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婚姻到底是爱情的坟墓还是爱情最完美的归宿呢你的观点是什么
我觉得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反而是爱情最好的归宿。在很多人看来,两个人结了婚,原本相爱的情侣就会变得冷淡、互相苛责,以为爱情被婚姻埋葬了,所以有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的说法。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进入婚姻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因为婚姻把爱情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那就是责任与陪伴。
你们可以结婚,说明你们对双方是信赖的,你们可以结婚,说明你们都乐意对对方负责任,你们可以结婚,说明你们都觉得对方是最佳的选择,你们可以结婚,说明你们都喜欢对方陪在身边的感觉,所以婚姻更多的应该是一份美好,坐落爱情之上得美好,是神圣得。
2. 婚姻真的有七年之痒吗
很多人都觉得七年之痒是个魔咒,好像再好的感情,到七年的时候都会出现波动。七年就像是一场婚姻的海啸,突然的席卷而来,把原本牢固的婚姻冲的七零八散。
身边很多情侣都在七年的时候分手了,很多的夫妻都在七年的时候离婚了。仔细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段婚姻,天呐,刚好七年的时候离婚了!
这是定律吗?或者说这是宿命?为什么偏偏是七年呢?
【一生中的两个童年】
我们这一生都两个童年,第一次是0-6岁,在心理学理论上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是对再一次童年的憧憬。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不能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能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第二次童年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这个时候我们有了自助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和谁恋爱,和谁结婚,也可以选择分手或离婚。
第一次童年,我们真正“成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人格定型的时候是6岁。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道自己是无法改造父母的,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实际上内心深处渴望改造的念头还是很强烈的,只是被自己压制在了潜意识深处。
第二次童年,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第一次童年的重复。这个时候我们虽然可以自助选择了,但内心深处那些童年的憧憬依然还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童年的憧憬投射到了情侣或伴侣的身上。我们像6岁前渴望改造父母那样,渴望改造自己的情侣或伴侣,到第六年的时候,我们再次发现自己根本就改造不了,于是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不得不放弃自己这个改造梦。
这时候的我们,内心是很失望的。你会很悲哀的发现,原来你爱的这个人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TA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人。
是TA变了吗?不是,TA一直都是TA自己,只是你自己变了。你由一开始的憧憬幻想,想要改造TA,后来发现无能为力,根本就没办法把TA改造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你一直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TA头上,从一开始,你根本就没有看到真实的TA,你看到的是想象中的TA。
相反,如果两个人在一段感情里,都能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能够接受对方真实的存在,这就会是一段美好的感情,一段全新的感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恋容易相守难。恋爱时为什么会那么简单容易,那么美好呢?就是因为恋爱时我们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对方头上,在和想象中的完美恋人相爱。而一旦真正相处在一起,对方也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要看到对方最真实的样子,适当的放下自己,接受对方真实的存在,这实在是有些困难的。
【执着于掩耳盗铃,最后只能自欺欺人】
我想到和前夫的七年婚姻。
在这七年婚姻里,其实一开始我就感觉我们俩根本不合适。他对感情没有原则和底线,而我,对感情吹毛求疵。我们结婚的第一年,他就出轨有了外遇。可是我那时候并不相信他就是个花心的人。
我们恋爱的时候,他对我很好。可以说我从小到大没有人对我这样好过。我出生在农村家庭,我的父母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哥哥很是宠爱,对我却很是严格。我从小渴望父母能像其他人的父母那样抱抱我,宠宠我,可惜并没有。
前夫对我的好,让我感觉到自己小时候渴望的那种憧憬实现了,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对我最好的人。
后来结婚后他屡次出轨,身边的朋友都骂我太窝囊,没出息,我都没有选择离婚,我心里总觉得他会变的,变成我最初喜欢的那个样子。终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我发现我根本感化不了他,改造不了他,我终于接受了他花心的事实,也终于接受了自己改造不了他的事实,选择了放弃。
当时觉得,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学过一些心理学时才发现,其实我一直在重复我第一次童年的幻想。第一次童年,我幻想能改造父母,让他们宠我疼我,后来发现,我根本改造不了,于是接受了现实。
及至我恋爱结婚,在前夫身上我又萌发了自己想改造的心,我眼里从来没有看到过真实的他,而是一直和自己想象中的他恋爱,结婚,最后发现改造梦破灭了,终于死心接受现实!
