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学佛如何对待婚姻

学佛如何对待婚姻

发布时间:2022-07-18 16:40:23

‘壹’ 学佛人如何处理夫妻关系

对于婚姻,我也是经历过很多次争吵的,也曾经觉得自己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这里我要感谢上师的加持,让我度过生活中的难关,挺过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风雨历程。同时我对那些为家庭生活而痛苦的人深感担忧,因而才斗胆谈一谈我个人对家庭生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曾经有人说,自己身边的人是最难度化的,尤其是自己的配偶。一些师兄都深有同感。师父曾说,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处理不好,是你的佛没有学好。然而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习惯于找对方的毛病,而不去反观自己的内心,这是永远都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除了佛之外,世间凡夫都不圆满(连等觉菩萨的修行都尚未圆满),要找缺点,多得是了。我们遇到这样的姻缘,都是自己的果报,是自己应该了结的缘分。如果我们看别人的不是,是自己修行不够;如果我们视众生为菩萨,则能避免很多烦恼。
对于我们修学密法的行者,最终目的是为成就佛果,然后度化无边有情。如果我们对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能够容忍,还能够谈对其他众生的慈悲吗?我觉得这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慈悲,至少是有分别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慈悲,是冤亲平等的。如果夫妻都是学密法的,生起了嗔恨心,则违犯了“对金刚兄弟起怨嗔”的戒条,后果是很严重的,必须极力忏悔。如果认为对方不如自己,觉得实在难以忍受,不可教也,无法度化,而去舍弃,则违犯了“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的戒条。师言,嗔心不除只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就亏大了。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连法喜都没有证到啊,活得真苦真累!所谓的苦和乐,都是自心分别执着造成的。若能放下而生起出离心,则能离苦;若能悲悯而生起菩提心,自然能够包容众生,也就自然能够扫除修行路上的障碍了。
我们的修行不被自己的家人所拥护,不能够归罪于别人,不能够一味去责怪他们愚痴、业障深重。作为真正的行者,是不见世间过的,而应该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如法的行为。所谓不如法的行为,是相对来说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在家修行的居士,要在生活在修行,必须抱着大乘观点,绝对不能够走小乘路线。所谓大乘观点,即人间佛教精神,这是师父开示的精华之一。而作为密乘学子,更应秉持密乘观点,不仅仅是大乘观点。何谓密乘观点,我的理解是,视上师为佛,众生为菩萨,娑婆为极乐。为何我们不见极乐,皆因我们自身业障之故,这一点在《法华经》中有依据,本师释迦牟尼佛能够当下让大家见到娑婆世界如极乐世界一样的功德庄严。
如果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按照师父说的走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的道路,佛法是不利于弘扬的。首先是不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由于我们的修行与社会格格不入,得不到众生的拥护,我们的修行处处碰壁。如果我们再生起嗔恨心,嗔火烧毁功德林,修行不退转才怪。如果我们的修行得不到众生的拥护,那么我们想要去弘扬佛法,肯定也是障碍重重,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愿意听。你说佛法再好,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够解决自己的烦恼痛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是一团糟,谁还会拥护学佛的人,谁还愿意拥护佛法?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重,自心没有调服,如何调服他人?
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关系不好,说明修身不够。作为佛子,一定要做好和谐社会的楷模。只有家庭和谐了,国家才能够安定,天下才能够天平。退一步来说,夫妻之间即使是分手,也应该在无嗔心的情况下好说好散,才是真正的缘分已尽,否则继续轮回偿报,下一次的嗔恨将会变本加厉、更加猛烈。其实我观察到,每当我自己对妻子生起了嗔恨心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的我执和法执造成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心量不够造成的。当我放下自己的我执和法执,把心量放大时,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提心时,嗔心自然转化了,并不是强行的压制,那样是会伤肝伤肺伤身伤心的。嗔心转化之后,智慧自然生起,我会觉得刚才我在意的那些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时我会在嗔心生起的时候反观自心,觉得不过是真如的妙用而已,我完全有信心降服自己的烦恼,只是自己不够精进而放纵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习气,如同条件反射。但是我能够照见它,就一定能够战胜它。可是如果还没有照见,那就要继续在痛苦中煎熬,如绳未断的牛一样急得团团转了。我希望这样的师兄及时回光返照,不去死揪别人的缺点不放。师言:“只观照别人,永不见自性。”我为什么总是听到你说别人的不是,而没有剖析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找对了,修行必然进步。见地一到,修证就很容易过去了。关键是见惑都没有改正,思惑就更难了。
我最喜欢的是弥勒菩萨的胸怀,整天都是笑嘻嘻的,能够容下一切人和事,这是师父说的无量无边的胸怀。如果我们的心胸能够包容整个法界,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够障碍我们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我想这可以称为法界一心,不知合适否?我们的福报不够、智慧不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造成的。只有具备无量无边的心量,才能够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和福报。我们连自己最亲的爱人都容不下,我们还有资格说普度众生么,我为自己感到惭愧!

