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爱情的原理有哪些

爱情的原理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9-29 18:41:06

① 爱情心理学三个定律

关于爱情心理学的定律,众说纷纭,我选取了比较通俗易懂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三、补偿心理

身边有一对夫妻,妻子给我的印象就是爱说话,爱笑,可丈夫给我印象却是沉默寡言,高冷脸。所以我一直都不明白,两人性格差距这么大,为什么还能爱的如胶似漆。

后来我才发现,他们二人相处方式上有一种“补偿心理”在里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当我们看到他人身上有我们缺陷的那部分时,就会被深深吸引。

丈夫喜欢妻子的口齿伶俐,而妻子同样喜欢丈夫的沉着稳定,这就是爱情中的补偿心理。所以在和另一半相处的时候,我们在性格上也要和他互相补偿,因为有这种因素在爱情里搅动,激情和浪漫也会永远存在。

激情和浪漫也不是突然就能拥有的,当彼此间的爱意达到了一个顶峰,那它们就会出现。好好珍惜爱你的人吧,不要再胡思乱想了,有时候不靠谱在猜测,反而会直接毁掉一段好感情,真正能够细水长流的关系,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携手共进,互相成长。

② 如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爱情现象

如何用科学来解释爱情应该说科学是偏向于理性方向的东西,而爱情是偏向于感性的东西,两者的方向略有不同。要去解释的话,当然也可以了,因为科学也有对于爱情的定义,就是说两个人相互见到之后,荷尔蒙分泌就会达到一定指数,然后大脑之内会产生让人对对方向往的那种神奇的物质,是一种精神的激素。

科学上的定义并不复杂,但真正的爱情很复杂,这种激素的分泌是会出现的,但不同人出现的浓度是不一样的,先喜欢上对方的那个往往激素分泌的浓度会更高一些,也就是说身体会有更加明显直接的反应,见到对方之后的这种喜悦感。而更喜欢的每一个逐渐接受另一方的那一个身体,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

③ 爱情理论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

作者:李朝旭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爱情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亲密 激情 决定 忠守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当今世界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的学者,曾提出了着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亦有人介绍之(李其维、金瑜,1994,1995;万明钢,1995)。他不仅在人类智能研究领域内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爱情的本质和有关问题也进行了出色的探讨。

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love)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心理学上探讨的爱情要比实际生活中的含义更加宽泛,可以是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不仅仅指狭义的男女两性之爱。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社会人际感情的核心(沙莲香,1987),并且指出应该开展对社会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斯腾伯格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爱情这一个心理学构念有三种成分,斯氏将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

⒈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 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

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1986)。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它们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参见表1所作的具体说明)。斯腾伯格还对三种成分各自的历程进行了描述,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加以整理,故在此不作介绍。

表1 爱情成分的特性比较

爱情成分

特性维度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稳定性 稍高 低 稍高

有意控制程度 适中 低 高

体验的明显度 变化不定 高 变化不定

在短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适中 高 低

在长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 适中 高

在各种喜爱关系中的普遍性 高 低 适中

心理生理卷入 适中 高 低

对意识察觉的易感性 稍低 高 稍高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

表2 爱情的类型

爱情成分

爱情类型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无爱(Nonlove) - - -

喜爱(Liking) + - -

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 + -

空洞的爱(Empty love) - - +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 + -

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 - +

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 + +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 + + +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二、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于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⒈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⒉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 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⒊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与同事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效标(Criterion) 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①己对人②人对己③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④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研究结果表明:

⒈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

⒉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

⒊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

⒋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

⒌己对人的感情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比两个人实际的感情差距(被试间差异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满意。

⒍四个简单分数之间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内部相关,表明个体各种感情以及对感情的知觉有较高的对应程度(相容度)。

⒎有关理想对象的评定明显优于对实际对象的评定。但是,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评定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平均起来看,虽然现实关系未达到理想的标准,但是并未因此而认为关系是不合适、不对称的。

⒏通过个体对实际对象、理想对象之间的感情评定来比较精确地预测浪漫关系的满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腾伯格还提出了“行动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不将“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那么,不管当事人是不想转化还是缺乏转化的能力,都会造成两人知觉上的出入,最终势必影响到整个关系。行动的成败既会反作用于自己三种爱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导致其它行动的产生,又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爱情三角形和行动的改变。所以,斯氏意味深长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没有了表达,则最伟大的爱情也会随风而去 (Without expression,even the greatest of loves can die.)”。

