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张爱玲爱情观(最好结合《半生缘》)
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的文章,特别是她的中长篇小说,叙事风格完全是一种旁观者的超脱漠然,冷眼看自己笔下的人物随命运辗转沉浮。她笔下的故事少有如意的结局,就是《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得到婚姻也是拜一场意外的战火成全。她笔下的女子没有一个多愁善感,都透着宁可我负他人,不可他人负我的精明与世故,积极地谋爱谋生存。像张爱玲这样的奇女子应该理性地处理自己的爱情婚姻,但她的故事却令人扼腕叹息。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时,胡已有妻室,政治观点一贯亲日主降。但他长期舞文弄墨性情别致,第一次去拜访张爱玲就双双坠入情网。两人坐谈文学艺术,相处和洽。张爱玲视他为知音,写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恋爱中的张爱玲比她笔下的所有女子都缠绵,曾说下如此情话:你这个人呀,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藏藏好。
一九四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没有举行公开仪式,与胡兰成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婚后一段时间生活浪漫而平实,是张爱玲一生最美而走得最匆忙的时光。次年,胡兰成成为政府通缉要犯,离开上海,先后在武汉娶了护士小周,在温州又与范某同居。张爱玲去温州看望胡,要求他在两人之间作选择,胡不肯,张爱玲叹道: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大半年后,胡兰成去上海看张爱玲。提起小周和范某,张爱玲态度冷淡。当夜二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俯身吻她,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哽咽一句:兰成!一时伤心落泪。又半年后,张爱玲给胡写信,曰: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后来胡兰成写信给张爱玲好友炎樱,流露挽留之意,张爱玲没有回信。从此便了结了一段奇世姻缘。
当时读张爱玲的传记时,实在想象不到智慧如她洒脱如她也会如寻常女子缠绵悱恻,为爱迷茫苦苦挣扎。她明知胡兰成是一个风流荡子,四处留情,却甘愿把自己唯一的爱付予,死心踏地对他。读张爱玲的小说时,总感觉她对陷入爱中的女人的态度不太庄重,是一种同情和怜悯。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娇蕊,“现在这样的爱,在娇蕊还是生平第一次。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单单爱上了振保。常常她向他凝视,眼色里有柔情,又有轻微的嘲笑,也嘲笑他,也嘲笑她自己。” 张爱玲也曾嘲笑过自己吗?
张爱玲的笔触洞晓世事,能透过事情表像剖析内在的根源,她的笔下一切都那么明白现实。如振保决不会娶娇蕊,由一个穷学生奋斗到小有所成,决不会为一个别人的妻子破坏自己的人生计划,他怕未知的无穷的麻烦,所以选择离去。而娇蕊也没有一味痴缠,离了婚,又爱上了别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她的幸福快乐让多年后重逢的振保嫉妒地落泪。最后的娇蕊是胜利的,用自己的幸福彻底击败了曾经有负于她的振保,她留给振保的是一个优雅的背影,让他遗憾和悔恨
㈡ 推荐几本励志的反映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的名着,最好有内容简介,
说说我看过的吧。
1.飘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 米切尔(1900—1949)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飘》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着之一,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影片亦成为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的最着名的爱情片经典。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的一去不返……《飘》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http://ke..com/view/20431.htm#sub7524386
2.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着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悲惨世界》也是百老汇着名的音乐剧,是音乐剧史上上演时间仅次于《猫》的旷世佳作。《悲惨世界》因为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使读者们都体会到作品有一种深远的分量感,让众多读者感动。http://ke..com/view/45654.htm
3.战争与和平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着。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http://ke..com/view/47133.htm#sub5460062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http://ke..com/view/19536.htm
好了,资料完毕,下面是我个人观点哦。
钢铁是很小就看了,小学吧,看了好多遍,很喜欢。
其它三本都是中学看得,很长,你要有心理准备!~
如果你是女生的话(看起来是女生),飘是很好的罗曼蒂克史,哭的我不行不行的。
如果你是男生的话,战争与和平宏大的历史与战争都是很好看的,还有一些战术的说理,吼吼。
悲惨世界就是男生女生都比较好的,伟大的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超喜欢!~
当然无论是那个,作为名着,说理是不可少的,作者的三观都会有体现,一般都是真善美之类的。
你可以先尝试着看电影,看看对哪个故事感兴趣,在决定看那本书。虽然看过电影就涉及剧透了,但是相信我,电影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视觉冲击和故事的框架,和真正的原着是没法比的。
总之,只有看了才知道!
