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悲哀’之力和‘忧郁’之美
“悲哀”和“忧郁”既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的关键词。诗人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哀伤、忧郁的情调。作为一个始终为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情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现实、主观心情和象征手法。这种“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一个忠于现实,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满腔的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和罪恶,只要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尚未实现,他的“忧郁”情结是不会终结的。
⑵ 爱情诗中的忧郁情结是如何造成的
诗人多愁善感,总期待着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少有人能够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是,在歌舞青楼中,诗人借酒浇愁,假象青楼歌妓为想象中的美人,但幻想破灭,无限哀愁充斥胸肠,于是我国伟大的古典爱情诗便诞生了
⑶ 一些忧郁的悲凉的爱情诗!急!
逝去的爱情
爱一个人就是大恸之后
终于心头一片空白
你不再爱也不再恨,不再恼怒,也不再悲哀
你心头渐渐滋生出怜悯
怜悯曾经沉溺的你
更怜悯你爱过的那人
怜悯那份庸常
还有那份虚弱
这时,爱一个人就成了一段经历
这段经历曾经甘美如饴,却终于惨痛无比
这段经历渐渐沉淀为一级台阶——你站到台阶上
重新恢复了高度。
亲爱的 我不再爱你了 正如你从来没有爱过我一样
我把爱情随手丢到一边
最初相遇的荒野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上帝却突然间告诉我
走错了路
你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我却为此在轮回里纠缠流年
亲爱的
我不再爱你了
正如你从来没有爱过我一样
我们都轻松了
或者放松的只有我
你一直都是轻松的
反反复复
分离牵挂的人只有我
亲爱的
我知道你是爱我的
正如我爱你的一样
但是所有的短信和电话
还有邮件和明信片都是我发给你的
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思念的痕迹
你会对我笑
每个笑容都似乎隐藏在镜子背后
笑容那么温暖
我相信你是爱我的
每次我们爱的时候
我都可以看见彗星的轨迹
直到与火星相撞的绚烂
这么美
没有人可以割舍
如果不是爱
怎么可以在瞬间这么美
亲爱的
我终于不再爱你了
音乐停了
表演结束了
谢幕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你只是对着台下的观众微笑
幕布拉下来
你退场
我始终都得不到一个拥抱
亲爱的
眼泪流得太多
把手心纠缠的线洗掉了
我终于明白你没有爱过我
我也终于可以不再爱你
一亿年前
一亿年后
都没有你我
⑷ 爱情诗中的忧郁情结是如何造成的这题答案
多愁善感的诗人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或者得到之后就失去了,如果无情的人有这样的经历一定会一笑而过,可是多愁善感,至情至性的诗人是对爱情专一执着的,诗人也希望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专一执着,但是这太理想化了,毕竟世上像诗人一样理想化的人不多啊,诗人遇不到这样的人,自己爱的人又抛弃了自己或者从来没有在一起过。这样诗人就想不开了,自己人生最大得理想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但是实现不了,所以诗人写的爱情诗就有很重的忧郁情结。爱情的毁灭是是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毁灭,所以诗人失恋后要么自杀要么在以后的人生中忧郁心痛,写一辈子悲伤的爱情诗。所以希望大家认真对待爱情,对爱情专一执着,不要让更多的重感情的人再受伤了。祝大家幸福一辈子,谢谢!