三、对该理论的基本评价

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Zick Rubin)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将这三维度与中国的本土特点相结合,来编制适用于中国被试的爱情量具。依据这三个成分对爱情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也比先前研究更为系统、全面、细致、严密。

不仅如此,该理论还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也为心理咨询(尤其是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是有害无益的。

显然,斯氏的研究属于“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式的研究策略”,这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我们必须指出,斯氏的三个爱情成分的合理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他与同事在《爱情的本质》(1984)这一研究报告中虽然采用了系统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但结果得出的不是三个成分,而是得出了亲密成分的主要内容。他本人后来解释说,1984年的那一研究集中在对亲密成分的探讨上,可是为何又冠以《爱情的本质》这一标题?岂不自相矛盾吗?所以,该理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也说明了其不成熟性。此外,该理论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它的多重三角形原理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否推广到其它类型的亲近关系(如亲子关系)中去还没有验证;对各种类型的爱情有无社会褒贬色彩,有无文化偏好这一问题没有做出回答;爱情关系究竟始于哪一种成分也未可知,等等。这一切正表明了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李其维,金瑜(1994):斯腾伯格三重智力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7卷,272-277。

李其维,金瑜(1995):斯腾伯格智力成分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8卷,326-330,358。

沙莲香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3页。

万明钢 (199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及其跨文化意义。《社会心理研究》,总24期,47-52。

Sternberg,R.J.,& Grajek,S.(1984).The nature of love. J.Pers.soc.Psychol.,47,312-29.

Sternberg,R.J.,& Barnes,M.(1985).Real and ideal othe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s

four a crowd? J.Pers.soc.Psychol.,49,1586-608.

Sternberg,R.J.(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Rev.,93,119-35.

④ 爱情产生的原因

人类的种种激动和情绪,来源于我们体内一些确切的生物化学反应,于是就有了爱情的种种征候。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爱情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爱情产生的原因

爱情,由人类神经系统一连串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生成。 爱情是激素引发的暴风雨。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只有那么一次,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隐入了对一个人的迷恋,不可挽回,无可救药,像一个奇迹——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那个人出现了,也许仅是偶然的一瞥,我们却马上开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放大,心里仿佛装满发了疯的蝴蝶,我们将这种反应称之为“来电”。米兰内分泌学院的卢齐阿诺马蒂尼解释道:“这些都是肾上腺素作用的结果。而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则是肾上腺分泌的其他激素作用的结果。”实际上,一对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相互吸引,从生命更深更本质的层次来讲,是一场激素所引起的暴风雨。

人的身上,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器官,叫鼻犁骨。动物靠嗅觉来选择对象,人类作为哺乳动物,在这个器官上,也存在着动物本能的彼此交流性愿望的化学成分。我们爱上某个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在芸芸众生中辨认出了他(她)的味道,气味在两个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相互撞击,而这种味道,本身就是一种传递性愿望的分子,这分子被我们的鼻犁骨器官捕获,而鼻犁骨器官实际上是一种分体电话,作为外在的感应器官,它将收到的信息深入传导到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个总机上,在这个总机上,有大脑中控制情感和支配人感情冲动的区域——丘脑、焦虑系统、下丘脑等。由大脑的这些区域发射出的电脉冲传向垂体,即而转为激素,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我们焦虑、激动、狂喜、痛苦、失望、恐惧或者逃避,这就是激情。

在爱人身旁,我们通常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心理学上将这种感觉称之为“欣快反应”。欣快反应也来源于垂体分泌出来的激素分子,这些分子令人在爱情来临时产生愉快的感觉。让人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爱情的冲动和狂热,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另一种激素产生,这种激素是一种负责加强大脑感觉的神经介质,即让大脑接收某种东西,令其重复感受到愉快。这种激素又和烟、酒及其他麻醉品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人们所说的,爱是一种毒品。

爱情产生的生理因素

性欲是爱情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动力

青舂期是性机能发育成长期,在此阶段由于性腺的功能开 始变化,性机能逐渐趋于成熟。丘脑下部分泌出促进性腺素,促使脑垂体分泌出性激素,再促使人的生殖器官中的性腺发育并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功能在于刺激性器宵的发育、成熟,激发副性特征的发育。性器官的变化称为第一性特征,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性特征,即副性特征的出现。第二性特怔是指青春期男女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现的身体内外部的一系列变化,如男性喉结突出,肌肉发达,长出胡子,声调变低,身体逐渐变高;女性乳房隆起,声调变高、骨盆增大,皮下脂肪丰富等。 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机能迅速发胰,男女开始强烈意到两性区别和性意识的感觉,通常称之为“情窦初开。