‘贰’ 学佛人怎样对待婚姻缘分

最好是能超越这一切。什么叫超越?就是要开悟证悟,要明心见性。你真开悟了证悟了,明心见性了,你就不会受外界的影响,同时也能把所有的这些矛盾和冲突消除。如果修行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就要转变因果。什么叫转变因果?就是断恶行善,断一切恶业,行一切善业。

夫妻不和,佛在经中讲过,这是曾经邪淫的果报。你想改变这个因果,就要断除邪淫,好好地持戒,这个时候更不能犯戒,不能搞那些不道德的事情。有些人这个时候把握不住,又犯戒了,将来就会有更严重的恶报。

学佛的人不能怕现世的报应,要怕造恶业、种恶因。你种下了恶因,将来就要感受果报。种了一次恶因,将来感受果报的时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的,是千倍万倍,而且越来越增长。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就怕造业,不怕现世的报应。

你真想解脱,真想解决这些问题,最好是明心见性,最起码也要断恶行善,尤其是断邪淫。要好好受戒持戒,这样才能转变因果。这是唯一的方法,做不到就没办法了,只能自作自受。佛讲得清清楚楚,以前造的业,尤其是自己的行为不正,现在就要感受这样的果报。所以应该忏悔往昔所做的恶业。

做忏悔最起码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四种对治力中有返回对治力,就是下定决心,以后纵遇命难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你忏悔的时候要具足的条件。如果你当时下不了这个决心,忏悔也能减轻点业障,但是不能彻底消尽业障。你当时能下这个决心的话,才算比较圆满的忏悔。

决心特别重要。也许你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忏悔时必须要有这样的决心。如果当时你有决心,过后由于烦恼或业力,又没有把握住,没有控制得了,又犯了,这也没办法,只有再重新忏悔。

任何事都是,我们下决心以后要尽量做。但是肯定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也有做错的时候,这也要重新如理如法地忏悔。我们是学佛修行人,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要圆融,要容纳,尽量不要伤害对方。你尽心尽力了,缘分到了,也只能随缘。

婚姻的事,有的想结不敢结,有的想离不敢离,心里很痛苦,这也是自己放不下。该结还得结,该离还得离,这是缘分的事。有修行的话就能解决,没有修行的话也改变不了,只能随着缘分走。

什么事情都是,最好是保持自然。你特意离婚,这是个错误;你执着不离婚,这也是个错误。该离就离,要把握这样的状态。但是要保持适度,这是很难的,有智慧才能把握得住。什么时候该离,什么时候不该离,没有智慧,就分不清。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么!

学佛的人也不是坚决不能离婚,学佛的人也不是必须要离婚,一切都要随着缘分走。我们要尽心尽力,尽量别伤害对方,别伤害众生。我们对这些众生,包括家人,没有什么恶意,不自私的情况下怎么都行,不会造业。

如果是恶意的,特别自私的,肯定会造业。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看看,我们想离婚或者不想离婚,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是自私的还是不自私的?如果是不自私的,就没有什么罪过。你为了自己的利益坚决不离,这也是造业。

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好自己的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刚才我们讲的超越因果,转变因果,都在这里。自己的心态把握住了,会取舍了,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用考虑那么多。但是我们现在总是考虑很多。

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普通人,都是为了各自的名利。结婚离婚也是,根本不观察自己的心态,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去考虑这边、考虑那边,总是想不开。很多人都是为了面子,为了各种利益,都是自私的。

其实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对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很简单。

