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写好村志概述
志书概述,或称总述、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内容。从对村志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村志的内容提要。从对村志记述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是一部村志的灵魂,起着总揽一村各方面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源于各篇,精于各篇,提炼全志精华。 概述的作用 1.鸟瞰全志内容。概述通过宏观记述,将一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反映村庄全貌的内容,条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要阅读概述,就能正确、快捷地了解村庄的过去和现状。 2.增强村志综合性。概述应站在全志的高度,纵述一村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出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彰明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使一部村志的灵魂在概述中得以体现。 3.方便读志用志。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抓住村志的主线,了解该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短时间内了解全志的大概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升华全志内容。一部村志,篇章浩繁,要使读者全文阅读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村情规律性的认识,把村情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所志村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起到升华立意的作用。 概述的写法 1.夹叙夹议式。一般而言,志书讲究“述而不论”,而概述部分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以议论,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夹叙夹议,相得益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法。如《王山口村志》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写的,从解放前直到村志下限的2008年,按照因果关系,遵循的规律,不回避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王山口村发展的轨迹。 2.分期式。是写概述常用的方法之一,划分几个时期,然后在每个时期内进行纵横记述,有的村志就是按照解放前、解放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时期进行叙述的。这种分期式的概述比较好写,但深度不好把握。 3.板块式。从几个方面或几个时期选取几个主要问题来写,从形式上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但在内容上却又浑然一体。如《王山口村志》的概述,写了旧村的建筑风貌,又写了解放后基础建设的成就,还写了当前旧村改造和建设新王山口的规划,用这几个板块展现了王山口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这种板块式的概述,很有可读性。 4.大势大略式。以高屋建瓴之笔法,写事物的大势大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其要点是抓住事物的主线、主流来写,有令人“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5.侧记式。所谓侧记式,就是在概述中不直接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是从与之有关的一些侧面,来记述它的兴衰起伏和因果关系,以烘托事物的发展。 概述的撰写概述虽置于全志之首,但写作时间却只能在全志形成之后。因为只有在全志其他稿件完成后,撰写人才有可能通读全部志稿,熟悉驾驭全部资料,经过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从中选取精华,谋篇布局,写出高水平的概述。 1.综合一村地理概貌,概述当地之自然与资源优势,写出大势大略,描绘整体村貌。 2.综合一村总体面貌与历史脉络,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归纳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村庄各历史阶段的兴衰及其原因,明晰今昔地位之要,以作鉴戒之资。 3.综合一村的经济状况,概述当地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探索其发展规律。 4.列举一村的特有典型事物、重大工程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 5.例列在村志中的历史人物、当今闻人以及奸宄等,用以激千秋爱憎。 6.简述村庄有影响的物产、古迹、民间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陋俗等,以启思古之幽情,激励建设村庄之壮志。 7.村志概述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综上所述,概述应总领全志之要,从中引出资信之道,审时势之变,现发展之迹,观全村之貌。概述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详,行文围绕所志村特色作文章,文简理富。其立意要源于志,又高于志,因此常用写史的结构和笔调纵横驰骋,或议或评,提纲挈领地导全体、概全志、审大势、说大略,纵述规律,横陈特点,从宏观上鸟瞰全志,对客观环境与全志进行叙述与评价,使读者对其历史和现实、规律和特点以及优劣之势,一目了然。
Ⅱ 杏花村志说的是什么
破解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第一篇:
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前几天陪国家行业质量认证机构的两位审核员去了贵池,在路过城边秋浦河畔的黄公酒垆大门时,我想到了当年杜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
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包括这位北京来的审核员,也误导了这些人很多年.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这首诗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而并非写在山西杏花村.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这位山西籍审核员阐明杜牧的这首《清明》不是写作于山西.
1、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山西不具备
2、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
3、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这个结论当然也得到了这位山西籍审核员的认可
池州市的黄公酒垆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在去九华山的时候顺便去游览一下黄公酒垆.
第二篇:
清代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自唐武德四年开始设州,池州府治秋浦县(今贵池区).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留连吟唱.大诗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苏轼曾作《清溪词》,司马光写过《齐山呈王士薇之》,岳飞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灿若珠玑,为池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
古时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着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每当清明时节,春风醉雨,杏花盛开,小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其美景和繁荣可见一斑.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诗,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把酒,吟诗作赋.
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断修建.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有了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世事更替,战乱频繁,杏花村古景渐渐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黄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为杏花村坎坷见证.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
能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
应当说,这全赖于杜公这首千古绝唱《清明》诗的巨大效应.
杜牧在会昌四至六年(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间,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
之后,历代名士慕名纷至,古村不断修建.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古“杏花村十二景”,
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风雨流年,沧桑有变,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惨遭毁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杏花村带来了生机.
