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这两部电影种子 急!!《远山的呼唤》《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 [email protected]
链接:https://pan..com/s/1ThVdpgE8U0m4LFz6gsxscA
《远山的呼唤》是由日本松竹映画公司于1980年3月15日出品的一部剧情类影片,该片由山田洋次执导,倍赏千惠子、高仓健、吉冈秀隆等主演。该片讲述了风见民子是个善良贤惠的女人,收留了杀人潜逃的田岛耕作,在他们之间发生的友情和爱情故事。
㈡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电影在哪里看
截至2021年11月,国内视频网站都没有片源。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是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汉娜·许古拉、伊凡·德斯尼主演的剧情片,于1979年3月23日在西德上映。
该片讲述了玛丽娅经历的各种人生磨难以及她与赫尔曼、奥斯瓦尔德之间的感情纠葛。
1979年,该片获得第29届德国电影奖银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奖。
剧情:
玛丽娅与赫尔曼到市政厅去登记结婚。一枚炸弹在市政厅边炸响,震得墙上的希特勒画像落地。第二天,赫尔曼便上了前线。德国战败以后,妇女们纷纷到火车站去接亲人回乡。
有人将赫尔曼阵亡的消息告诉了玛丽娅。为了谋生,玛丽娅到美国占领军的酒吧做了一名招待,并且认识了美军黑人军官比尔。
两人同居以后,比尔向玛丽娅求婚,但却遭到了玛丽娅的拒绝。玛丽娅怀孕以后,打算给孩子取名为赫尔曼,用以纪念死去的丈夫。这时从战俘营中获释回家的赫尔曼突然闯进门,并与比尔打了起来。
瘦弱的赫尔曼打不过高大的比尔,于是玛丽娅操起酒瓶砸向比尔的头。比尔被打死以后,赫尔曼在法庭上自认自己是打死比尔的兇手,并因此锒铛入狱。
㈢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介绍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是1979年上映的德国电影,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汉娜·许古拉,伊凡·德斯尼主演。《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讲述二战尾期,玛丽娅和她深爱的赫尔曼结婚了,不过赫尔曼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在得知赫尔曼阵亡的消息后,玛丽娅与黑人比尔同居了,但赫尔曼并没有死,他从战俘营中出来后找到了玛丽娅,并与比尔发生了冲突且杀了比尔,由此他被判入狱。为了生存,背着玛丽娅,赫尔曼与同样爱着玛丽娅的她的老板奥斯瓦尔德签下了协议:奥斯瓦尔德救他出狱,他将玛丽娅出让给他。
㈣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的剧情简介
1944年,玛利亚和赫尔曼.布劳恩来到某市政府结婚登记处登记结婚,恰逢盟军轰炸,在爆炸声中,玛利亚和赫尔曼趴在地上签了字,之后,赫尔曼就上了战场,从此音讯全无。
玛利亚为了生活,只好到盟军开的酒吧去当了“只卖啤酒,不卖自己”的女招待,并认识了美国黑人军官比尔。后来赫尔曼的战友回来,带回了玛利亚的的丈夫战死的消息。玛利亚非常伤心,但她不哭泣。她用冷水冲手腕来代替流泪。
玛利亚从此与比尔同居并怀孕。一天,玛利亚与比尔在一起的时候,门突然被推开,赫尔曼回来了!玛利亚没有一点点的愧疚感,充满了再次见到丈夫的喜悦。赫尔曼与比尔扭打起来,玛利亚用酒瓶猛击压在赫尔曼身上的比尔的头部,误将比尔打死。法庭审问时,赫尔曼承担了罪名,替玛利亚坐了牢。
玛利亚不久认识了法国工厂主奥思瓦尔德,当了他的私人顾问和情人,但她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原则:她能把肉体给奥思瓦尔德,但那只是为了挣钱的“工作”而已,她爱的仍是自己的丈夫赫尔曼。她去监狱看望赫尔曼时,把这一切都告诉他。
奥思瓦尔德想娶玛利亚而被拒绝,他侦察到原来玛利亚有丈夫,于是他去监狱看望赫尔曼,与他达成了一项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协议。 赫尔曼出狱后,远走加拿大,只留了一张字条给玛利亚,告之当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时候才回来,并每月寄给玛利亚一朵玫瑰花。
玛利亚对赫尔曼的话不能理解,只能每月等待寄来的玫瑰花。玛利亚的情绪越来越恶劣,连听到奥思瓦尔德的死讯也无动于衷。 一天,赫尔曼突然回到家中,玛利亚很兴奋,此时,奥思瓦尔德的代理人前来宣读遗嘱,将财产的一半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玛利亚.布劳恩,另一半则给了“我的朋友”赫尔曼,因为二人曾有约,赫尔曼答应奥思瓦尔德在奥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妻子租给他,条件是获得奥财产的另一半 .
