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怎样运用佛法给儿女求婚姻
摘要 婚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从佛教讲
⑵ 佛教中怎么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没有缘,不讲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⑶ 佛教对姻缘是如何看待的
随缘重德,勉强不得,若穷算计,自失道心。真能孝亲,结不结婚都是宝;果属良缘,彼此信解无疑恼。 ☆ 即心即佛,人成佛成。佛菩萨无有定相,随类化身;清末河北百姓史纯印老人在世108年反复讲“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孔子曾言: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西方有大圣人”即指佛陀,佛陀在人则至善,在王则至明,在天称天中天,......。佛菩萨在人间皆是大善大爱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失荣辱逆顺成败,既不着身,也不执心,如此示现成佛之路,不论盛世平世末世!近朱者朱,学佛成佛,所谓不二不共之法也。世间本因缘所幻起幻生,唯一真实的就是佛性本然,所修者仅是克服降服无始以来所积之诸多好恶习气,消业还愿,以清静复元以至能真实做到自强(平等勤学)自主(能除习气)及自足(安份不贪)自在(见道元本心)。若这样颠倒看则是:清静觉自在,复本必自足,见道能自主,不懈总自强,......。其实自觉或不自觉,人人都在“修行”,生活修行正同时,色空真妄在一起,一旦平等无分别,原来当下才真实。“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摘自《达摩宝传》
⑷ 佛家到底怎看待婚姻,为了什么而结婚
请网络大德开示:《净空法师讲婚姻》《净空法师谈爱情婚姻》《净空法师对结婚的开示》,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摘录一点点。
净空老法师:
--所以,结婚,你看我们中国祖先造的这个字,所以我很反对简体字,简体字是把中国文字破坏掉了,中国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这个字你就开智慧了。你看结婚,吉是很吉祥,旁边乱七八糟给你绕,绕了多少层。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所以,头脑清醒不会干这个事情,这是糊涂事情,不会干的。你看中国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这个字叫你觉悟,你不要昏,不要被这个缠绕了。
今天儿女结婚,最好提醒当事人,你们结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为了两个人相爱,这个婚姻是非常脆弱的。为什么呢?到哪一天不爱就完了。他的婚姻寿命也就死亡了。这是最危险的。今天社会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就是结婚的目的错了。至少结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生活目标,这样它才能维持长久,这必须要考虑到的,所谓是志同道合。双方的兴趣相同、志愿相同,在社会上愿意从事某一种行业,有这样相同的志趣,维持这个婚姻就会久一点。这是在现实状况之下,讲道义,说不上了,道义现在没人懂啊。 所以希望这个小孩婚姻美满,必须提醒他不能够纯粹为感情。要为前途,要为事业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帮助,这样的结合,比较上好一点。
所以,要以一生这个生活目标,为思考的第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能够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会痛苦。因为感情变化太大了,一个人早晚情绪都不一样,哪保得了明天是什么样的心态!所以说变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远不变的爱是谁?佛与大菩萨,他们不会变的,他不叫爱,换个名称叫慈悲;换句话说,慈悲是理性的爱,是永远不变的爱。世间人讲爱就是迷惑颠倒的慈悲,慈悲跟爱是一个意思,同样一个意思,一个是从感情里面生的,一个是从理性里面生的,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古礼婚配是为人伦:
“爱欲荣华”,“爱”是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爱情,这个事情麻烦,欲望!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对于这些事情非常透彻、非常清楚,一点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对于爱欲荣华真是迷惑颠倒,我们中国人不迷惑不颠倒,中国人对这个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们看看古礼,古时候婚配是不是为了爱情?不是的,是为人伦,这个题目就正大光明。为人伦,为传宗接代、为家族幸福为这个。
婚这个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结合要记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头昏脑,见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这个字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从前在台北有一个老同修,他到台中认识一个女朋友,大概谈到婚嫁的事情,他写了封信来问我,他说结婚好不好?我就写了一张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写了大字回了他,他就不结婚了。
我也没有叫他结婚,也没有劝他不结婚,就教他把这个字好好的看一看,其实他也搞错了,这都是偏在两边不知道中道。中道是结合之后不昏,这就对了。婚了是错了,不结婚也错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萨,菩萨是结而不昏这就对了。所以他没有完全懂得我的意思,现在差不多也是五十多岁还没有结婚。
所以中国的文字不得了,真正智能,是真实的智慧。这是会意,要体会字的意思。所以这是要记住的,“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个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大乘无量寿经大意02-22-08
)
●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的: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六和敬里面的,必须跟自己在一生当中,奋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兴趣相同,这样的结合,彼此互相是一个帮手,互相是一个助手,你的家庭一定会美满。
我说:不可以谈爱情,这个爱情,今天你爱她,他爱你,你们两个一结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来了,他也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了,家庭悲剧就产生了。我说那个是虚情假意,是决定不可靠的。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个人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认识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义的结合:
……第四、用现在的话来说,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古时候男女结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时候我们听说结婚,没有听说离婚的,现在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古时候没有?这就是结婚的意义不相同。古时候人结婚是为什么?两个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