由于性生理的成熟,青年产生对性知识的兴趣,这是 青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正常表现。随着第二性特征的出 现,特别是男子的第一次遗精,女子的“初潮”之后,青年男女对 性知识的兴趣明显增加,渴望了解有关异性方面的知识。如爱 看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籍;同性在一起常谈论有关异性方面的 问题,男女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特别喜欢看爱情小说和有关家庭 生活方面的小说,常把描写爱情的语句、诗词细心地摘抄下来, 甚至背熟。随着生理发育慢慢完成,男女青年就会从内心深处 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因而总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接近异 性,探索异性的秘密。或者以各种方式引起异性的注意,对异性 表示好感,希望得到异性的爱。就像德国着名诗人歌德说过的: “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爱 慕是人们恋爱成功与婚姻美满的基础。

弗洛伊德用性欲来分析人格构成及文明发展的学说受到了 后来学者们的批判。弗洛伊德对男、女两性性心理的发育所做 的研究说明了他的勇气和洞察力,但他把性欲当做是无意识的、 不可捉摸的,而且把它作为人一切性感的起源则是片面的。

在爱情方面,弗洛伊德的学说容易造成人的误导:似乎爱情 的和谐重在性活动的调节。现在,许多杂志纷纷把性调适的方 法作为医治爱情沙漠的好办法^它们不断地告诉人们(特别是 女性)如何做到性感,如穿什么样的睡衣、卧室中用什么样的灯 光才能唤起性爱。然而人们越来越多地忽视的却是精神之爱, 是爱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能使爱情婚姻充满玫瑰色彩。

本能虽能使人的潜在的感情宣泄出来,但它并不是一匹脱 暹的野马,恣意驰骋。人是不能超越本能的,比如人不能摆脱性 欲。但是,人并不是盲目地受本能的直接作用,他能有目的、有 意识地调节本能的需要,使它更具有人性,更具有社会性。比 如,性能力是人内在的、无目的的力量,它一直是潜在的,人们会 根据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准则控制它。只有获得关于某人的具 体许可后,也就是“心上人”具体出现后,性活动才开始形成,性 能力才开始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观念及道德力量相当 有力地控制着人本能的欲望和要求。

爱情的其他动力

情爱中最根本的因素是性欲,性欲是情爱的原始动力,但 是,性爱仅仅是情爱产生的生物基础,它不能作为爱情的绝对动 力。爱情是集各种感情的综合体。如果仅仅承认性爱的绝对作 用,就等于把爱情庸俗化、片面化了。如果只承认爱情存在于有 性欲的人中,就会残忍地践踏社会上另一些人,诸如基本丧失性 欲的老年人、残疾人的爱情需要。

法国19世纪的着名社会学家斯宾塞在《心理学原理》中讲 恋爱是由9个不同的因素合并而成的,各个彼此分明,每个都很 重要: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二是美的感觉;三是亲爱;四是钦佩 与尊敬;五是喜欢受人赞许的心理;六是自尊;七是所有权的感 觉;八是因人我之间隔阂的消除而取得一种扩大的行动自由;九 是各种情绪作用的高涨与兴奋。他的结论是广我们把所有能表 示的大多数的比较单纯的情绪混合起来而成为一个庞大的集 体^这集体就是情爱的情绪。”

20世纪德国着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 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解释爱的起因:爱产生于人们对 孤独的焦虑。孤独意味着被割断社会关系,意味着无助,意味着 无力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人和物。人——所有的每个年龄 和文化程度的人——面tt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怎么克服分离,如 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个人生活并发现一致。这种对人与人之 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动力。它是最基本 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不能实现 它,就意味着愚蠢或毁灭——自我毁灭或他人的毁灭。没有爱, 人类便不能存在。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 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种 种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接合起来的能力。爱之所以 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正是在于它是给予而 不是接纳o给予并不是放弃、失去、牺牲某些东西,而是指把自 己身上所有的东西如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知识等给予别 人。正是在“给予”中,人体会到自己强大、富有、有能力。这种 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人备感快乐。使人感到自己精 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弗洛姆认为,爱除了给予的因素外,还包含关心、责任感、尊 敬和了解。爱就是对我们所关心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地关 心,爱的本质就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及使某种东西成长。 责任感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对一个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责任感必须有尊敬的因素,否则它很可能退化为支配和占有。 尊敬一个人并不是畏惧这个人,而是指客观地观察一个人并能 发现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并让这种天性自然成长。如果不了解 这个人,那么对这个人的关心和责任感便是盲目的,更谈不上尊 敬这个人。爱的本质是深人到内部本质去理解,全面了解的惟 一的办法在于爱的行动。