看自己的发心动机,你今天要离婚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对方?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你如果是为了对方,为了众生,不自私、不自利,没有恶意的情况下,不会担因果,离婚也是个好事,也是一种行善。你自私自利,恶意的,也不考虑对方,只考虑自己的名利,怕失去自己暂时的利益坚决不离,你是在造业!你为什么不离婚,或者你为什么离婚?看自己的心,你是最清楚自己的,用不着问别人。

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佛法里完全看发心和动机,不看结果。佛经里讲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什么叫心地法门?动机善,一切善;动机恶,一切恶。小乘不一样,不是只讲动机,还要看结果。为什么?他还有自私自利,心不是完全清净,所以他还要看结果怎么样。大乘就不用了,完全是为众生的。比如你一点点也不自私,完全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做事情,对方也知道你是真心的,万一做错了,他知道这个结果,也不会怪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结婚也好,离婚也好,也没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凡夫把世间的琐事看得特别重。“结婚是大事,离婚也是大事啊!”

所以它们的变动对我们的打击特别大。但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都不算什么事,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对于有修行的人来说,都是小事――世间的琐事,无所谓!一切随缘,缘来缘去,缘聚缘散,该聚聚,该散散,该来来,该去去。没有什么,这是很正常的。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

什么夫妻,再好也就一生一世,几十年,很短暂!这是按时间来说。按事情来说,夫妻之间有什么重要的事?除了学佛修行是大事,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大事?

这就是我们刚开始讲的超越因果。已经超越了这一切,就不会执着这一切,所以对他来说不会有任何的障碍。现在我们这些人当中也是,有的夫妻两个,一个有修行,学得好;一个没有修行,学得不好。

没有修行的,就整天烦恼痛苦;有修行的人,也不烦恼,也不痛苦了,看着对方可怜。这是有修行与没有修行的差别。在同一个环境里,面对着同样的事情,一个烦恼,一个不烦恼;一个痛苦,一个不痛苦。不仅不烦恼不痛苦,还可怜他,还想救他,这是菩萨行。

有修行与没有修行的差别,不是有神通没有神通,不是有能量没有能量――其实刚才说的那些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能量。内地情况比较复杂,夫妻之间,有的家庭是男的信佛,女的不信;有的是女的信佛,男的不信。这个情况要注意。学佛修行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既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你因为学佛修行给对方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那你肯定有过错,肯定有不对的地方。

你要学佛修行,但是得也看具体情况,时间要把握住。去做这些功德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学佛修行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你特别执着家里的佛龛、佛像,什么也不顾,还整天诵这个念那个的,对方肯定受不了。如果对方不反对还行。对方还不是特别同意,你就不能太执着这些,自私地去学修。

随时都可以修啊!包括擦地,洗脸刷牙,做饭吃饭,都可以变成修行。收拾卫生,刷牙洗脸,做饭吃饭,这都很正常,过日子么!平时也是,年纪大的,叫“老伴儿老伴儿”,就是伴儿么!你也不能总不陪伴他,你也应该跟他聊聊天,这都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要发心。你陪他,都是为了他好,也不是贪着这些,而是为了救度这些有缘的众生,这不会有什么过失。

以前佛派舍利子去度皇宫里的众生,舍利子整天给他们讲法,领他们念诵,结果谁也接受不了。舍利子实在救度不了他们,就回来了。佛陀说,还得文殊菩萨去。文殊菩萨到了王宫里,也没有给他们讲什么,念什么,就是陪他们吃喝玩乐,最后把他们都度化了。这是方便么!文殊菩萨也不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也不是贪着于这些,完全是为了众生。

为了救度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你吃喝玩乐都行!但是要看你的心态。找借口不行!现在有的人找借口,他自己想喝酒,说,“为众生喝点!”他自己想吃肉,说,“为众生吃点!”那你就是贪着于这些,自己想吃想喝,然后找借口,这肯定不行,肯定会造业。有的人自己真不想干这些事,没有办法的,不是自己贪图这些,完全是为了对方,这就不会造业。

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现在不信心因果的人很多,我们都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是讲因果的。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权利再大,实力再强,长得再美也没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聪明也欺骗不了它,再厉害也对付不了它。我们最要害怕的就是因果,别的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取舍因果非常重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会有浪费,不会有差错,都在我们的阿赖耶当中记得清清楚楚。“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善还是恶,到时候一定会现前,一定会报应的。报应有过程,因缘具足的时候,果报才会显现,之前不会随随便便的显现。