说实在的话,那个目标不是爱情。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古人是为道义,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应该尽的义务,所以他是义理的结合。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这是现代婚姻跟古时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义理上讲完全不一样。(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0265)
⑸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质的
其实佛法是这样看夫妻、子女及男女关系、朋友关系的。佛教发现,今生作为家人、夫妻子女、亲友、恋人的关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缘。能够在一起,一般分属下列三种关系:
1、来报恩的:彼此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彼此来报恩的;
2、来讨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吵吵闹闹,矛盾不断,却又不离开,这是彼此来讨债的;
3、来还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关系冷冷淡淡,凑合着过日子,这就是彼此来还债的。
⑹ 佛教如何看待爱、婚姻及家庭的重要性
命运对佛教徒来说,命运是人类创造的,和“业力”类似,他投入多少精力就得到多少成果。譬如,一个人可能注定碰到厄运,但是如果他行善,他可以改变命运,诚实、真诚及有爱心是改变命运的基本重要修持。身为佛教徒,我们相信转世及业力,你在这一世所做的将决定你的下一世。今天的你是前世所做的结果。明天的你则取决于你今天所做。因此,你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但是,如果你认为你的命运是注定的,你将受到局限,因为你将会接受命运。佛教认为只要你努力,一切都可以改变。爱佛陀说我们应该用心去爱每个人。尽管如此。世间有很多种爱,而多数男女之间的爱通常源自欲望。这种爱并非永久或深切,很少会一直到永远。因为当你遇到一个更漂亮或英俊的人,你的情感可能会改变。但是深切的爱应是无条件的。爱不应该源自欲望,而应该来自关怀,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承担、牺牲及信任是维持关系的必要因素。婚姻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想结婚,因为他们害怕承担及失去自由。他们也担心必须很努力地工作来养家,包括重大的责任。但是,如果你有耐心,肯付出很大的努力,你的婚姻将会美满。佛陀说我们必须帮助他人,并为他人的利益努力。因此,在婚姻中,你作出帮助他人的承诺。你可以和家人分享快乐,为他们付出所有的努力及耐心。这些都是佛教徒的修持。这并不容易办到,但是你如果尝试,你是可以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关键在于尝试及你付出多大的努力。
家庭佛教鼓励佛教徒组织家庭。你的父母那么善待你。或者,当你组织家庭时,你可以通过与家人分享你的爱和关怀来报答父母对你的恩惠,俗语说,行善从家开始。身为佛教徒,这是开始修持的最好方法之一。爱家人和照顾家人是爱别人甚至敌人的第一步。你若不爱家人,怎么开始爱别人?当被问及现今人们最常向仁波切提出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时,这些问题是“如何致富及很多的家庭问题。”虽不足以为奇,但却令人感到难过。仁波切认为现今多数人的问题是他们要立即看到成果。这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一些人说他们昨天祈祷,但是今天也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这是需要时间的。致富是一生的过程,不是一天的事。即使你得不到所祈求的,你也应该继续修持。当你有了家庭时,沟通是非常重要,因为你必须和不同的人相处。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花一点时间聆听另一位成员的心声。若每个人只愿说,而没人听,是不可以解决问题,反而令问题更糟。对家庭来说,耐心、以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及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自尊及自私的心理将使家庭生活不愉快,并带来更多阻碍。婚姻必须建立在责任和承诺上,而不单单是爱情。许多已婚人士因为遇到英俊男士或漂亮的女士而分心。因此,你必须坚守承诺和责任。无条件的爱和承诺是良好关系及美满婚姻的关键。虽然不容易做得到,但是我们应该尝试。(节录自苏曼噶旺仁波切《良言》)
⑺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的
佛家认为感情和婚姻和世间万物一样,本质上都是“空”,是形形色色的幻象,是稍纵即逝的波动。
佛家不反对红尘中人的爱情和婚姻。但是认为这对于少数有慧根或者觉悟的人来说,没什么意思。真正有智慧的人,更应该追求人生和世界的真谛,追求永恒,而不是把人生消耗在这没有意义的举动中去。
⑻ 佛教如何看待婚姻爱情
结婚是缘分,离婚同样也是。你看,婚字是女和昏的结合体,提醒男同志不要被美女昏了头,女士不要做昏女,那么,结字呢?前边一个绞丝,代表麻烦,后面一个吉字。整个意思就是不要怕麻烦,不要做昏女,不要被美女昏,就可以结婚。总之,随缘就对了。
⑼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条件,和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一样,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只是由多人变成男女双方。
佛教并不干涉世俗人的社会组织——家庭,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础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思想基础,否则就不会稳定。没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觉得不会产生稳定的家庭。比如,因为人的贪欲而聚合在一起:贪恋性色、贪恋财富或地位、为子嗣而结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贪念的表现,这样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目标,彼此不能互相进步,而是贪图个人享受,或好逸恶劳,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样的婚姻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仍然未脱佛法因、缘、果的解释。
对于出家人,则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缚,所以佛经中也说:出家为最乐。这里并不是说出家是快乐,而是说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众也不是不能解脱、不能快乐。佛教僧团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样: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则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在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规矩制度原则,双方共同维护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