1984年11月21日原贵池县政府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清时节作为杏花节”以及“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美好构想.
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贵池市在距昭明书院遗址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园———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佳节,这儿成为池州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壮志豪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长江的那片水面.
湖岸有杜坞庄、杜坞山,山谷里有渔村叫杜坞村.
自古秋浦河上有渡,称杜坞渡,篙撑桨摇,渡了千年百载.
当政府于1990年8月,在“碧澄长似秋”的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杜坞大桥,结束了千年摆渡的历史,给杏花村杜湖名胜架起了一座壮丽的彩虹.
1997年底,贵池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作为确立“杏花村名牌”战略,将恢复建设杏花村的古迹摆上了重要日程,此举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
当年黄公酒垆的黄公井,史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当地杏花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厂先后开发了“杏村”、“牧童”、“九华山”3个注册商标的系列名酒,推出几十个品种的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新千年世纪之交,随着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杏花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海外华人、欧华公司老板詹晓荣先生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开了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门坊、黄公酒垆和标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
最近,池州市政府正着手组织绘制杏花村整体工程的蓝图,千古名村无限美好的明天,将在“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上,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
第三篇:
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每当清明来临,人们常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仅四句之简单,却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然而,人们在咏吟这首佳作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长期以来,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都说自己就是杜牧诗中所指.它们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杏花村”之谜.
于是,人们试图从《清明》诗文中找出一些答案.《清明》诗中有清明、雨、杏花、美酒等几个特点,这些就成为确定“杏化村”归属的标准.
山西汾阳杏花村
许多人认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以北,以生产汾酒名扬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许多诗文碑刻于此,咏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诗更是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这个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了.
然而经过考证,有人却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
二、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两个疑问切中要害.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贵池县杏花村
也有人认为,安徽贵池县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在贵池县西南,古时也以酿酒着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期间他爱喝酒、郊游,均有记载.而《贵池县杏花村志》中还收有《清明》诗.这些都表明,这里就是杜牧诗说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写《清明》时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
二、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
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江苏宜兴杏花村
还有人认为,江苏宜兴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的观点是,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此时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十里碑,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显然,这里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遗憾的是,此说最终也被否定: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处“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说,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也说:“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不过,多数人的意见是,《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看来,杜牧《清明》诗杏花村之谜,一时还难以破解.
Ⅲ l怎样写族村志凡例怎样写族村志凡例一
摘要 凡例在形式上一般采用条目体,一事一条,开门见山,清楚明白地说明全书,应该具备以下内容:指导思想、编纂体裁、编目结构、时间断限、门类设置、专业术语、结构章法、主要文体、特殊称谓、基本内容和其他原则。《南上庄村志》、《黑土岩村志》的凡例有6条内容,有的村志则有12条内容。可见编纂者都在试图让凡例清楚明白地解释全书。凡例在语言上,应该简洁缜密、内容单一、清楚明白。指导思想,在新时期主要是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用求真务实的观念来处理历史问题。
Ⅳ 村志序言范文
。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Ⅳ 村史和村志有什么区别, 原来村里计划写一部村志,现在又有人说写村史,高手指教一下,这有什么不同吗
村史是村的历史及变换的称谓及为什么变换,村志是村的历史长河中的某些事,某些人。
Ⅵ 村志婚姻与家庭怎么写
如果是写在村志中的婚姻与家庭,那么应该就是描述一下村子里面所有人的婚姻与家庭情况的概括。
Ⅶ 怎么样写“村志”的序言
志书概述,或称总述、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内容。从对村志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村志的内容提要。从对村志记述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是一部村志的灵魂,起着总揽一村各方面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源于各篇,精于各篇,提炼全志精华。
概述的作用
1.鸟瞰全志内容。概述通过宏观记述,将一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反映村庄全貌的内容,条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要阅读概述,就能正确、快捷地了解村庄的过去和现
Ⅷ 村志怎么写
国有国史,村有村志,村志虽小,但谋篇布局,与县志大体相当。
村志共分八大部分:1,以序开篇,统领全书;2,编辑说明,紧跟其后;3,篇目续之,展现全貌;4,概述要点,介绍特色;5,综记大事,凸现脉络;6正文分类,分事详述;7,附录殿后,以补不足;8,编后收尾,明了始末。
大部分有起有落,前后呼应;有经有纬,纵横有致;有表有里,主次分明;有宏有微,相辅得宜。
Ⅸ 撰写村志写故人的传记传记是从生出生年月还是从去世年月的顺序顺序
这些故人的传记,是从出生年月开始顺序写,记载一些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