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爱情心理理论有哪些

爱情心理理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27 08:28:57

1.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1爱情
2婚姻
3性欲
4幸福

2. 阐述一种最熟悉的恋爱心理学理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的爱情理论有个有趣的名字—爱的三角理论。说的是可以将爱解剖成三个成分,激情,亲密,承诺和决定,每个成分居于三角的一角。那么它们的各种组合可形成八种形态的爱的关系。第一种是无爱的爱,就是说三个成分都不存在的关系;第二种只有亲密没有其他两者,比如喜欢之类的友情;第三种只有激情没有其他两者,一种痴迷,狂热的爱;第四种叫空洞的爱,因为只有承诺和决定没有火和水的实质——激情和亲密;第五种亲密加激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浪漫的爱;第六种亲密加承诺,伴侣式的爱;第七种激情加承诺但没有亲密;第八:三者占全——完美的爱?罗伯特的划分精细入微,令人浮想联翩,比如这第一种无爱的爱会是怎么样呢?绞尽脑汁我想到一种:那些革命年代,将一个资产阶级的大家闺秀强行许配给一个不识字的残疾的农民儿子,大家闺秀一心想着逃跑;第四种:伴大款的啊,也许还有许多许多的中国的“正常”婚姻;但这第七种呢?有些夫妇在一个婚姻研究中报告说,他们性生活令其消魂,但他们彼此间没有默契,理解,欣赏,感激,他们不会离婚,因为还有另一个经济原因了;第二种则如一夜情。第八种:完美的爱情,但是我们能想象完美的爱情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吗?

罗伯特的爱情理论只是个分类,德国精神分析师弗洛姆却希望深入爱的本质,弗洛姆的理论带着伦理的意味,当然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僵硬的伦理。弗氏的理论,可以被称为“爱的成就/能力”说。因为他以为爱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境界,爱是一种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必须学习,象学习任何一门其他艺术一样;既然是艺术,那么象是艺术有艺术大师一样,爱也有爱的大师。他在他那本发表于1956年被翻译成50种语言卖出约两千五百万册的小书《爱的艺术》中说:“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之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些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弗洛姆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尖利的批判者,他相信,之所以爱在许多人那里不可能,是因为“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功,地位,名利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于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弗氏理论中的爱看来指的是罗伯特类型中的第八种——完美的爱,而其他种类的爱在他看来则算不上是,或者有些根本意味着病态。弗洛姆的声音已年代遥远,尽管仍旧有人热爱他的着作(这在德国尤甚——那里有弗洛姆爱好者的协会),他的思想今天却已不再那么流行,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中国。

那么提倡爱的大师自己的情感生活是如何的呢?我们无从回到弗洛姆的时代,去近距离地观看体会聆听他的婚姻,我们只有从发黄的旧书中读到:

弗洛姆在53岁的时候——弗氏前妻病故后几年——与弗里曼结婚,正是这场持续了28年直到他去世的热烈情感孕育了《爱的艺术》。弗里曼,这个高高的,自信的,高智商的,吸引人的,感性的女子,却不懂得什么是野心和竞争。有回,弗洛姆介绍她时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懒的人。”但弗里曼绝非疏懒,她一直感兴趣国际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她是弗洛姆的科学讨论的平等伴侣,她阅读他的着作,但同时她又感兴趣掌相学和占星术,感兴趣东方的精神传统。弗洛姆陷入情网追求她象是个中世纪的游吟诗人,但不是以歌,而是以他整个姿态,凝视,温柔的语句......在他们76岁的时候,有时坐电梯而上还会忍不住地不避旁人地互相凝视和亲吻。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弗洛姆,来看一下,今日在英美澳大利亚占主导趋势的另外一个爱情学说:波比的依恋理论。波比:英国人,同样是精神分析师,但又是个学院派的研究心理学家。英国人的表情肃穆而严谨,然而在波比森严的表情下,却有慈母的关怀。准确地说,波比的理论是关于母亲和婴儿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研究了各种形式缺乏母爱的幼儿后,他揭示了这些匮乏如何形成种种不同形态的心理结构。提出了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说,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个安全基础,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安全基础是更多由妈妈来承担的。幼儿在屋里玩的时候,会不时瞥一瞥他/她的妈妈是否在那,只要妈妈在那,幼儿便会大胆尽兴地一口气玩下去;如果妈妈不在了,那么游戏就会中断,他/她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妈妈,他/她将心神不宁,上下而求索寻找妈妈的“爱情”。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妈妈担任的安全基础就会内化为我们心中的安全基础,我们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当然长大成人之后,除了这内在的安全感,我们还会需要我们的环境提供的安全感,我们的伴侣就是我们成年之后的最重要的外在安全基础。那么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我们在孩提时代就开始有些特征,比如,我们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我们懒得理,我们更关注智力活动,不太感觉情感;或者,我们表现得很矛盾,我们好象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我们了,我们又挣扎着要离开,我们对妈妈好象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我们或者发展成前者——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后者——我们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正是在这里,依恋理论对成年人的爱情切入了。请将以上描述换成“我们的伴侣”,那描述也适合用于不少成年人的爱情形态。依恋理论说,我们与我们小时候“重要他者”——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顾者——的互动模式会继续展演在我们的爱情模式中。