比如说播种,有的要好几年才能结果,有的几个月就能结果,有的几天就能结果,不一样。因果也是,有的现世现报,有的来世再报,有的可能要很多生生世世再报。比如我们今天做功德了,做善业了,再微小也有果报,它不一定什么时候结果。虽然做了非常微小的善业,但是恶业做得多,肯定会先下地狱,在地狱里感受很多劫的痛苦,最后慢慢才托生为人了,才显现善的果报。

因果不会有差错,不会浪费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的是瓜,不可能得豆;你种的是豆,不可能得瓜。首先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什么也不懂,你怎么取舍因果,怎么修啊?闻思修特别重要,这是有次第,有程序的。有的人说不用闻思,直接修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你得先听闻,然后思惟,弄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样才不会做错。没有闻思直接去做,一定会错!什么叫盲修瞎炼?没有闻思地修,这叫盲修;没有闻思地炼,这叫瞎炼!

不仅仅是我们学佛,要学世间的学问,知道世间上的道理,也需要闻思啊!佛法和世间上讲的这些道理一样,都需要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你得先把这些道理弄明白,然后再在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才是修行。

包括结婚离婚,家里这些琐事,也是这样。都变成学佛修行了,那就不是琐事了,那是大事。如果没有变成修行,那就都是琐事,没有什么意义。都是一样,离不开痛苦的本性,离不开无常的本性,离不开空性的本性,都是如幻如梦的。你看电视里演的那些,都有意义吗?

佛讲得多好啊,如果没有智慧的话,结婚也好,生孩子也好,上班工作,都离不开痛苦。结婚是为了快乐,生孩子也是为了快乐,结果你看,都是痛苦的。没有结婚还没有那么多事,结婚成家,事就多了。没生孩子还行,没有那么多负担,一旦生孩子了,你看,负担多重!增加烦恼,增加痛苦。

佛讲的,都离不开痛苦,难道不是吗?哪个不是苦?苦苦,变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离不开这些苦。

然后佛讲了无常。一切诸法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离不开无常的本性,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三个道理弄明白了,才是看破,才能看淡;你把这些事看破了,看淡了,才不会执着,才放得下;真放下了,才是解脱,才能轻松自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如果结婚、离婚这些家里的琐事引起了你的烦恼,你就没有修行了。真有修行的话不会这样。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不会有看不起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有看不惯的事。在已经开悟、证悟的人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好与坏的分别。

但是对没有开悟的人来说不是这样的。没有开悟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时候肯定有好和坏,有好人和坏人,有好事和坏事,有好和不好的地方。有娑婆世界,也有极乐世界;有善,也有恶;有菩萨,也有凡夫。这都是自己的心。

南◎无◎阿◎弥◎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场

‘叁’ 作为一个学佛之人应该如何对待夫妻房事生活

出家之人:戒淫,包括身、口、意。

在家之人:戒邪淫:合法婚配的正常行淫不是邪淫。

非时(月经期、产褥期)、非地(不是自家卧室或暂时属于自己的卧室)、非愿(一方不愿)、非法(未婚同居、嫖娼卖淫、通奸)都是邪淫。

(3)学佛如何对待婚姻扩展阅读:

如果遵从佛法基本教义,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

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反而不理想的状况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为突出。不少人学佛学得很辛苦,不少学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弯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不仅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成语,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在台湾弘扬佛法数十年的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这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

‘肆’ 浅谈学佛修行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与婚姻(丝丝天乐原创)