玛利亚得知真相,精神崩溃了。但她没有哭泣,她用冷水冲手腕代替流泪。点燃了煤气,在一片爆炸声中,二人的婚姻灰飞烟灭。
玛利亚的经历带有典型性,代表了战后妇女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经济的起飞与精神的幻灭。玛利亚与战前所有的女性一样,都以传统的婚姻为神圣。在爱情观念上也是如此,“只能把爱情献给一个人”。 她心中一直以为她自己是在维护着神圣的婚姻,而事实上,她早已一步步把神圣的传统背叛掉了,可是,这一切能怪她吗?她要养家糊口,要用钱把监狱里的丈夫救出来,她不委身于奥思瓦尔德还能怎样呢?究竟是玛利亚出卖了自己,还是现实出卖了她?
很难说清楚,就像影片结尾的那场爆炸,究竟是意外还是自杀一样难以判断。但唯一可以判断的就是,生活就是如此客观的一种“存在”,而玛利亚必须适应这种现实生活下去。 奥思瓦尔德受过良好的教育,漂亮有礼貌。他追逐自己渴望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赫尔曼爱自己的妻子,却也为了自己的尊严背叛了妻子。他甚至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妻子。
现在的社会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婚姻怎样才是神圣的,我们还有勇气和信念去维护婚姻的神圣吗?
㈤ 德国电影《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讲述了一个什么内容
纳粹“第三帝国”灭亡前夜,战争已进入德国本土。被炮火夷为一片废墟的原市政大厅内,断垣残壁之间悬挂着“?”字旗和希特勒头像。一颗炸弹落到附近,那幅希特勒头像被颓然震落于地。炮火硝烟之中,新娘玛丽娅和新郎赫尔曼匍匐在瓦砾堆里,寻索到一纸结婚证书,急促地请求结婚登记处官员在上面签字、盖章。新婚仅有一夜的缘分,赫尔曼便应召奔赴战场,自此音讯杳然。
纳粹战败,玛丽娅如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背着寻找亲人的木牌到火车站去迎候丈夫归来。一次次盼望落空。她女友贝蒂的情人从前线归来,带来了赫尔曼战死的噩耗。为了谋生,玛丽娅到专为美国占领军服务的酒吧做了舞女,并与美国黑人军官比尔相识、相恋而同居。
比尔送她金戒指,向她求婚,玛丽娅婉言谢绝了,只说“我喜欢你,愿意和你在一起,但是我不能和你结婚”——在她心目中,她与赫尔曼的婚姻才是惟一合法的、神圣的。
在医生确诊玛丽娅怀有身孕后,她坦然对医生说,孩子的父亲是黑人,但若生下男孩则要取名赫尔曼,以纪念那神圣的婚姻。
正当玛丽娅与比尔一起分享怀有孩子的喜悦时,赫尔曼突然归来,他没有战死,是从战俘营中获释回家的,他轻轻推开房门,瘦弱、憔悴、满脸胡子,瞪着一双惊诧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立即扑向那个占有了他妻子的美国黑人,而是奔到床头点起一支烟,贪婪地猛吸几口,镇定之后,他拼力冲向比尔并扭打成一团。这时,玛丽娅操起酒瓶,朝着比尔的后脑勺猛地一砸,结果了他的性命。但在审理比尔被杀一案的法庭上,出人意料的是,赫尔曼毅然走到美国法官面前自认是打死比尔的兇手,因此锒铛入狱。玛丽娅又一次面临着独自谋生而把婚姻悬置起来的人生困境。
玛丽娅请医生给她做了流产手术,随后,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结识了风度翩翩的企业家奥斯瓦尔德,并应聘做了他的私人秘书。在战后所谓“经济奇迹”的年代里,玛丽娅在经营奥斯瓦尔德的纺织企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果断、干练和卓识,无论是在同美国商人谈判购买机器、更新产品上,还是在与工会代表谈判增加工资、平息纠纷上,玛丽娅都坚定地维护着资本的利益,难怪奥斯瓦尔德称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一位出色的、不顾旧习的强手”。事实上,玛丽娅不惜以肉体为代价,扮演了奥斯瓦尔德情妇的角色,自此一步步发迹,有了首饰、小轿车、高级住宅和可观的“私房”,成了不折不扣的被资本所异化的“铁女人”。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填补她心灵的空虚,无法满足她对那被视作天经地义的婚姻幸福的渴求。
玛丽娅去探监时,并不对丈夫隐瞒什么,也不掩饰她与奥斯瓦尔德同居的关系。夫妻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玛丽娅:……他决不会伤害我。你要知道,是我愿意和他睡觉,没有人强迫我。因为他给了我工作,我依赖他,我想要先他一着,这样,我至少在这个公司能站得住脚了。
赫尔曼:现在外面的情况是这样吗?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冷酷吗?