㈢ 关于励志爱情观的名人名言
1.最好的爱情观就是我爱你,你是自由的。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好。在乎的越多,反而越累。
2.爱情如果不能战胜一切,那怎么好意思叫爱情呢?
3.爱情中的欢乐和痛苦是交替出现的。——乔·拜伦
4.恋爱是青春期开放出的一朵情绪之花。—拜伦,英国诗人
5.爱,在俭朴的生活中是有真生命的,象一朵朝露浸着的小花草;在奢华的生活中,即使有爱,不能纯粹,不能自然,象是热屋子里烘出来的花,一半天就有衰萎的愁忧。—徐志摩,诗人
6.男女之间真正的爱情,不是靠肉体或者精神所能实现的,只有彼此的精神和肉体相互融合的状态中才可能实现。——朱耀燮
7.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我们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法拉第
8.尽量不要用食物(特别是水果,拎着又沉)做礼物,以免吃完之后就遗忘。
9.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理查·德·弗尼维尔
10.用他的钱健身买衣服和化装品。在他眼里至少你在每个年龄段都比上缺乏比下有余。而这一点只需你愿意修饰是很容易做到的。男人乐意为妻子的美丽买单。
11.软磨硬泡的时分留意发挥女性特征。
12.友谊可能而且常常发展成爱情,但是爱情却永远不会下降为友谊。—拜伦,英国诗人
13.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义。——拜伦
14.只要谁喜欢得多一点,谁就容易让步,因为够爱。
15.老公是拿来爱的,不是拿来气的。爱老公就是爱本人。
16.和你在一起,烦恼散入风尘;和你在一起,瞬间变成永恒;和你在一起,就不再有别人。
17.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8.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19.真实爱情的途径并不平坦。 —— 莎士比亚
20.生命赋予了我们灵魂,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走,关于情感的路,需要的是两个人风雨同舟。一个人的时候,别太颓废,做最开心的自己。
21.我的人生只是一道直线,转弯就是因为想遇见你。
22.老公的缺陷要一分为二的看。天下没有绝对的缺陷与优点。假如他懒散,那么他就会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假如他
㈣ 一生都没有见过面,靠书信来往深爱对方是哪个作家
是柏拉图
所以这种精神式的恋爱就被称为柏拉图式的恋爱。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
㈤ 中国女作家张爱玲,最美情话的源头,她有哪些让你十分感动的情话呢
高中的时候听她有一句话让我最记忆深刻,就是那句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一个人的爱到底卑微到了什么程度?把自己低到尘埃里了,之后还能开出一朵花。
精辟精辟,实在是精辟。不得不佩服它可以将一个人的心理描写描写得如此透彻。但只是有懂得爱的男人,才会令他爱的女子越来越美,即使是星光一样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时可以娇媚的盛放风情。
㈥ 为什么说柏拉图是精神恋爱的鼻祖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人们往往都只关注2、3,其实1、4才是真正柏拉图式爱情的正解。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
说这些,没有其他的意义,我相信爱情,我也体会这精神上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的爱情真的有点柏拉图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寻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许不久就会有答案了。浪漫的爱情谁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愿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恋爱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于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带着他走到麦穗田。叫柏拉图从中选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而且不能回头望!
柏拉图觉得这太简单了。当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惊讶的问他为什么会空手而回?于是柏拉图说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当他走到麦穗田的时侯,
看见了一株看似不错的麦穗,原本想摘下,但回头想想:老师只限我摘一次,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呢!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穗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手中一株麦穗也没摘到!
