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佛教是如何定义婚姻的

佛教是如何定义婚姻的

发布时间:2022-08-03 17:46:38

⑴ 佛家到底怎看待婚姻,为了什么而结婚

请网络大德开示:《净空法师讲婚姻》《净空法师谈爱情婚姻》《净空法师对结婚的开示》,讲的比较详细,这里摘录一点点。

净空老法师:
--所以,结婚,你看我们中国祖先造的这个字,所以我很反对简体字,简体字是把中国文字破坏掉了,中国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这个字你就开智慧了。你看结婚,吉是很吉祥,旁边乱七八糟给你绕,绕了多少层。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所以,头脑清醒不会干这个事情,这是糊涂事情,不会干的。你看中国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这个字叫你觉悟,你不要昏,不要被这个缠绕了。

今天儿女结婚,最好提醒当事人,你们结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为了两个人相爱,这个婚姻是非常脆弱的。为什么呢?到哪一天不爱就完了。他的婚姻寿命也就死亡了。这是最危险的。今天社会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就是结婚的目的错了。至少结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生活目标,这样它才能维持长久,这必须要考虑到的,所谓是志同道合。双方的兴趣相同、志愿相同,在社会上愿意从事某一种行业,有这样相同的志趣,维持这个婚姻就会久一点。这是在现实状况之下,讲道义,说不上了,道义现在没人懂啊。 所以希望这个小孩婚姻美满,必须提醒他不能够纯粹为感情。要为前途,要为事业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帮助,这样的结合,比较上好一点。

所以,要以一生这个生活目标,为思考的第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能够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会痛苦。因为感情变化太大了,一个人早晚情绪都不一样,哪保得了明天是什么样的心态!所以说变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远不变的爱是谁?佛与大菩萨,他们不会变的,他不叫爱,换个名称叫慈悲;换句话说,慈悲是理性的爱,是永远不变的爱。世间人讲爱就是迷惑颠倒的慈悲,慈悲跟爱是一个意思,同样一个意思,一个是从感情里面生的,一个是从理性里面生的,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古礼婚配是为人伦:

“爱欲荣华”,“爱”是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爱情,这个事情麻烦,欲望!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对于这些事情非常透彻、非常清楚,一点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对于爱欲荣华真是迷惑颠倒,我们中国人不迷惑不颠倒,中国人对这个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们看看古礼,古时候婚配是不是为了爱情?不是的,是为人伦,这个题目就正大光明。为人伦,为传宗接代、为家族幸福为这个。

婚这个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结合要记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头昏脑,见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这个字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从前在台北有一个老同修,他到台中认识一个女朋友,大概谈到婚嫁的事情,他写了封信来问我,他说结婚好不好?我就写了一张明信片,写了一个婚字,写了大字回了他,他就不结婚了。

我也没有叫他结婚,也没有劝他不结婚,就教他把这个字好好的看一看,其实他也搞错了,这都是偏在两边不知道中道。中道是结合之后不昏,这就对了。婚了是错了,不结婚也错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萨,菩萨是结而不昏这就对了。所以他没有完全懂得我的意思,现在差不多也是五十多岁还没有结婚。

所以中国的文字不得了,真正智能,是真实的智慧。这是会意,要体会字的意思。所以这是要记住的,“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个乐是从外面来的刺激,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大乘无量寿经大意02-22-08


●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的: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对象。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要找对象,一定要找见和同解,六和敬里面的,必须跟自己在一生当中,奋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兴趣相同,这样的结合,彼此互相是一个帮手,互相是一个助手,你的家庭一定会美满。

我说:不可以谈爱情,这个爱情,今天你爱她,他爱你,你们两个一结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来了,他也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了,家庭悲剧就产生了。我说那个是虚情假意,是决定不可靠的。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个人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认识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义的结合:

……第四、用现在的话来说,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古时候男女结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时候我们听说结婚,没有听说离婚的,现在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古时候没有?这就是结婚的意义不相同。古时候人结婚是为什么?两个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

说实在的话,那个目标不是爱情。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古人是为道义,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应该尽的义务,所以他是义理的结合。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这是现代婚姻跟古时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义理上讲完全不一样。(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0265)

⑵ 佛教怎么解释姻缘的

师兄!姻缘也离不开因缘。就是说,首先你们之间得有夫妻的因,然后因缘成熟才会有夫妻的果。如果没有夫妻的因,不论因缘如何演变,都成不了夫妻的果。如果你们此生注定是夫妻的因缘,那么无论外人怎么干扰,障碍如何多,你们都会走到一起。如果没有遇到,或者遇到没有走到一起,那就应该知道是无此因,或因缘不成熟。如果有此因,以后因缘成熟了就会再遇到的。如果没有此因,以后也不会。
师兄,你说得非常对,我们许多人都能有这种感受,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是在一起的因缘,就往着走到一起。是不在一起的因缘,这种力量就是处处阴差阳错,总是错过!

