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关于“订婚”,“陕北”或说“延安”有什么风俗啊
满族的婚俗:
满族人与其先世女真人一样,在其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许多比较原始的婚俗。最明显的是“劳役婚”或者说是“买卖婚”。在建州女真人中,流行着“男下女”的风俗,也就是男女婚配时,男往女家,男子要到女子家中向女方长辈叩头,请求女方家长的认准。女方家长同意以后,男方家要送给女方家彩礼,又马、牛、甲胄、弓矢、衣服、奴婢等等。有的因拿不起彩礼,要在女家服役,也有因凑不足彩礼数而终生不得娶者。这种买卖婚在满族社会中保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不过性质有所变化而已。
满族社会早期还盛行收继婚制,也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后,妻其寡嫂。此俗在被深受儒家伦理观念浸染的社会视为"乱伦"。在满族社会,受到法律的严格禁止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这种婚俗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起着防止财产外流的作用。《李朝实录》记载的建州左卫酋长凡察之母吾也巨先嫁挥厚,后嫁挥厚的异母弟包奇,就是这种收继婚的现象。在清代传闻很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也是收继婚的最好例子。
满族早期家庭内由于实行收继婚等原因是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娶有三个妻子,努尔哈赤娶过九个妻子,他的兄弟也都是多妻的。在努尔哈赤的宫中,除了妻子“众福晋”之外,还有被称为“小福晋”的人,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中称为“庶妃”,以及连“小福晋”名分也没有的女人。这种并妻之制直到雍乾时期才被革除。而民间的并妻之制直到清末还有遗孑,与汉族的妻、妾制明显不同。
辽河流域的满族的婚嫁习俗,一方面延袭本民族古俗,另一方面受汉族婚俗的影响,出现了满汉风俗糅杂的现象。从定亲到完婚,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辽河流域的婚俗与其他地区不一样,就拿东北地区来说,居住在东北北部的满族更多地保留满族先人的风俗,而在南部地区的满族人更多的掺杂汉族婚俗色彩。即使在南部地区的辽河流域,各地的婚俗也不一致。
辽河流域满族婚俗,一般地说,在女子成年以后,父母即为之议婚。先由媒人通信相见定亲。议定之后,不用庚帖只以簪珥等作定礼,称之为“放定”。这一天,女子盛装出见男家尊长赠以钱币,谓之“装烟钱”。
纳聘日,男方的尊长带领新郎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的父母及尊长,谓之“叩头”。在这一天,将男方所送的聘礼陈列在祖先的神案前,两家亲翁并跪在神案前,酌酒二盅,互递醮祭,名曰“换盏”。
“打下处”、“插车”之俗是满族婚礼中的传统风情。努尔哈赤家族娶蒙古部落之女为妻,都是由女家送至中途,由男家迎接。科尔沁的莽古斯贝勒嫁女给皇太极为妻,皇太极前往迎接,在辉发的呼尔哈达会见后,即设大宴成婚。近代有的地方取消了"插车"之俗,一般在结婚前一日,路近的,新郎驾彩车迎归;路远的,女方家用四马车载着嫁妆送女子至男方家,在车前有身强力壮的男子数人,乘马先至。这时,男方家门口事先放置好长案,在上边摆上三大碗酒,待客人到后,满饮此杯,名曰“迎风酒”,亦称“下马杯”。饮毕,车马继至,进室内安置嫁妆。新嫁娘假宿别家,名曰“下处”。第二天吉时,用彩车迎归。
迎亲时,新娘上彩轿,脚不许落地,由女家兄弟抱着上轿,俗称"抱轿"。新娘下车后,新郎下车后,新郎执马鞭轻打新娘三下,或由新郎朝轿门射三箭,然后拜堂成礼,说是为了驱赶黑煞神。
拜完堂后,新娘先不入洞房,事先在洞房的右边设青布帐篷,里面放上被褥,新娘坐在其中,这是满族婚礼中的"坐帐"风俗。待新娘亲属辞归,车马已经走后,骑马的人后行,新郎在门前案上,给每人敬三大碗酒,名曰"上马酒"。这时,新郎才移入新房。
满族生儿育女的风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的古朴、粗犷的味道,有的还沿袭狩猎时代的古风。
“落草”,是指出生,是满族的生育风俗。在很早以前,满族妇女生孩子,都在土炕上,临产前,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一层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相传祖先生下时在草窝,为了不忘本,后人沿袭此俗。
满族风俗,生男要悬弧于门左,生女设幌于门右。弧并不是真的弓箭,而是用小树条揻成弓,用红丝线作弦,中间插一根羽毛做的小箭。待满月后,将小弓从门上取下,拴到子孙绳上。有的地方将它称之为“公子箭”,寓意长大以后不忘崇尚武功,进取功名利禄。
受汉族影响,满族生孩子也有“做满月”、“蒸百岁”、“抓周”等习俗。婴儿满月,娘家要送绣花帽、衣服、玩具等,谓之“做满月”。婴儿一百天,娘家送馒头一百,谓之“蒸百岁”;赠钱一百,谓之“百岁钱”。婴儿至周年,在婴儿面前,放刀剪、彩线、玩具、弓箭、砚墨等,让婴儿任意抓取,以观其志,谓之“抓周”。
在清代,满族生男孩后,要到旗属衙门登记造册,领取“银子钱”,称“吃钱粮”,作为八旗"幼丁"。也有终生不领钱粮的余丁,满语称"苏拉",又称"闲散"。凡吃钱粮的,长大以后要披甲当差,身为八旗兵丁就不能任意迁居它处。清朝晚期,许多八旗世家基于八旗制度的束缚和生计的艰辛,出旗为民,生育子女不再“吃钱粮”了。
