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纪伯伦资料50字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
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选自《人民日报》(国内版)1993.11.12国际副刊】
纪伯伦
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着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
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着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Ⅱ 关于纪伯伦的论爱
你好,我也是看你的问题,也才发现好觉很奇怪。我翻开我的纪伯伦散文诗全集。里面的版本是这样的:
……
爱虽可为你加冕,也能将你们钉在十字架。他虽可助你们成长,也能将你们削砍剪刈。
他们会攀至你们的最高处,轻抚你们在阳光下颤动的最柔嫩的纸条,他也会降至你们的根柢,摇动你们仅仅依附着大地的根须。
爱把你们像麦捆般聚拢在身边。
他将你们脱粒,使你们赤裸。
……
踏入那没有季节的世界,在那里,你会开怀,但不是尽情欢笑;你会哭泣,但不是尽抛泪水。
爱除了自身别无所予,出来自身别无所取。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有了自己就足够了。
……
午休,沉思爱的心醉神怡;
黄昏,带着感激归家;
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
中间我略了很多,但是你应该在网上搜得到这个版本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月版,由伊宏、伊静翻译。
好,下面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我这本书上的译本应该比较正确。这些因为是翻译而来的,所以,看原着英文版会比较靠谱,我搜到的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的链接如下,你可以看看,跟我这个翻译基本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译者不同而在修辞语气上略有差异。
网络文库,中英对照
http://wenku..com/link?url=--ZJ727Hx-a2zp1g6G
豆丁网 ,英文版 http://www.docin.com/p-190526324.html
至于你所提的版本,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
1,我在网上也有搜到,但,注明都是出自纪伯伦的先知,(但是,我觉得,貌似,多数情况下,被用在了耽美小说,或者贴吧了,你看内容也能大致读出来,不得不说,很贴切)我个人并不认为出自纪伯伦的先知里的文章,应该是错的。至于是不是出自他的其他作品,我不太好说,风格上略有相似之处,但是,读来陌生,我印象并不深刻,(我读完了纪伯伦散文诗全集,对这段话没有太多印象)当然,我并没有读完纪伯伦的其他作品。
2、那么,下面从先知这部作品整体上分析。
在先知这篇作品里,是纪伯伦化身为先知给奥法利斯城讲了很多真理。你仔细留心也能观察到在他进行讲话时,用的人称大多是:他,你,你们。”他“代指要解释的对象,如“爱”“婚姻”什么的,而,“你,你们”是指奥法利斯城的人民。他是先知,以这样的角度将“真理”即所谓的“他”讲给“人们”即所谓的“你、你们”。这段,对话中却出现了大量的“我”,很难解释这个我是指代谁。
3、下面从逻辑上分析
这段文字的开头是跟我所提供的版本差不多的,也就是,跟随我在第二点所提到的逻辑。那么,下面的“我”的出现就是跳转人称代词。就是单独作为一篇文章来说,在逻辑上也是完全错误的。作家不会犯这种基本错误。
4、下面从纪伯伦的文笔风格上分析
纪伯伦的文笔温润而睿智,有时又犀利讽刺。从这段文笔上看,(我们假象是他的其他作品里的)
如果“我”是指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主人公的“我”,我觉得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内心,性格并不符合纪伯伦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内心。更多的是一种略带扭曲的爱的表达。是一种渴求对方完美,有力量,又渴求这种美丽和力量是属于自己。一种极强的占有欲,控制欲的体现。(所以,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在耽美小说里出现了吧!)
如果“我”是指代其他要描写的本体(他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诠释某个真理)比如你所本来以为的“爱”什么之类的对象。那么,你至少能够哦从这段话的描写中抽取一些特征,然后认出他的本体是什么。我之前也说这似乎是一种扭曲的“爱”,我觉得,这反倒不像是纪伯伦对于爱想要表达的。你读他的其他作品,就知道爱对于他来说,永远是纯洁而高贵的。同时,我也不是很能想象得出,这里的“我”到底是指什么样的描述对象。
OK,做个总结,就是,我没有搜到这段话是出自哪里,网上说是纪伯伦的先知,但是,我个人认为(包括客观证据)是错的。真正的版本应该是我所提供的那个。
在我对你,也对自己进行了一番解说后,我觉的并不像是出自纪伯伦的手笔了。但是,我对纪伯伦的了解尚浅,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可以探讨。
Ⅲ 纪伯伦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3)纪伯伦婚姻如何扩展阅读:
人物评价:
纪伯伦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象力无比丰富;意境堪称恬淡高逸,超凡脱俗,非同凡响;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李唯中评
后世纪念:
纪伯伦故居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 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故居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Ⅳ 纪伯伦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美丽的山乡卜舍里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抨击时弊,揭露封建礼教和陈规陋习。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被开除教籍。他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纪伯伦学成返美,先在波士顿定居,旋即迁往北美阿拉伯侨民文学家汇聚的中心纽约,潜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纪伯伦从18岁起就开始自己的创作。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小说为主,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后期则转向散文和散文诗的写作,大都用英文写作。