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历史上有哪些鲜有人知的爱情典故

历史上有哪些鲜有人知的爱情典故

发布时间:2024-08-20 05:57:48

1. 关于宋代词人的爱情故事

苏轼与他的三位红颜

苏轼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第二任: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1.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着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 的地方。可为凭吊者识。

2.王润之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3.王朝云



王朝云生于钱塘,葬于惠州;生于西湖,也葬于西湖。惠州西湖的六如亭就是她的墓址所在。据说亭里有一副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联说的是一个着名的故事:苏轼曾拍着肚子问侍女里面是什么,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机关,惟有王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下联则写尽了苏轼独自听雨怀人的凄清。于是有古人牵强附会,根据这个对联生造出一段笔记,说苏轼有“朝云”“暮雨”两妾。其实对联中的“暮雨”并不是人名,而且苏轼大概也不会给女人取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朝云”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只是这份美丽却带有一种好景易逝的无奈。白居易曾经很煞风景地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苏轼很欣赏白居易的这句诗,也写诗说:“彩云知易散,鷤𫛞忧先吟。”殊不知,“彩云易散”竟成了朝云命运的谶语。不仅仅是因为名字类似,而且苏轼甚至无意间还把朝云说成彩云,如他曾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
莫翻红袖过帘栊。
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绿鬓霞衣,燕姿鸾影,苏轼确实写出了王朝云无与伦比的美,然而又把她比作巫山彩云,倏然而来,倏然而去,流转不息,飘忽不止,注定不能在人间常驻。

不仅如此,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
不应容易下巫阳。
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
瞥然飞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两首词都写得非常漂亮,苏词空灵飘逸,秦词婉媚缠绵。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用巫山飘云来比喻朝云,肯定就是因为其名字给他们灵感。相比苏词而言,秦词中的“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在事后联想起朝云的命运,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清歌是难以停驻的,而“暮雨”虽然来源于巫阳,却也最终成为六如亭上那绵绵不尽的思念!

朝云之所以取名朝云,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她青春年少,但这样的名字,“瞥然飞去断人肠”的“朝云”,却没能陪伴苏轼度过最后的海外生涯,带走了苏轼最后的爱,留给了他永远的痛。



苏轼曾多次拿自己和白居易比较,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尽管他确实不像白居易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身边朝云的风采,又何尝稍逊于樊素与小蛮?朝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很可能还就是来自白居易《花非花》里的句子: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夫人的侍女转变为侍妾,这是古代最平常的事。但苏轼和朝云却演绎了一段不平常的真情人生。

王朝云一开始并不识字,然而她却是真正读懂苏轼的人。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曾写过一首着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词史上最着名、最出色的《蝶恋花》之一。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在黄州,朝云曾经生过一个儿子,取名遯生,小名干儿。满月后浴儿,苏轼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当然是苏轼随意调侃的一首诗,并非用心之作,但千百年来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历经沧桑的人共同的体会。

但干儿后来夭亡了,苏轼和朝云都很悲痛。苏轼专门有《哭干儿诗》:“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苏轼和朝云,就是这样相依相扶度过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凄风苦雨、惊涛骇浪。



被流放到惠州之前,苏轼夫人王闰之已经去世。而当时的岭南是人们心目中是蛮风蜑雨、毒雾瘴气的地方。苏轼为此遣散了家里的姬妾。但朝云不肯离开,坚持跟随苏轼去了惠州。

以前电视剧《苏东坡》里演到这段故事时,苏轼是佯装不要朝云,把她赶走,而朝云却躲在附近,一直跟随他,结果被发现后,两人抱头痛哭,朝云犹自喊到:“我不走!我不走!”可惜电视剧里最后苏轼在朝云墓前徜徉时,播放的歌曲却是苏轼写给王弗的《江城子》。其实,苏轼曾为朝云写过不少诗词的,比如关于朝云不肯离他而去,后来他曾有一首诗记述甚详:

长春如稚女,飘飘倚轻飔。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宁当娣黄菊,未肯似戎葵。
谁言此弱质,阅岁观盛衰。頩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
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从诗里可以看出,朝云不怕蛮烟瘴雾,万里追随苏轼,要她离开,反倒让她生气。最终是两人到了惠州后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苏轼想起白居易曾有一个爱妾杨柳枝,在白居易老病的时候离开了他。现在苏轼不仅老病,而且被贬南荒,境遇比白居易差得多,但朝云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为此苏轼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击赏其“诗意绝佳”。饱经忧患的苏轼已看尽了尘世的污浊和无奈,只想带着朝云离开这个肮脏的世界,远离险恶的人心,共赴三山仙境,去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在惠州朝云洗去铅华,抛下了舞衫歌扇,伴随苏轼平静地度过谪居生涯。

此时苏轼已五十有九,朝云才三十有二,苏轼在诗里把朝云称作天女,把自己比作维摩诘。古代文人都很喜欢《维摩经》,上面说:“佛告文殊师利,汝诣维摩诘问病时,维摩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而为供养。”朝云便如散花天女,陪伴在多病的苏轼身边,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苏轼多次把朝云比如天女,并且着力描绘了她的美丽,如《三部乐》: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
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
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
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
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
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
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曾经有一本苏轼的词集注释称“美人如月”,意思是美人的脸如满月,显然不对。这里苏轼是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描写心情的变化;用暮云掩月,来刻画惆怅倦怠的美人形象。在寂寥冷清的环境中,朝云依然那么美丽动人,甚至更增妍绝。

还有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着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白发苍颜的苏轼,和敛云凝黛的朝云,确实和维摩天女那样相得益彰,远离京师是非之地,反倒生活得相对宁静怡然。“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朝云在苏轼笔下,是如此的光彩照人,圣洁无比!

词里说,要在端午的时候,为朝云写首好诗。于是苏轼很快又写了一首《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流香涨腻满晴川”,脂香粉腻顺水流淌,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热闹的画面。而“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表现了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在老迈之年谪居南荒,朝云已成了苏轼最后的慰藉和感情归宿。



朝云就是在惠州病逝的。朝云本不识字,跟着苏轼耳熏目染,已粗有楷法。她还对佛学很有兴趣,跟着老尼学习佛法,苏轼称其也对佛理也粗识大意,“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苏轼将朝云安葬于惠州西湖畔的栖禅寺松林中,并和以前为朝云写的诗以自解: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在诗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对朝云深厚的眷恋之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比之当年他对王闰之“泪尽目干”来又更进一层,三生盟约,来世无凭,朝云的离去,使垂暮之年的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更加冷寂淡然。

这年十月,惠州梅花开放,山野湖畔千树竞发,暗香浮动。宋人都很喜欢梅花,苏轼也不例外,刚到岭南的时候,他就连写了几首梅花诗,使罗浮山的梅花盛名远播。此时的苏轼睹梅思人,以梅喻人,又写了一首《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有一种珍禽倒挂子,貌似绿毛凤但形体更小,所以苏轼称之为“绿毛么凤”。它们经常倒挂在梅花树上,这是岭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让晁补之读到后感叹不已:“此老须过海,只为古今人不能道及,应罚教去。”“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被《红楼梦》化用在薛宝琴的词里:“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有的版本又是“明月梨花一梦”,都和苏轼词有着渊源关系。

明朝杨慎在《词品》里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这首《西江月》能否算咏梅词第一,肯定会有争议,杨慎那样说,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苏轼是同乡。但论意境的高洁空灵、感情的蕴藉深沉,别的咏梅词确实是无出其右的。