⑶ 佛教如何看待婚姻

对于离婚,佛教经典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其基本态度是重视家庭稳定,也不绝对反对离婚。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佛教提倡破镜重圆。《四分律》卷三说:“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就是鼓励夫妻和好的意思。不过,如果婚姻由于种种原因的确不能维系,佛教徒也是可以离婚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欲而离婚,在佛教看来是不道德的。

⑷ 佛教怎么看夫妻

⑸ 佛教对姻缘是如何看待的

随缘重德,勉强不得,若穷算计,自失道心。真能孝亲,结不结婚都是宝;果属良缘,彼此信解无疑恼。 ☆ 即心即佛,人成佛成。佛菩萨无有定相,随类化身;清末河北百姓史纯印老人在世108年反复讲“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孔子曾言: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西方有大圣人”即指佛陀,佛陀在人则至善,在王则至明,在天称天中天,......。佛菩萨在人间皆是大善大爱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失荣辱逆顺成败,既不着身,也不执心,如此示现成佛之路,不论盛世平世末世!近朱者朱,学佛成佛,所谓不二不共之法也。世间本因缘所幻起幻生,唯一真实的就是佛性本然,所修者仅是克服降服无始以来所积之诸多好恶习气,消业还愿,以清静复元以至能真实做到自强(平等勤学)自主(能除习气)及自足(安份不贪)自在(见道元本心)。若这样颠倒看则是:清静觉自在,复本必自足,见道能自主,不懈总自强,......。其实自觉或不自觉,人人都在“修行”,生活修行正同时,色空真妄在一起,一旦平等无分别,原来当下才真实。“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摘自《达摩宝传》

⑹ 佛学如何看待婚姻问题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再说“婚姻”基本上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满,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结不敢结,有的想离不舍离,自己痛苦的同时也在折磨着对方,归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说该结还得结,该离还得离,这是缘分的事

⑺ 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⑻ 佛教文化: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佛教对婚姻首要的规范就是不邪淫,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不邪淫是佛教基本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弟子制定的。

⑼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质的

其实佛法是这样看夫妻、子女及男女关系、朋友关系的。佛教发现,今生作为家人、夫妻子女、亲友、恋人的关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缘。能够在一起,一般分属下列三种关系:
1、来报恩的:彼此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彼此来报恩的;
2、来讨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吵吵闹闹,矛盾不断,却又不离开,这是彼此来讨债的;
3、来还债的:彼此之间彼此关系冷冷淡淡,凑合着过日子,这就是彼此来还债的。

⑽ 佛教中怎么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没有缘,不讲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纾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扶鸾、牲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后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筊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决疑指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却是以唯一的神,作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传承;民间信仰则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筊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着重对于信仰诸佛菩萨功能的提倡,或者对于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能得智能。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 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均能于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那么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炼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于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于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层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能,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圣严法师

阅读全文

与佛教是如何定义婚姻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旺生肖鸡的工作事业运 浏览:709
健康码金盾多久显示 浏览:703
未婚男士说不要爱情那要什么 浏览:745
丽江靠谱婚姻网在哪里 浏览:557
乐泰亮甲讲的大健康是什么 浏览:429
男士如何快速恢复亚健康 浏览:3
爱情里很听话的是什么性格 浏览:485
微服务怎么提升幸福感 浏览:429
手掌婚姻线短代表什么 浏览:524
中国婚姻法多少年纪可以领结婚证 浏览:961
事业单位辞职申请书不上班怎么办 浏览:650
追忆爱情的歌曲有哪些 浏览:321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在哪里学 浏览:399
幸福时光什么时候拍摄 浏览:286
什么蛇最幸福 浏览:397
江苏经济有多少发达 浏览:300
离开日本多久健康保险重新记录 浏览:898
滕州美女快餐便宜多少钱 浏览:382
一种健康的生活的英文是什么 浏览:940
腾讯健康怎么查询其他人接种疫苗记录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