玛丽娅: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想如今是冷酷无情的时代。
而当奥斯瓦尔德真诚地向她提出求婚时,玛丽娅则直言不讳地回答说:“你是认真的,我也不想轻率。我要对你直说,我不能和你结婚。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做你的情人。”——玛丽娅把灵与肉分割开,始终不渝地忠实于她与赫尔曼的合法而神圣的婚姻关系。
1951年6月14日,在克罗茨霍夫监狱,两个男人(赫尔曼与奥斯瓦尔德)背着玛丽娅,达成一项“君子协议”——以“让妻”为条件,奥斯瓦尔德设法营救赫尔曼提前出狱,据称,他患有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
赫尔曼囿于传统的成见,认为男人才是“家庭的顶梁柱”,出狱后,不辞而别,去海外淘金,仅留下一封给妻子的信,说是“等我成为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再生活在一起”。此后,他将每月寄一朵玫瑰花给玛丽娅。
玛丽娅心中至为神圣的婚姻,自此便紧紧维系在对玫瑰花束的期待上。她与家人的关系也变得隔膜而冷酷。在她搬进豪华的新居时,母亲谴责她说:“你同你的玫瑰花、你的权力、你的钱去生活吧!”玛丽娅就这样在富足而无爱的生活中忍受着煎熬,她那神圣的婚姻仿佛被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1954年,奥斯瓦尔德终因心力衰竭而死去,恰恰在这个时刻,赫尔曼也带着巨富从国外归来,阔别多年的夫妻重逢却感到彼此如此陌生,裹着浴巾刚从浴室出来的玛丽娅竟然重新换上一件蓝色的绸外衣。忽然,门铃响了,律师戴沃阿德女士受委托前来宣读奥斯瓦尔德的遗嘱,奥斯瓦尔德将其全部财产分作两份,一份归玛丽娅所有,另一份则根据三年前的“监狱协议”归赫尔曼所有。玛丽娅难以听完这份遗嘱,她第一次发现,被她一向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婚姻,早就被人出卖了,痛苦、绝望,一种无比沉重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她在点烟时没有关上煤气,突然,一声爆炸,一片火光,埋葬了一切;而这时,电台却正播送着世界杯足球赛的消息,德国队战胜匈牙利队夺得冠军……
㈥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原片名
Die Ehe der Maria Braun
更多中文片名
玛丽布朗的婚姻
婚事
更多外文片名
Ehe der Maria Braun, Die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20分钟
国家/地区
西德
对白语言
德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Finland:K-16 Sweden:15 Finland:K-12 USA:R West Germany:12 Singapore:R Finland:K-15
制作成本
DEM 1,975,000 (estimated)
㈦ 谁看过法斯宾德的电影
法斯宾德
1945年5月31日,法斯宾德(Fassbinder,Rainer Werner)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个兼职翻译。法斯宾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国最穷困混乱的时期,家里挤满了破落的亲戚朋友。法斯宾德从小就缺乏父母之爱,一方面小法斯宾德更加孤独内向,另一方面他也学会了虚伪的讨好和乖巧。法斯宾德的家,也是父亲的诊所,坐落在一条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风化区的街道旁,风化区的妓女们经常到这个诊所做政府的例行体检,小法斯宾德从小就生活在以性为生意的氛围内。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小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
自私的母亲,一直是法斯宾德的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这段两人生活的折磨记忆。法斯宾德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和一个19岁的少年成了情人,而这个19岁的情人觉得自己应该以父亲的身份对法斯宾德尽责,小法斯宾德的苦恼可想而知。
