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年春分男属鼠女属牛能订婚吗
2022年春分男属鼠女属牛能订婚的,只要两个人相爱,情投意合,任何节气任何属相都可以订婚。
Ⅱ 春分结婚好吗
其实哪一天都有人结婚的,你能说哪一天有什么不好。
其实关键是你们俩口子的感情好才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不然否定,其他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你可能要讲究一些习俗或者脑子里还是有旧思想的吧?
其实哪一天都可以,这样你们情投意合,感情的事就是水到渠成。
你爱对方吗?对方能把终身托付给你吗?
你们互相爱慕,喜欢信任,有情人终成眷属。
使用哪一天都是好日子。
Ⅲ 春分为什么不能结婚
春分节气为什么不能结婚?春分不能结婚说法由来?
春分为四离日之一,忌结婚;
民间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另外,婚嫁择日禁忌还有很多,例如需要避开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六月娶半年某”,六月等于半年,六月嫁娶有“半年夫妻”之兆。同时传统命理学讲,婚嫁之日还要避开双方父母的生日,如果结婚吉日与父母生辰相同,那就会相冲犯煞,不利于两人的幸福。
结婚要避开哪些月份?
四月
四月不结婚是很好理解的,现在人讳言数字“4”,认为4和死谐音,不吉利,现在用4的很少。古代人结婚,有五个月份是要避开的,不宜结婚,理由非常奇葩其实,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4与死谐音,在四月结婚会极为不吉利,谁愿意在结婚后出现不好的事呢?所以为了避讳,古人很少在四月结婚。
五月
古代人是非常害怕五月的,因为五月是个恶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的恶日,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所以,生在五月或五月五的婴儿,往往会起名叫镇恶、去邪。《吕氏春秋·仲夏纪》记载,五月,“阴阳相争,死生之分”,所以,君子要“斋戒、止声色,薄滋味,定心气。”意思就是让人们斋戒,不进行房事活动,要少吃少喝。另外,五月也被为是五毒在人间肆虐的日子,什么蜈蚣、蛇、老鼠都跳出来作怪,古代人结婚,有五个月份是要避开的,不宜结婚,理由非常奇葩还有鬼魅。瘟疫、毒气等恶物群魔乱舞,不宜结婚。
六月
至于古人禁在六月结婚的理由,更是非常奇葩。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六月娶半年妻”,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六月是一年十二月的一半,到了六月,这一年就过了一半。要是在选择在六月结婚,那么就意思着夫妻双方只能甜蜜到年底。古代人结婚,有五个月份是要避开的,不宜结婚,理由非常奇葩到了年底,便会诸事不顺,要么离异,要么,反而倒霉的事一撂一撂。
七月
和五、六月相比,七月更惨。五月只是个恶月,而七月则是个鬼月。五月五是恶月中的恶日,而七月十五则是鬼月中的鬼日,而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节。每到七月,地狱、阎王殿里的大小鬼们都会从阴间来到阳间作乱。为了不触犯这些鬼怪神灵,人们不敢在这七月结婚,忍着吧。
Ⅳ 24节气的寒露不宜婚嫁吗
寒露的由来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且带寒意,故名寒露。
24节气源自关中长安,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根据天象和物象,用圭表测定日影的方法测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后来逐渐改善充实,到秦汉时确立了24节气,用于指导民间农作物生产。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 (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具体日期推算有一个复杂的公式,小寒一般是公历1月5日—1月7日,庚寅年的小寒为2011年1月6日0时55分。
“结婚想选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是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但和节气确实没有联系。”傅功振说,希望大家不要过分拘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