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中多次写出人们的笑都是对孔乙己的什么表现了他无人关心被人当做笑料的悲惨命运
文章多长时间说了一些人们的笑,或者都是一些对孔乙己的什么表现出来,或者一个体会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也是一个非常好比较不错的人。
B. 求<<孔乙己>><<围城>>的评论
<孔乙己>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即使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围城》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
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C. 鲁迅的妻子是谁
鲁迅早年在不情愿之下,奉母命与朱安结婚,后鲁迅与其女学生许广平相恋、同居,生下儿子周海婴。周海婴之子为周令飞。周令飞在1980年代时与来自台湾的女同学张纯华相恋并移居台湾。
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进士,曾入翰林,后因个性刚烈,在县令任内得罪当朝大官,宦途无望,故以捐纳得官内阁中书,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有三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寿(1893~1898)、一个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
(3)孔乙己的婚姻怎么样扩展阅读:
鲁迅对青年人非常爱护,当作自己的子弟看待。受到鲁迅指点、教导、培养的学生非常多:孙伏园、增田涉、丁玲、萧红、萧军、黄源、魏建功、唐弢、周文、傅斯年、罗家伦、柔石、殷夫(白莾,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将领)、
许钦文、刘和珍、尚钺、许广平、胡风、李霁野、李何林、曹靖华、韦素园、韦丛芜、冯雪峰、章廷谦、台静农、金溟若、张我军、张秀哲、洪炎秋、李秉中、徐梵澄、吴耕民等。但若不受教者,鲁迅也不假辞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只要学生考不好,发考卷时,丢给学生。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许寿裳,曾密切交往的朋友也很多;例如郁达夫、瞿秋白、茅盾、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记者曹聚仁、史沫特莱有过交往。教育部时期的同事常来往除了许寿裳还有钱稻孙、齐寿山(齐如山的弟弟)、马裕藻(即马幼渔,马珏的父亲),邻居俞芳等人。
D. 文章和马伊琍的婚姻和恋爱历史及家庭状况
答案转载!
姓名:马伊俐 国籍:中国
别名: 地域:中国大陆
性别:女 职业:演员
出生年:-1 出生日:6月29日
身高:164 cm 体重:0 kg
星座:巨蟹座 三围:
教育: 出生地:
明星简介
马伊俐档案:
姓名:马伊俐
生日:6月29日
籍贯:上海
身高:164cm
星座:巨蟹座
血型:B型
特长:舞蹈、手风琴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工作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演艺经纪:橙天18
E-MAIL:[email protected]
最喜欢的食物:鱼
最喜欢的水果:西瓜
最喜欢的颜色:黑、米、灰
最喜欢的地方:上海、北京
最尊敬的人:给过我帮助的人
最喜欢的电影:《地下》、《无人地带》
最欣赏的国外女演员:费雯丽、朱丽叶.比诺什
最欣赏的国外男演员:马龙白兰度、约翰.屈伏塔
最欣赏的歌手:蔡琴、Net.King.Cole
最喜欢的音乐:爵士乐
最喜欢的乐队:唐朝、Beatles
最喜欢的车:安全易于操纵的
最想做的事:随心所欲
最喜欢的衣着:中性化服饰
最喜欢的异性类型:有事业心、让人崇拜的
马伊俐主要演艺作品:
电 影:
1993年《刘海粟》饰演女主角陈晓君
1999年《孔乙己》饰演女主角宋含玉
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饰演女主角小丫子
《玻璃是透明的》:荣获2000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奖;参加200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国产电影展。
1999年《聊斋·席方平》饰演女主角杜玉翠
2001年《一见钟情》饰演橘子
2001年《西施眼》饰演女主角施 雨
2003年《风雪除夕夜》饰演女主角苏宝
2007年《江北好人》
电 视 剧:
1995年《生命的雕塑》饰演女主角
1996年《真空爱情纪录》饰演女主角夏文心
1997年《天国洋将》饰演女主角杨珍美
1998年《中华儿女》饰演女主角花 蕊
1998年《戏梦人生》饰演女主角常青真
1998年《香港岁月》饰演小 方
1999年《为谁心动》饰演女主角夏小妍
2000年《前世今生》饰演女主角秦婉莹、沈小惠
2000年《完全婚姻手册》饰演女主角王 澈
2000年《幸福家庭》饰演潘敏
2000年《咱老百姓》之《爱要明媚》 饰演女主角林雅丽
2000年《白天睡觉的女人》饰演女主角李 秀
2000年《黑洞》 饰演小云
2001年《还我激情》 饰演女主角金嘉丽
2001年《铁齿铜牙基晓岚》续集《书魂》 饰演女主角颜如玉
2002年《还珠格格III》饰演女主角紫薇
《七武士》饰演女主角梅小瑶
《七日》饰演女主角邵静然
2006年《锦衣卫》
2006年《奋斗》
舞 台 剧:
《都是我的儿子》饰演女主角安 妮
《安提戈涅》饰演女主角安提戈涅
《商鞅》饰演小太子
《孔乙己》饰演女主角宋含玉
广 告:
1995年 玉兰油广告片
马伊俐简介:
以上是自我介绍,看来演了不少戏,但没几部播过,也许有要播的,这就是做演员的悲哀。拍《为谁心动》时我剃了光头,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没有,因为完全自愿。在南宁参加金鸡百花奖间,被介绍以“新人”或“新生代演员”时自觉惭愧。这就是我曾经或经常要面临的问题——等待。等待能与观众交流,等待下一个很不一样的角色,等待认可。因为喜欢演戏,喜欢尝试不同的人生。
我是一个开拍前会兴奋得失眠的人,是一个往来于细致的上海和博大的北京之间的人,有一天我会不是“新人”,但那将是一个不同的高度。
独家:被文章热吻 马伊俐姐弟恋浮出水面(组图)
日期:2007-8-8 10:31:19 来源:中国娱乐网
马伊俐、文章依偎在一起不时的说笑
二人佩带着同款式的情侣项链
二人情侣项链局部放大图
马伊俐和文章的恋情开始于2006年导演赵宝刚的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的拍摄过程中。但马伊俐与文章的首次合作却是在导演张黎的《锦衣卫》中,剧中文章饰演的皇三子朱由校与马伊俐饰演的明末第一美女客印月产生了一段爱情故事。
从此马伊俐对这个外表秀气的小弟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二人也成为朋友。随着《奋斗》的开拍,马伊俐和文章再度合作,出演其中的主要角色,工作中的频繁接触,终于使得二人的友情升华为爱情。
2006年6月底的一个深夜,马伊俐、文章,来到北京的一家KTV狂欢,二人举止亲密,依偎在一起不时的说笑,二人佩带着同款式的情侣项链,文章的项链挂缀部分是由艺术化的“xiaowen”构成,马伊俐的项链则是由“elainm”构成,终于在酒精的刺激下文章文章当众亲吻起马伊俐,马伊俐则露出幸福的微笑。
被亲吻的马伊利露出幸福的微笑
文章与马伊利跳脱衣舞
文章与马伊利跳脱衣舞
然后兴奋的文章脱掉上衣,赤裸着身拉起马伊俐在KTV的音乐下翩然起物。据悉,目马伊俐和文章的感情目前比较稳定,只是平时比较低调。
E. 鲁迅笔下人物
1、《狂人日记》——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
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是当地着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
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
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他勤劳、善良、俭朴,生活十分艰辛,地位低下,盖的是“满幅补钉的夹被”,“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为了给儿子治病。
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下的钱;他愚昧、无知、麻木,深信着人血馒头能治病,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只关心着儿子的痨病。
完全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对刽子手却毕恭毕敬;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处境和悲惨遭遇,又悲叹他的愚昧落后,从而使人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F. 孔乙己和祥林嫂
孔乙己: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迂腐、善良、穷困潦倒的“士”阶级。
祥林嫂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G. 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涓生,子君分别是鲁迅哪部书里面的人物
阿Q出自《阿Q正传》,孔乙己出自《孔乙己》,闰土出自《故乡》,祥林嫂出自《祝福》,涓生和子君出自《伤逝》。
1、《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2、《孔乙己》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着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3、《故乡》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4、《祝福》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5、《伤逝》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H. 孔乙己的婚姻状态他老婆有吗
没有提及,但可想而知,没有。一生穷愁潦倒,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连自己温饱都解决不了。即使有,也早跑了。
I. 鲁迅抛弃妻子,与女学生恋爱,与兄弟反目成仇,其中真相到底如何
我要说的是,鲁迅并没有抛妻弃子,与女学生恋爱也没有什么过错,和兄弟反目成仇更不是鲁迅哪里做错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简单说一说。
和弟弟周作人反目成仇,这是发生在北京的事情了,鲁迅当时有一个四合院,和弟弟周作人一起住,两家人的开支用度都是他赚钱支出,但因为弟弟日本媳妇的挑唆,两兄弟很快有了嫌隙,鲁迅主动搬出了四合院,并且两人后来终身不再联系。周作人最后晚节不保做了汪精卫政权的汉奸,和哥哥鲁迅一比较,人品高下是很明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