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爱情心理各类情况分析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元好问《摸鱼儿》
爱情是一种建立在性欲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对异性具有倾慕、珍惜之情的情爱;另一是由异性间所产生的依恋及理想、情操、个性追求等复杂因素混合升华而成的情爱。
在不同的时代,爱情会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道德禁锢使得中国古代男女的爱情迥然不同于近现代的爱情。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使得古代的男女其爱情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便是张生和崔莺莺式的才子佳人也得经过“明媒正娶”方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爱情却得经受来自环境的各种考验,往往来自世俗的眼光会使得爱情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即便是相爱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也不得不因为焦母的一句“看不惯”,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共赴黄泉。更多的是像陆游和表妹唐婉一样,欲在一起而不得,遗恨终身,徒留《钗头凤》一曲供后人遥想。
看《神雕侠侣》一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杨过和小龙女冲破世俗禁忌的爱情,而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是风靡了各大银幕。当时年纪还小,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爱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为什么他们在一起要经历如此多的挫折,待长大才知道,原来封建礼教的威力更甚于小说中所描述的情形。分析杨龙二人的爱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日久生情”的典型。
一个是自小从未与任何外人接触过的,纯洁如孩童,另一个自小无人管教,狂放不羁,两人在一个世外的古墓中朝夕相处十多年,由此而相互珍惜,相互依恋,虽然对爱情都还懵懂,可在双方内心深处却都已经对对方生死以之。爱情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潜意识在择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认识和结仇异性,对异性产生好感,并将之潜藏在潜意识里,在潜意识里,将日常生活所接触的许多零散、多样的异性形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模糊形象,作为性想象的对象,抑压在潜意识里。在两性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杨龙二人十数年未见外人,相互扶持。从小说中更可以看出小龙女貌若天仙,而杨过也像一个翩翩佳公子,双方将对方视为性想象的对象那就更不足为奇了。而对双方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外在美,还有气质美。气质美,是指寓于两性中,能使对方相容并产生好感之心理特点。它通过外表,言谈举止来表现。杨过的放浪不羁,而且谈吐幽默,毫无疑问对异性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小龙女端庄淡漠,更增添了其神秘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便他们都不美,可相处十余年,一起走过各种坎坷,其间所看到的双方的内在美,自是不需多言的。
❷ 怎样用科学解释爱情
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
爱情与喜欢有3点不同:
①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
②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爱情却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
③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曾设计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用以测量个体间爱恋的程度和喜欢的程度。
爱情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远在一起,我会感到苦恼;
②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原谅他(她);
③我觉得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信赖他(她)。
喜欢量表的部分项目是:
①我觉得他(她)非常好相处;
②结识以后多数人对他(她)的反应是好的;
③他(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运用这两类量表,不仅可以大体反映个体间吸引是属于爱情还是喜欢,也可以反映爱恋和喜欢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
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些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之间具有哪种爱情,而是取决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爱情解释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爱情,动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为了物种的延续性而一代代交配下去。人进化了,拥有了精神世界,于是爱情诞生了。最初的爱情只是简单的喜欢而已,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随着精神世界的发展,爱情越来越复杂,逐渐超越了“喜欢”的范畴。现代爱情建立在丰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会信仰上,但仍然脱离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征。
爱情是什么,不过是精神上升华了的喜欢而已,不过是他异或她成为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个人的意识交融在一起,然后精神爱情和生理爱情完美的结合起来,再后来,你们告别父母,互相依靠的共渡一生。养育后代本是原始行为,在进化了的精神世界里这被称作“爱情的结晶”,这就是爱情的产物。
爱情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产物。人创造爱情、品尝爱情,有时候却被爱情折磨的死去活来却心甘情愿。爱情又是一种奢侈品,有些人玩不起爱情,硬要把命运和已颓废的爱情捆绑在一起,他们没有名字;有些人生来就有玩弄爱情于股掌之上的资本,但他们不懂爱情,他们叫帅哥或者美女;有些人没有爱情,两个人在沧桑的岁月中,爱情之花还没开放就衍变成亲情,他们有名字但没人知道;更有些人经历或假想了太多不成熟的爱情,他们叫嚷着把爱情展现给世界看,他们是诗人或者精神病患者。
缘分是一种借口,明明想占有对方,说我们缘分注定在一起;分手了,又说我们缘分已尽;不明真正的原因却归于缘分是一种虚伪,但所有人都愿意被这缘分的表象所覆盖,这就是爱情的可爱之处。
爱情文学作品是如此的丰富,爱情被宣扬成高度理想化的东西,事实上的爱情却是平淡如水,这就是现实,但很多人不懂,尤其是女人,认为那才是真正的爱情,于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爱情的最终归宿是亲情,真正的爱情一般来说只能维持十八个月,到了期限两个人的爱情还没有结合成亲情,于是进入爱情疲劳期,主要通过生理上本能的审美疲劳来体现,因为人是动物,最终摆脱不了动物的定义 .