相较起弗洛姆的理论来说,依恋理论的容颜似乎要宽和得多,这多办因为它是建基于对现代的普通人——或比普通人还要匮乏的人群——的观察,所以有人说弗洛姆的理论更象是一个关于精英的理论,而依恋理论要现实得多:我们之所以爱得不太好,并非因为我们没有把爱情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全力学习之,而是我们从小就不知道象样的“爱情”是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这么好的爱情,怎会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将其放上与赚钱一样重要的位置呢?赚钱的好处那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处处时时可以感受到的啊!细心一些的读者也许从此可以看出依恋理论也是一种“爱是成就/能力”说,不过它强调了这能力是我们和“重要他者”——父母——的互动中学来的。

对于这能力是怎样形态,它也有更细致的论述:能爱的人基本上是这样的:他/她能和人走得很近,很深;许多时候他/她对依靠别人和让别人依靠他/她觉得很舒服,但他/她并不太害怕独处,也不太过分在意别人是否接受他/她;归根结底,他/她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这种安全的人也是理解交流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的高手。相形之下,那强迫性的自我依靠者是那些面目平板,疏淡寡情者;纵然结了婚,他/她也要相“敬”如宾,在他的心里,总有很多很多地方你是不让进去的;他/她可能无法辨认话语背后的情感色彩,他/她自己的情感语汇本就不丰富;然而他们可能恰恰是一夜情者,压抑而未发展的情感如一股潜流只有在性中才得以表达;也许正是他们中的一些组成了罗伯特理论中的第四类型的爱——空洞的爱。而矛盾的不安全者,将是另一个极端,她/他要紧紧地和伴侣缠在一起,这种强烈的欲望有时会把人给吓跑,最终她/他总将觉得别人没有和她/他一样强烈的感情,在很深的心灵深处,她/他总是当心伴侣并不那么看重她/他;她可能会“歇斯底里”,她/他可能会“唠唠叨叨”,她/他的语言就是缺乏一种动人且清晰的情感风格,没法让人比较容易地明白该怎么做才能让她/他幸福一些。有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者走到一起会怎样?让我们看一看这似曾相识的例子吧:一个不爱回家,喜欢下班后和哥们呆一起喝酒的男人,一个木呐表达起内心世界苯嘴苯舌的男人,一个看到妻子要“谈一谈”就心生“又来了”的恐惧的男人,一个工作狂,热爱生意的算计和政治的权力控制的男人,他是塑造了还是被这样一个女人而塑造:她或唠唠叨叨或歇斯底里,总之情绪激烈语不太伦次,她的话从没被人认真听过所以就没机会能练的清晰明白,归根结底,即使讲的很清楚又谁听啊?于是也许她就学会“江东狮子吼”。大约只有一个机遇会令她停止对她的丈夫的缠绕,那就是她爱上了自己的儿子。多年以后,她的儿子长大酷似他的父亲,他娶了一个象他母亲的女人,故事在继续,宛若宿命。


依恋理论描述了一个近乎宿命的故事。尽管它已经被许多研究和心理治疗而证实,人们依旧会问: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除了母亲,我们还会接触到许多其他“重要他者”,然道他们不也会影响着我们情感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吗?还有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呢?新一代的依恋理论的研究者们正努力地回应着这个挑战,他们的研究现在更多放在了母亲之后其他各种关系对个体情感模式的塑型和互动。当我们读着一些新的研究结果时,我们好象突然又回到了弗洛姆。弗洛姆强调,除了母亲给予安全感的爱之外,还有父亲的不同性质的爱——这种爱指导孩子正视现实的世界,它的种种困难和复杂。母亲说:“无论你是怎样,你都不会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生命的祝福。”因此,我们获得了乳汁和蜂蜜;父亲说:“如果你做的不好,你就必须承担后果,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学习,扩展自己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创造这个世界。我将帮助你,这是我对你的爱”。因此,我们获得楷模和工具。我们整合乳汁蜂蜜楷模工具于一身,我们还在成长的道路上,在与更多的他人,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着自己......我们丰沛,于是我们方能给予,弗洛姆说:“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他/她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因为他的给,他就不得不接受还给他的东西:那个因为得到而被唤醒了的生命的接受者的给予,彼此激荡的生命力洋溢出无限的欢乐......”