从生理学上看男女都有异性的荷尔蒙,具有明显相反的两

性物质。性的两极分化导致人们寻找特殊的结合方式,由两性 的生理、心理的结合中,人才具有创造力。在男女的爱情中,两 者各自都获得了新生。不光是人类存在着阴阳两极的动力,自 然界中也同样存在着阴阳的结合,比如大地与雨的相向、河流与 海流的相向、昼与夜的交融、黑暗与光明的交递等等。

弗洛姆最终的断言是: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是一种把自己的 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决策行为。爱某人不仅仅 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一种决策,一种鉴赏力,一种诺言,一种 以生命依存的行为。

弗洛姆的观点表明了不能把爱情和性欲绝对化,爱情中精 神与肉体、情感与性欲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若把性欲作为爱 的主要动因,那么,人类的爱情就像动物的交合。假如是这样, 那么嫖客与妓女之间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买卖也可看作爱情 了。反之,如果片面强调精神的因素,贬抑性欲,就不免走向禁 欲主义。

人类爱情的特征是:大脑可以把爱的感受储存起来,在特定 的环境之下,适当的外部刺激可重复感受的情愫。这就是为什 么人到暮年,重温过去的爱情能够体验美的感受。这就是人不 同于动物的本质。意识的作用可以使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肉 体的束缚,使爱情更多地体现为精神的依恋。

总之,爱情的动力不光是性的欲望,其他的如关怀与被关 怀、思念与被思念、尊敬与被尊敬、给予与得到、认识与被认识、 肯定与被肯定、审美与被审美等一系列人类内在的心理及精神 因素都在鼓动着人们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⑤ 爱情的原理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一、爱情定义 柏拉图说:爱情就是匮乏。具体地说,爱情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要在自己喜欢的她(他)身上的一种感情投射。 爱情的心理学的解释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激情。激情是短暂的,边际递减的,激情淡化后爱情转化为亲情,亲情则是长久的,爱情可以由激情和亲情相互转化的,那么,长久的永恒的爱情是可能的。 什么是感情呢?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感情也是人的不满足本性之一,是人们渴求为某人或某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感情的付出也是会为人带来幸福感的。同样,爱的付出也是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的,只要你是真爱。 有些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有些感情是后天发展的,比如战友情,手足情,爱情,爱国情等。 所以,爱情的定义就是:爱情是在恋爱阶段,人们渴求为所爱的人付出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 二、爱情释义 爱是单方给予:情是依靠。从社会方面看,长辈给予小辈抚养是一种崇爱陪缺。子女抚养父母是一种孝爱。朋友间给予帮助是一种友爱。夫妻间物质共享是一种信任之爱。大爱无疆是一种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爱-----最高尚。 情是相互依赖:祖国情是公民对国家的依靠。父母子女情是互相关系的依靠。朋友情是相互帮助的依靠。夫妻情是互相共存的依赖。 深情凝运乱链视温婉动人的爱情三、爱情解释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爱情,在佛经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吾爱汝心,汝怜吾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 动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应,但是为了物种的延续性而一代代交配下去。人进化了,拥有了精神世界,于是爱情诞旁孙生了。最初的爱情只是简单的喜欢而已,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随着精神世界的发展,爱情越来越复杂,逐渐超越了“喜欢”的范畴。现代爱情建立在丰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会信仰上,但仍然脱离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征.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的脱离了因为生理需要才去爱的封建思想。

阅读全文

与爱情的原理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可以调解婚姻 浏览:957
过年幸福指数是多少 浏览:524
东莞哪里办理健康码 浏览:893
我有10亩地可以做什么事业 浏览:359
手帐本美女怎么画 浏览:585
玻璃爱情表达的什么 浏览:928
如何看透爱情人情 浏览:272
爱情为什么不能持续 浏览:917
在婚姻中怎么去爱一个人 浏览:190
军事经济属于什么专业 浏览:221
十二星座里面哪个星座出美女 浏览:29
男人怎么赞美女生 浏览:308
怎么样赞美女生古诗 浏览:547
美女手游哪个好玩 浏览:272
还信用卡经济困难怎么办 浏览:687
乡村爱情长贵见义勇为被刺多少集 浏览:725
幸福里怎么查询异地房源 浏览:78
犀牛治脚这篇文章与哪个故事相似 浏览:576
步入婚姻殿堂的滋味如何啊 浏览:945
爱情的沉淀是什么 浏览:566