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对爱情的理解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爱是人与人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比较具体、感性的爱。儒家文化根据人的感性需要,宣称人从一生下来天生就有一种亲情之爱,这种爱是天生的、本能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培训和人为的灌输。这种爱源于母子之间的人伦之爱,逐渐伸展出来,就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然后再扩展开来,就能涉及到所有的人类之间的爱,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自然人人皆得爱,个个都幸福。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论语》中写得很清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12.22’,意思是说,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具体论述,也就是说“仁”有许多的内涵,可以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身份和社会分工的人,实施“仁”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个人,孔子提出了这样一条标准,我觉得可以供我们参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⒈6’,意思是说,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要有爱心并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来自父母和亲人的爱,但是并不一定懂得爱的道理,而儒家文化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该爱,怎样去爱等的道理,这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的教育。
这种爱的教育,可以通过父母和师长传授给我们,也可以由我们自己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继承。这样的爱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孔子在提倡我们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爱的学习为什么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这与儒家文化的特征和爱的特征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儒家文化鼓励独立思考,不主张盲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⒉15’,另外一方面,随着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对爱的理解会发生变化,也会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与爱有关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为我们找到最佳的实施仁爱的方法。
2. 什么叫中国传统式爱情
传统爱情观
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在抒发感情上,包括爱情均比较含蓄,古语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看,非礼勿听’,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原素,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
忠贞虽然牛郎跟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方,仍然每年祈昐着相聚的那一刻。故事中牛郎织女对对方的感情忠贞,跟传统中国文化对婚姻要抱一世的承诺,对妇女有忠贞的要求相同,这促使流传方间不同的七夕故事,也有这分忠贞的相通点,可见中国传统爱情重视忠贞的重要性,令七夕故事在经历时间的洗刷下,忠贞这个意味历久不变。
内敛含蓄传统中国文化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在抒发感情上,包括爱情均比较含蓄,古语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看,非礼勿听’,由于礼是儒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原素,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上,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如把感情抒发在书法和诗画中。所以在众多有关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中,花在直接表达他们相爱情感上的笔墨不多,反而花更多笔墨在他们的生活上,表达出他们的恩爱。
不自由不自主虽然牛郎织女真心相爱,但他们的结局却令人倍感哀伤,他们的故事尽管感动了上天,可以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但他们却要受三百六十四日的相思之苦。
七夕的故事充分表达了,人民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人民渴望如牛郎织女他们相爱的可走在一起,但也反映了人民对受命运束缚的绝望,他们知道命运弄人,即使相爱也没有好结果,如牛郎织女饱受相思之苦。
其实这和古时中国婚姻制度有关,因为古时中国婚姻往往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摆布,由于父子一伦在五伦中比夫妇一伦更为重要,所以基于孝的表现,尽管大多数人民也渴望自由自主的恋爱,但对盲婚哑嫁也不会作出反抗,所以自由恋爱的事,便寄情于传说中。
淡泊隽永《鹊桥仙》词中,歌咏七夕牛郎织女这两颗星,歌中有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作者似在怨恨有情人聚少离多,但作者笔锋一转,却又送来一句‘两情若是天长地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诉说出爱情不只是在乎于相聚的时间上般儿戏。《鹊桥仙》充分刻划出中国传统爱情虽没有西方爱情中的激情及荡气回肠,但那份爱却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令中国爱情显得额外隽永。
阶级限制牛郎织女虽仙凡相恋,但却换来三百六十四天的相思之苦及一天的相见的结局。这与传统中国文化对爱情结合上的观念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相信‘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如果出现错误的配对,只会落得悲哀的结果,就好像牛郎织女仙凡的配对般。
传统我国文化中,人们相信婚姻是把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联系的桥梁,所以出现了以婚姻图利的政治婚姻,在这错误的政治婚姻影响,婚姻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如促进两家的生意关系,所以出现了阶级上的限制。
恩爱不明往往把恩爱当作爱,为了报恩而付出爱情。其实,恩情是站在不公平立场出发的,一个在高处施恩,一个在低处受恩,但却无力回报,只好‘以身相许’。但这种恩情却不是爱情,爱情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男女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作情感的交流。感恩该报无可置言,但却不该,也不能以爱情回报。恩爱的不明,是中国传统对爱情的最大误解。因此有此流传着的七夕故事有报恩为牛郎织女爱情的起始,如其中一个以‘牛郎还回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应允牛郎当他的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