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恶俗
匈奴的这个恶俗起源于氏族族外婚时期,展开来说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当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来的结果。
首先看匈奴是游牧民族,草原上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地广人稀,食物难得,为了繁衍子嗣,女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草原上的男子又更是会因为各种意外早逝,那他好不容易取来的妻子就会被他的兄弟甚至儿子收入,真正做到肥水不外流。你想想,这可是省了一大笔财力和劳动力开销的,对家庭几乎没有影响,至于爱情不爱情的,真的没办法考虑那么多。
所以匈奴的这个风俗看似落后,但是也是生活所迫。要是吃得饱穿的暖,人口多选择多,谁会愿意这样干呢?
‘贰’ "匈奴人为何会""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呢"
在古代君王的眼中,匈奴是一个特别棘手的势力,也是一个很难能够彻底铲除的隐患,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边疆地区,对于中原君王的政权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有很多的君王都曾经选择战争的方式,想要彻底的铲除他们,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就想出了和亲这样一个非常和平的方式,企图用血缘关系搭建两股势力之间一个和平沟通的桥梁。匈奴人有一个非常奇葩的习俗,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匈奴内部人丁兴旺,而且能够让丧偶的女人和孩子得到保护。
保证内部的繁衍生息
在匈奴人的眼中,女人最重要的一个责任就是繁衍后代,所以女人在他们的眼中也是能够保证自己的家族兴旺,人丁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匈奴人的眼中,如果女人丧偶之后选择外嫁的话,就相当于流失了一个能够让自己的种族繁衍生息下去的工具,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嫁给自己内部的男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家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一定的保证。
‘叁’ 匈奴为何流行儿娶后母,兄弟娶嫂或弟媳的收继婚制
司马迁的《史记》明确地记载了匈奴人的婚姻制度,就是收继婚制,其内容就是:父亲去世,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后母为妻,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他们留下的妻子(嫂子或弟媳)为妻,这对汉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事实上,并非只有匈奴有这样的收继婚制,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游牧民族几乎都有这个制度,比如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等,都有这样的习俗,这个制度可以称为游牧民族的特性,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游牧民族会出现这种收继婚制呢?
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个非常有特色的习俗:
一、随水草而迁居,没有固定的住所。
但是又不能把孤儿寡母从自己的属民中赶走,那样人口会更加少,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个男人出来娶了寡母,而孤儿就成为男人的儿子,这样男人就成为一帐家族中的主人,同样男人娶寡母还能继续生育人口,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处,也是匈奴收继婚制最大的作用。
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嫂子或者弟媳为妻,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家庭是父子一家人,有的家庭是兄弟一家人,不管是父子还是兄弟,为了达到保护孤儿寡母和继续生育人口的作用,所以收继婚制应运而生。
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特性,汉人无法理解,但是游牧民族是用自己民族的历史发展得出来的正确经验。如果没有收继婚制,游牧民族的人品可能会更少。
除此之外,匈奴人还把女性当成生育的工具,如果父亲去世,没有儿子的,或者兄弟去世,没有兄弟的,他们留下来的妻子还会有其他的男性来娶,为了就是不浪费任何一个生育人口的机会,这是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原始社会风俗,是特定的历史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
‘肆’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匈奴为什么有如此习俗有何原因
坚信很多人都较为了解我国古代的婚姻生活层面的风俗习惯传统式,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例如一夫一妻多妾规章制度。可是应当有许多人也不掌握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婚姻生活层面的风俗习惯传统式,今日就来详细介绍一个在当代来看难以置信的少数民族的婚姻生活习俗。
每一个文化艺术习俗的身后都是有特殊的历史时间自然环境,这种文化艺术有的被承传,有的则伴随着历史时间变化,时期发展而被遗弃。因此 ,我们不能用当代人目光来点评古时候这种习俗的对与错,只有说,时期发展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强了!
‘伍’ 野蛮的匈奴会为俘虏娶妻生子,怎么做有哪样的目的
提到匈奴,我想大家和搜史君的想法一样,就是“野蛮”。因为在匈奴人眼里没有礼仪伦常之分,父亲去世,儿子可以继续占有小妈,朋友去世也是这样。在婚姻关系上这么乱的匈奴,按理来说对待俘虏也应该是比较粗暴的,但是匈奴却恰恰相反,不仅很优待俘虏而且让俘虏在他们民族娶妻生子,这是为什么呢?跟着搜史君一块来分析一下吧: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