1964年,法斯宾德决定中断中学学业,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当时的同学中就有后来德国第一女星、也是法斯宾德的爱将汉娜·许古拉。同时,法斯宾德时而做演员,时而做助理,并通过大量的影片观摩,积累着自己的电影经验。当财源匮乏的时候,法斯宾德也毫不介意地继续在低级酒吧和外籍工人区拉客卖淫,与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样,据说他早期的几个剧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时候在对门的酒吧里写成的。
1965年,20岁的法斯宾德开始了自己电影的第一步,拍摄了短片《城市流浪汉》(城市游民),第二年又拍摄了《小混乱》。两部短片只能算是积累了经验,法斯宾德仍然不能拍摄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宾德投考刚刚成立不久的柏林电影电视学院,却未被录取。
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最早参与到“动作剧院”时,法斯宾德只是个小团体的外来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实力建立了自己在这个小团体里的领导地位。在1968年“行动剧场”从内部瓦解了,法斯宾德随后领导着一批演员创立了“反戏剧”剧团,并成为负责人。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反戏剧剧团”成了当时德国风起云涌的先锋派剧团之中最突出的。法斯宾德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反戏剧剧团”的成员后来都成了法斯宾德电影摄制组的主要人物,像作曲家拉本,演员、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戏剧剧团”客串的汉娜·许古拉在内的大量演员,他们都和法斯宾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瑞典的戏剧电影大师伯格曼相类似,这个稳定的团体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影制作提供了基本保证。1968-69年间,法斯宾德带领着10余名“反戏剧剧团”成员把主要创作投向电影领域,正式开始了疯狂的电影创作生涯,在随后短短的两年中共拍摄了11部电影、电视。
如果说,法斯宾德最早的两部电影短片中,《城市流浪汉》是来源于法国罗麦尔《狮子星座》的创意,《小混乱》则是向戈达尔的《精疲力尽》致敬,那么,在几年的“反戏剧剧团”的锻炼之后,法斯宾德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剧作风格和电影形式。《爱比死更冷》,这部法斯宾德的处女作,是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这部以好莱坞强盗片的形式描述现代青年彷徨心态的影片,还有受到戈达尔、梅尔维尔、施特劳布等人影响的痕迹,而且风格上也还很凌乱,所以还没能在柏林电影节上脱颖而出,但已经在当时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断突破自己的法斯宾德,并不愿意被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的日常生活题材限制,而是开始探索新的题材领域和美学世界。法斯宾德早期作品,大都由自己编写剧本,或改编自自己执导的舞台剧,此时的法斯宾德开始向改编文学名着的方向发展。
73年,法斯宾德根据戛鲁耶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集科幻电视剧《被操纵的世界》(这部小说也在法斯宾德1978年拍摄的《一年十三个月》中再次出现)。第二年,法斯宾德完成了19世纪德国着名作家冯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又名:寂寞),这是一次杰出而富有创造性的改编,成为法斯宾德着名的经典之一。称影片是“富有创造性”的,其实法斯宾德几乎没有对原着的故事进行任何更改,只是根据影片长度进行了集中和浓缩。法斯宾德之所以把这部影片名称定为《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而不是《艾菲·布里斯特》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他要拍摄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观点的影片,也就是说,这将不是一个布里斯特的故事,而是由冯塔纳讲述的布里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现的小说原文字幕充分体现了这种观点。片中,法斯宾德不仅以黑白摄影和近于无声电影的手法造成时代的距离感,大量闪白的应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镜子镜头”也产生了疏离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场。同年,法斯宾德还完成了另一部着名“同志”作品《狐及其友》(又名:自由武卫)。