当我们将弗洛姆和依恋理论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似乎才有了一个稍稍完整的画面,精英的和普通的,理想的和现实的,必须正视的和值得追求的......

问题都有了答案吗?不。而我们个体生活中的答案,更要靠我们的心去体悟,去创造。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和实践在继续,我和你,我们的生命在继续......

参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7571/

3. 爱情心理学的各理论

爱情的现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着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分: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
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后,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分分成三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
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分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1986)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分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分;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齐聚于一个关系当中。 这个理论与下一个要介绍的理论一样,主要是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属于阶段论,后者则属于社会交换论。首先先介绍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叁阶段。
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于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后的接触,便开始属于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和角色叁阶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依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至于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资模式
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Rusbult(1980,1983)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是由满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资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决定。根据投资模式的预测,当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关系有较高的满意度、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
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满意度:
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于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报酬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后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着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最后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对放弃此亲密关系的“可能结果”的好坏判断,“可能结果”包括发展另一段亲密关系、周旋在不同的约会对象间、或是选择保持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单身状态等。个体对于此关系外可替代关系内伴侣的可能对象,其考虑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欢对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对象,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否离开此关系的能力的主观知觉与客观评估。此外,个体的内在倾向与价值观也会影响替代性的主观知觉:例如当个体觉得有自信、有价值、有高自尊、及有强烈的自主性需求时,通常会知觉自己有较佳的替代性品质,而较容易离开此亲密关系。
投资量:
“投资”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资源。“投资”与报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是“投资”通常不能独立地从关系中抽取出来,而报酬与成本可以;第二是当关系结束时,“投资”无法回收,而会随着关系的结束一并消失。因此投资会增加结束关系的成本,使个体较不愿也不易放弃此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增强了个体对此关系的承诺。
个体投资在亲密关系中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资源,如时间的投入、情绪能量的释放、个人隐私的想法与幻想的揭露,以及为伴侣所做的牺牲等;另一类是间接投入的资源,如双方彼此的朋友、两人共同的回忆,以及此关系中所特有的活动或拥有物等。此外,在长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两人一体的认同感,长期相处下来所建立的默契与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补的一些记忆与讯息等,也是会随着关系结束即失去的投资。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层面愈广、重要性愈高、数量愈多,则表示其投资量愈大;当个体在此关系的投资量愈大时,对此关系的承诺也愈强。
承诺: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诺”,是指会使个体去设法维持这份关系,以及感觉依附在此关系中的倾向。因此承诺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行为的意向与情感的依附。
当个体对一份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后,不仅代表他想维持这份关系并依附关系下,也会促使个体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例如与他人作一些适应性的社会比较,并选择性地加以解释,以便得到此关系是“很好”的知觉;对于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坏现有关系的替代对象,尽量拒绝与其接触或相处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有关忌妒与第三者介入的问题;自愿为此关系作一些付出与牺牲;以及当伴侣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时,采取顺应而非报复的方式解决。

4. 爱情理论有哪些

爱情的理论有很多,但是,不一定有什么用。
只要记住一点,选择配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道德,没有道德必须放弃,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问题。要一生幸福,就认真考察选择的对象。真的是百灵百验!

5.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四种依恋分别是指哪四种

爱情心理学分为很多种:
你所指的“依恋风格理论”分为四种
分别是安全依恋、焦虑依恋、排除依恋、逃避依恋
安全依恋是指正向自我意识和正向他人意识产生的
焦虑依赖是指心里负向自我意识和正向他人意识产生的
排除依恋是指正向的自我意识和负向的他人意识产生的
逃避依恋是指双方同时负向意识所产生的心理逃避

6. 如何看待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
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喜欢即只有亲密
迷恋即只有激情
空洞即只有承诺
浪漫即只有亲密和激情
伴侣即只有亲密和承诺
愚蠢即只有激情和承诺
完美即三者共存
还有一种叫无爱 即三者都不具备



理论归理论,怎样理解就看自己的喽!
有什么疑问可以跟我谈谈?

