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古代为什么会有包办婚姻

古代为什么会有包办婚姻

发布时间:2022-08-25 15:25:30

⑴ 包办婚姻的由来

包办婚姻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确立而产生,长期盛行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并往往和买卖婚姻相联系。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页)。罗马法规定处于家父权下的子女,订婚必须出于家父之命,否则不能成立。印度《摩奴法典》规定了不同的结婚方式,依哪一种方式结婚都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日耳曼法规定结婚必须取得父母、监护人的同意。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发端于奴隶制社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包办婚姻提供了礼制上的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关于主婚权的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以父母和其他法定尊长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婚姻的成立一般不再具有包办强迫性质,法律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订婚、结婚的条件。但许多国家的亲属法规定,未达一定年龄的人结婚,必须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例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48条,经1927年修改,仍规定为:“未成年人非经其父母同意,不得结婚”;不过同时又规定:如父母之间意见分歧,此种分歧仍发生同意的效力。1947年修改的《日本民法典》第737条规定:“未成年的子女结婚,必须得其父母同意。父母一方不同意时,有他方同意即可。父母一方不明时、死亡时或不能为意思表示时亦同。”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1930年的民法亲属编也把父母等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作为未成年人订婚、结婚的必要条件,否则婚约即属无效,婚姻也得依有同意权人的请求而撤销。由于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同订婚年龄、结婚年龄之间存在差距,在当时还流行着早婚习俗,这就为父母、家长包办和干涉未成年人的婚姻提供了合法根据。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行的婚姻法,一贯保护婚姻自由。1981年《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第3条),还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4条)。中国的法定婚龄高于成年年龄(18周岁),当事人已有能力行使婚姻自由的权利。包办婚姻的各种形式,包括娶童养媳、包办寡妇婚姻、转亲、换亲等,都是违法的,不具有法律效力。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的界限,以结婚是否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为根据。那些虽系父母代为订婚,但双方经过了解、建立感情后自愿结婚的,也应认为是自主婚姻。对包办他人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视其情节,予以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对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按中国1980年《刑法》第179条规定,还须追究刑事责任。

⑵ 为什么古代婚姻多为包办婚姻

首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社会礼法要求。《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可见,男女有别,没有媒人不能私下交往,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合,是会遭到父母甚至全国人的鄙夷的。

其次,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自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尤其是古代世家婚姻,大都需要经过政治和利益考量,婚姻是利益交换、巩固家族关系最稳妥的方法。婚姻,结两姓之好,讲究门当户对。父母家族多方考量,选定合适的家族,再在家族中挑选适龄男女,由媒人打探有无许配,有无嫁娶意向,牵线搭桥,终成良缘。“低头娶妇,高门嫁女”便是士族婚姻的智慧。不过这种婚姻夫妇相敬的多,真正相爱的少,而且大多是利益的牺牲品。贫苦普通人家中,媒妁之言的作用更加突出,乡村较为封闭,而父母接触的人比较少,媒人手中则有比较多的资源。

最后,古代社会讲究男女有别,不说世家大族,家境一般的家庭女孩子也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正式的女子社交场合,大部分时间要在家中学习女红针织,所以女子平时接触的男子十分有限,仅限关系十分亲近的家属亲戚,狭窄的社交面和封建礼法使得女子自由恋爱的可能性极低。而父母和媒人见识较多,思考全面,由他们决定婚姻也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⑶ 为什么古代圣贤主张包办婚姻

为什么古代圣贤主张包办婚姻?我们经常在各种书刊上,看到名人(特别是民国时的名人)或者普通人对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抨击。但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包办婚姻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没有呢?一种影响几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制度,产生时必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绝不可能是因为某位圣人说了啥。就算是圣人说的和实际一样,也应该是圣人的说法正好迎合了这种合理性。



和西方一样,子女在中国古代实际上也是看成父母的财产,但由于女人又是男人的财产(三从),所以妻儿都是家中父亲的财产。中国人不愿意把这些像巴比伦、希腊和罗马人一样,写入法典,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是有争议的。但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能理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从这些离谱的道德要求,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子女是父亲的财产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是财产就好办了。我们都知道,人是活生生的,这种财产权,不太可能是债权,那必然就是物权。物权的特性是不能创设的,从古至今都是“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大权利,可以处分(理论上处死都可以),那父亲只让你娶个指定的老婆或者嫁个指定男人,你还有得权利反抗吗?