74年以后的几年中,法斯宾德又拍摄了不少低成本电影:描写“政治无定所”的《卡然婆婆上天堂》;讽刺对艺术家进行法西斯式天才崇拜的《坏蛋》;展现德国家庭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虚伪、冷漠、欺骗、自私自利行为的《中国轮盘赌》;描写当代恐怖分子势力抬头的《第三代》等影片。此一时期的法斯宾德,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个人生活内容和当代德国政治方面,普通观众反应冷淡。于是,法斯宾德再次将视线转移到名着改编的方向上来。
1977年,法斯宾德完成了两集电视剧《鲍威泽》,改编自格拉夫31年的小说《鲍威泽先生的婚姻》。同年,法斯宾德完成了根据侨居美国的着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拍摄了着名影片《绝望》。这是一部耗资600万马克的巨片,几乎是法斯宾德此前拍摄的十五部电影耗资的总和,影片以英语对白,并由世界着名影星迪克·鲍嘉主演,创下德国电影的新记录。
同年,法斯宾德对德国国内的拍片条件和影片管理、资助机构日益不满,险些决定离开德国到好莱坞发展。但不久放弃了这个计划,开始应邀与新德国电影运动另外几位主将克鲁格、施隆多夫、辛克尔等人联合执导一部反映西德社会现实的政论影片《德国之秋》,影片于78年完成。在法斯宾德导演的段落里,呈现了法斯宾德自己极其私人化的生活,主角就是法斯宾德和男友,以及他的母亲。
1978年,法斯宾德拍摄了他最成功最受欢迎的着名作品《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在这部好莱坞情节剧色彩浓重的影片中,法斯宾德以一个女人短短一生为主线,把个人的婚姻、命运与德国的社会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既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又展现了社会和历史,成为德国妇女命运的缩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片不仅取得了轰动的票房效应,而且获得多项奖励,成为法斯宾德影片中少见的双丰收。此后,法斯宾德又以此为出发点,拍摄了同样以50年代德国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女性电影《劳拉》和《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场和视角的德国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与《劳拉》一样拍摄于81年的二战背景的《莉莉玛莲》,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这三部曲的一个序幕,影片同样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就在他拍摄三部曲的同时,精力超人的法斯宾德还在79-80年完成了他另一套辉煌的巨作:14集,15个半小时,耗资高达1300万马克的电视连续剧《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三部曲表现的是50年代的德国历史社会现实,这套剧集则是展现20年代末经济危机时期德国现实的宏大历史画卷;三部曲展现的是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而《广场》展现的则是法斯宾德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法斯宾德”表现“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愿望与沮丧的一部最全面、叙事上最富于变化的大纲”。两项宏大的影像工程取得了无以伦比的辉煌成功,法斯宾德也在来自德国各界的欢呼声中登上了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
1982年,就在法斯宾德拍摄完成了《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之后,他还拍摄了他个人的最后一部影片《水手奎雷尔——与魔鬼结盟》。德国着名女影星罗密·施奈德的逝世给法斯宾德带来巨大的悲痛,而他筹备已久的《罗莎·卢森堡》也只能因此搁浅。