⑸ 解读艾青诗歌的忧郁
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
摘要:“忧郁”既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的关键词。诗人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哀伤、忧郁的情调。作为一个始终为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情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现实、主观心情和象征手法。这种“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一个忠于现实,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满腔的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和罪恶,只要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尚未实现,他的“忧郁”情结是不会终结的。
关键词:艾青诗歌、忧郁、人民、苦难
“忧郁”既是艾青诗歌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艾青诗歌的关键词。忧郁情结,渗透在艾青的诗歌中,构成他诗歌创作最显着的个性因素。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忧郁是人民的忧郁,他的悲哀就是人民的悲哀,诗人灵魂深处涌出的歌唱就是人民心里的声音。”
艾青自从写穷困一生的乳母“大堰河”开始,尽管他不同时期的诗作,均有不同的时代色彩,但“忧郁”始终是他诗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色调,对此诗人也多次作过明确的表白。他在抗战初期的《诗论·服役》中说:“ 在这苦难被我们所熟悉,幸福被我们所陌生的时代,好象只有把灵魂能喊叫出来是最幸福的事。”“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50年代中期他说:“我写过无数诗,一边写,一边悲伤。”诗人的感受和表现对人民的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70年代后期复出后,艾青依然认为“过度的愤怒和过度的悲哀都产生诗歌”。作为一个始终为悲苦的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来自客观现实。艾青出生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各种矛盾日渐尖锐激化。他在童年便看到了农村的凋敝衰败,目睹了人间的混乱与不平,他最初面对着“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画笔的时候,便去描绘阴暗的茅屋、荒芜的旷野和搁浅的划子。那些艰苦劳作的农夫、农家妇女与孩子、那些小贩车夫都成了他作画最惯用的对象,并借以寄托自己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怒之情。“一·二八”事变后,困难的祖国正在血泊中呻吟,艾青说:“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残垣断壁时,我几乎要哭了。”故乡则更是满面疮痍。不久入狱,便以一腔愤激,向黑暗的旧世界吹奏起了“毁灭的咒歌。”抗战爆发后,他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交战。诗人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并向他所处的时代奉献出了最真挚的爱。以诗集《大堰河》为起点,创作了一系列的佳作,《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公路》、《村庄》、《献给乡村的诗》……这是一幅幅困难中国的图画,一曲曲深情的咏叹调,一首首渴求新生活的歌,一篇篇颂扬斗争的诗,深沉的带些哀愁的爱,时时流露着忧郁的调子。诗人的“忧郁”是现实的投影,他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并以一颗诚挚的诗心沉浸在亿万人的悲欢、爱憎和愿望之中,才写出了如此忧郁的诗篇。
其次,是来自主观心情。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是诗人敏感的心情以及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艾青的早年的不幸身世和经历,是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并从乳母身上体会到了“人世生活的凌辱”和“奴隶的凄苦”。异国的孤独漂泊和流浪,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和罪恶,使他产生了一种孤单、寂寞、无所归依的感觉。这种流浪汉的气质为诗人以后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埋下了最初的种子。而后的监狱生活几乎把艾青吞没,他由严酷的现实所激发出的忧郁与感伤较为浓重,这是十分自然的。新中国成立后。他曾表示为新生活而歌唱,但政治上的高压加上家庭生活的捆扰,使他痛苦不堪。在他复出后所写的《鱼化石》、《海水和泪》、《盆景》等诗都显示更为沉郁悲壮的抒情风格。坎坷的一生,不寻常的境遇使诗人的感情不断起伏变化,也使他的爱憎更加鲜明。艾青推崇“苦难的美”,认为“悲剧使人生充满了严肃。悲剧使人的情感圣洁化”。艾青的“忧郁”正表现了这种“严肃”与“圣洁”。
第三,是象征派手法和气氛的影响。身为现实主义的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象征派诗歌的熏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波特莱尔,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在诗歌艺术上都给艾青很深的影响。
尽管象征主义对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有所触发,但并不是直接的,而最直接更深沉的因素则是客观现实和主观心情,尤其是他所直面的苦难的中国的严峻现实。他的《我爱这土地》、《北方》等诗篇正体现了这种情结。如他在《我爱这土地》中写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再如他在《北方》里写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艾青的“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于一个忠实于现实同时有对祖国、对人民怀着一腔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艾青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艾青诗歌的感情才同时代、同人民息息相通,并从而闪射出现实主义的色彩。诗人这种对现实“苦难”的描述,对“忧郁”的抒发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一种“力”的表现,一种献身于服役广大民众,服役觉醒人类斗争意志的强化。如他在《光的赞歌》中写道:
在这个茫茫的世界上
我曾经为被凌辱的人民歌唱
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
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
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