说了经济上的原因,有没得更深层的生物学的原因,也是有的,这个说起来就更加的残酷。关于从纯生理学上来,女人生育后代最佳的年龄是多少,还有很大的争议,因为这个年龄可能比现有法律和道德上的要求小得太多,还有学校防止早恋的压力。现代的学者不太敢公然挑战全体的女同胞。

举两个小例子,古代的宫庭十五六岁生完小孩,还要忙着后宫争宠很多年,有些20岁出头就当太后;以及刚改革开放时,我们四川好多生了两三个小孩的农村妇女,去深圳打工,为了找到工作和避免歧视,只能写成未婚,最后来了一堆外省的追求者。有学者还是大胆的指出,可能在十五六岁生育首个小孩,是生理学上最好的选择。一定要注意,是生理学最好,不是我个人赞同。

十五六岁,差不多现在上高一的年龄,虽然古人早熟一些,但也还是太小了,从亲情上爱着孩子的父母,从“财产”上怕财产受损的所有人,必然要强烈介入子女的婚姻。当然我说的是理性的父母,这个社会必然有一些非理性的人,不用说古代,现在这种不负责任的父母也大有人在。男人和朋友一次喝酒中,一高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朋友的儿子(有可能还是期货,朋友的老婆还没生下来),故事情节安排上还会有,男人回家后,女人还要大哭大闹一通的,但这并不影响男人决策的执行。



这种包办婚姻行为中的父亲,是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皇帝梦犯了呢?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还真是的。

因为古代的士大夫、大官僚相对很少有这么轻易来决定儿女婚姻的,他们不是不敢这样,而是子女是他们通过联姻,扩大政治和经济势力的重要工具,哪能喝场酒就乱定。

乱定子女终生的主要是中低层的民众,甚至底层民众,他们从戏剧等看到皇帝等赐婚时的豪爽,看到自己的一句话决定一个人终生幸福的“成就感”而效仿,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他们毕竟不能像士大夫和官僚一样,靠联姻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很多人可能要说我是歧视古代底层民众。我真不是乱说,1980年代,还有我们四川大巴山的农民,搞笑的称帝事件,就知道这种说法不是乱猜测的。当然每一次时局变乱,称帝的人那是多到你难以想象,比如“义和团”运动时期。限于篇幅,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搜搜看。

现在在印度、巴西和非洲等很多地区,包办婚姻也很普遍,但由于士大夫阶层的消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包办婚姻,以家族联姻和巩固经济利益为主的特点是比较明显的,相反,在我们现在却很少了。我们中国封建社会曾经特有的现象,就让它永远消失在历史中吧。



某些网友说找不到女朋友,想要包办婚姻。朋友,你想多了,如果真的有体验的机会,你可能很快就会觉得,现在的文明社会还是要好上很多倍的。摆脱单身,还是加油赚钱比较现实,我们是永远回不到历史中去了。

[龙角散京东自营店]日本百年护喉品牌,优惠多多,点击进入立即抢购

⑷ 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喜欢包办婚姻

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伦理约束人们的思想,设立规矩束缚人们的自由,形成根深蒂固的枷锁,形成封建思想而导致的。

⑸ 为什么古代禁止自由恋爱,必须是媒妁之言包办婚姻

古代相对婚姻比较封建,但是也并不是全部就是媒婆说媒,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一般很难自己走出闺房,而且在加上封建礼数的要求,古代女子很难在通过自己知道自己爱的人,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古代女子是很难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的,不过仔细分析下来,大概还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3,古代礼教束缚,自由恋爱难以成为主流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其实也是真实社会的反映,可见在那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是深受社会的思想束缚,而且这些思想束缚成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而且自由婚姻也备受时代争议,因此很多人最终也选择屈服了社会礼教。

