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孤独感是怎么来的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在很多哲学家看来,孤独,乃是人存在的本质。孤独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全人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第一种认识孤独的哲学观点:“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现代人文主义生存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认为,每个人一生下就注定受到生存意志的摆布,对意志的领悟不能诉诸理性,只能求助于神秘的自我体验,生存意志让人类欲壑难填,得不到的和暂时得到的都只是痛苦,人生是悲剧、梦幻和泡影,徒劳的行动最后只是一场幻灭。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生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着人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和有限、脆弱,并从“死亡”中体会到人的终极性的悲剧下场。
萨特也很悲观,他认为人生而自由,人就是自由,每个人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立法者。上帝既然已死,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为个体生命提供尺度和参照,因此,每个人都处于孤独之中,一切都需凭自己决断。人类无法跟最高的真实对话,也不能再在上帝或者谁那里找到庇身之所。
空无的万神殿并未让人类有成为主宰的胜利之感,反而让他觉得生命无所依托,孤立奋战又终归虚无。这是个体生命的悲歌,孤独是人类的原罪,每个人都被生命之流裹挟,顺从生命的摆布而孤独无援。
第二种观点,自我的孤独来自于和他人的关系。
首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在不同的情境里,“自我”都是不同的,我们会在求职时把自己描述成“认真负责、出类拔萃”,甚至“精通office软件操作”人,在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的标签则是“猫控”、“二次元少女”“吃货”、“风一样的女子”。这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与所处的情境是如此的相关,我们无法抗拒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些因不同场合而对自我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
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风趣幽默”、“绅士风度”“有教养”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置身于那些对“美丽迷人”、“学识渊博”“三观正确”等品性与你有相似观念的人当中,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于是,我们认识自我的思维语境,早就预设了他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成为一个个体。卡尔·马克思更直截了当的说,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
澄清了自我,也就不可避免的导向下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与他人共处,为何我们还是孤独?
自我被哲学家们认为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本质上定义为冲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按照某个形象创造自我,这样,他人就外在于这种创造,他们是我们创造自我的工具,或者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创造自我的讨厌的障碍。他人提出种种要求,设定期望,来限制我们的能力,规制我们的行为,于是也就干涉了我们创造自我的自由。我们借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识到个体孤独无依,体会到个体生命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孤独的源泉。
⑵ 为何在婚姻中我们依然常常感觉孤独
婚姻中的孤独是彼此重新回归理性的重要标志。 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常常会感到孤独。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在婚姻中开始感觉孤独时,正是婚姻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所有人结婚时,都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遇到的另一半可以完全消融自己对生命的孤独感。希望他(她)能分享自己最隐秘的心事,自己的心律跳动哪怕如蝴蝶展翅般轻微,他都能理解倾听。希望和他(她)合二为一,化蝶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希望他(她)能够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爱得无私,或者无微不至。……弗洛伊德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认为,正是这些消除个体孤独的渴望,是人们渴望恋爱,结婚的重要内在推动力之一。因此,在几乎所有的婚姻起初,夫妻双方都是带着放弃自我之心而奔向对方的。他们会想:为了让我彻底消除个体的孤独感,那么就让我彻底放弃自我,和爱人合二为一吧。他们都明白,放弃自我是消除孤独感的必要代价。而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能够体会到孤独感是一个人意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标志。可是,在起初热烈的放弃自我奔向对方时,大多数人会碰壁而归。他(她)大多时候根本做不到完全理解自己。他(她)也根本不能像父母爱自己一样无私,包容。他(她)有时根本没有耐心倾听自己,和他相处长时间后,你依然感觉孤独。这时,抱怨,失望,冲突等便产生了。