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溱与洧,方涣涣兮……”《诗经》中记录了溱(zhēn)水和洧(wěi)水曾经的清澈与美丽。经考证,溱水
BCD |
⑵ 《溱洧》表达的思想感情
《溱洧》原文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是《溱洧》的第一章,写的是一对男女的对话,相约去游会,情景生动。如果脑子没有想歪,译成白话就是:“看郑国的溱河和洧河,流水多么大啊!男男女女都拿着兰草去游玩。女孩说:‘去游会吗?’男孩说:‘已经去过啦。’女孩说:‘再去嘛!看洧水之岸,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啊!’到了那里一看,男女互相戏谑游玩,多么热闹,他们临别时还互相赠以鲜花呢。”这首诗歌中写的是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的含蓄多情。
⑶ 《溱洧》诗词赏析
《溱洧》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赏析:
读这首,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
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
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
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
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
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
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
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
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
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
《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
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
“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
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
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⑷ 郑风溱洧,本诗怎样描写男女春游之乐本诗所反应映的先民的爱情生活究竟美在哪
《诗经·郑风·溱洧》诗中,以回环往复的叠章形式,通过描写农历三月三,青年男女齐聚溱委河畔踏青、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赠芍药为约,描写男女春游之乐。
本诗所反应映的先民的爱情生活美在清新、明朗、自然。上巳节春意盎然之时,青年男女们借踏青之机以芍药花定约,互诉衷肠,满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祈望。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⑸ 诗经《溱洧》中兰的重要意义
兰草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国风·郑风·溱洧》
注:1、溱(音针)、洧(音伟):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内。
2、涣涣:春水盛貌。
3、秉:执。
4、蕑(音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訏(音虚):大。
《诗经·郑风》里,因为男女之间自由无忌情不能禁的对话,《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里备受苛责的诗。现代的诗词研究大家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也在这首诗里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对当时民情民风的影响。但我们将摆脱道德家们的视角,以诗的品质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悦来走文明的变迁和植物世界不动声色的肌里。
《溱洧》里男女相会的日子,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随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灵---高禖(音同媒),同时焚香草,庇除灾邪,乞求苦难的日子里能够天降吉祥。这种节日里,因为人们对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为青年男女们心性沟通,互诉衷肠提供了自由的场所。这种神灵相伴的时刻,由眼睛、肌体所表达的爱情,似乎没有今天传自西方的情人节里的花瓣飞舞来得浪漫,但要比这种更多是时尚的飘浮节来的更虔诚,更神秘,更富激情。自从汉朝达官贵族将上巳节当成是炫耀富贵的戏台,这种在贪婪人心里分泌出来的虚荣中搀杂进来的无知,让上巳节的民间性,也就是作为文化流水传承接引的竹节的功用被削弱,并在时间的刻度上逐渐的消失了。
诗中的蕑,即是我们今天植物学上菊科里的兰草。当我们的先祖祭祀神灵,想要把自己心里的福愿让异界知道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天地里的某种器物,某种气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烧兰草,在鼓乐丝竹发出的庙堂之音里,和砖瓦木石筑起来的外在结构不同,兰草的熏香形成一种虚拟飘渺的幕幔,在这个幕幔的背后,藏着我们想象里寄托了希望的实体和空间。在古代,兰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远的幽香之外,还有殊灵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兰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护的人,这是兰草身上的神性。
兰草对后世的影响力,则更多的得益于孔子的自叹和屈原的兰心。据《猗兰操》记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者,孔夫子自比,香者,兰草之香乃王者之香。王者之香,清、幽、淡、远,这几乎是后世为文者追求嘉许的自性。而屈原〈离骚〉里“纫秋兰以为佩”,则让兰草不仅仅只是远观自叹的自然草木,它还成了形同此身的一个人行世的一种格调和追求。网络间,见过一个名为“风吹佩兰”的网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这个名字,猜想,这个名字的间隙里飘出来的香气,应该是〈离骚〉的性情。到唐以后,我们今天熟悉的兰花,才逐渐进入家园花圃,我们时常所说的国色天香里的这个香,指的已经不是诗经里的兰草,而是北宋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所说的:“兰蕙丛出”的兰花香了。我们时常说的兰质慧心,已经是属于兰科植物的兰花的故事了。
让我们再回到古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节日---上巳节上去,在这个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节的日子里,让我们听一听在兰草的剑叶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
“节日真热闹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
“我刚刚去过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里真是太好玩了!”