满族育婴睡摇车。在古时候用桦树皮制作,长一米有余,宽六十多公分,两端呈半圆形,微微翘起,如同小船。现在有的地方还用摇车,大多都用椴木薄板制成,边沿制上红漆,绘制花纹,书写“长命百岁”,“龙凤呈祥”等吉利话。满族喜欢婴儿睡个扁平头,婴儿出生,世代相传,至今不改。居于北方的汉族也因袭其俗。
满族“换锁”之俗比较普遍。生孩子时悬挂于门旁的弓箭或布幌,待满月后收回拴在子孙绳上。子孙绳又称"锁钱",装在西墙正中的子孙袋里,那里是佛头妈妈的神位。相传佛头妈妈是保护婴儿之神,每年春秋两季,需向佛头妈妈祭祀求福。开祭时,将子孙绳从佛头妈妈神位一直拉到院里,院内设香案,摆打糕、香碟之类,案桌腿上绑一柳枝,子孙绳拴在柳枝上。家中未字男女和抱小孩妇女跪于案前,众人叩头。萨满先以柳枝蘸水遍洒在孩子头上,接着捧着香碟在每个孩子面前熏一下,谓之驱邪避毒。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分别套在孩子们的手脖和脚脖或颈上,过了三天,再收回贮存在子孙袋中,谓之"换锁"。现在的满族人虽然已不再搞祭祀活动,但每年春秋仍然有挂锁的习俗。
陕北的婚俗(下面网址里更细):
陕北的婚姻习俗有四种:一种是“娃娃亲”,在小孩四五岁时由父母所定;一种是“童养媳”,是旧时因女方家生活困难,父母将未成年的女儿卖到男方家,到十三、四岁再完婚;一种是自由恋爱;另一种就是汉族传统的“媒约”式婚姻。
“媒约”式婚姻在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先由女方的母女到男方家去看,如果女方接收了男方的礼物,说明婚事有成,就选日子举行订亲仪式,再择吉日结婚。 迎亲那天,男方家的迎亲队伍一大早就出发,到达女方家后,无论时间早晚,都要先吃早饭,再吃午饭。吃完午饭,娶亲队伍向男方家进发,沿途遇村即吹乐,以示庆贺。轿到男方家村口,一老者手端盘子,盘内放两碟菜一壶酒,在路口恭候,由媒人代表大家喝一杯酒,叫做“接路”。花轿进院后,由新郎接新娘出轿,叫做“撤帐”,接着即举行拜天地仪式。
拜完天地,新郎火速抱起香案上的插香斗跑入洞房,新娘则由其姐夫抱上,与新郎竞相跑入洞房,据说先迎者处处占上风。洞房内有一太太把守,名为“照帐”。新人入洞房后,背靠背地坐在一起,照帐的人用木梳将男女的头发交叉搭在对方肩上,边梳边唱。新娘梳上盘头,从此结束了少女时代。接着,开始闹房。半夜,新郎的母亲端一放有馍馍的盘子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各吃一半馍,吃馍的时候,婆婆要讲唱祝词。
第二天清晨,新郎要端上洗脸水送到客人面前,请客人洗漱,然后,新郎和代事端上酒菜,给客人送来,叫喝“扶头酒”。
早饭后要“亮箱”,将嫁妆一件件出示,随后,婆家人和亲戚按资排辈,新郎新娘逐次拜见,被拜之人,要赏钱以谢。午饭后,新娘回门
http://www.shanbei.net/custom/index.htm
② 陕北结婚彩礼有这么多吗
10万起步,你阔以看看 视频网站陕北结婚的视频,结婚那天拿去的钱,一般都10万以上
陕北一般给彩礼是这样的,订婚的时候给一半,娶亲当天把剩下的全带过去!所以说就是20万以上了
③ 陕北婚姻风俗中的倒亲是甚么意思
就是倒插门的意思,我国婚姻风俗1般都是女的嫁进男方家,但是男方经济条件不好或无亲无故,而女方比较优越时,会有男的入赘到女方家,俗称倒插门女婿或入赘女婿。
④ 陕西青年初婚年龄为何越来越晚
近日,《陕西蓝皮书·社会发展报告(2018)》中对《陕西当前婚姻稳定状况及变化趋势》做了专题报告,其中指出,通过对全国及陕西省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陕西当前婚姻形势呈现出结婚数量减少、离婚数量增多、初婚年龄推迟等特点。
伴侣婚姻形式
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数据表明,2015年—2017年无婚姻证明的“在婚”人口占比越来越高,由于人口集中,关中补办登记数量占半数以上,2016年陕北补办登记人数多出陕南2倍多,2017年陕北、陕南情况则相差不多,这也与计划生育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相关。
《报告》分析,在很多年轻人的认知里,婚姻法定权利的神圣性弱化,伴侣式“婚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但与此同时,近五年的数据表明,离婚当事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一半比例,他们受教育程度低,过早地进入婚姻生活,婚姻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而且无证婚姻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权利无法获得法律保障,进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一斑窥豹,陕西青年的现状基本提醒全国的婚姻状况。
来源:西安晚报
⑤ 陕北嫁女习俗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⑥ 陕北的娶亲风俗和习惯继承了我国古代文化那些精髓
男方张罗着办喜事,迎宾人,陪嫁的日用品,接新娘的车,准备乐队接新娘,女方准备送新娘的亲戚,也要迎宾!
⑦ 陕北榆林婚嫁风俗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