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一个哲学家曾定义过爱情,并且又是怎样
我小时候就在想,<b>会思考哲学的人(或者有思想的人),对”爱“或者说”爱情“应该是很慎重的吧?</b><br><br>比如一个品行端正、对爱情忠贞的人,我觉得可以大致分成三种。<br><br>1.家庭教育好,自我要求高,就是觉得这么做就对了,我称为”凭本心“。<br><br>2.在进行哲学思考之后,甚至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分析之后,觉得这样做最好,我称为”凭思想“<br><br>3.因为社会条件的限制或者自身地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这样做,我称为”凭理性“<br><br>我觉得第二种最可靠,因为在思考之后做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br><br><br>那么有些奇怪的是,真正这样做的哲学家不多(我觉得佛洛依德先生算是一个,虽然他写泛性论,可是对于妻子坚贞不二)。<br><br>也同时,有些哲学家写自己心目中的爱情,可现实里并没有这样做,而我总觉得表里不如一的理论会缺乏说服力。<br><br><b>那么“用哲学思索爱情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b><br><br>(看到过一句话,”如果你相信爱,那么请等待,如果你坚信了自己的孤独,那么可以选择放纵。”)<br><br>- -又感觉这个问题是基于对一夫一妻制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论述。<br><br>还是说一夫一妻制也是值得怀疑的?<br><br>哲学家们对于爱情的论述不一。我觉得爱情是与他们生平息息相关的事情吧。那么他们本身所作出的行为,和其对于爱情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br><br><br>“<b>爱情”怎么用哲学的方法论述呢</b>?我小时候就在想,会思考哲学的人(或者有思想的人),对”爱“或者说”爱情“应该是很慎重的吧?
比如一个品行端正、对爱情忠贞的人,我觉得可以大致分成三种。
1.家庭教育好,自我要求高,就是觉得这么做就对了,我称为”凭本心“。
2.在进行哲学思考之后,甚至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分析之后,觉得这样做最好,我称为”凭思想“
3.因为社会条件的限制或者自身地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这样做,我称为”凭理性“
我觉得第二种最可靠,因为在思考之后做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
那么有些奇怪的是,真正这样做的哲学家不多(我觉得佛洛依德先生算是一个,虽然他写泛性论,可是对于妻子坚贞不二)。
也同时,有些哲学家写自己心目中的爱情,可现实里并没有这样做,而我总觉得表里不如一的理论会缺乏说服力。
那么“用哲学思索爱情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看到过一句话,”如果你相信爱,那么请等待,如果你坚信了自己的孤独,那么可以选择放纵。”)
- -又感觉这个问题是基于对一夫一妻制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论述。
❷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爱情有三要素,那么请问这位哲学家说的这三要素是什么,是哪三要素
有很多人都说过的爱情三要素。
马克思爱情有三个要素:性爱、理想和责任.
心理学家爱情三要素:亲密,激情,承诺。
❸ 哪一个哲学家曾定义过爱情,并且又是怎样定义爱情的
哲学家的'爱情'定义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苏格拉底的婚姻比喻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的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回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树,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❹ 哪位哲学家观点是爱情只是生理的结果
不是哲学家 是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弗老爷子
❺ 柏拉图的爱情的由来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有爱无性,强调精神相交;亦有远距离恋爱的一层意思(因为离开的远,自然就有有爱无性)。传说柏拉图当年就是这样同情人相爱。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着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古希腊人认同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
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 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柏拉图式的爱情最高尚,最美丽。
❻ 性与爱究竟是什么关系
很多书上讲,男人是先有性后有爱,女人是先有爱后有性,这种概括实在不敢苟同。没有哪一个男人会把刘德华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没有哪一个女人会把李宇春当作自己的白马王子,即使是同性恋,也首先是性的取向和定位。男女交友,遵循的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社会上再好的哥们之间、再好的姐妹之间也不会恋爱结婚,同性恋除外。没有性的吸引力,男女之间怎么爱得起来,没有性作为桥梁,男女之间怎么到达爱的彼岸。
性是男女情爱的基础,爱只是性的衍生物,没有性爱就谈不上情爱,谁先谁后,一目了然。不容本末倒置。在现实生活中,有性爱无情爱的,先性爱后情爱的,比比皆是,这说明性可以离开情爱单独存在。但是,爱却难以离开性,如果两个正常的男女,说只有情爱而无性爱,无疑于痴人说梦,谁都明白这是骗人的鬼话。许多恩爱夫妻,因为一方丧失性能力,闹得恩爱不再,甚至家庭破裂的不在少数。如果真的有情有爱,也是以一方的巨大人性牺牲为前提的,这种巨大牺牲,不是多数人能承受的。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么,没有性爱的婚姻则是灭绝人性的,是罪恶的,除非双方自愿。
男女双方交友,共筑爱巢,回避性与色是愚蠢的,看轻性与色是要吃亏的。有性才有爱,无性之爱是空中楼阁。先有性并不意味着先上床,但要感到性的吸引,感到性的美好和奢望。任何所谓的男女情感,山盟海誓,最终都要接受性爱的考核验收,除非是柏拉图的信徒,除非你愿做出巨大的人性牺牲。只有在性爱的基础上,情爱才能升华,才能天长地久,反之,情爱也会使性爱更上一层楼。
❼ 有关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爱情理论是什么呢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
❽ 《人性论》中指出,爱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是“美貌”、“性欲”、“好感”三者的
人性论,中指出的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观点,因为爱情的本性就是对美貌禁欲好感,三者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