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世民说魏征是他的镜子,那为何砸了魏征墓碑
因为魏征还在世的时候,唐太宗曾经问过魏征丞相的人选,而当时的魏征曾经推荐过两人,但是这两人却在魏征死后,先后反叛,因此当时的唐太宗便怀疑魏征和反叛的人是一伙的。再加上当时的朝廷中有记恨魏征的,因此在唐太宗怀疑的时候,火上浇油,让唐太宗认为魏征辜负了自己的信任,从而导致唐太宗李世民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还不允许人重建。
于是唐太宗在回到长安后,便命人将魏征的墓碑重新修建好,同时对魏征的后人也是多加照顾。而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魏征,在死后却因为自己的推荐,从而让自己的家人遭了难。不过好在唐太宗及时醒悟,在晚年的时候,并没有继续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贰’ 唐朝魏征是何人物
魏征简介:
(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 ),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着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征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
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
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 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
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
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征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
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
魏征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当魏征患病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天,亲自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魏征逝世之处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现在魏征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确实是与唐太宗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度分不开的。
唐太宗时能够大胆进谏的大臣,还有一位马周。马周原来只是守卫玄武门的中郎将常何的客人。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个武将,不懂政治,感到谈不出什么,为此很犯愁。马周知道了,马上动笔为他写了二十多条关于政治得失的意见,让他去交差。李世民读了以后,觉得条条都切中要害。他很奇怪,常何这一介武夫怎么变得这样有政治头脑了,就找他来面谈。常何一向老实,他坦白地告诉李世民上书的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马上召见马周,一番谈话,对他十分赏识,不久便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期望,经常进谏,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要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爱护百姓;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爱子女,没有必要每年加赐金银珍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子女;他要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百姓满意,就得选拔德才具备的好官。
‘叁’ 一代诤臣身后事,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书的魏徴碑
魏徴当官后,一向忠心耿耿,只要不利于国家,他都会站出来说话,哪怕皇帝不高兴!
魏徴病重后,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药送饭到魏徴家里,还亲临魏徴家两次,他还派专人到魏徴家中照顾,并让这个人随时报告魏徴身体状况。
在魏徴临死之前,唐太宗对他都非常好,唐太宗最后一次去见魏徴时,他问魏徴,你有什么未了心愿吗?我帮你完成,魏徴就说了,只忧心国家,临死还惦记着国家,唐太宗怎能不感动?
我觉得唐太宗就是个小气的人,当初他重用了魏徴,但是却对魏徴的意见并不满意,没死之前就想杀掉他了,所以死了之后找个理由给他的墓碑给推了,怎么也得解解气,史书上记载说是重建了,但是究竟重建没重建也说不好,毕竟后来的魏徴墓碑没有刻字,什么都没有,如果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怎会不重新题字呢?
‘肆’ 李世民的女儿,一生嫁了三次,最后怎么样了
李世民最喜欢的公主是新城公主,新城公主一生嫁了三次人,分别是魏征的儿子,长孙家族的孙子,当时的大臣韦正距。但是由于想念前任丈夫,所以和韦正距感情不和,被最后一任丈夫韦正距用被子活活闷死了,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下令处死了驸马,给新城公主陪葬了。
本来这是一个很好地结局了,可是新城公主内心是喜欢长孙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韦正距感情一直不和。最终,在一次争吵之后,韦正距一气之下拿被子把她闷死了。李治心生怨恨,让韦正距去陪葬了。
‘伍’ 房玄龄与魏征杜如晦的生平!家庭状况!