请记住,这样的句子,已经有不止2500年的生命力了,虽然在思维理解的形式上发生了转移,但只要我们的这个文明不死,我们总能够微笑着听到这样的话,它是我们这个文明青春的声音。
⑹ 如何赏析诗经《溱洧》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其实,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今天,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我们多只记得“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⑺ 诗经郑风溱洧结构特点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
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
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
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
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
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7)溱与洧的爱情美在哪里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郑风·溱洧》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当时郑国的风俗,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
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
⑻ 关雎反映了儒家怎样的爱情观和审美观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从《诗经》中的成语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姜桂芳(杭州市孔子研究会会员)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题材常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但由于受文革极左思想的影响,中小学教材中已长久难觅描写爱情的诗文了。而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放思想,在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大胆地编入了一系列描写爱情的古代诗歌,如《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汉魏晋五言诗《迢迢牵牛星》、唐代李商隐的近体诗《锦瑟》以及宋词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这一系列描写爱情的诗歌给高中语文教材增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给师生吹来了一股温馨的春风,深受师生的喜爱。但由于师生(包括家长)已久违古代爱情诗歌,也许还心存种种顾虑,又因为现代的爱情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大不相同了,如何正确理解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者的意图,如何指导学生接受和理解孔子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的爱情观,这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去认真研究的。因为《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从《诗经》中流传下来的爱情方面的成语特别多,这些成语中有的现在还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为此笔者特以《诗经》中的有关爱情的成语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成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评价以及他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爱情观,我想这对当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是很有意义的。
一、 必须加深认识和理解孔子所揭示的《诗经》爱情诗的教化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读必背之书。
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礼记 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 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论述诗歌作用的着名言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激发感情意志),可以观(观察风俗的盛衰),可以群(引起感情的共鸣),可以怨(批评现实政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305首诗歌大都产生于周朝兴盛之时,那时圣君重视教化百姓,民风淳朴,而所选之诗歌又是经过乐官反复挑选加工,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的删定,因此《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点,能对百姓起教化作用。
《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写得特别好,爱情诗大都就在“风”这一部分里。“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读者起教化作用。为何称它为“风”呢?朱熹解释说:“风者,民者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而有声,而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话告诉我们,《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
二、利用出自《诗经》中的有关描写爱情的成语扩大阅读,研究《诗经》中的一系列爱情诗,从而正确把握孔子在评价《诗经》时所提倡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情观。
(一)、从“信誓旦旦”“匪石匪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成语和名句中看古代恋人或夫妻的山盟海誓之深情。
中华民族特别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这可从以下祝贺新婚的对联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如:“求我庶士,宜其家人”、“白头偕老,同心永结”、“芝兰千载茂,琴瑟百年和”、“良缘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长”、“凤凰鸣矣,梧桐生矣;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如果我们细心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以上这些恭贺新婚的佳联都是来源于《诗经》中的爱情诗歌,由此可见,《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下面请看以下《诗经》中的成语:
1、信誓旦旦:这一成语出自《卫风·氓》。“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这一成语可概括天下所有有情人热恋之时的情态,所以这一成语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的。《卫风·氓》全诗详见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具体介绍本文略。
2、匪石匪席:这一成语出自《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通“非”。这一成语的整体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全诗较长,本文略)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滥觞吧,后来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所发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誓言明显是深受《诗经》中的这一句“匪石匪席”的影响的,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
3、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这一成语出自《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 敫日”这是描写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的坚贞爱情的誓言。如果把这句誓言翻译为白话文,那就是“活着如果不同住一室,纵然死了也愿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阳!”由此可见这位女子誓言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
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这一成语式名句出自《郑风·东门》,此诗写一位男子表示自己爱情专一的誓言,全诗如下: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门门,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虑,聊可与娱。
在这首诗中,这位男子的誓言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开头他就说:“出了东边那城门,美丽的姑娘多如云。虽然姑娘多如云,不能动我半点心。”为什么不能动他半点心?因为他心中早已经有了意中人,这意中人就是“缟衣綦巾”那一位。我们读者千万别取笑这位古代“死心塌地”的男子,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男子又何尝没有呢?他们能做到“有女如云”“匪我思存”,这样忠于爱情的男子实在是值得大赞特赞的。《诗经》虽然写了一些负心的男子,但笔者认为象《郑风·东门》里这样的男子才是《诗经》所要歌颂的,因为在我中华民族中,这样的男子占了绝大多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忠贞不渝的爱情传统才得以代代流传。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成语式名句出自《邶风·击鼓》,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全诗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田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于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练兵场上战鼓声声,战士手持武器踊跃冲锋的场面以及不能与妻子团圆的原因,然后自然而然地想起当时出征之时与妻子生离死别的场面,想到自己深情地拉着妻子的手而发出的“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又想到了因战争的残酷难以生还以实现自己诺言的悲痛心情。其中结尾那“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几句感叹的意思是:“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战争残酷将难以活着与你想见!唉,我要与你永别了,我那‘与尔偕老’的誓言将难以兑现啊!”这一唱三叹,感情之强烈,在爱情诗中实在是叹为观止,这位战士(役夫)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读者感动啊!这首诗歌开创了军人爱情诗那刚烈豪放与柔婉多情相结合的先河,对后世的军人爱情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妇人怀念远征丈夫的爱情诗,也可归入这一类。如《卫风·伯兮》中的“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之句;如《邶风·雄雉》中那“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支不求,何用不臧”之句,同样具有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有人认为这些诗歌主要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种看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诗歌所具有的很强烈的爱国意识,表达了军人和军人之妻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保国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如《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是很值得后人研究与学习的。