绍圣四年四月,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从惠州移昌化军安置。这下要渡海而去了,在当时已经是天涯的尽头了。苏辙也贬到雷州,两兄弟正好从藤州一起走到雷州,能在贬谪岁月中相聚一段时间,也是不幸中之大幸。苏轼《和陶止酒》诗中记述了因为身体的原因,苏辙劝他戒酒的事,并写他对苏辙感叹:“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苏辙的妻子史氏出自眉州名门,几十年来和苏辙相濡以沫,举案齐眉。而苏轼则自朝云去后,只闻佛法,不再另娶了。

在到达藤州之前,途经广西梧州的时候,苏轼听江边父老说苏辙刚刚经过,于是赶紧去追,并写了一首长诗给苏辙看,诗中安慰他:“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其实背地里,苏轼对自己被赶到海外孤岛绝非那么乐观,他固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这份洒脱的背后,却是勘破世事的空寂和无可奈何的悲凉。

在梧州,面对茫茫烟水,苏轼写了一首怀念朝云的《江城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当初和朝云“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如今却只剩下苏轼孑然一身。人世间的一切名利追逐,一切悲欢扰攘,都如古时的大型魔幻杂耍游戏鱼龙曼延一样,热闹之后,喧腾之后,一切都灰飞烟灭,留下来的,只有那充斥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寂寞:

“千古恨,入江声”!

2. 光武帝刘秀对爱情的忠贞史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理想在当时看来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就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汉代已经历了12帝,总计213年,帝裔子孙众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远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想娶阴丽华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然而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刘秀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我们可以想象,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过早地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这期间,多少豪族少年向阴家求亲,无奈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复井田制,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等。因为准备不周,条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义军四起,山东有“赤眉军”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岁的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他们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口号,改元更始,一路攻略,战无不胜,中原地区尽皆归复“绿林军”。

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单力薄,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深感刘秀前程远大,抓住机遇,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刘秀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倾慕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对哥哥的死,刘秀表面上只能强颜欢笑,到晚上就偷偷地哭。阴丽华就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量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虽是妇道人家,但刘秀十分听她的话。她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通过一番计划,19岁的新娘阴丽华回到娘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地做根据地,建立了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自这一带地区。

当时,河北邯郸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有一定的实力,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绊脚石。真定王刘扬聚兵10多万,听命邯郸王郎,不肯归附刘秀。刘植亲自前往劝说刘扬,刘扬勉强同意,却提出与刘秀结亲的条件。刘扬有一个外甥女叫郭圣通,欲为其择一良婿。作为权宜之计,刘秀只好答应娶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给予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河南洛阳。

刘秀称帝的第二年,议立皇后。有一个阴氏,又有个郭氏,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立阴丽华为后。一边是郭氏——与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恩爱有加,并已身怀六甲,这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显然地位很低;一边是阴丽华——这个刘秀梦寐以求,终于如愿以偿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分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于外戚,窦太后、邓太后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刘秀和阴丽华始料不及的。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有哪些鲜有人知的爱情典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钉钉网学生怎么健康打卡 浏览:338
上街健康证要多少钱 浏览:81
民国时期背叛爱情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950
福字怎么写才幸福 浏览:394
佛山禅城区顺德区哪个经济高 浏览:111
婚姻生活为什么不堪一击 浏览:451
健健康康的早餐怎么做 浏览:708
魔鬼不懂爱情下一句是什么 浏览:315
天河区婚姻情感心理培训哪里有 浏览:310
用假如我是什么写一篇童话故事 浏览:355
美女半夜敲门怎么办 浏览:71
幸福千万家男主女主叫什么 浏览:696
河北健康码怎么填写验证码 浏览:476
婚姻之外遇到新感情怎么办 浏览:287
童话故事放风筝应该怎么写 浏览:78
旧故事怎么解释 浏览:225
幸福南路站点到金东小区多少公里 浏览:913
什么才是幸福无病无痛无灾无难 浏览:7
如何正视爱情心理 浏览:655
幸福人寿一个月交多少钱 浏览: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