所谓爱情就是人际间吸引最烈的形式,是一个体(人)对异性个体产生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或彼此的相爱。研究和观察表明:爱情的动力和本质就是男女之间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简言之,爱情就是异性间的精神欣赏,肉体追求。尽管爱情会凋零,婚姻有不幸,但是,由于爱情具有非常浓郁的神秘、浪漫的色彩,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社会激烈争论的话题,也被世人强烈执着着,绝大多数人把获得爱情当做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诚如一位名人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是支持世人坚强生存下去的强劲力量。因而,各民族的诗歌都热烈而振奋地赞颂人类爱情的巨大,使它成为源远流长永恒艺术的主题。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立场上,从世间法的眼光看,爱情至少有四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使个体(人)获得生理、心理的快慰和满足;二是爱情以婚姻的形式组建家庭成为人类社会最小的单元体,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三是繁衍后代使人类种属得以延续;四是使人为了获得爱情而努力去从事世间的种种事务,促进了社会发展。当然,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爱情还会给个体带来诸多好处,这里不再赘述。因此,爱情也是人类社会不应缺少的食粮。所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追求理想的爱情、永恒的爱情也就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目标。 那么,站在洞彻宇宙人生真相的立场,以出世间法的眼光来看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我们本具的佛性说起。佛性本来清净无染,没有男女相,没有五欲,由于无明分别念起产生业识妄相,则有了众生对爱情的迷惑颠倒。由于恋爱者执取的对境是自己能取心识中的爱染相,故,所谓的“爱情”就是恋爱者本人的一种强烈的我执与我爱,是恋爱者,或恋爱双方对对方我执最大限度满足的表现。简单说,恋爱者执着所爱的是他自己,是对自己的最大满足。这种一个个体对另一个异性个体的精神依恋和肉体贪着,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无明,爱情本身是贪嗔痴的产物,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因、轮回的果。正是因为有了“爱”这种业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有了“生”,有了死,轮回流转的种子就这样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生生世世染污,深深种埋,并难以清净。由于能所皆妄,本来皆空,因此,爱情是虚幻的。美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只不过是梦中幻影罢了,因缘聚则有,因缘散则无,终不可得,因而,世上根本没有永恒的爱情,执着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了断情欲,才是我们出离生死的根本。诚如以上那位名人所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因此,一个真为众生离苦得乐,发誓成佛的修行者,必定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清醒者、理智者、智慧者,在通达真理中放下对爱情的贪着,并在对异性的精神依恋和肉体执着的桎梏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心灵的自由、欲求的超越、烦恼的解脱,常乐我净理应是行者历劫终不放弃致力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无上目标! 爱情的产生是受我们过去世业力的推动呈现的一种因果,从了义上讲有无爱情,是否拥有爱情婚姻都是自己的因缘果报。因果虽不可抗拒,却非不可转化。出家、在家学佛,虽果位有高下不同,但绝不能一概而论。纵观全部的佛法,都在力说性爱乃欲界生死根本,却也非教人一概不娶不嫁,爱情婚姻既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释迦牟尼佛在成家后出家,以示现一生补处菩萨成佛,和大乘经中讲到,佛陀以成家恋爱作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说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这些实例都有其深刻寓义。因此一个学佛修行人,可否有爱情婚姻,完全应该根据行者的具体因缘情况决定。如果你志求高远,特别喜欢清净的梵行,有坚定的行愿力,具有出家的因缘福报,那就彻底了断尘缘,以出家的方式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完成自他二利;如果不能出家,你有得到爱情成家的因缘果报,那就随顺缘起建立家庭。笔者认为: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应该用智慧去抉择观照,依着菩萨学处,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解决好爱情婚姻这一人生重要关键的问题。要知道:真正的出离是对五欲六尘的不染着,故不论在家、出家,是否拥有爱情婚姻生活,都应本着“无依无着智慧立”的精神勤修戒定慧,放下对一生一切幻相的执着,努力破除我执我爱,将狭义的我爱升华为广义的博爱,在生活中应该常常反观自心,力修不净观、慈悲观、空观等对治贪嗔痴,最好能在认证本觉中,面对任何对境都能随时将心安住法界本体,这是消除贪嗔痴,尽除业障,放下执着,转化习气和性欲烦恼的最好方法。作为在家学佛者,特别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萨而言,婚姻生活更是一门宝贵的修学法门!要立足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世出世间法则,积极帮助、照顾、度化好自己身边最亲近、最有缘分的人,如达真上师所言:“结缘是为了了缘,好好地结缘,好好地了缘”。既不能沉溺于爱情,把它当做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使自己的心相续充满了贪嗔痴慢疑,如此,不但不能生发起出离心,反而会造作种种业,不但不能获得解脱,反而会贻误了完成度化父母众生的大业。但也不能对性欲的生发、婚姻的存在产生反感,进而采取压抑放弃、置之不理的方式,走进“婚姻恐惧症”和“禁欲”的误区,从而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和婚姻危机的出现,给对方和家庭带来伤害不幸。要知道:学佛修行放下万缘,不是要人无情,而是要不执着,离开了五欲六尘,也就离开了修行的对境,没有五欲六尘,就没有凡夫,也就找不到佛了。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会能善于利用一切对境和有限的生命时间,来尽快完成自他二利的伟大事业,彻底解决生死的根本大问题。要明白: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在六尘不染六尘,居五欲不贪五欲,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在历境练心中,常修爱别离苦,常思苦、空、无常,对世间幻相彻底看破放下,着力磨砺自己的修学功夫,在真正意义上的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的摄持下,借助因缘道用,珍惜缘分,尽职尽责,忠于家庭,忠于爱情,在淡化精神依恋和转化情欲中好好用功证道。 总之,爱情婚姻的本身就是性空缘起,缘起的本性就是佛性。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随缘自在,自在随缘。追逐、放弃爱情都是一种过错,不管是否拥有爱情婚姻,都应在智慧摄受下行持佛法。正如上师达真堪布讲的:“有智慧有也行,没有也行;没有智慧有也不行,没有也不行”。感恩上苍我们所拥有的,感恩上苍我们所没有的。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刻刻感恩这一切。