于是苏格拉底笑笑了笑对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你们觉得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柏拉图式的爱情
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
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
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
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
最后
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
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
当作永恒!!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把独立与事物和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义的本身等.后来人们就把追求纯精神的行为称为"柏拉图式行为"
柏拉图式爱情只是柏拉图式行为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爱情啊!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着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着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着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但不久柏拉图就扫兴而归了。后来狄奥尼修二世再次邀请他去叙拉古,结果仍是败兴而归。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着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纵然还不能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应争取相似。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师之列。然而,他却起劲地贬低和非难文学家及诗人,他认为,一切文艺家的作品,归根结底是模仿别人的仿制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伯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着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3、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着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梵蒂冈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4、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㈦ 尼采对于爱情的观点
一个人试图从爱情中寻找真理,结果只得到一个被装饰的小谎言,他称此为婚姻。
一个人交友很慎重,眼光很高,但他由于年龄却突然降低了自己的爱情标准,他称此为婚姻。
一个人在寻找一个具有天使之美的爱情,不过很快,他自己却变为了一个柴米油盐的侍女,他称此为婚姻。
实际上,我们所谓的爱情都是短暂的疯狂,对美好对方的幻想,爱情因我们的婚姻而结束。
7,爱不是虚荣心。
恋爱时,我们总想掩饰自己的缺点,总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点。这并非出于虚荣,而是不想给对方带来痛苦或不好的印象。
爱者都想以上帝的面目出现,这不是虚荣,而是对爱的强烈渴望。
8,志同道合才能让爱长久。
在志同道合中,两个人的渴求指向同一个目标,指向共同的更高的目标,因此铸就了伟大的理想。这种爱持续,长久,让爱延续。
志同道合的爱,让人丰富,充实。
9,爱不是占有。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风景绝佳之地,只要我们住上半年,就不再如当初那样钟爱。而遥远的远方却激起了我们的贪念和遐想,不少人把这种贪念和占有的欲望称为“爱”。
男人总想绝对占有他的女人,期盼对她的灵魂和肉体拥有绝对的权利,且渴望单独被她所爱,在爱中,他把其他人都排斥在外。实际上,被占有欲驱使的爱情恰恰是自私的代名词。
10,爱使人看清自己,与爱者同一。
爱让爱的对象接纳自己,看清自己,使爱者与爱的对象同一。
如果双方同时坠入情网,互相拜倒在对方脚下,都会身不由己的渴盼着变得和对方一模一样。两个人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美妙太高超了,爱创造了二变为一的奇迹。
11,爱要真实。
年轻人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至于这事物是真是假并不看重。而比较成熟的人逐渐开始喜欢真实的东西,他们不仅要求新奇有趣,还得真实。
彻底成熟的人喜爱朴实无华、简单纯朴、甚至令人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真实的,纯粹的,他们通过真实和纯粹看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之内核。
12,爱要趁早。
㈧ 张爱玲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首先,张爱玲的爱情观其实一种现实性和悲剧性的结合,从理性上她知道这个男人是不爱她,可是情感上却无法摆脱,这点尤其体现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那段心理描写,这段描写简直就是张爱玲对胡兰成心理的翻版。