(二)从“采兰赠药”“邂逅相遇”“人言可畏”等成语中看中华传统爱情的含蓄多情和道德规范。
《诗经》中的传统爱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为美,以含蓄多情为美。在《关雎》中的君子眼里,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么美丽啊;在《陈风·月出》中的小伙子看来,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么动人啊;在《邶风·简兮》中的少女眼里,那“硕人 吴 吴,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的舞师是多么雄健有力啊;在《卫风·伯兮》中的少妇眼里,那“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为王前驱”的丈夫是多么威风凛凛啊。但无论是少男还是少女,无论是役夫还是少妇,他们表达爱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含蓄多情,“乐而不淫”。请看成语:
1、采兰赠药:这一成语出自《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全诗如下: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 于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勤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 于且乐。惟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大泽兰)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他们又说又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的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时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固定成语流传了下来,它成了中华民族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有的形式,《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2、邂逅相遇:这一成语出自《郑风·野有蔓草》,此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邂逅相遇的欢愉。全诗如下:
野有蔓草,零露 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 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这首爱情诗歌中,作者反复咏叹的是“邂逅相遇”,即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相会,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在这首诗歌中没有男女的山盟海誓,只有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这就构成了中国古典爱情的特有的含蓄之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
3、人言可畏:这一成语出自《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全诗如下: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我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诗歌采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姑娘所劝之语的委婉多情。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写父母兄弟邻里以及社会对姑娘有压力,妨碍了她的恋爱自由,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位姑娘所要强调的是谈情说爱应遵守道德规范,不能越轨,要注意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这首诗歌中可见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对人还是很有约束力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中男女爱情那含蓄多情的传统也是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之下而逐渐形成的。
(三)从“在水一方”、“室迩人远”、“德音莫违”、“宴而新婚,如兄如弟”等成语中看中国古代男女爱慕思恋的纯真感情和爱情失败之后那“哀而不伤”的特点。
《诗经》描写爱情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所选的爱情故事是不论其成败只论其正邪的,它不仅记录了一次次成功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一次次失败的爱情和痛苦的婚姻。为何要描写并记录这些失败的爱情和痛苦的婚姻呢?那不仅是因为通过它能反映更多更广的社会现实,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中的主人(或男或女)追求幸福爱情的行为与品德极其高尚和感人,他们的心地善良感情纯真,同时对那些“二三其德”的负心人进行了无情的谴责,从而让读者自己从中辨别是非和正邪,起到诗歌应有的“教化”作用。如通过《关雎》可以看到“君子”那“求之不得”(失败了)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德。另外让我们看下面几个成语:
1、在水一方:这一成语出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男子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追求意中人的动人情景。全诗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为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止。
在这首诗歌中,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个姑娘)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从那男子对她的“众里寻她千网络”式的不懈追求来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众的美丽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见其影,难见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捞不起,真是让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并没有泄气,就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所追求的是真理,但屈原在他的诗歌里有时也是将真理比喻为美丽的姑娘的。也许这首诗歌中的美丽姑娘也是真理的化身吧,她那美丽的身影让人永远地追求不止。这首诗歌中的男子对爱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2、室迩人远:这一成语出自《郑风·东门之 单》:“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其诗如下:
东门之 单,茹虑在坂。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 栗,茹虑在坂。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这首诗歌写了一位女子埋怨情人不来相聚娶,表示思念而不得见,虽然“室迩人远”这句话是对情人的埋怨之语言,但这位女子仍说得很有分寸,足见她是位很有修养的姑娘。其中“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说的就是心里话:“不是我不思念你,而是你不来见我。”,从中可见她那心地的善良和感情的真诚。后来“室迩人远”这一成语常用来表示思念远人或悼念死者,这跟当初的意义已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运用这一成语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由《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名句而凝结成的爱情成语还有很多,如由《小雅·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凝结而成的“高山景行”,如《国风·鹊巢》中的“惟鹊有巢,惟鸠占之”而凝结成的“鸠占鹊巢”,如《邶风·谷风》中的“泾以渭浊,是是其 止”而凝结成的“泾渭分明”,如《大雅 卷阿》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而凝结成的“风鸣朝阳”和“凤凰于飞”,如《国风·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花”而凝结成的“桃之夭夭”等,这样的成语举不胜举,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经》爱情诗歌的影响之深远以及孔子所提倡的中华传统爱情观的深入人心。了解这些成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情操。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诗经》中的这些爱情成语,笔者特从《诗经》中挑选了部分爱情成语,使之前后意义连接成韵文,把它编为一个爱情故事,这样读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愿以此而抛砖引玉,与教育界同人一起为弘扬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多作贡献。
⑼ 急求《诗经》中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国风·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々,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国风·王风·大车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国风·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