这多么可怕!
【童年越痛苦,想要改造的愿望就越强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迹可寻的。童年走过的路,严重的影响着一个人未来将要走的路,和做的事情。
在择偶心理知识中,关于择偶的相关理论,首先第一条就是《“父母偶像”理论》。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提出“父母偶像”理论,他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有“俄狄浦斯情节”,即男孩会爱上自己的母亲,而把其父亲当做竞争对象来看待,在他长大之后,他会选择具有自己母亲个性品质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女孩则正好相反,会选择具有自己父亲个性品质的男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很多人会说,根本不可能,我的先生(太太)完全和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但是,如果你仔细的去观察就会发现,你的伴侣,多多少少和你的父母某些地方很相似。
尤其是童年很痛苦的人,越是想长大拜托童年的痛苦,就越是容易重复童年的痛苦,因为,童年时期太痛苦的人,想要改造的愿望就越强烈,虽然六岁人格定型的时候已经接受了无法改造的事实,但是这个想法被压制在潜意识里,等自己完全能自助选择时,这个念头又会跑出来。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轮回”。很多人会惊喜的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轮回”。童年习惯了快乐的人,以后不断地重复快乐;童年习惯了痛苦的人,以后不断地重复痛苦;童年习惯了忧郁的人,以后不断地重复忧郁。
七年之痒,痒的不是感情,而是自己的潜意识
所以,当你遇到七年之痒的时候,不要慌张,不要恐惧,相反的,你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去自省(自省不是贬低,批判自己)自己是不是没有看到对方真实的存在,去接自己的幻灭感,接受对方真实的存在。
当你真正接受自己幻灭感的产生时,你才能真正看清对面的人,从而去接受TA真实的样子,这样你们的感情会更加稳固,更加深厚。
【七年之痒应该怎样避免呢?】
首先要婚前预防。
一般情况下,恋爱中的人很容易冲动。“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对方,眼里都是对方的好处,也有自己强加给对方的想象。
在恋爱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尽量多听周围亲戚朋友的意见,多带恋爱对象接触自己的亲人朋友,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当然,能得到婚姻专家的指导,会更理性。
恋爱时一定要“较真”,及早澄清自己的感情底线和原则,让对方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
不要期望重新塑造对方
不要挑剔对方,也不要期望把对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心里要清楚你爱的是那个人,而不是你的想象。要常问自己“我能为对方做什么?我能给对方带来什么?”
在恋爱中,人往往很容易迷失自己,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这种时候,一定要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让对方看到你真实的样子,从而也能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这样两个人会有所选择,如果你真实的样子是我所不能接受的,那么对不起,我们不适合在一起。
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我们爱上一个人,就很容易对这个人有所期待。期待对方懂你,爱你,宠你。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经历过的,都期待对方能带给你。这种过高的期待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让你产生失望受伤害。
人无完人,配偶虽然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却是最适合你的,这就够了。要知道人都是相互的,当你对别人有所期待时,却证明你自己身上恰恰缺少这些。所以,与其期待别人,不如提升自己。
爱情永远不是亲情
很多人一旦在一起后,就会觉得配偶就是“自己人”了,是亲人了。就开始用对待亲人的态度来对待爱人。
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亲人永远是亲人,爱人永远是爱人。爱人和亲人的态度完全是不同的。在亲人面前,你可能毫无顾忌,毫无遮拦。但是爱人不同,爱人之间仍旧需要空间,需要亲密,需要浪漫。
亲人相对于爱人,更随便。因为血浓于水,你会无所顾忌。爱人不一样,你要照顾对方的情绪,要经常的表达爱意。因为爱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亲密,两个人说体己话,两个人会亲亲抱抱。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婚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不管怎么样,结婚就意味着新的开始,一段婚姻到底该怎么维持,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自己必修的功课,这个功课就是婚姻。其实往好的方面想,婚姻是一个发现自己,疗愈自己,成长自己的过程。如果你在婚姻里一成不变,不懂自省,学习,成长和进步,势必会在婚姻这个“大考场”里交出一份失败的答卷。
我们不是生来的圣人,谁的人生不是一边跌倒一边爬起来。婚姻也是一样,我们在婚姻里一边摔倒,一边爬起来总结经验。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
不管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婚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改变自己。因为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任何事,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自己改变了,身边的一切也就变了。
愿我们都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