‘伍’ 佛法怎样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长年累月的积怨造成的,想要改变这一切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这些积怨,用佛法中所讲述的道理作为新的生活的准则,必然能够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从宽容别人、找自身问题下手,是方法。

阿弥陀佛

‘陆’ 佛教的教义中,如何看待婚姻呢,就我所知道的,佛教主张人离开家,称为出家

在佛法中,出家是个很严肃也很慎重的事情。比如首先要征求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都不可以出家。 另外佛法非常重视在家人的修学,也鼓励普通人在家修学佛法,并不不偏废世间的劳动,工作,学习。 佛法讲因果,一个人是否学佛,是否出家,皆是因缘和合而定,并非能强求的。 佛法的出家,并不完全指头世间的家庭,更是出“...烦恼家”“轮回家”的意思。出家了,就是要放下小我,为教化救度众生,荷担如来家业尽力!所以古人常说,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之。 正信的佛教,既然不强求人出家,自然也是以正常的心态看待世间人的婚姻。在家学佛有在家学佛的轨范,结婚生子,也不耽误在家学佛,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学即可。

‘柒’ 婚姻不好佛教怎么处理

佛教对婚姻的基本看法是——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成家,乃至生儿育女。无论美满的家庭还是痛苦的婚姻都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果关联。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非是其他。故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幸福,从该观点出发,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但另一方面,佛教中也没有不准离婚的明确依据,如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就要好聚好散。
佛教认为,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不少男女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面对婚姻中的不如意,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一种强大的潜在心力),“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一般人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应。所以,面对婚姻的不如意,如能挽救,就要双方心平气和的恳谈,找出问题所在,也可求助朋友、亲人等,一段时间后,看双方关系能否改变。如果不能改变,那就和平解决,尽快放下执着之心,让自己从“贪痴嗔”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在。

‘捌’ 佛学如何看待婚姻问题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再说“婚姻”基本上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满,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结不敢结,有的想离不舍离,自己痛苦的同时也在折磨着对方,归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说该结还得结,该离还得离,这是缘分的事

阅读全文

与学佛如何对待婚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华州区事业编考试成绩怎么排名 浏览:241
怎么活着都行别不幸福别一路坎坷 浏览:401
湖北疫苗接种后健康码多久变色 浏览:796
爱情的酒一喝就会醉这是什么歌名 浏览:77
婚姻为什么不能盲目 浏览:343
云阳县有哪些美女 浏览:785
爱情密码154代表什么 浏览:40
生活和爱情怎么融入到一起 浏览:772
哪里有150块的爱情 浏览:674
深圳哪里办健康证可以马上就拿 浏览:938
什么是自毁的婚姻 浏览:872
浙江卫视上午为什么播爱情公寓 浏览:719
土库曼斯坦美女讲什么语言 浏览:869
什么是爱情的真意 浏览:72
阿里健康商城怎么样 浏览:468
亲情什么什么爱情最可贵 浏览:188
什么是台灯的故事 浏览:988
白鹭为什么象征长寿幸福 浏览:908
故事怎么读的 浏览:528
yy礼物幸福甜心多少钱 浏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