❸ 心理学角度分析爱情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像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许期望一个慈父般的伴侣,但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心理需求,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人是会成长会改变的,冲突于是产生。我们刚开始从爱情关系中可以得到满足,但因为我们的心理需求会随人生情况而改变,所以,两人结婚以后还要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才好。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 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❹ 心理学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有趣的实验研究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说:我们虽然越来越有智慧,但亲密关系却越来越难以修炼。
越来越多的人,在爱情最初期,总是能攻克一切困难,与爱侣坚守爱情;然而最后还是无疾而终。究竟爱情需要怎样经营?恋爱中又有哪些心理学的小常识呢?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情感受到阻力时,人们经受的磨难,便瞬间化为催化剂,反而促进男女双方的感情。
感情越是容易受到阻力,越是容易激发强烈的情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诚挚相爱,但是因为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面对眼前的风雨,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以命抗争。
就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使得他们二人敢于冲破家庭仇恨。
不仅仅是小说里,生活中那些不被周遭认可的恋人,那些因为异地相隔天涯的情侣,都会视阻碍为仇敌;而此时自己的伴侣如同一位和自己站位于同一阵线的战友一样,在同一个阵营下与自己同仇敌忾。
所以,障碍本身会增加人的逆反心理,就好像青春期不允许早恋,我们却偏偏想要尝试一样。
❺ 如何分析爱情
爱情?是什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我们往往付出的太多~敢问人世间有几段真正的“你情我愿”的完美情缘~其中的苦乐伤悲谁又可以看得清?说到最后,爱情不过是一种感觉,一种为了心中的那个他(她)可以无私无畏的付出不求回报;一种只要是看着他(她)是幸福的,我们就会含着微笑祝福他(她),哪怕转过身来默默地拭去不知不觉挂在眼角的泪珠;更是一种苦痛且幸福的期盼……
爱着一个人的时候,
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她)的,不经意间我们也许忽略了感情应该是对等的,我们在付出真心的同时也一再奢求对方给予同样的热情~然而,人无完人啊,每个人由于个性因素,不可能完全理会另一半的良苦用心~此时,适时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心爱的他(她)打开心扉吧,既然爱他(她),就不要让他(她)的心独自承受一切,学会互相包容、理解的同时还要把一份理性的爱赋予他(她),让他(她)坚信
,你的爱只属于他(她)一个人的……
爱,已如此,还用再多的言语了吗?爱情的经营也是一门学问,好好地进修吧,到了最后,我们终究会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完美爱情,祝你好运了!