不管怎么说,古代的禁止自由恋爱,都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所决定的,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的产物,所以正是这种封建的束缚,导致古代整个社会,婚姻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婆之言。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子女都是没有最求自己爱情的权利的。

⑹ 包办婚姻的渊源

基督教《圣经》申命记7:3中“不可将你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也不可使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这句话中表明了父亲有包办儿女婚姻的权力。
《圣经》里没有婚前爱情描写。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安排亚当与夏娃结婚。上帝从来没有批评过婚姻包办。曹菁《爱情信仰论》
包办婚姻随着私有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确立而产生,长期盛行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并往往和买卖婚姻相联系。恩格斯说: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90页)。罗马法规定处于家父权下的子女,订婚必须出于家父之命,否则不能成立。印度《摩奴法典》(见印度古代法)规定了不同的结婚方式,依哪一种方式结婚都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日耳曼法规定结婚必须取得父母、监护人的同意。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 发端于奴隶制社会的“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见封建婚姻制度),为包办婚姻提供了礼制上的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有关于主婚权的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以父母和其他法定尊长为子女、卑幼的主婚人。明洪武二年(1369)令: “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⑺ 包办婚姻是从哪朝开始的

包办婚姻大约是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为什么呢?
在古代,女孩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所以,一个女孩子要想寻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心上人是比登天还难的。
这样闭塞的封建礼教环境,致使婚姻只能靠媒婆介绍。
对于男人也是一样,整天在大街上看不到没有出阁的女孩子,所以,只能够
请媒婆进行介绍。
媒婆,一般是上了年纪的女人。见多识广,对大姑娘,小媳妇之类的事情都很了解。
所以保媒拉纤儿,就顺理成章了。

⑻ 在中国古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允许自由婚姻的,婚姻必须由父母安排,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纪年朝代开始,封建社会中,婚姻一贯是遵循着(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样家长们才放心孩子的前程和美好未来

⑼ 为什么在古代不允许自由恋爱 都是靠父母包办婚姻

不是不允许自由恋爱,而是没有什么机会能遇到对的人,女孩到了婚嫁年纪就不让出门,都是靠媒婆家里的父母操办婚事。

⑽ 古代婚嫁制度的由来是什么

人类在不断进步不断繁衍,可以说是婚姻制度是自然的产物。首先在人类初步有意识的时代,人们刚刚学会群居,然后学会了分配。分配的时候就会代表者个人或者是小团体。然后人类是需要繁衍的,那么就需要男女搭配,于是慢慢的自然而然的产生婚姻制度。其实不光是中国,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这好像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就想人们发明了火一样。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件可以代表它们的。

作为现代人来说,我们需要将古代的婚姻制度不合理地方去除。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保留下来。

阅读全文

与古代为什么会有包办婚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福的层次是什么 浏览:239
哪个台在播幸福满园 浏览:905
男朋友看美女该怎么给他说 浏览:247
吴建豪下一站幸福电视剧哪里能看 浏览:194
歌声里的爱情就像柠檬草是什么歌 浏览:189
霞浦县和罗源县哪个经济好 浏览:857
如何感受幸福的英语作文 浏览:180
为什么经济下行而用电量又上涨 浏览:11
推荐什么关于魔法的故事 浏览:29
老年人怎么评论美女 浏览:260
婚姻感情纠纷怎么解决 浏览:453
美女你长得怎么那么像赵丽颖 浏览:888
爱情没有捷径走可走什么意思 浏览:159
霍启刚体育事业有哪些 浏览:298
爱情保卫战你为什么不让我离开 浏览:80
现场故事编写怎么编 浏览:552
幸福谷讲的什么 浏览:14
什么是有渴望的婚姻 浏览:253
两人都是处女座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243
我太累了不想再谈什么狗屁爱情 浏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