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爱情中什么是占有欲
占有欲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毕竟,陷入爱情当中的人,或多多少都会体会到一种被占有的感觉。爱情是自私的,正是因为爱情有自私属性,因此,在爱情当中占有欲存在也是合理的,客观的。占有欲的通俗表现就是你和别的男生打电话,你的男朋友会大发雷霆,直接把对方的电话挂断。在挂断之后,还会和你大吵特吵,言语里是质问你是不是有想和他分手的意思,这就是占有欲,占有欲就是一瞬间冲动无比,占有欲就是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的理智。
爱情当中占有欲其实必不可少!但是也要有个度,那就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去突出占有欲,毕竟,没有占有欲,说明了无所谓!不爱!但是,如果有非常强烈的占有欲又说明了爱自己胜于爱对方,所以度很重要。
爱情当中占有欲是理性范围内的一种欲望,切记,占有欲不是控制欲!
Ⅱ 什么是支配欲,什么又是占有欲
支配欲就是控制欲,就是很喜欢掌控与他有关的事情,哪怕是聊天、游戏、生活用品的摆放
控制欲强的人,要么是天生就有领导天赋,要么,就是有着一定的危机感,害怕生活被打乱。
占有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精神方面 如果男朋友跟别的女生接触太多 或者她感觉他男朋友对她态度不好 都会变得焦虑甚至歇斯底里 二是外在 比如身体 时间 等等 个人觉得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必须给对方空间 如果占有欲太强 会适得其反 使人厌烦、
望采纳~~
Ⅲ 爱情里的控制欲是怎么回事,据说会让被控制的人越变越差,不是真爱
感叹“非爱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非爱行为”。意思是说,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父女、母子之间。非爱行为都是以“爱”为理由、为名义,企图对所爱的人实施强制性的控制,让对方服从自己,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说起“非爱行为”,我们中国人太熟悉不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在年轻的父母与中小学的子女之间、在夫妻之间、在子女与老年父母亲之间,总之,在亲人之间,只要是能够控制得了,强势一方是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掌控对方。这种控制总是以“因为我爱你”、“我是为了你好”、“我对你负责”为借口,什么都想管,大至升学就业、娶妻生子,小到吃喝穿戴,以至衣服什么式样、什么颜色,都得由“我”说了算。强势那一方,对对方的意愿、要求、感受、情趣,基本不予考虑,几乎是一意孤行啊。
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可能很多很多。我试着分析分析。
一般地说,人都有一种控制欲,控制他(她)所及范围内所能控制的人与事,用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话说,就是都想“用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在一种特定的关系内,比如在亲人关系内,就是一种控制权力。既然是“权力”,就自然地具备“权力”的特征,即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只要不受到来自于外部的抵制,它就要突破原有的边界向外延伸。我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吧:某学生一向很乖,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父母也就事无巨细,一概全包。可是高袜,随着年龄的长大,儿子对父母的种种安排越来越不满,不再那么“乖”了。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他本人喜欢计算机专业;而父母亲要他报考临床医学。学生干脆没和父母商量,自己添报了理工科院校;而父母却背着儿子到学校更改了志愿,报了医学院校。父母一直都没有告诉儿子,直到发榜。结果可想而知,儿子被北京医学院录取。这一下惹恼了孩子,他,坚决不去报到。无奈,又复读了一年。第二年,父母亲乖乖地顺从了儿子的意愿。
控制欲,可能也是一种人性吧。这,我又不明白了,既然都是人,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亲人之间的控制欲就这么强烈呢?中国的这个“特色”,肯定是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毕竟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毕竟是“三纲五常”的人际规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秩序,成了人间的习惯,世代相传。睁让何况,我们没有像西欧那样经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没有经历“人权意识”的洗礼。建国以后,我们一直认为“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以,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不尊重人的尊严,更不尊重人的选择权。人的生命不平等,强者控制弱者。在父母亲一方看来,既然是我给了你生命,又把你养大成人,供吃供喝,那你当然就得听我的,何况,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非爱行为、非爱性的人权掠夺,在中国的亲人之间,就再自然不过了。 难怪我们看到很多的人间悲剧。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中要想找这类实例,简直是举不胜举):某高一女学生,同母亲一起上百货大楼买衣服,女儿看好了这一件,母亲却相中了另一件。到付款的时候,母亲坚持买自己选中的那一件。女儿生气了,扔下母亲自己一个人走了。回家之后,女儿气得从柜子里拿出春节时母亲为她买的一件很高档的、从没有上过身的羊绒毛衣,拿起剪子,一下一下把它剪个粉碎。然后,又从抽屉里拿出四百块钱,留下一个字条。女儿走了——离家出走。看来,母女的矛盾已经积累、激化到了这个程度——无法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母亲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来,母亲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在广播电台的电波里传出母亲的留言:女儿,回来吧!给妈妈一个机会,让我重新学习做母亲……
中国两代人之间的非爱性掠夺达到如此疯狂的程度,可能还有现实性原因,不然怎么解释上辈、上上辈人并不是这样呢?现在的父母亲,毕竟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个”就成了她(我这里特意选用了“她”并不是出于疏忽)的命、她的一切、她的全部,她是“为他(她)活”;她太在乎他(她)了,她和他(她)太亲了,以致亲到没有了界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孩童时期那种时时事事处处的依赖、依恋和顺从,给了母亲以极大的满足。如果不是戚早激特别有意识的处理和调整与独生子女的关系,如果不是特别有意识的约束自己,如果是任由自己的性子行事,大概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很难杜绝“非爱行为”。非爱性掠夺的后果是很难想象的:那种最亲近的关系逐渐的疏离,心理疏离、情感疏离、行为疏离,甚至撕破了脸,走到另一个极端——绝交。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好在大家都在前进。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经历了挫折之后,会改变观念、改变行为。“非爱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