧条年代艺术品跌价的时候。最终,1968年,琼·保罗·格蒂博物馆建成了,保罗终于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那就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脚上穿鞋,都可以进来观赏。这所博物馆为保罗挽回了不少声誉,不管人们怎么议论这个曾经的世界首富,但毕竟只有艺术——这个永恒的东西存留了下来,而那些曾有的荒唐事迹已经随着历史飘然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