杜如晦(585—630年)出身于西北望族,和太宗的其他高官一样,他也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曾在北周和隋作过官,他本人在隋代作过地方上的小官,后来辞职。唐兴后不久,他参加了太宗的幕僚集团,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样随太宗参加了征讨东北平原的战役。他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很可能参与了袭杀太宗兄弟们的行动。太宗十分相信杜如晦的决断力,以至对房玄龄说,所有的重大政府决策都需要杜如晦的支持。杜如晦和房玄龄彼此取长补短,同心协力。不幸的是他身罹不治之症而死于630年,正当他的权力的顶峰时期。
魏征(580 - 643 )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着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中文名称: 房玄龄
又名: 乔 字玄龄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隋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579—648
相关事件: 玄武门之变
相关人物: 李世民
生平简介
房玄龄(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陆’ 魏征错信了哪一人,导致妻子蒙羞儿子婚事取消
贞观十七年正月,大唐宰相魏征病重。李世民接到奏报,连夜带着长孙皇后嫡出的衡山公主,去探望魏征。魏征已经神志不清,无法说话了。李世民拿着魏征的手,指着衡山公主说:“公强视新妇。”
李世民所说的新妇,就是衡山公主。在魏征病危的时候,李世民将年仅10岁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叔玉。魏叔玉是魏征的嫡长子,是魏征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儿子有了“尚主”的荣誉,魏征却没办法谢恩,当天晚上就去世了。
古代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天子家最尊贵,谁也没办法和天子门当户对。臣家子娶天家女,叫尚公主,就是高攀娶了公主的意思。臣家女嫁天家子,叫嫔王,就是高攀嫁给天家 子的意思。魏征的女儿,嫁给了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异母弟霍王李元轨。李世民在魏征临死前,让衡山公主下嫁魏叔玉,赐给魏家“尚主嫔王”的大唐荣耀。
李世民下诏,让魏征以一品太师礼节下葬。唐朝的时候,宰相就是三品官。一品二品职位,是赐给功臣的荣誉职位。李世民要以一品礼厚葬魏征,魏征的遗孀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李世民破获了李承乾谋反案,侯君集和李安俨被赐死。杜正伦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岭南。侯君集、李安俨、杜正伦,都是魏征举荐给李世民的人才。李世民见到魏征举荐的人纷纷谋反,再加上其他一些问题,就有了怒砸魏征墓碑的举动。
魏征错信侯君集等人,导致墓碑被砸,儿子婚事取消,可谓是让子孙蒙羞。到了李世民征伐辽东失利,才想起魏征的好处,就下诏重立魏征墓碑。李世民虽然承认错怪魏征了,但是没有恢复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魏家终究是失去了“尚公主”的大唐荣耀。
‘柒’ 李世民的小女儿,一生命运坎坷,为何死后以皇后之礼下葬
李治心疼自己的妹妹,一生看似荣耀,却无一点幸福,李治很清楚这一点,生前不幸福,那就死了让她多得到一些吧,在儿子里李世民最喜欢的应该是萧贵妃生的李恪,在女儿里就属这个长孙皇后的小女儿,新城公主了,什么都想让她得到最好的,可是也是被皇上利用的工具而已。
新城公主跟李治是同父同母的兄妹,李治并没有让新城公主跟着长孙无忌家流放,而是又给她着了一个婆家,可是曾经的爱让新城公主无法忘记,她的心里始终惦记曾经的丈夫,一日一日的思念把她折磨得全身是病,嫁给另外一家没多久就去世了!
李治明知道长孙无忌并没有谋反,可是他必须这么做,他把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下葬或许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吧,是他让新城公主家破人亡,所以看似幸福的女人,实际上就是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
‘捌’ 唐太宗最疼爱的女儿,她的一生命运有多坎坷,葬礼以皇后规格举行
这个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是新城公主,她一生先后出嫁两次,第一任丈夫被处死,第二任丈夫也被皇帝处死。新城公主她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长孙皇后。
根据史书的记载,小公主在出世以后,就非常得唐太宗的喜爱,在她才八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衡山公主。这个封号非常的尊贵,因为唐朝有规定,名山大川是不能够作为封号的,但是为小公主破例,可以看得出来唐太宗对她的喜爱。
衡山公主是相当难受,但并没有什么用。后来李治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妹妹,就重新给她物色驸马人选,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京兆韦氏的韦正矩。后来新城公主生病,李治还是十分担心这个妹妹的,要给她建祈福的寺庙,但还没有建完,新城公主就去世了。李治非常生气,加上当时有谣言说是驸马对公主不好,盛怒之下他杀了驸马韦正矩。
‘玖’ 本是李世民疼爱的小女儿,嫁过三次人,为何后来却被驸马用棉被捂死
家暴,多为男子殴打糟糠之妻,现如今社会也是少有存在的。然而在唐代确有身份高贵的公主被自己的夫君殴打致死,这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这个可怜的公主就是李世民的小女儿新城公主。
公主的死震惊了朝堂,高高在上的公主竟然被夫君折磨致死,李治暴怒,诛了韦氏的九族,并让韦氏驸马陪葬,只是可怜一位公主从此香消玉殒。
‘拾’ 魏征有眼无珠错信了谁,导致妻子蒙羞,害得儿子的婚事被取消
太宗时期,有个叫候君集的人,因为谋反案被杀,唐太宗在调查相关干系人的时候想到了这个人曾被魏征推荐过,所以把魏征的墓碑给砸了,同时下手诏取消了魏征儿子的婚礼。
我猜问题中说的让魏征妻子蒙羞说的就是这件事,但这件事真是冤枉魏征了。首先当时魏征已经死了,而且,魏征在举荐侯君集之前,他已经是唐太宗手下的大将了。
看清了吧?侯君集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靠自己,魏征可能在李世民面前说过他的好话,但我相信侯君集肯定不是唯一一个被魏征推荐过的人。所以,魏征死后的待遇根本和他的视力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