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
十分显然,艾青的“忧郁”,不在于一己命运、个人荣辱,他的一颗痛苦而忧劳的心灵为祖国、人民而搏动,在他深广的忧患意识中渗透着炽烈的战斗情怀。
总之,由以上的诸多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艾青的“忧郁”,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情怀的继承和升华,是同一批优秀的中国现代诗人的爱国情感相合拍的宝贵的抒情品质。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和罪恶,只要诗人美好的追求还没有最终实现,他的“忧郁”也就不会终结。
⑹ 郁达夫作品中有哪些体现了“忧郁”情节
很多,忧郁是郁达夫小说中最显要的特征,在早期作品中凸现的更明显 ,比如《沉沦》中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到最后的自暴自弃。它是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精神积于一个深受着时代压迫,染着当时忧郁伤感的“时代病”的留日中国学生身上。小说深刻地剖析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酷爱自由,热望着真正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终日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虚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着残酷的现实。他将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倾注在爱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作品中是以强烈的激情要求这种爱,而他这精神上的饥渴,实际是要求对自己这颗被侮辱的心给予抚慰和同情:“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心肠里产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然而,一个贫弱国家的留学生,他那卑贱的地位,在军国主义日渐高涨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只有绝望:“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唉,这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
如果我们仅仅以郁达夫的文艺主张,凭着对作品直觉的认识,只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忧郁感伤、自轻自贱,以至自戕的灰暗色彩上,那么《沉沦》的价值也将同作品中“我”的死亡而一同消失。问题在于,作品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变态的性格,《沉沦》的出现,为什么在当时社会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首先,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且包含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小说以悲惨的结局,控诉了青年一代的不幸遭遇。由于祖国的贫弱,他们处处被人歧视;揭示了民族的灾难给青年们的心灵上负荷了沉重的屈辱感,当人们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时,他总觉得象站在“断头台”上一样难受。“原来日本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使他那一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心挣扎在忧郁和苦难的深渊。他恨日本,“他们都是我的仇敌”,表现了郁达夫对帝国主义军阀专权的憎恶。郁达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还有《还乡记》、《感伤的行旅》、《归航》等等,具体情节还需自己阅读文本才能更好体会,
⑺ 艾青诗中的忧郁情结是如何造成的
艾青从小因为父母迷信,以为他会克父母,将之送到农村由大堰河抚养,等到他长大了被领回家又与父母陌生,难以融合,故有种忧郁情结
⑻ 《雨巷》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是爱情忧郁还是时代忧郁
《雨巷》所表达的情绪是多重的: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2、表现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
⑼ 爱情的诗歌鉴赏
爱情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极为美妙的。但是对于这种神秘和美妙的爱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诗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作为继胡什哈尔·哈塔克之后的又一位阿富汗着名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写这首题为《爱情》的抒隋诗时,他对爱情的体验也许比别的诗人更为真切、更为独特。因为他生活的年代,阿富汗正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更是有着在特定的语境下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占领者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爱情有欢乐,也有忧伤,明明知道爱情的痛苦“最难品尝”,人们却要争先恐后地去领略这份痛苦,感受这份忧伤。一些“痴情少年”,甚至为了爱情让忧伤的泪水不断地流淌,“汇成一条小川”,更有一些情侣,因为别离的愁绪“恹恹而死”。他们宁愿感受凄苦,宁愿“恹恹而死”,也不愿“独自偷生”。对于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这种“痴情”,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抱着极为赞赏的态度的。在他看来,此生痴情一回,哪怕身后真的遭受炼狱之火的折磨,也是属于在所不惜的“睿智”的行为。可见,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爱情观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创伤”之原因的探究方面。是谁造成了情侣的分离甚至丧失?或许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或许是残酷的异族侵略。不管是什么原因,诗人都以“痴情”对此进行了谴责。在诗人看来,这种“痴情”其实就是“睿智”。因此,我们从“睿智”一词中,能够感受到爱情在反对等级偏见或是抗击异族侵略方面所具有的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阿富汗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的诗歌尽管有着忧郁悲怆的基调,但是在这首题为《爱情》的诗中,他却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略带夸张的笔调以及一系列妥帖的比喻,对“痛苦的甜蜜”这一爱情的悖论作了新的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