1982年6月,法斯宾德正在紧张筹划着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这个地球上的幸运儿》。6月10日这天清晨三点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听到他房间的电视响而没有他的鼾声。虽然他有不经允许任何人不能进入他房间的惯例,但女友还是走了进去,只见法斯宾德躺在床上,已经气绝,嘴里还叼着一棵香烟。法斯宾德终于死于他长时间的慢性自杀——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过程:长时间毫无节制的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过度酗酒、糜乱的双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药、兴奋剂,法斯宾德一生保持着对自己身体持续的摧残。
十天前,法斯宾德才刚刚三十七岁。
法斯宾德短短的一生拍摄了41部影片,编导、演出了27出舞台剧,超人的创作力让人无法不联想到他最后作品的片名——与魔鬼结盟。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而他的死使他的传奇更加圆满。
恐惧吞噬心灵AngstessenSeeleauf(1974)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主演:
Brigitte Mira
Barbara Valentin
Elma Karlowa
类型:爱情 / 剧情
更多中文片名:
恐惧蚀人生 / 恐惧吞噬灵魂
更多外文片名:
Fear Eats the Soul
Ali: Fear Eats the Soul
Alle Türken hei?en Ali
片长:Germany:93 min / USA:94 min
国家/地区:西德
对白语言:阿拉伯语 / 德语
发行公司:e-m-s the DVD-Company
上映日期:1974年3月5日 西德
剧情梗概:60岁的清洁女工埃米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10岁的摩洛哥人阿里,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阿里又送埃米回家,两人在埃米的家里相互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阿里错过了末班车,留宿在埃米家里。第二天醒来,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说恐惧会吞噬心灵。一个外籍工人在埃米家留宿的事很快在邻居间传开,人们都议论纷纷,房东的儿子也借交房租的事指责她,埃米不得以谎称阿里是她未婚夫。以后两人交往日密,最后两人真的结了婚。婚后儿女们、邻居们、埃米的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们,食品店也不再买东西给她,他们唯一的交往是阿里酒吧的朋友。埃米感到很难堪,于是跟阿里一块去旅游,希望回来后情况会好转。回来后,情况果然好转。原因是儿女和邻居需要她的帮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对付新从南斯拉夫来的清洁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争顾客,人们因种种原因容忍了他们。但这时,阿里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又和吧女芭芭拉重归于好,埃米找到阿里,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酒吧相拥跳舞时,两人又感到了幸福。阿里突然感到不适,蜷伏在地,医生诊断是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是因为外籍工人面临压力、紧张的生活和充满敌意的环境造成的。
返回页顶
这是一部叙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由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孤独男女谱写而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年近60的寡妇埃米与来自摩洛哥的汽修工人、30来岁的阿里在酒吧认识。两人互诉苦闷、相互同情,在众人歧视的目光下结成夫妇。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因素的改变使他们之间的内在差异凸现出来,矛盾也随之出现,俩人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The (1979)
联邦德国阿尔巴特罗斯·特里欧电影制片公司与西德意志广播电台联合摄制
编剧:彼得·梅特斯海默(法斯宾德提供构思)
导演:赖·维·法斯宾德
摄影:米夏埃尔·巴尔豪斯
主演:汉娜·许古拉(饰玛利亚)
克劳斯·勒维驰(饰赫尔曼)
剧 情:
影片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女性的故事。1944年,玛利亚和赫尔曼.布劳恩来到某市政府结婚登记处登记结婚,恰逢盟军轰炸,在爆炸声中,玛利亚和赫尔曼趴在地上签了字,之后,赫尔曼就上了战场,从此音讯全无。 玛利亚为了生活,只好到盟军开的酒吧去当了只卖啤酒,不卖自己”的女招待,并认识了美国黑人军官比尔◇来赫尔曼的战友回来,带回了玛利亚的的丈夫战死的消息。玛利亚非常伤心,但她不哭泣。她用冷水冲手腕来代替流泪。 玛利亚从此与比尔同居并怀孕。一天,玛利亚与比尔在一起的时候…
一年十三个月
导 演:
主 演: 福尔克·施潘克勒
首映日期:
影片类型: 同志
影片时长: 120 分种
艾尔维拉清晨的时候,扮成男装到同性恋聚集地寻找男人,那里的男人们出于对女性的羞惧和被欺骗的愤怒,殴打了这个曾经也是男同性恋者的变性人。艾尔维拉回到家中,遇到同居男友,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最后艾尔维拉被甩下男友的汽车,妓女措拉成了艾尔维拉的倾诉对象。艾尔维拉再次回到家里,男友已经一去不返,她拿起一本科幻小说《被操控的世界》边读边哭。
第二天,艾尔维拉被门铃吵醒,她急忙跑去开门,却发现不是男友,而是他变性以前的妻子依蕾娜。依蕾娜是担心她变性以后被人利用而特意跑来的,但艾尔维拉用科幻小说中的观点回敬了依蕾娜。
艾尔维拉在酒吧遇到措拉,便向她大谈小说中的世界观念。措拉建议艾尔维拉去找心理医生,而艾尔维拉也无所谓多个听众。医生也对艾尔维拉无能为力,两人又去了孤儿院。年老的修女怎么也认不出面前这个女人就是当年那个叫艾尔温的小男孩,而艾尔维拉却在听到自己的童年惨境时昏到在地,措拉把艾尔维拉送回家,并守侯了一夜。
早上,艾尔维拉恢复如常,去找以前的情人安东,安东现在是很有影响的经纪人。但她没有勇气走上去和安东谈话,而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坐了一夜,清晨却看到一个因身患癌症而被安东解雇的职员在办公室自杀。艾尔维拉终于走进安东的办公室,但安东却不承认认识她,但是答应送她回家。
两个人在家中见到被人打伤的措拉,就在艾尔维拉帮措拉找药回来之后,却发现两个人已经滚在一起作爱了。艾尔维拉愤怒的换成男装,剪去长发,跑出家门。
艾尔维拉回到自己以前的家,请前妻和女儿接受自己回来,遭到拒绝。深夜,艾尔维拉又找到曾采访过自己的作家,再次被作家拒之门外。第二天清晨,那个作家在自己家地下室发现了艾尔维拉.
PS:还看过一些法斯宾德的片子,诸如《撒但阳光下》、《屈丝特婆婆上天堂》……比较晦涩和神秘主义,要是还想找什么,给我发信息吧~
㈧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上映日期
西德
West Germany
1979年3月23日
法国
France
1979年5月22日
加拿大
Canada
1979年9月9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美国
USA
1979年10月14日 ..... (New York Film Festival)
芬兰
Finland
1979年10月19日
瑞典
Sweden
1980年1月17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4月19日 ..... (Cineteca Nacional)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12月8日
西班牙
Spain
2003年9月 ..... (re-release)
法国
France
2004年10月6日 ..... (re-release)
㈨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的剧情介绍
法斯宾德“德国女性电影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影片摄影采用大量舞台式打光和镜头调度,以增强其象征性。
赫尔曼出狱的时候,玛利亚只得到一封信,告诉玛利亚他去了澳大利亚或者加拿大。玛利亚的等待再次落空,对待奥斯瓦尔德的态度十分恶劣,不久奥斯瓦尔德病故。赫尔曼也随后回到玛利亚身边,玛利亚兴奋异常。奥斯瓦尔德的律师宣读医嘱,一半财产给了玛利亚,而另一半遗产却给了赫尔曼。原来,两人在狱中已有协议,赫尔曼才在奥斯瓦尔德有生之年将玛利亚让给他。玛利亚终于知道了一切。玛利亚走到厨房去,打开煤气炉点了一支烟,却没有关上开关。当她再次点着火柴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和赫尔曼两人双双死去。在爆炸的硝烟中,银幕上出现了联邦德国历届总理的头像。
㈩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的介绍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是197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