7.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什么是爱情

从心理学角度,爱情分很多种,痴情的爱只包含激情、空的爱情只包括承诺、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伙伴式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承诺、昏庸的爱情包括激情和承诺、最后,完善的爱情包含依恋、关怀、和亲密。

而社会心理学学者观点:影响约会成果的第一因素是外貌。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里·芬克尔和保罗·伊斯威克最新发现,男女在择偶时候的第一感觉其实差不多,他们最先考虑的都是身体和生理上的吸引力,其次考虑的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至于赚钱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进化心理学认为爱情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去体验爱情,已经演变为一个信号,潜在的伴侣(合作伙伴)将是一位好家长,并可能有助于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人类是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因此它也被视为一种机制,为了促进父母对儿童对这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的一种支持。

(7)爱情心理理论有哪些扩展阅读: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就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并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我爱他(她),但不喜欢他(她)”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研究得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则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在对方有不足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就连那些最以自我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8. 恋爱心理学是什么

五个恋爱心理学效应,告诉你什么是“爱”
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判定,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在对爱情的研究中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终于对这个神秘而又令人渴望的情感有了些许的认识。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的形式,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在成熟异性之间产生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精神依恋,而是需要满足生理需求作为基础的。

在许多心理学家对爱情漫长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情感的心理学效应,这些定律可以带我们去了解爱情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爱”的一些事情。

1---吊桥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随机选取的男性经过一个非常高且看上去非常恐怖的吊桥,之后让这些人与同一个女子见面,实验显示有八成的男性认为该女子有魅力。所谓的吊桥效应也就是在危险的境遇下,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英雄救美容易产生爱情童话。实际这个“心动”是在危险情绪体验下,人们在生理上产生了变化,错误的认为是一种心动的感觉。

2--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是指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地方,人们更容易产生亲密感和亲近感。这是因为在初始见面时,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人会有一种戒备,这种戒备会让你想要远离这个人,但当光线变得昏暗的时候,彼此看不清对方,对方感官失效后,便认为有了安全感,因此能够更加敞开心扉的去交流了。

3--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是指越熟悉的东西越容易出现喜欢的现象,这是因为亲和、喜欢、爱情都是一种人际吸引,而影响人们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就是熟悉,人们在熟悉度增加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因此若想让对方喜欢自己,可以增加和她的熟悉度哦。

4--契可尼效应

初恋都是美好又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是第一次陷入爱恋,也是因为大多数初恋都没有结果形成了一种遗憾。心理学契可尼效应是指对已经完成或结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中断的事情却记忆犹新,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一件事情产生了想要完成的欲望和需要,当中断了这件事情,使人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印象深刻,在面对各种阻碍下,他们的爱情却变得更加的牢固。心理学家将当出现干扰爱情的外界力量时,这种外界阻碍的力量越大,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反而变得更加的强烈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为在强迫下,人们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使得做出相反的行为。

9. 有哪些与爱情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太空虚,所以想找个人陪伴。这也不对,如果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那可以找亲人、找闺蜜、找兄弟啊?为什么非要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呢?至于无聊,空虚,那就更好解决了,打游戏,看电影……,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打发时间的方法。能有人会说,谈恋爱是一种情感需求,因为一个人太无聊,太寂寞,太空虚,所以想找个人陪伴。这也不对,如果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那可以找亲人、找闺蜜、找兄弟啊?为什么非要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呢?至于无聊,空虚,那就更好解决了,打游戏,看电影……,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打发时间的方法。

10. 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的结合,缺乏性爱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
相爱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爱情美满。要获得美满的爱情,应具备以下心理条件:
其一,不过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开表现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对方。

阅读全文

与爱情心理理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看诗人的故事 浏览:922
申请健康码没有病怎么填表 浏览:120
经济贫困怎么说 浏览:662
天府健康码怎么摆到桌面上 浏览:818
爱情手帐封面怎么做 浏览:311
测试你有什么好故事 浏览:610
乡镇新入职事业编怎么分配 浏览:682
兔的事业缘属相是什么 浏览:481
开心幸福定义是什么 浏览:754
学生健康码怎么显示行程 浏览:878
居家健康如何守护 浏览:959
袁健康产品怎么样 浏览:920
生命线到事业线怎么有半节横杠 浏览:492
美女点赞怎么夸 浏览:934
福州办健康证哪里不要钱 浏览:237
幸福树叶子蔫了干了怎么办 浏览:998
除了事考帮还有什么事业单位题库 浏览:540
家暴破裂婚姻怎么办 浏览:642
孩子上社区办健康证花多少钱 浏览:9
朗读的故事如何加背景音乐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