❻ 研究爱情的方法
爱情有的时候也是可以经营的。
爱人——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有时就像是我们的客户,一切发生在客户之间的合作、妥协、忠诚与背叛等关系都有可能发生在爱人的身上,因此,要想有一个完好的人生就一定要肯花心思,必要时,要象经营我们的客户一样去经营情感。只不过维护客户关系的关键是利益驱动,而情感的利益则是指付出与得到也要收支平衡,任何倾斜的态势都不可能维 持太久。当爱人如客户好多女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男人结婚就变脸。可为什么会变脸呢?我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男人忽然间不肯无条件让步了,这是女人措手不及的,也是她们不愿接受的,好比早晨他还是亚瑟,软弱可欺,可是到晚上回来就变成牛虻了,会扎人了。那么,男人为什么忽然间变得强硬了呢?很久以来,我们大多都是从男人的劣根性、婚姻的疲倦期、女人的阶段性等方面寻根究底,却很少从客户关系来解读这个问题。其实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爱情有时也象两个人的生意,你推销你的情感,我贩卖我的才能,两个人在某一个点上达成互利互惠,于是建立起逐渐稳定的“客户”关系,最后发展成伙伴关系。男人忽然变得强硬,可能与他的“客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有关,比如他以前需要女人小鸟依人,在他耳边唧唧喳喳,现在可能需要她闭嘴,还他一个安静读书的空间;也可能是对女人的“客户服务”不满意;还可能与女人一路上都是欺负男人已形成了惯性,导致他们达到了承受极限有关,就象两人做生意,一方总是占另一方的小便宜一样,开始时,男人可能会不计较,可是,当生意越做越大、当他发现对方似有独吞利益的趋势时,他就不由不愤而抗争了。当然也有男人不抗争的,少。反过来对男人也一样,一个温柔可人的小鸟是怎么变成喋喋不休的鸭子的呢?这中间有没有女人的需求在变化而男人却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的情形呢?我想一定有,对此,男人也应该反思。如果一个男人的智慧仅仅体现在谈判桌上、而不是同样应用于家庭生活的话,那是不值得称道的。——问题是物质交流有利益,情感世界也有利益吗?我想是有。比如,5月初晚报曾经登过一组婚姻在城乡结合中裂变的稿件,写了两个男人的血泪控诉:大意是他们的城里妻子瞧不起他们农村的出身、不让他们的父母进家门,不许他们跟家乡的人有往来,不许他们接济自己的亲人等等,反正令他们活在被侮辱被践踏以及人格被扭曲的状态中,就表明了在他们家的情感世界里,他们决不是情感利益的获得者,也不是分享者,而是被剥削者。为此我们必须要经常参考协调客户关系的办法来处理与爱人的关系。比如,合理分配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情感利益;比如,双方要本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妥协的境界而奋进;再比如,经常沟通以取得价值观上的不断趋同,以及多运用些为增进感情不断采取的小恩小惠等手段。经营爱情是一种能力,因为情场亦如战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败下阵来,赔进一生。但千万记住:客户与爱人也不是全象,比如客户越多越好,而爱人只能有一个,这是二者之间最大最本质的区别。情感也有南北回归线每个人都有一个情感底线,因此,我们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出自己的这个底线,并想尽办法告诉对方,就象大话西游说的:你要说话,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我断断续续地看过一部电视剧,不记得叫什么名了,反正是魏子和沈丹萍演的,剧中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故事的大意是沈丹萍与魏子是一个大院里长大的同学,后来又一起下乡到内蒙古。沈丹萍一直喜欢魏子,而魏子却只是拿她当妹子,他喜欢的是另一个肖姓女同学,而肖同学呢,又喜欢另一个坏蛋男同学。后来,那个坏蛋男生用卑鄙的手段上了大学,而肖同学则因为生他的孩子难产而死,留下一个私生子托付给魏子代养。再后来,大家陆续返城,魏子意外遇到肖同学的妹妹,两人发生了恋爱,经过许多磨难,最后终于结合在一起。故事本身毫不起眼,最出彩的是沈丹萍的角色。她非常善良,对每个人都特别好,孩子也喜欢她。多年来她始终默默地爱着魏子,后来却引起自己的老公和肖妹妹的误解与猜疑,老公要离婚,肖妹妹以为私生子是魏子与她的要与魏子分手,恰在此时,沈丹萍得了绝症。于是,这个善良无私地活了一辈子的女人没有选择跟任何人解释,而是离了婚,并准备与魏子结婚,直到死前,她才把一切真相写了一封信告诉肖妹妹。她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个:反正我已是要死的人了,我一定要为自己自私地活一次。电影《庭院里的女人》讲述的也是一个端庄贤惠的大户人家的太太人生蜕变的故事,她偷情、抛夫弃子的理由更简单,因为为家牺牲了20多年,现在要过一过真正可以属于自己的生活。这让我体会到了人性中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情感是有底的。沈丹萍的付出底线是“死前一定要得到”,庭院里的女人的付出底线是“我伺候了你20多年”,那么你的付出底线是什么呢?爱人的付出底线又是什么呢?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善良、隐忍、无私、忠诚,到了她所能承受的付出底线时,她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我一直设想,客户合作的基础是上有一个利润底线,下有一个支出底线,只有不超出这两点就能保证合作的前提。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心里也应该都有两条情感承受线呢?我想应该是的。我把它们分为付出底线和基本情感满足底线,我相信它们就是情感的两条南北回归线,框定了情感太阳的走向:只能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徘徊。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情感世界必然是坍塌的。因为世上从来就没有不求索取的爱,任何付出都是为了回报。
所以,要想赢得一个圆满的人生,最好的办法是经常象研究你的客户不断变换的需求一样,去研究你自己和你爱人的情感承受线,并做到彼此心里有数。只有这样,人才能跟上爱情的步伐。
❼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研究爱情,如何才能认清爱情
根本就没有办法认清爱情,因为每一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的认清爱情。
❽ 怎样和女孩探讨爱情的情感关系
1“慢慢来,不要着急”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人豆腐。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达到“功到自然成”的地步。谈恋爱也是一样,不要过分直白露骨让女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在追她。一般来讲,双方一见钟情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从交往→认同→好感→吸引的步骤而发展的,也是随着了解的不断增加而实现的,所以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起步的调子要低;与女孩子交往起步的时候,首先把关系定位到“朋友”一档,作为朋友就需要交往、交流,在交往中相互了解、相互增进情感,进而顺其自然地把关系向前推进成为“好朋友”,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情感历程,不要幻想认识三天就答应嫁给你,要充分的交往、了解,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一般来讲,与女孩子接触的初始阶段和进一步接触阶段,她们普遍都比较自尊,同时也比较喜欢察言观色,更喜欢从言行中观察和归纳交往对象特质和品行,所以这一阶段谈论双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外,幽默以及恰当的表现自己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但是千万不要说“追你”。如果你不提“追”字,即便是出现一些令女孩子不太认同的言行(人无完人),女孩子也就没有机会来“拒绝”你——你没追她,她怎么拒绝你呢。!这样既可以减轻女孩子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你们能顺利的交往下去。