相比张爱玲,她更知道男人需要什么,世界对她的期待是什么,她把自己装扮成外界期待的样子,来获得她所需要的事业,名声,好的丈夫和所有的一切。
㈨ 写爱情小说比较有名气的作家有谁
王朔
爱戴鲁迅的人在为鲁迅的偏狭刻度辩护的时候总要说“先生在无情的解剖社会的同时更在无情的解剖自己。”王朔在无聊的嘲笑一切从高的名人的时候,更在无聊的嘲笑自己。明明知道王朔的脑子里没有奉献和崇高,还会为他编造的爱情小品流泪,谁都知道王朔的爱情话本里,爱从来都不是生命的唯一,知识情感休闲的主打消费。换一种庄重的表达方式,就是——在俗世物欲的喧嚣中,一滴爱的眼泪滴落尘埃,在被瓦解的“崇高和永恒”的垃圾堆里,还有一朵情爱的野花在摇曳着,不愿被摧折。我们明知这是个圈套,还心甘情愿的钻进去。因为我们知道,其实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圈套,只是王朔明说了而已。琼瑶
她的爱情小说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爱情观。这样说,绝不为过。她的主人公多是王子和公主,王子和平民女子,公主和穷小子等现代版的爱情格局。曾流行一时的“年年岁岁永相依,朝朝暮暮心相携”“烟雨蒙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古语白话语中竭尽缠绵悱恻的句子纷纷从琼瑶的书中流淌而来,还有淅淅沥沥直滴至今的“好伤心好伤心哟!”“好讨厌好讨厌呀!”等“好”起来没完的口头语。
在琼瑶笔下,爱情是无往而不胜的,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创造,甚至惊天地泣鬼神。“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个观念在她的读者中缓慢却坚固的深入人心,使他们对爱情有了过高的评价和期望,在她们心中,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为了那些美丽的爱情能够而设置的刀具与背景,可实际上,一个人的整个爱情不过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土,虽然它也曾经像一块剔透的钻石,然而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外界或自己污染——这才是它真实的命运!当一个少女从琼瑶的故事里走出来,经理了一场或几场恋爱后嫁为人妇,相夫教子,她会感到,她是被琼瑶骗了。可是想到自己疯狂读她的书的那段时光,想到因为受了她的影响而在恋爱中所做的种种蠢事,她还是会付之一笑,她只是不再相信了——仅仅不相信而已。
三毛
三毛一度是流浪和爱综合的化身。传奇一般的经历,传奇一般的爱情。娓娓道来的只是自己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目光。她写自己的爱情能够,写得那么尽兴,那么毫无保留,甚至能在一个一直喜欢得不得了的男孩子面前哭了又哭,求了又求。让人知道并不是只有男孩追女孩子才那么动情那么不舍那么尽情。
其实三毛笔下更多的是写婚后的爱情,写她和荷西的故事,两个人心心相印,朝朝暮暮,几乎每个细节都浪漫而温馨。比如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屋子,给对方流足够的空间,既可以相亲相爱,又可以相敬如宾。在一般人严厉和实际生活中,婚后的爱情基本上是种幻想,早晚被琐碎的事相摩擦得支离破碎,维系而已,哪还敢奢望激情,然而身处撒哈拉大沙漠的三毛与大胡子荷西却过着童话一般美丽的婚后生活,仿佛他们一直在热恋……这让读惯了以“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为结局的书的年轻人大开眼界,原来,结了婚以后是这个样子啊!多么着的人憧憬和向往啊。
可是,由于三毛实在是把婚后生活写的太美好,以致引起了那些已婚人士的怀疑,他们说,荷西是三毛编造出来的,本来没有这样一个人,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神化般的生活。三毛杀了,她和荷西的爱情至今吾人见证。也许,在许多喜欢三毛的人心里,他们始终愿意相信三毛的爱情就是那么美丽的。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在本已如此平庸无趣的生活中消磨掉对爱情的幻想?张爱玲
张爱玲绝对是个聪明女子,在她笔下,人物的爱情是没有青春、幻想、热情和希望的,有的只是虚妄和苍凉。大多是不可避免却又看来极其自然的悲剧。她不敢向往未来无边的荒凉和恐怖,于是只能在眼前的一点欢乐中寻找避难所。
张爱玲是看透了、体味了女人的,她一女人的视角,尽兴的展现女人心中那最柔弱的一个部分,只要这个点一被触发,爱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再不回头。而这种不顾一切的尽头正式所有悲剧的起源。人逃脱不了情欲的支配,这就是张爱玲发现的人性的规定。她常以情欲和非理性来结实人物的失败与挫折。
张爱玲的小说是极其精彩的,她小说里的爱情也是极其精彩的。可是这种精彩不是可以拿来喜欢于玩味的,却是令人心碎和憨闷的。在她这里,你不能逃避人生的苍凉和爱本身的虚幻、悲苦,那些喜欢读张爱玲小说的女子,读多了她的小说,想必也不会对爱情抱有过高的幻想,不会不对其中女主人翁的盲目引以为戒了。痞子蔡
《第一次亲密接触》从网上走到网下,出了几个版本,争相购买的都是女人,女人开始都是爱情的宠物,后来又都变成爱情的奴隶,所以说女人在爱情中智商最低一点也不错。
这个故事很普通,但痞子蔡给了这个现代爱情很多有意思的咀头,比如:“……如果比整个太平洋的水到出来,也浇不灭我对你的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都倒的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借了E时代的时髦,《第一次亲密接触》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认同的依据。美眉+爱情+网络语言+煽情,读起来有滋有味,但千万别把这爱当回事,就像你无法知道电脑那边的美眉是不是妹妹一样。
㈩ ·类似于张小娴这样有独特 的爱情观的 文学家 都有谁啊!