大多数人会觉得,我这样热烈地奔过去,为什么会铩羽而归?难道是他不爱我吗?他不是我当初想找的那个人吗?准备完全放弃自我的心受此挫折后,仿佛突然冷静了。这其间可能会经历许多争吵,但是夫妻双方会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他们开始带着重新审视的眼光看对方。原来你并不能真正地和他化蝶般的合二为一,理想的爱情和婚姻常常只存在于别人的传说中。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你们只不过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缘相会在一起,婚姻只是互相陪对方走一段人生路。个体的孤独感重新回来了。一个人会感到,原来婚姻也解决不了那么多的事情,自己的孤独还得想办法自己去缓解,而不能完全求诸于对方身上。当一个人这样想时,婚姻才真正进入了一种长治久安和理性的状态。他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反省自身;他会知道,面对永恒的孤独,每个人只能走自己的朝圣路,而所谓的夫妻就是当你在朝圣时,能够陪你在身边的人——但请记住,他并不是你想找的佛。
⑶ 成家的男人为什么反而时常会觉得孤独呢
成家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男人到中年,有太多的责任压在他的肩膀上。恐怕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因为如此,他才会感觉那么疲惫。一直都在付出,却没有一个人看得见;
一直都在努力,却没有一个人理解。男人到中年,他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和偷懒。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依旧还得扛着泪水与汗水死撑着。生活压力很大,父母的医疗、子女的教育,这些东西就像是一座巨山,时刻压在他的心口。更不敢抱怨,因为他是一个男人,承载着父母、子女和配偶的希望。
成家的孤独,往往都来自他最爱的人,给不了他想要的精神陪伴和支撑,却一直在索取和压榨。我们不应该对一个中年男人如此苛刻,反而,我们应该给这样的男人更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⑷ 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还会有种孤独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1.之前的婚姻恋爱阶段,其实是两个人不必为了一份结婚文件限制的责任而共同努力的阶段。如果他们达成一定程度的相互协议,婚姻自然会到来。然而,在爱情阶段和婚姻阶段,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一种错觉:想着爱情就是我爱你,你爱我,没见面就想对方,有信心就想和另一半说说话。没错,这种感觉一定是爱,但是在两个人相处和生活久了的过程中,光有我爱你你爱我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4.我们需要关注自己,关注或解释自己的真实经历,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例如,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伴侣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而感到沮丧。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指责对方“你对自己的感情不负责任,你总是丢下我一个人……”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双方开战,进一步加剧问题。
⑸ 婚姻里,为什么会出现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和爱意
婚姻生活时间长了,两人渐渐地熟悉到淡若一杯水的程度,不再相腻了,交流少了,或懒得交流,若时间悠闲,没有太多的爱好,孤独充满空虚感,觉得日子过得了无生趣。
⑹ 婚姻中的失望和孤独感来自哪里
婚姻中的孤独是彼此重新回归理性的重要标志。 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常常会感到孤独。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在婚姻中开始感觉孤独时,正是婚姻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所有人结婚时,都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遇到的另一半可以完全消融自己对生命的孤
⑺ 在婚姻中感到孤独,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为什么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那是彼此短暂分离后产生的孤独感,婚姻中心灵与情感上的孤独有别于短暂分离带来的孤独,因此夫妻双方应从琐碎中适时地走出来,互相给对方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慰籍,多一些理解,在琐碎中制造快乐,在平淡中创造惊喜,在履行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给婚姻锦上添花。
⑻ 结婚了之后觉得很孤独,说明了哪些问题呢该怎么办
女性在面临结了婚以后总是会觉得一个人相处特别的孤独,这当中就能够说明一些年轻人在考虑结了婚以后,就面临着没有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大多数都是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了家庭的问题上,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和其他人一起玩耍。既然年轻人能够感受到结婚后的孤独感就应该自己默默的承受,或者是可以考虑和老公多聊聊天,向老公说明一下自己的孤独感。
如果女性在婚姻相处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没有朋友也可以选择偶尔和闺蜜逛逛街。如果闺蜜也是结了婚的状态,那么会发现两个人非常的有话题聊,但如果闺蜜是没有结婚单身的情况下,慢慢的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因为单身的人和结了婚的人,在思想交流上所交流到的事情也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