3交往过程张弛适度;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生命发展成长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有张有弛,张弛适度,这一点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家养的三角梅。与女孩子交往也是一样,要有张有弛,不要整天缠着人家。如果整天缠着人家,换了你,我想你也会腻歪的。有人说,追女孩子的关键是要运用好“忽冷忽热、欲擒故纵”八个字,你想想整天缠着人家,因为人家的大脑没有一个归纳整理的过程,自然感觉不出你优秀或出色的地方,适当“冷”上那么个一两天,女孩子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归纳整理,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与你交往幸福、愉悦和快乐了,当然再见起面来,也就会融洽许多。另外就是不要表现出“非你不娶”的志态,这个姿态不仅不利于双方的了解和磨合,而且还会为日后的共同发展或共同生活埋下隐患,所以,有时候可以耍一点善意的小花招,对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了解也是可取的。
❾ 如何从科学角度解释爱情这种玄妙的问题呢
爱情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比较好奇,虽然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唯美浪漫,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关于爱情的定义,也许有人会说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包容你身上所有的缺点,而且可以为你无限的付出不求回报,就像是西方结婚的誓言中所说的那样,不管贫穷富贵还是生老病死,都会不离不弃。当然也有人认为,爱情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人类大脑的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也或者是人类大脑一种未被发现的特殊机制反应,但无论如何爱情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千百年来在我们这里的生产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论证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爱情?
那么爱情是否真的可以永存?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表示爱情并不是能够永存的,但也有科学家表示其实爱情是否能够真的永存,主要还是看我们自己如何对待爱情,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两个人彼此之间习惯相互的熟悉,就会将自己定义为某种关系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爱情其实应该是可以永恒下去的,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方发生了改变,那么也会导致爱情的终结。科学家费舍尔表示,他的研究就证明爱情其实是可以延续的,而且最起码延续数十年之久,在他的一项最新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结婚已经20多年的夫妻,但是他们的大脑之中那种浪漫的爱情因子依然非常的活跃,也就是说他们依然保持着那种初恋时候的浪漫爱情感觉,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爱情应该是可以长久保存下去的,关键是你在进入爱情的初期是否找到了对的那个人。
❿ 爱情心理学的各理论
爱情的现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写、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在心理学的眼中,有着各式各样的爱情理论,主要有两类范畴:社会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爱情理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社会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后,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
他假设爱情是可以被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他从文艺着作、普通常识及人际吸引之文献资料中,寻找拟定叙述感情的题目,经过项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验而建立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他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三种成分:
1.亲和和依赖需求。
2.欲帮助对方的倾向。
3.排他性与独占性。 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
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及利他之爱(agape)。
所谓的“情欲之爱”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罗曼蒂克、激情的爱情;
游戏之爱:视爱情视一场让异性青睐的游戏,并不会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常更换对象,且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友谊之爱:是指如青梅竹马般的感情,是一种细水长流型、稳定的爱
依附之爱者对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现实之爱者则是会考虑对方的现实条件,以期让自己的酬赏增加且减少付出的成本的爱情;
利他之爱者则带着一种牺牲、奉献的态度,追求爱情且不求对方回报。
承接Rubin将爱情视为态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编制爱情态度量表来验证Lee的爱情类型理论,研究结果发现的确有六个向度,因此验证了Lee的理论。此量表有六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不同的爱情类型,每个分量表各有七题,总共有四十二题,采五点量表的反应方式回答对各陈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后,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为测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学者的认可。 除了上述Rubin发展的爱情量表中将爱情成分分成三类之外,Sternberg(1986)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诺(commitment)。
所谓的亲密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
而承诺则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
随着认识的时间增加及相处方式的改变,上述的三种成分将有所改变,爱情的三角形会因其中所组成元素的增减,其形状与大小也会跟着改变。三角形的面积代表爱情的质与量,面积愈大,据Sternberg(1986)的说法:“三角形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Sternberg(1986)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成分下有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组合,其分别为:
1.喜欢:只包括亲密部分;
2.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
3.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4.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5.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6.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7.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8.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齐聚于一个关系当中。 这个理论与下一个要介绍的理论一样,主要是探讨亲密关系如何发展,两者的差别是前者属于阶段论,后者则属于社会交换论。首先先介绍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论,他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依双方接触的次数多寡来看,可分为“刺激(Stimulus)”、“价值(Value)”、和“角色(Role)”叁阶段。
刺激阶段:通常双方第一次的接触即属于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双方彼此间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条件上,例如被对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价值阶段:一般而言,双方大约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触,便属于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价值观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阶段:通常双方大约第八次以后的接触,便开始属于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彼此对对方的承诺,主要建立在个体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对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虽然Murstein认为亲密关系包含刺激、价值、和角色叁阶段,但其实在亲密关系的每个阶段中,这三种因素对关系都有影响;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依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至于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资模式
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来看亲密关系的发展,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此关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在这类理论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
Rusbult(1980,1983)认为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commitment)”,是由满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资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决定。根据投资模式的预测,当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关系有较高的满意度、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
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满意度:
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于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报酬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后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着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最后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对放弃此亲密关系的“可能结果”的好坏判断,“可能结果”包括发展另一段亲密关系、周旋在不同的约会对象间、或是选择保持没有任何亲密关系的单身状态等。个体对于此关系外可替代关系内伴侣的可能对象,其考虑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欢对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对象,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否离开此关系的能力的主观知觉与客观评估。此外,个体的内在倾向与价值观也会影响替代性的主观知觉:例如当个体觉得有自信、有价值、有高自尊、及有强烈的自主性需求时,通常会知觉自己有较佳的替代性品质,而较容易离开此亲密关系。
投资量:
“投资”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资源。“投资”与报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是“投资”通常不能独立地从关系中抽取出来,而报酬与成本可以;第二是当关系结束时,“投资”无法回收,而会随着关系的结束一并消失。因此投资会增加结束关系的成本,使个体较不愿也不易放弃此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增强了个体对此关系的承诺。
个体投资在亲密关系中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资源,如时间的投入、情绪能量的释放、个人隐私的想法与幻想的揭露,以及为伴侣所做的牺牲等;另一类是间接投入的资源,如双方彼此的朋友、两人共同的回忆,以及此关系中所特有的活动或拥有物等。此外,在长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两人一体的认同感,长期相处下来所建立的默契与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补的一些记忆与讯息等,也是会随着关系结束即失去的投资。个体所投入的资源层面愈广、重要性愈高、数量愈多,则表示其投资量愈大;当个体在此关系的投资量愈大时,对此关系的承诺也愈强。
承诺: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诺”,是指会使个体去设法维持这份关系,以及感觉依附在此关系中的倾向。因此承诺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行为的意向与情感的依附。
当个体对一份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后,不仅代表他想维持这份关系并依附关系下,也会促使个体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例如与他人作一些适应性的社会比较,并选择性地加以解释,以便得到此关系是“很好”的知觉;对于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坏现有关系的替代对象,尽量拒绝与其接触或相处的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处理有关忌妒与第三者介入的问题;自愿为此关系作一些付出与牺牲;以及当伴侣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时,采取顺应而非报复的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