亦舒经典语录
做事的人要流血不流泪,一切牢牢记在心中,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一本账簿清清楚楚,切忌一笑泯恩仇。
时间太少,工作太多,精力已经去到极限,灵魂却不甘心,老师觉得未尽全力,还在等候大机缘,明知没有可能,却仍然渴望,不愿死心。
一切都跟常人一样,坠入俗套,说不定如鱼得水,变本加厉,嘴巴说着只要小儿健康快乐,故作大方,暗地里却逼着学琴练舞,成绩表上略见一个乙级便脸色发青,狠狠责骂,总得全体甲等,男朋友上门来,好好检阅,诸多挑剔。。。
志高有所顿悟:受束缚已久,女子一直希望白头偕老,儿孙满堂,从未想过,这不是一场功德,而是一个人的际遇,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绝非忍耐或者是修炼可以达成正果。
----《小人儿》
尽管如此,世上许多事,除了自己,简直无人可以卸下担子,一切苦难要亲自担当,咬紧牙关。
早上洗下脸来,有种感觉,面盆中的水一定苦若黄莲,一张脸色若玄檀,像苦情戏中被冤枉的人,日子是一天一天熬过去的。
----《无奈》
一个人的本性如何,是无可更改的事实,染缸再大,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本质,怪什么社会?
我相信,但凡自你嘴里说出来的话,我都信,我还为什么不信?如果分手,你的话是真是假已无关紧要,假如还在一起,更要相信,你撒谎也是为了给我留面子,我并不是不识抬举的女人,非得寻根究底,结果自己下不了台。
----《人不如旧》
物伤其类,看到人家沦落,感觉往往是凄凉,有什么可笑的,一不小心,谁都会掉在泥淖里,谁又没有失过足,只不过快快爬起,装作若无其事而已。
人总是对他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尤其是感情纠纷的痛苦,总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我不是不浪漫,那还得看同谁在一起,如果是爱得死心塌地的一个人,只要他在身边,已是乐趣,还管场地是天堂抑或地狱。
被人欺负了,千万别诉苦抱怨,佯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苦事放在心中,过后务必使她也不记得是否害过我,那就是最理想的。千万别以弱者的身份出现,弱者人皆踩之,不要给别人这种机会。
寂寞的人泰半不肯放开朋友。
----《妒妻》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待人以诚,别那么虚伪行不行,答案是浅易的,与那无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在一起,怎么开心见诚?为求和平相处,不得不用到敷衍这种卑鄙的手段,绝对值得原谅。
朋友有什么义务替他保守秘密?他不想人知,就不要说,你不让他说,他才会心痒而死,所以做朋友的借出耳朵已经仁至义尽,其他的,管他呢!
----《琴批》
看到的是二十多年都说不完的怪现象,学会的是忍无可忍,重新再忍。
女人是很奇怪的,仇人多,心腹也多,认定了一个人是她朋友,瞎七杂八什么都说,等到翻脸成仇,一箩筐一箩筐的把柄落在人手中。
----《可人儿》
时间这回事最奇怪,越挤越多,越忙越经用,非得精明,刻苦,郑重地用不可。否则,坐麻将桌上,或是下午茶厅里,也就是大半辈子。
----《婚礼记者》
亦舒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两岁来港定居,曾就读嘉道理小学、北角官小,中学毕业于何东女子职业中学,十五岁开始写稿,第一篇小说刊登在《西点》,十七岁开始替明报写稿,当时仍然是一位中学生。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记者和编辑。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学成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做了七年便退下,当全职作家及家庭主妇,并移居加拿大。
http://www.psdoor.com/Article/web/juqing/200605/17342.html
张小娴个人档案
张小娴:香港着名言情小说家。大学主修媒体学,曾任电视台行政人员,95年辞去电视台工作,成为专业作家,目前则身兼作家、流行杂志总编辑,以及全球华人女性网站主持人。
95年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走红文坛,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其它小说作品包括《卖海豚的女孩》、《三个A CUP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及最新作品《面包树出走了》。
散文集包括《我微笑,是为了你微笑》、《不如,你送我一场春雨》、《永不永不说再见》及香港7月书展将推出的《欲望的鸵鸟》等。张小娴的作品,善于描写都市的男欢女爱,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新作一出版就会登上畅销榜。
出生、个性:广东省开平县人,生于香港,思想早熟,身体较晚熟。读书时好打抱不平,长大后始知言多必失,埋头写作。
经历:曾任电视台编剧及行政人员,亦曾编写电影剧本,可惜屡屡遇人不淑,被骗稿酬。幸而在爱情路上比较精明,多数是对方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