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反映那个时代阿拉伯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命运,深刻地揭露宗教势力和封建习俗的凶残冷酷。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续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纪伯伦用全部心血浇灌出的一株奇葩。作者以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婚姻、孩子、饮食、工作、欢乐与悲伤、理性与热情、法律、自由、友谊、美、死、宗教等26个一系列人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纪伯伦并自绘了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是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以散文和散文诗为主流的阿拉伯文学流派就形成了,这就是“叙美派”文学。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尔·努埃曼一起组织和领导了阿拉伯着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竺会”,他们已经成为“叙美派”的代表人物,为创立阿拉伯语的新文体——散文和小说,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纪伯伦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学,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Ⅳ 纪伯伦的人物家人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山民,为人不错,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Ⅵ 纪伯伦到底爱过几个人,他和玛丽到底相差几岁 梅娅和他又是什么关系
哥们,很感谢你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我对这位黎巴嫩的天才作家又多了几分了解,我在网上查了好久,没找到你的答案,很是可惜,不过我还是找到一点我自己很受感动的东西,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0-02-03 17:02:04 来自: Vivi
纪伯伦全集的评论 5
在网上搜遍了,终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最后一个卖家。原价98的他卖300。收到书,虽然有些旧,但我还是如获至宝。
————————————————————
当我仅仅读纪伯伦的作品时,我读出他的孤独。我一直想为什么他的恋人玛丽会拒绝他的求婚。我甚至对玛丽的拒婚有些抱怨。
我能理解英国诗人叶芝被拒婚的原因,叶芝终身爱慕的茅德冈说“永远也不要嫁给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我不了解叶芝,不知道他真实性格中是否也多愁善感。茅德冈最后嫁给了一个军官。确实有像茅德冈这类野马似的女人存在,她们只会被力量之美所驯服。
但通过读纪伯伦的作品,我发现他不只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更多地像个斗士,充满了阳刚之气。他怎么也会被拒婚呢。
于是带着问题阅读了《全集》中的《情书集》。
非常地不可思议,纪伯伦同时爱两个女人。起初我不能接受,感觉太别扭。但当我看到1911年玛丽的一则日记时明白了。
玛丽记录到:“对于纪伯伦,另有一份爱在等待他。这爱不同于他对我怀有的爱,这是神启之爱,并将结成他的婚姻。他最伟大的作品,将由这爱而产生;他最大的幸福,他崭新、充实的生活,也将由此而生。这一切用不了许多年就会发生。对于那场爱中的女子,我只是一个阶梯。尽管我多情的眼睛在哭泣,我却是怀着欢欣想起她的。我不想拥有纪伯伦,因为我知道:她正在某个地方为他成长,他也在为她而成长。”
从玛丽的信中看出她全身心爱纪伯伦,她因为他自己53岁才结婚。如果不是爱,怎么会甘愿独身那么多年。而她拒绝纪的求婚是因为她灵魂太高尚,她认为纪伯伦的内心需要一份神启之爱,那份爱会激发出纪伯伦更灿烂的创作火花。因此她不敢自己占据那个宝座。而这份神启之爱就是诗人叶芝所遇到的那样的爱。
很可惜,凡事都有代价,玛丽是纪伯伦一生的贵人,可以说没有她很难有纪伯伦的成功。所以纪伯伦决心用一生的爱来回报他的这位恩人。哎,我有时想,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玛丽经济资助这回事,说不定那爱情的火花反倒更真切。所以我理解玛丽日记中反复提到的痛苦。
纪伯伦一生的分分妙妙都是激情澎湃,他太天才了,这让他有种使命感,“来到世间是要说一番话”,他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甚至没时间全情投入恋爱中,没时间结婚生子。这大概也是玛丽深思熟虑之后拒婚的另一个原因:她怕耽误纪伯伦的时间。
纪伯伦48岁英年早逝,不知道纯精神恋人梅亚算不算他的神启之爱,目前我还没读到他和梅亚之间的情书集。但总感觉精神之恋不是神启之爱,有时想如果纪伯伦遇到意义如同叶芝的茅德冈似的女人,那该是番什么景象。纪伯伦的创作激情将会被激发到何种地步。不过我偏爱纪伯伦,心想如果遇到,他的茅德冈一定会爱他的。
纪伯伦确实是个天才,是个性极丰富的人,是个高尚的人。
如果他能像泰戈尔活到80岁,真不敢想象他该杰出到什么地步。
我喜欢纪伯伦的作品胜过喜欢泰戈尔的作品,我喜欢纪伯伦的性情也胜过喜欢泰戈尔的性情。
这段话应该也不分的回答了你的问题吧?
Ⅶ 纪伯伦的基本资料
纪伯伦是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奥古斯特·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7)纪伯伦婚姻如何扩展阅读:
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处馨香的玫瑰园,在那里可以眺望整个小镇。纪伯伦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1981年纪伯伦逝世五十周年之际,黎巴嫩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决定该年为纪伯伦国际年,为此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决定在他故乡贝什里举办展览会,展出他的手稿和画稿,并在贝鲁特、巴黎和纽约举行纪念活动。
Ⅷ 纪伯伦的《谈婚姻》原文
谈婚姻(选自纪伯伦《先知》)
大师,婚姻又怎么讲呢?
他回答说:
你们一块儿诞生,你们也将永远合一。
当死亡那白色的羽翼击毁你们岁月的时候,你们也将合一。
是的,当你们静心回忆上帝的时候,你们也将合一。
让你们的合一之中,留有距离。
让天风在你们之间舞荡。
彼此相爱,但不要锻造爱的锁链:
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海岸之间,做流动的大海。
斟满彼此的酒杯,不要从一只杯中啜饮。
彼此馈赠面包,不要取食同一个面包。
一起快乐地舞蹈,歌唱,却要彼此孤独。
就像那琵琶的弦亦是孤独的,虽然它们偕同样的旋律颤动。
彼此奉献你们的心,却不要彼此占有。
只有“生命”的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
伫立的时候,要若即若离:
神殿里的柱子,也是彼此分立的,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